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三關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4期,2009年10月)

  從1998年開始,敝人有幸受邀參與佛教團體與台大醫院癌末病房安寧療護團隊所進行「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與推廣」等計畫,接觸不少末期病友。每一個案都是我之生命教育的良師,讓我不敢忘失「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佛法的要義,體會「人命在呼吸之間」,學習時常將「死」掛在心頭。如是多年的經驗累積,發現我們面對生死問題或關卡時,雖然狀況千差萬別,但是似乎可以收攝成「病緣善惡關」、「醒睡正念關」、「生死涅槃關」等三個,於此簡稱「生死三關」。

一、病緣善惡關︰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台灣的衛生署2009年6月17日公布2008年共有超過14萬人死亡,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38,913人;(2)心臟疾病15,762人;(3)腦血管疾病10,663人;(4)肺炎8,661人;(5)糖尿病8,036人;(6)意外事故 7,077人;(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5,374人;(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4,917人;(9)自殺4,128人;(10) 腎炎、腎徵症候群及腎性病變4,012人。

從數據看來,除了(6)意外事故與(9)自殺之外,其餘八大死因是疾病。但是,我們對於「疾病因緣」與「善惡業」的關係,似乎容易耿耿於懷,不易參透。因而,常會疑惑︰我或這個人作了怎麼多的善事,為何會生病?連至聖孔子對其德行優良的學生伯牛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時,從窗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將失去這個人了,這是命中注定的吧!這樣的好人竟會得這樣的惡疾啊(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除了感嘆是宿命之外,也有歸因於神的意旨,這些觀念或許可以減輕一些抗拒的痛苦,但是總認為疾病是「惡」報,諱疾忌醫,或害怕讓人知道,有損好人形象。這或許比起誤信無根據的因緣(例如︰祖墳風水,某人相剋等)所帶來的麻煩還好。但是,若能如理作意、如實觀察疾病的因緣,自利利人才是佛法的因緣說。 

佛教認為聖人也會有身體疾病苦或者受傷害苦。例如︰佛陀曾有背痛、頭痛、腹瀉等病,也曾受傷出血。佛陀在最後一年,歸鄉途中,因所受用食物不當,引發赤痢重病,而導致涅槃。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被執仗梵志圍毆橫死。提婆達多叛逆,欲加害佛陀時,已証得阿羅漢果的蓮華色比丘尼呵斥提婆達多,卻被擊頂致死。所以,學佛所學之戒、定、慧,可以讓我們比較容易身心健康;若有疾病或橫死,也容易「身苦,心不苦」。

二、醒睡正念關︰若是昏睡,則不能正念?

  對於臨命終病人,佛教徒常會認為若是保持清醒,則是「正念」;若是昏睡,則不能正念。其實,這是一種迷思,因為,《顯揚聖教論》卷19〈11 攝勝決擇品〉:「又命終時有三種心,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此在分明心位。若至不分明位,定唯無記。」

所謂「分明心位」(清醒狀態)有三種可能︰善心、不善心、無記心,不一定是「正念」。「不分明位」(昏睡狀態),是無記(非善非惡),也可能引發正念習性。

例如︰摩訶男長者請問佛:我若在交通混亂的市集,因狂象、狂人、狂車而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回答:猶如大樹傾向某方向而成長,一旦鋸斷了,自然會順該方向傾倒。平時念佛,養成善習,即使忘失念佛而死,還是會向善。因為習性力強大,不受心識是清醒或昏睡狀影響。

後來,毘琉璃王的軍隊,攻下了迦毘羅城,即將屠城時,摩訶男長者請求︰「讓我投水自殺,在屍體還沒有浮起時,給人民逃出機會」。毘琉璃王答應後,久不見屍體浮起。派人打撈,發現了長者跳入水池後,將頭髮綁在水中的樹根,以便爭取眾人逃去時間。此悲壯行為感動毘琉璃王,因而停止屠殺。可見他養成善行的習性,在危急存亡之時,也能發揮捨己為人的精神,引發人性向善的力量。

因此,我們若能突破此「醒睡正念關」,則可避免隨意以「醒、睡」判斷死者是否「正念」而論斷是否善終;也可以突破癌末病人對於以嗎啡止痛會昏睡而墮落的迷思;也可打破對於死後做器官捐贈,可能會失去正念,因而會墮落惡道的迷思;甚至可以學習摩訶男長者捨己為人的菩薩精神。

三、生死涅槃關︰我是誰?我從何來?我將何去?

從生命的起源,歷經細菌和藍藻時代、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所以,一切的生命並非常恆不變,諸行無常,每一物種的生命於相似相續、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來自大海,再回歸海。

生命也可說是生物圈中「生態系統」種種不可逆物質循環過程的中心環節,每一代活著的生物都靠著前代生物所釋出的化學物質維生。生命並非可以非獨立自存,「諸法無我」,個別的生命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既然「無我」,誰生?誰死?如此,則可體證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以不追悔過去,不空求未來,適當的作好每一時段應該作的事。無所執著,甚至連心靈功德也不積貯;因為消除了常恆獨存「我」的錯覺,而體悟「生死」五蘊(色、受、想、行、識)即是「涅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空相)。

所以,《大智度論》,舉《般若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引《中論》頌說:「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這是突破「生死涅槃關」的關鍵。

我們若能經常參究此「病緣善惡關」、「醒睡正念關」、「生死涅槃關」等生死三關,這不僅是平時自覺覺他的好習慣,也免得我們臨命終時,手忙腳亂,心迷意亂,實在可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