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82期,2015.6)
「校必修」之「心靈環保講座」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的名義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準備秋季入學。
為落實本校設校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培育兼具慈悲與智慧的領導者與卓越人才,服務社會、促進文化與國家發展、探索與反思人類未來願景」,特成立「心靈環保講座」(以下簡稱本講座)。此本講座設立目的如下:
(一)促進學生學習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中與心靈環保相關的核心理念、研究方法與最佳實務。
(二)提供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交流學習平台。
(三)協助新生規劃在校期間與心靈環保有關的學習與研究計畫。
(四)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因此,本講座為全校新生「校必修」2學分,於每學年第一學期開設,由本校「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辦,本校佛教學系、人文社會學群配合提供師資與專業意見。講座之課程師資由(一)講座主持人、(二)協同主持人、(三)講者(由講座主持人自行授課或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搭配授課)等類別組成,並且依照學生人數的數量,配置若干名教學助理(由博、碩士班學生擔任),協助討論、課程攝影、記錄、教材整理上網、線上學習回應、文稿編輯出版等工作;其影音紀錄及文稿資料得經主持人及講者同意由本校集結出版。
由於考量到需要有以學生為主的討論時間,增進教學助理領導小組的經驗以及新生交流的機會。但是,此講座的時間只有2小時,若每次安排學生討論時間,會減少講者演講時間。因此,考量以「兩週演講、一週討論」作為一階段的模式來進行。也就是:每聽完「兩週(次)演講」,第三(週)次是以學生為主的「綜合討論」課,由講座主持人、協同主持人與教學助理來主持。討論課的第一小時討論第一週主題,第二小時則討論第二週主題,以便學生有充分時間可以進行分組討論與大組分享,發揮互相交流學習的效益。
心靈環保的意義:心淨>眾生淨>社區淨土>國土淨
法鼓文理學院之設校宗旨的核心價值「心靈環保」的佛教經典根據,大家都知道是出自於《維摩經》之「心淨國土淨」的思想。聖嚴法師曾於《法鼓山的方向II》中說:「『心靈環保』是教我們心淨國土淨,以菩薩的福田來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恩人,以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來生活,人間就是淨土。」此外,1997年,我曾在於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發表過〈「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對當時的研究結論︰「自他行淨=眾生淨>國土淨」的淨土行,應如何落實在現代社會?在2004年,我開始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因此於同年10月在《人生》發表「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國土淨 —」的拙文。
文中提到:我個人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所謂「社區」(community)是指住在同一空間地理範圍內的一群人,可藉由各種communication(溝通,可見community的成立的關鍵在於communication),產生共識、有共同行動能力。這種運用社區組織的社會工作方法,推行社會服務,藉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解決問題,並預防問題之發生的社區服務意識正是台灣居民所欠缺的。
真善美的金山社區
法鼓文理學院附近的「朱銘美術館」與「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都是積極推動社區服務的典範。前者建設種種設施,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營隊與青少年活動,長期致力於社區藝術教育推廣與生活美學種子的培育,發揮「藝術即修行」的效益。後者由黃勝堅前院長帶領,讓全院同仁積極且謙卑的用心投入社區安寧療護與老人居家照顧,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現任黃瑞仁院長繼續發揚光大,並且為留住人才同時讓員工自我學習成長,定期舉辦「金山講堂」,規劃醫療、法律常識、經營管理及人文宗教藝術等 4大類課程,同時邀請地方人士參與,促進與地方的融洽互動。
因此,這兩個單位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與交流的地點,以及未來學習與合作的重要夥伴。於該參訪與交流活動時,敝人在開場致辭時提到:「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法鼓山佛教園區、朱銘美術館」等三個機構,按照排列順序,或許可以作為金山社區之「真、善、美」的資源之一,因為對應著:醫學的「真」、宗教的「善」、藝術的「美」之故。之後,我有聽到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與朱銘美術館的主管與同仁們,異口同聲的說此三機構與金山社區之「真、善、美」資源的論述,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值得我們一起努力來開發。
