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1期,2011年3月)

安寧療護之善終評估指標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是以讓癌末等重症末期患者得到「善終」(good death)為主要目標,而善終服務評量標準之一類為⑴身體照護(Care);⑵病人的自主性(Control);⑶病人的情緒穩定度(Composure);⑷與病人的溝通(Communications);⑸病人的生活連續性(Continuity);⑹病人心願達成而無憾(Closure)等六項(6C)。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於所謂「善終」(good death)或許會有差異的觀點,例如: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的某醫護團隊曾研擬「善終」評估指標如下:⑴了解死之將至;⑵心平氣和地接受;⑶後事交代安排;⑷時間恰當性;⑸去世前三天舒適性等五項目。

2011年1月11-12日,敝人參加在台中中興大學舉辦的「建國百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會議結束後,主辦單位安排參觀中興大學「惠蓀實驗林場」,並請森林專家解說,讓我們享受到輕安的知性之旅。特別是對於杉木之「心材」的解說,觸動我對「善終」與「生命細胞之生死觀」的新體悟。  

樹木之善終:心材

 所謂「心材」由邊材逐漸轉化形成,時間自3年至30年以上。它是在生活的樹木中已不含生活細胞的中心部分,由於死細胞的細胞壁浸潤著各種色素,通常色深;薄壁細胞死亡,防腐力強,具有侵填體。雖然沒有輸導水分與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但是對於對整株植物發揮支持作用,例如:杉木有到達80公尺高的記錄。

這似乎可以讓我們聯想到:這些已不含生活細胞所組成的「心材」可說是樹木的「善終」狀態。因為它「雖死而有用」,發揮耐久的支持作用,可以讓植物長高,以爭取更多的陽日照等生存空間。「心材」也是「雖死而長存」,因為成為人們所利用的主要建材時,可以產生長久被利用與使用價值。原來的生活著細胞部分,例如:枝葉、外樹皮、內樹皮、邊材等,因為結構強度低,並且容易蟲蛀與腐朽,不適合成為建材,不能產生長久被利用與使用價值,「雖生而不長存」。

《心材喻經》

佛教也有以樹木「心材」與枝葉、外樹皮、內樹皮、邊材等為對比譬喻,來說明修行的真實價值與目的。例如:南傳佛教《中部》第29經《心材喻大經》以及漢譯《增壹阿含經》卷38〈43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四)〉敘述:提婆達多(Devadata)於破壞僧團與謀害佛陀的事件之後,世尊以尋找樹木「心材」的譬喻,說明有些比丘樂於供養、恭敬與名望為目標而驕逸,如執取「枝葉」而忽略心材等部分。有些比丘以戒行成就為目標而驕逸,如執取「外樹皮」而忽略心材等部分。有些比丘以禪定成就為目標而驕逸,如執取「內樹皮」而忽略心材等部分。有些比丘以神通成就為目標而驕逸,如執取「邊材」而忽略心材等部分,以上的情形都是不能成就工作。最後,世尊告誡:唯有精進得不退失的解脫才是修行的真實目標,如善取「心材」而能夠成就工作的價值。

特殊細胞之善終:哺乳動物之紅血球、皮膚角質層

當「惠蓀實驗林場」森林專家解說杉木之「心材」價值時,一位某醫學大學的校長則說:動物的細胞有些也是以「死亡」狀態而發揮功能的,例如人類的紅血球以及皮膚角質層。

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之成熟的紅血球是沒有細胞核、線粒體等大多數胞器,所以不能生產結構蛋白、修復蛋白或酶,因此壽命有限,約在120天左右。但是,如此演化的紅血球卻具有高載氧能力的優勢:因為雖然是無核,可以成為扁平雙凹圓盤狀,可產生較大的比表面積,有利於細胞內外氣體的交換;又因無核的形態,使其有較佳變形能力,便於通過毛細血管以釋放氧分子,又不容易出現堆積現象。此外,因為沒有細胞核、線粒體等大多數胞器,可以減少能源及氧氣使用,可節省能量提供給個體其他部分;又可裝載較多的血紅素分子,攜帶較多氧氣。

我們皮膚的角質層是由多層扁平、沒有細胞核、已經死亡的角質細胞所構成。它是從表皮的最底層新生,再逐步被推擠至表面,在推擠的過程中細胞會逐漸老化、死亡,經過約14~28天的週期後,到達表面的就剩下不規則排列的老化或死亡細胞,亦即是我們肉眼看到的角質層。它形成一種屏障,可以避免外界環境中各種機械、物理、化學或生物性因素可能造成的有害影響;又能防止體內各種營養物質、電解質和水分的喪失,因而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

一般細胞之善終:細胞自戕(apoptosis)

以上兩種沒有細胞核的細胞(哺乳動物之紅血球、皮膚角質層)對於生命卻有大用。一般細胞死亡的方式可大分為「壞死」(necrosis)和「細胞自戕」(apoptosis)。

壞死是因為燒燙傷、毆打、毒物等刺激引起的細胞死亡,可說是細胞的「意外死亡」。細胞壞死時,水分從細胞外流入,細胞膨脹破壞,溶酶體的胞器會釋出分解酵素,分解細胞質的蛋白質以及切碎細胞核的DNA。受細胞流出內容物吸引,白血球聚集引起發炎(inflammation)反應,出現發燒、疼痛症狀。

近代科學界發現,有一種由基因控制的細胞主動死亡,稱為「細胞自戕」,短時間內有秩序地發生細胞縮小、細胞核縮合、DNA被規則切斷。這在胚胎發育、身體成形、成熟個體正常細胞更新或除去引起異常的細胞時,發揮作用。例如:胎兒的手於發育過程中,手指間的特定細胞曾經由細胞自戕除去,形成指頭的形狀。小腸、胃的上皮細胞也會經由細胞自戕,更換新細胞。

生命細胞之生死的兩面性:「雖生而不長存」、「雖死而有用、長存」

以上,這些已不含生活細胞所組成的「心材」、哺乳動物之紅血球與皮膚角質層,或者「細胞自戕」等各種「善終」現象,或許可以讓我們體悟生命細胞之生死的兩面性:「雖生而不長存」、「雖死而有用、長存」。印度詩人泰戈爾在《漂鳥集》表達:「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的生死觀,或許所謂「絢爛、靜美」是在於是否「有用」,萬事萬物因「利用」而產生價值與「意義」,這或許也是印度梵文artha意味:目標、用途、利益、意義等多重含義的思維理路,也如同敝人曾發表於(《人生》雜誌316期(2009.12)「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文中所期待:我們縱然會經歷老、病、死,希望我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