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記事本:聞思熏習、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門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3期,2011.05            

阿賴耶識:眾生的資料庫

 佛教的唯識學派以「阿賴耶(ālaya)識」為基礎,來說明凡夫之生死流轉、聖者之涅槃還滅「緣起」教義。「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用來表達「含藏」功能之「住處」、「容器」的意義。例如:himalaya(喜馬拉雅)是由 hima(雪)加上ālaya(住處)所組成的語詞,說明此山是the abode of snow(雪的住處,雪鄉)。

唯識學派將「含藏」眾生一切生起萬法功能(種子)之「住處」(深層心識)稱為「阿賴耶(ālaya)識」。若根據《成唯識論》,認為它具有(1)「能藏」萬法種子、(2)表層心識熏習諸法種子之「所藏」(處所)、(3)恆被眾生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等三種意義。依此緣起,凡夫則有「愛執→造業→受苦」之生死流轉(惡性循環)。

轉識成智

 如能藉由清淨「聞思熏習」-聽聞「無我」法之清淨熏習、如理作意思惟-,對治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種子,轉化為「法身種子」,則無分別、清淨智生。如此,歷經「通達轉」、「修習轉」、「果圓滿轉」,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此時,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如大圓鏡之光明,能如實遍映萬象。依此,第七識「末那識」(我執)轉化為「平等性智」,自他不二,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第六識「意識」轉化為「妙觀察智」,通達諸法自相、共相,能依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化「成所作智」,「成」就「所」應該「作」之身、口、意等各種善業,利樂諸眾生。

「阿賴耶識」記事本:如何「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

  長久來,我一直在尋求,是否有「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記事本?或許可以稱為「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我想藉此,「隨時隨地」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終於,在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http://www.evernote.com/about/home.php),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

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讓我「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關係,以便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阿賴耶識之「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反思

阿賴耶識所含藏的虛妄我執之萬法種子隨時、隨地、隨緣生現行(所謂:種子生現行),表現於凡夫眾生的認識世界;此現行萬法有熏習作用,成就種子又含藏於阿賴耶識(所謂:現行熏種子),成為生死流轉之惡性循環。這種「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緣起關係,剎那剎那不斷的展轉熏生,凡夫眾生難以覺察,難以解脫。

若能藉由「隨時隨地」可以猶如「大圓鏡」一般,如實地記錄、創作、反思的筆記本,如同拙文「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刊於2005年12月《人生》雜誌268期,結集《當牛頓遇到佛陀》法鼓文化,2007)所述︰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依序輔助戒律、禪定、智慧的學習,讓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等「轉識成智」,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或許這也是讓「科技」與「人性」間,產生雙贏可能的法門之一。

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

釋惠敏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298期,2008.6)

攝頌與資料記憶

人類在紙張與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以前,知識的傳播借助口傳心記,紀錄的材質有泥板、石材、甲骨、竹簡、貝葉等。為保持口傳心記的效率,人類運用記憶術的技巧。佛陀涅槃後,弟子們為使教法不散失,由僧伽會議共同結集。由當時佛教界的憶持權威──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與優波離尊者(持律第一)擔任主角,就其記憶所及向大眾宣誦佛陀的教法與戒律,再經大眾審定、編集不同的部類與相關的次第。例如︰編集經為「四阿含」;編集律為「二部毘尼」、「犍度」等。

為了確認與傳播共同審定的結集成果,以「攝頌」(錄十經的經名順次編為一偈)的記憶方式。如《分別功德論》所說:「撰三藏訖,錄十經為一偈。所以爾者,為將來誦習者,懼其忘誤,見名憶本,思惟自悟,故以十經為一偈也」。如此,佛弟子憶持「攝頌」,見聞經「名」,回憶起經典「本」文,就不容易忘失,而達到「聖教久住」的目的。

   例如︰僧團於編輯《雜阿含經》時,在第1到第10經之後,則有「(1)無常及(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6-9)無知等四種,及於(10)色喜樂」之錄10經的經名順次編為一偈「攝頌」,讓學習者便以誦習,可從從一經名(例如︰無常),聯想《雜阿含經》第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的全部的經文。

佛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為了讓憶持所結集的經律的部類、次第、文句,不致忘失錯亂,養成專業持誦的人才,傳承佛陀教法。例如︰憶持經法的,名「多聞者」,或稱「誦經者」;憶持戒律的,名「持律者」。佛教界也多讚歎能持誦佛典者。所以,《分別功德論》讚歎說:「頌云: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來寶」。

師徒之間的教學,也以口傳、心記、持誦為主,根據《高僧傳》卷2,敘述東晉時期龜玆國(新疆疏勒)鳩摩羅什(kumārajīva;約344~413)法師:「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鳩摩羅什7歲出家後,如此的學習數量與效率,可說是神童。這也是鳩摩羅什(意譯︰童壽)法師名稱的來源,雖是兒童,卻具備壽者的智慧。

