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佛弟子涅槃之心理歷程:師子奮迅三昧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1期,2022年1月)

2021年12月11日,「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會員大會暨臨床佛學學術研討會」邀請敝人演講,建議主題為「佛教經典中對於死亡心理歷程的描述」,希望讓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了解所謂「善終的心理素質」,特別是社經地位有成之高齡族群,或五十歲左右的夾心餅乾族。

臨終關懷之心理調適

對此「死亡心理」議題,《牛津緩和醫學教科書》(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cine)第6版(2021年)「19.4 告知實情與同意」(Truth telling and consent)之「心理學觀點」段落,介紹「重整模式(The Reintegration Model)」(L. Emanuel〔琳達.伊曼紐爾〕等人,2007年;Sara J. Knight〔莎拉.奈特〕和Emanuel,2007年)所概述調整過程:個人適應疾病時會發生重複循環,包括理解(comprehension,了解所喪失,驚恐、麻木、悲傷、焦慮)、創造性適應(creative adaptation,嘗試在新環境中生活的替代方案)和重整(reintegration,鞏固修改後的存在方式)。為了有效的臨終關懷,健康照護團隊需要能夠識別和預測調整階段,例如伊莉莎白‧庫柏勒—羅絲(Elizabeth Kübler-Ross)醫師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憤怒、磋商、沮喪、接受),以協助病患與家屬緩和病苦,改善生活品質。

此外,陳慶餘教授等人(2003)發表「 癌末病人死亡恐懼影響因素之分析」發現病患接受緩和醫療照顧,死亡恐懼程度隨住院時間及生命的結束而降低。夏允中、越建東教授(2012)論文,介紹顏志龍博士反思西方文化脈絡之「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之心理學研究之現狀,提出「以佛教的死亡本質及生命無常觀點來探討死亡恐懼」研究,於「四、死亡的原因與根源」提到「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之如下三個重點:(1)老死與愁、悲、苦、憂、惱合在一起,乃是說明生命總體的苦痛是以老死作為核心代表的;(2)造成老死最近的原因,為『生』;(3)『生』的生起,又是緣於一系列其他的條件,如『愛』、『取』等,乃至可推到最起始的『無明』, 因此,『無明』可作為老死最遠卻又是最根本的原因。」

十二因緣之老死與佛陀之悟道

對於「十二因緣」的「順(生死流轉)逆(涅槃還滅)」觀察也是佛陀悟道之前所觀察內容,《雜阿含經》卷12.287經:「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生死流轉)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時作是念:『(涅槃還滅)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

悟道與涅槃之禪法:四禪、師子奮迅三昧

佛陀在菩提樹下、吉祥草座悟道時之禪法,是運用他幼年之「初禪乃至四禪」經驗,如《增壹阿含經》卷23〈增上品31.8〉所述:「我自憶昔日,在父王樹下無婬、無欲,除去惡不善法,遊於初禪;無覺、無觀,遊於二禪;念清淨無有眾想,遊於三禪;無復苦樂,意念清淨,遊於四禪。此或能是道,我今當求此道。……爾時,吉祥躬自執草詣樹王所。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結加趺坐,計念在前。爾時,貪欲意解,除諸惡法,有覺、有觀,遊志初禪;有覺、有觀除盡,遊志二、三禪;護念清,憂喜除盡,遊志四禪。」

最後,佛陀也是從「四禪」而入涅槃,如《長阿含經》卷4⟨遊行經⟩:「於是,世尊即入初禪定,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滅想定……。阿那律言:……我昔親從佛聞,從四禪起,乃般涅槃。……從第一禪起,入第二禪;從二禪起,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佛般涅槃。」

於此,並沒有說明此種禪法的名稱,若根據《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佛之大弟子舍利弗將「速疾入出」各階段禪定之心理歷程,名為「師子奮迅三昧」:「舍利弗……從初禪起,入二禪……;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四禪。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禪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三昧。」是時,諸比丘歎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念佛迴向發願文:如入禪定

一般人或許沒有如佛與佛弟子涅槃之「師子奮迅三昧」能力,或許可以學習宋朝遵式法師 (964~1032年)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所提倡「十念念佛」發願迴向文:「……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不病苦,心無貪戀。心不倒散,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也是一種臨終關懷之心理調適方法。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