猶如拙文⟨雙A時代的挑戰與雙B的因應⟩(《人生》雜誌432期,2019年8月)提到:對於雙A(AI人工智能 + Aging高齡化)時代的挑戰,「雙B(BI基本收入+BL基本[健康]生活型態)」的因應會更有長遠效果。例如:推行「身心健康五戒」與「終身學習五戒」之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Basic Life styles),進而擴展為「博雅教育5×5倡議」,如此可以減少個人與社會經濟負擔,提升全民的服務體能與智能,增進大家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這或許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基本方針。
敝人覺得:對於雙A(AI人工智能 + Aging高齡化)時代的挑戰,「雙B(BI基本收入+BL基本[健康]生活型態)」的因應,會更有長遠效果。例如:推行「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與「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參、發表、實行」之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Basic Life styles),如此更可以減少個人與社會經濟負擔,提升全民的服務體能與智能,增進大家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這或許是「生死管理」與建設「人間淨土」的基本方針。
此二種難解的眾生流轉與寂滅法則,在探究「生命與能量定律」也有類似甚深難解之處。例如: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Mahlon Hoagland)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Bert Dodson) 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生命運作的方式)之論述:「所有生命的化學反應,或者應該說宇宙中所有的能量與物質,竟都遵守熱力學的兩個定律。第一定律說,在化學反應中,能量可以在不同的形式間轉換,但它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消失。能量的進出始終維持在平衡狀態。第二定律說,能量無可避免的會消散,也就是從較有利用價值的形式,例如光子或鍵結,轉變成較無價值的形式,像是『熱』。能量消散的傾向,以及物質從有序傾向無序的現象,就叫做『熵』,物理學家指出,宇宙的熵直在增加中。這種說法倒是引來一個謎題。 如果宇宙的能量一直在消散中,且所有的物質一直在瓦解中,那為何生命卻是朝相反方向進行?這真是太矛盾!當能量不斷的消散,生命卻似乎愈來愈有條理、愈來愈複雜。」
「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因此,奧地利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在1944年刊行What is life?《生命是什麼?》提到:「從人類思想史之初,乃至今天,不斷的有人認為:在生物體內有某種特殊、非物質或超自然的力(vis viva,生命力)在作用。」
但此定律卻可以幫助化學鍵的形成,The Way Life Works解釋:「每當細胞內的分子要合成一個新的鍵結時,它所需要的能量有一部分確實儲存進鏈結中,有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消散到四周。換句話說,真正儲存在鍵結中的能量比形成過程中所消耗的還少,多餘的能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早已消散掉了。乍看之下,你可能覺得是浪費能量,但其實這是有好處的。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那些多餘的能量沒有消散,而仍逗留在鍵結的附近,很可能會發生能量逆流,引起逆向反應,讓鍵結又被拆開。所以多餘能量(即熱能)的散失,可確保已形成的鍵結不再分開,讓反應呈單方向進行。」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體會「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好處。
對於「歐亞連結」,我先從公元前4500至500年之間,古代印歐民族宗教文化之婆羅門教、佛教的起源與開展談起,以大衛.安東尼(Anthony, D. W., 2007).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How Bronze-Age Riders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中譯本《馬、車輪和語言: 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的大作,介紹處於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 「草原騎馬者文明」,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將「草原海洋」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四處移居、建立聚落,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
佛教的唯識學派以「阿賴耶(ālaya)識」為基礎,來說明凡夫之生死流轉、聖者之涅槃還滅「緣起」教義。「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用來表達「含藏」功能之「住處」、「容器」的意義。例如:himalaya(喜馬拉雅)是由 hima(雪)加上ālaya(住處)所組成的語詞,說明此山是the abode of snow(雪的住處,雪鄉)。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一次年會於9月26日舉行,敝人受邀於「如何協助長者有一個愉快的晚年」的專題時段中報告「樂齡博雅之道」,因此讓我有因緣回顧:從1998年10月30日參加「梵蒂岡第十三屆國際醫療會議會議子題:各宗教對老年人問題之看法」所發表的論文The Buddhist View of the Elderl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佛教對老年人問題的看法及其在我國的實踐情形⟩、2014年法鼓文理學院「工型博雅人才培養」、2018年開始開辦「樂齡大學」,到2020年「博雅教育5×5倡議」,有關「樂齡博雅」的學習之旅,換言之,即是「樂齡博雅之道」。
事實上,當家庭(像是老人獨居的與日漸增以及家庭組成型態的變遷,致使家庭本身對老人的照顧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法令(有關老人的法定福利仍在發展階段)以及市場(銀髮產業市場的開發尚未穩定),這三者皆面臨到結構性的發展限制時,福利社區化則是當前我國政府重要的方案,也是佛教人間化的可行之道:佛教社區化(community-based Buddhist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