行證與智慧產生

  現代企業界對知識產生流程的分析︰資料(data)→〔處理、分析〕→資訊(information)→〔審核、分類〕→知識(knowledge)→〔行動、驗證〕→智慧(wisdom)。佛典的結集也有類似過程︰由弟子們就其記憶所及向大眾提供佛說的「資料」與「資訊」,再經大眾審定、編輯分類成為「知識」佛典,流傳於世。但是,佛教不僅重視師徒之間口傳、心記、持誦的學習,也重視從知識→〔行動、驗證〕→智慧,經由「行證」,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或效益。所以,《增壹阿含經》卷23:「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這些佛教警句,提醒我們對在學習時,不要只是增加知識的數量,也應該重視能產生有解脫價值之「行證」智慧品質。

知識管理與煩惱解脫

什麼是能產生有解脫價值之「行證」智慧品質的知識?《雜阿含經》卷10:「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佛陀明確底宣說︰諸比丘﹗我說︰以「知」(knowing)以「見」(seeing)而諸煩惱滅盡,並不是以「不知」、以「不見」。由此可見︰對於資料 →資訊 →知識 →智慧的歷程,佛陀認為它也是解脫煩惱的關鍵。接著,佛陀進一步解釋, 應該知見的內容是︰「此是色(受、想、行、識),此是色(受、想、行、識)之生起,此是色(受、想、行、識)之散滅」。也就是應該時時刻刻、確知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組合的事實與生滅現象,才能消除對身心組合的錯覺(無明)而引起的我執、我愛煩惱。

現代企業注重「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社群、企業智庫等機制或方法,將個人核心專長或團體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經驗、技術、文化、習慣….)有效率地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因為這些知識與價值的總合是企業的「智慧資本」,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重煩惱解脫的「知識管理」,隨時隨地以正念、正知,準確有效地管理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組合的事實與生滅現象的資訊,以增進「智慧資本」,因為它能為我們增進與煩惱競爭的優勢,累積成就人間淨土的資糧。

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02期,2017. 02)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敝人受邀浙江大學佛教資源研究中心何歡歡主任,參加該中心與哈佛大學與哈佛燕京學社聯合舉辦的「佛教研究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哈佛大學南亞系系主任帕替爾(Parimal Patil)等近三十位學者與會。研討主題如下(1)佛教資源之數位化;(2)佛教多語種文獻之合作研究;(3)佛教哲學思想之跨區域研究;(4)佛教研究的未來發展。

「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

浙江大學副校長、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理事長羅衛東在開幕式致辭:古典文獻學是浙江大學的優勢學科,目前浙大在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學領域都有所投入和佈局。因此,此中心目標是致力於保存和共享佛教資源,發展並深化佛教研究,將與哈佛大學、國際文獻保護基金會簽約聯合創建並運營大型綜合性佛教專業數據庫—「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Buddhist Universal Digital Archive,簡稱BUDA)。接著是東京大學齋藤明教授的主題演說,他將佛學分為研究(Research)和資源(Resource)兩方面:前者包括校勘本、翻譯、文章、書籍等;後者則有寫本、碑文、繪畫、雕塑等。上述又有紙質(paper)與數字化(digital)的不同形式。最後,他介紹「佛教用語用例庫」Bauddhakośa(A Treasury of Buddhist Terms and Illustrative Sentences)的研究計畫網站的發展現況。

之後,兩天的議程:敝人與洪振洲老師發表「新世代佛學數位研究資源發展趨勢:整合協作與量化分析」。東京大學下田正弘教授發表「數位人文之佛教研究多使命旨在開發數位時代藝術人文研究的全部潛力」,永崎研宣發表「SAT數據庫的技術層面:鏈接文本與圖像」。北京大學王頌教授發表「晚清民國時代的佛教影像—利用網絡數據庫進行的圖像學研究」、萊頓大學司空竺(Jonathan Silk)教授發表「如何開放地編輯佛典?」。日本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落合教授發表「日本的經錄研究」、北大李四龍教授發表「南北朝佛教解經的重點與方法」。哈佛大學羅柏松(James Robson)教授發表「辟支佛何錯之有?」、奧地利安娜馬唐納(Anne MacDonald)教授發表「採掘《入中論》」。狩野恭教授發表「實(實體)之研究:功能、存在、實質、屬性」、陶德路易斯(Todd Lewis)發表「從文本記錄到歷史輪廓:對加德滿都河谷(尼泊爾)馬拉時代佛教之考察」。清華大學沈衛榮教授發表「漢譯喜金剛和道果法文獻考論」、漢堡大學多吉旺秋教授發表「缺乏佛教語文學之佛教哲學是否可能?」。帕替爾教授發表「佛教徒為何爭論?」、宗教博物館了意法師發表「法教與實修的系統教育」。

此次會議可看出大陸高教體系積極發展佛學資源的研究動向,他們有其歷史久遠、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資源優勢,值得關注;台灣的佛學界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截長補短,合作交流,是未來必須思考的議題;以下是敝人對此定位議題的想法,提供方家指教。

 