心靈環保講座主題:心識、生命、社會、環境
如上所述,心靈環保的佛教意義是「心淨、行淨、眾生淨、國土淨」,我們也可以參考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人生》雜誌2014.10)所說:參考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或「心識、生命、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因此,「心靈環保講座」也將依此模式來發展各種主題。
例如:有關佛教的心識論與生命觀,日本佛學泰斗水野弘元教授認為:「相當於一般所謂的「心理論」,佛教自古的表現方法,稱為「心識論」。西方佛教學者為與一般的「心理論」區別,則稱為「倫理性心理論」(ethical psychology)或「心理性倫理學」(psychological ethics),例如:戴維斯夫人(Mrs. Rhys Davids)所出版的《佛教心理性倫理學手冊》(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London 1900)。但是,佛教心理說不單只是倫理性,也具有宗教性、哲學性的意義,可說是廣義的人類學,乃至人格心理說。」
因此,水野弘元教授主張:「佛教的理想是在於人格的完成。所謂理想人格的佛陀,是指在個人及社會上的完成者,而使個人及社會發展至理想狀態,此乃佛教之目的,因此,倫理性、人格性、宗教性的心理說,即是佛教心理論的心識說。佛教所說的是:沒有理想的無自覺者,是在怎樣的狀態?為何會苦惱,輪迴三界而不向上發展?如何才能脫離此無自覺的狀態,向理想世界發展?對於如此的人生動轉,做合理的理論性解釋;又根據此正確的知識,如何才能從無自覺狀態,向著自覺的理想世界前進?佛教認為,不論是墮落流轉的狀態,或者是向上發展的狀態,如此的人生動轉,皆是以我們的心之動轉為中心而運行,所以,佛教教理學說,廣義來說,都與「心的狀態」有關。不論是談苦惱,或者談脫離苦惱的淨福狀態,皆與心的作用有關。」
此外,水野教授認為佛教的生命觀:「不只是對人類的生命,對於人類以外的動物之生命亦深加考慮。例如:在釋迦國的春季農耕祭。釋尊十四、五歲時,和父親淨飯王及大臣們一同出席農耕祭,他們從搭建在樹下的看臺,觀看五百頭牛在廣大的田地上耕田的情景。田裡的土一被犁掘起,麻雀等小鳥便飛了過來,啄食爬出土中的蚯蚓、小蟲等。然而飛到田地四周的許多小鳥,又遭到從高空俯衝而下的鳶、鷹等猛禽類的突襲。如此弱肉強食的景像,一般人似乎看得覺得很有趣,但是釋尊雖然年少,卻感到十分難過:就像世間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殺戮一樣,在自然界也是互相殘殺;他思索著:是否有和平無爭的生存方法?於是他陷入沈思中,而進入了初禪的精神統一狀態。……。總之,釋尊從年少開始似乎就對生老病死等很敏感,尤其是對於作為生老病死根源的自他生命有著深刻的關心。後來他為了要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甚至捐棄皇太子之位,捨棄父母、妻子而出家,經過六年多的修行之後,解決了人生問題,成為佛陀而說法,開創了新宗教─佛教。」
以上這些論述值得我們在「心靈環保講座」中,作為「心識、生命、社會、環境」波形圓周式擴展的參考典範。
心靈環保的基礎: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心靈環保講座」設立目的之(四)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如同敝人於《人生》(2014.9)的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啟航)中提到: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是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可以具備「博雅教育」「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雖然推動心靈環保有許多的面向,若能從每個人的生活教育開始,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長期深耕撒播正見、正信的種子,生根發芽,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基礎。例如,有關每個人的生活教育,或許可以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作為參考指標。
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教育,我們比較不容易因為身心健康的問題,以及知識無法與時俱進,因而,當發生天災人禍等災難或個人與家庭變故而成為自他身心的無助、無知等脆弱因素,無法分辨「倫理、生理、心理、物理」等不同層次的「善惡、苦樂、憂喜、利害」因果法則,讓各種負面因素或「怪力亂神」有機可乘。
外在的社會環境的污染與混亂,根源於內在心靈的染污與混亂,我們應從「心」作起,發揮波形圓周式擴展模式,從個人的生命的淨化,擴展到社區、社會、環境的淨化,這也是參與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全體師生一起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