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6期,2009.12)
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公共電視2008年4月,以「活躍老化、樂在施予、國際學堂夢」為主題,播出一系列芬蘭老人生活的相關報導。其中,「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900)之有關芬蘭老人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的報導,讓我更確認對自己生死規劃的願景。
多年前,我也加入「半百老翁」的行列,健康檢查也開始出現因缺乏運動而產生的「代謝症候群」之一,血脂異常。這是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警信。若是不改善,將來的身心狀況不僅無法助人,也可能會拖累他人。這可不是我所願意的晚年生活。於是發願學習遵守「運動戒」︰體適能333計畫,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 130跳的有氧性運動。希望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如今,我在芬蘭國家保健政策中看到實踐這種淨土的案例,實在令我感動不已,與大家分享之情也油然而生。
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7.1%,已經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會指標。2006年已高達10.4%。若依據經建會統計估計,2029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全台灣人口數的1/4。2005年的7.5比1的「扶老比」(Old Ag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5至64歲人口之比例),預估2015年會上升到3.3比1,2051年將可能提高到1.5比1。青壯人口的老人扶養負擔明顯加重,有關協助老人適應身體、心智和感情的變化壓力的全面性方案,與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的政策,是我們當今迫切性的公共議題。
生活型態與健康
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
如同此次公共電視節目所指出︰台灣的健保制度的盲點是大部份的經費用在治病,比較少投資在預防。芬蘭和台灣同樣是人口快速老化的國家,但是在老人身上花錢的政策,卻和我們不太一樣。以位於芬蘭中部、人口只有8萬人的大學城Jyväskylä(佑偉斯克列)為例,每年市政預算百分之2(約2億5千萬元)用於推動運動保健。因此可以聘請13位運動教練、40位物理治療師,和70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設立公立老人運動俱樂部,指導老人實踐各種運動處方,在舒適的健身館內,生龍活虎地翻滾、跳躍、在吊環上倒立等,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質提高,社會醫療成本也可降低,自利利人。所以,芬蘭的老年生活願景是: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目前佛教界,於修念佛三昧儀式中,常用宋代慈雲遵式(964~1032)法師所撰的迴向發願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其中,所謂「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應該是佛教徒的生死規劃願景。為了實踐此理想,除了經常「念佛」,以保持正念、正知,讓我們的行為、言語、思想(身、口、意三業)清淨之外,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因科技進步帶來方便而容易導致運動不足的現代人生活,以及醫學進步帶來高齡化的現代社會結構,提早養成運動習慣,讓老人的身心更健康,則可以「臨終自知時至」,約「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而且「身無病苦」。因為可以終身學習、終身奉獻,所以「心不貪戀」,無憾無悔,同時也累積「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的資糧,這實在是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