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

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7期,2011.09)
上醫治未病:身心健康五戒
敝人在《人生》雜誌326期(2010年10月)曾經發表「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的拙文,與大家共勉。有位以前台北醫學院的學弟陳醫師在他的電子郵件之信末部分,常附上此句話流通。最近,他將二十多年的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職務轉換,與他的藥師太太自行開設診所與藥局,服務大眾。他希望我能為他們的診所與藥局撰寫「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的字句,掛在他座位的後方牆壁上或藥袋背面,便於推廣健康教育。
對此大幅版面(橫100-120 cm,縱50-60 cm),我想:可以藉此因緣,將此「身心健康五戒」的每一條,個別加上要點說明的四句偈,讓我容易憶持與學習,也讓大家容易了解其內容。
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之說。我想陳醫師對此「身心健康五戒」存有推廣的美意,應該與「上醫治未病」之說相應。於是,為他們撰寫「上醫治未病:身心健康五戒」的標題,各條的四句偈如下:
一、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寂滅最樂、心樂身樂
聖嚴法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也說:「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此處所說四句偈則可以配合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體悟與三種道(解脫道、菩薩道、涅槃到)來學習,或生或死,都可以「心樂身樂」,其相關性如下圖所示:
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解脫道
諸法無我→助人快樂→菩薩道
涅槃寂靜→寂滅最樂→涅槃道
也就是先學習體悟「諸行無常」的第一個佛法特色(法印),觀察:一切有為法剎那無常,例如:此時此刻,眾生的呼吸或有(生存)或無(死亡)?五官手足或具足或不具足?食衣住行、工作或苦或樂?社會或和平或戰亂?環境或順(安和)或逆(災難)?我們比上,或許不足,但是比下,綽綽有餘。因此,能知福惜福,知道這是由許多眾生流血流汗所成就的。因此,感恩持戒,學習《中阿含經》所說明「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之「解脫道」。
其次,學習體悟「諸法無我」的第二個佛法特色(法印),能感念眾生恩與報恩,對於眾生的苦難,激發「利人、利己」之「助人快樂」的心願,樂於行善,喜好施捨,學習《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開展「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決心與歡喜(意樂),以實踐「菩薩道」。
如同敝人於拙文:「寂滅為樂的典故與禪法」 所說,「寂滅為樂」源自於《大般涅槃經》等經典「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偈語,中國禪宗則運用為如下的禪法︰平常雖然因應於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六種認識器官)與所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產生各種認識(分別)作用,卻能觀察因緣剎那生滅無常,所以能不起「我」用之分別想,證悟無我、寂滅空性,以及「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的境界。

二、刷牙:配合牙線、隨食刷牙、兩兩來回、牙淨心淨
其次,「隨」於飲「食」之後,養成使用牙線與正確「刷牙」的習慣,一次刷兩顆牙齒來回數次,按照上排外側、內側,以及下排外側、內側與咬合面的順序刷牙,確實去除牙菌斑,以保持口腔健康,提升生活品質。根據近年來相關的醫學研究,保持口腔衛生也可以預防老人失智症以及心臟血管等許多疾病。此外,我個人刷牙習慣的養成,可以參見拙文「刷牙習慣與受戒戒體」 ,我也借助此堅持「刷牙戒」的經驗,運用於其他好習慣的養成,特別是「身心刷牙戒」的養成,身心有煩惱時,即時刷洗乾淨,身心感受到清爽,逐漸遠離惡業(壞習慣),猶如《六祖壇經》中,神秀大師所提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心性偈」。如此,我們則可期待「牙淨則心淨」,「心淨則國土淨」。

三、運動:週三三三、胸臂腹腿、平衡柔軟、身動念在
除了養成「刷牙戒」之外,也應發願學習「運動戒」,至少可以實踐「體適能333計畫」(週三三三),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 130跳的有氧性運動。根據1990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聲明,科學研究證實:不只是強化心肺功能、負荷較少的「有氧運動」有益健康,以「胸臂腹腿」的肌肉訓練(肌力、肌耐力)為主的「無氧運動」也有益健康。因為,它不僅有助於提升基礎代謝率與體力,對現代人常見的下背疼痛、骨質疏鬆等症狀也有改善效果。此外,配合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身體「平衡感」、「柔軟度」的改善。
所謂「身動念在」,是結合佛教「四念住」的修習法: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受、心、法等四方面,使「覺察力」(念, mindfulness)敏銳且穩定(住, establishment)。平日的運動,與第一「身念住」直接相關,是先以培養對呼吸之出入、長短等有關身體性變化的「覺察力」,以訓練覺察力之集中,如此可以同時培養體力與心力。其實,運動也可以與覺察身心的感受、苦樂生滅變化的「受念住」、覺察各種善惡心境的生滅的「心念住」、覺察真理、法則、義務等「法念住」的學習搭配,則可以破除錯誤見解,從生死煩惱中解脫。
如此,我們的身心狀況能保持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的可能性,猶如我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拙文所說。

四、吃對:素食少鹽、低脂少糖、全穀根莖、多色喝水
台灣的衛生署2011年7月公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國民飲食指標」、「素食飲食指標」。「指南」不僅增加蔬果攝取量與種類的「多」樣顏「色」化,減少米飯主食份量,蛋白質攝取量也變多,且以植物性蛋白質優先。「指標」包括12項原則:除持續宣導的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炸、少脂肪、少醃漬、多喝開水外,特別強調應避免含糖飲料及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包括穀物麩皮、胚芽,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礦物質)食物。其他注意事項可參考拙文「好人好心腸」 中所說。
五、睡好:定時睡眠、早睡早起、午間小睡、正念正知
最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情境,不熬夜,定時睡眠,早睡早起,午睡約20~30分鐘為宜,若是超過30分鐘,身體會進入深睡期,容易攪亂生理時鐘,影響正常夜間睡眠。
在佛典中,對於睡眠時,建議:心理狀態能保持「正念」,能使已聞、已思、已熟修習之諸法於睡夢中亦常記憶、隨觀;保持「正知」,能正覺了,任一煩惱現前,速疾棄捨,令心轉還。

以上,我們若能實踐健康「五戒」(簡稱:笑、刷、動、吃、睡)四句偈的內容,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也有助於禪定與智慧的修習;若能推廣流傳,則可以促進社會大眾健康,提升眾生的生活品質。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