語意網與LOD (Linked Open Data;鏈結開放資料)

敝人在此次研討會提到:新世代佛學數位研究資源發展趨勢是:從Web 2.0(參與互動網)向Web3.0(語意網)發展;從Data base(資料庫)向Knowledge base (知識庫)發展。因為,1989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者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在2009年TED talk以“The next web”(下一代的網路)」為題,期待大眾發展「語意網」(Sematic Web)與LD (Linked Data;鏈結資料)的呼籲。因為,隨著大量資料在網際網路湧現,如何讓「機讀」(Machine readable)資料(搜尋功能;資料庫),成為「機解」(Machine understandable)資料(推理功能;知識庫),形成一個讓電腦能夠直接或間接處理的資料網(Web of Data)。

所謂「鏈結資料」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以「統一資源識別碼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表示任一事物,以「超連結傳送協定」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作為傳送URI的機制,以「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描述資源屬性(property)。若將「鏈結資料」(Linked Data)又是「開放資料」(Open Data),則稱為LOD (Linked Open Data;鏈結開放資料),可產生更多的價值。根據 2014 年的「LOD雲」狀況 (State of the LOD Cloud) 報告,全球約有1014個(2011年295個)資料集(dataset),例如:DBpedia、Open Library等。

目前,法鼓文理學院法源法師也有「Buddhist Ontological Wordnet 之建構方式研究」的構想,參考「語意網」的概念,將佛教傳統知識架構(例如:科判),建構語意網之Ontology(知識本體)。例如:「定學」的「類別」(Class)可找出「子類別」(Subclass):樂遠離、清淨諸蓋、依三摩地…..;「依三摩地」再有二個子類別:三三昧、四靜慮,其中「三三昧」有三個「個例」(Individual):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可用「屬性」(Property):hasFormer(有前者)及hasLatter(有後者)表示前後之順序關係。如此的佛教語意知識架構,若又是LOD,對於佛學知識的學習、研究、教學等層面,會有突破性發展。

 

「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2期,2016. 04)

2016年1月15日,敝人應日本岐阜聖徳學園大學之邀,以「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之養成」為題目,為該校師生演講。同時也親身體驗到日本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經達到 25.1 %以上的「超高齡化社會」所引發的問題,特別是失智老人數快速增多,2015年520萬人,接近1/4的高齡者比例,推估2025年將可能會有700萬失智老人,長期照顧的人力嚴重不足。例如:我所認識日本朋友談起失智長輩們的狀況。

超高齡化社會與失智的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3月首度召開部長級失智症會議,指出全球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而失智人口數每20年成長一倍,2050年將超過1億3550萬人。

回國後,也有聽到如下的幾則新聞: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某個老人安養院,2014年底連續發生3起老人墜樓死亡案件,警方經過長達1年多的偵辦,2月15日以涉嫌殺人罪名逮捕安養院23歲的前員工今井隼人。原本否認殺人的今井在偵訊後終於坦承,基於厭煩失智老人照顧而產生殺人的動機,將老人從陽台扔下樓。日本埼玉縣83歲老人不堪長期照護的疲勞,拿刀刺死失智症老妻,被捕後持續絕食兩周,2月13上午過世。警察廳指出:含未遂事件,過去一年日本有44件照護過勞殺害親人,有26件是老老照護,男性是女性的3倍。

根據國發會所公布2014年台灣「人口推計」估算,65歲以上人口在2025年就會佔全體人口達20%(超高齡社會),因此台灣從高齡化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僅 32 年,遠比法國歷時 156 年、美國 92 年短,甚至快於日本的 35 年,人口老化速度非常驚人。

依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2014年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2,808,690人(佔總人口12%),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有524,500人,佔18.67%;失智症人口有227,137人,佔8.09%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91,673人,佔3.26%,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35,464人,佔4.82%)。

依此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歲3.40%、70~74歲 3.46%、75~79歲7.19%、80~84歲13.03%、85~89歲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

 

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

上述統計顯示,台灣生命曲線延伸,但失智、失能成為社會隱憂,對於「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或許是討論「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重要環節之一。為落實法鼓文理學院設校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培育兼具慈悲與智慧的領導者與卓越人才,服務社會、促進文化與國家發展、探索與反思人類未來願景」,特設立全校新生校必修「心靈環保講座」,期待能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博雅教育校園文化。

這也上述「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之生活型態培養相符合,讓大眾趁早因應高齡化社會,從根本降低低銀光經濟「市場價值」(例如日本製老年銀光產業約有四十兆日幣產值)與「社會價值」不對稱問題。

因為古典社會學及當代社會學對於經濟活動的討論,主要是以 「市場」 為主要的場域。企業在市場中的發展,是以市場邏輯進行,市場的經營以能取得一定的價差為最終目的,因此,市場的存在邏輯使得社會行動被市場化。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 1886-1964)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社會的形成使得市場價值支配了人的生活,企業追求最低成本、最大利潤的經營策略,傳統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惠原則很難存在。廣大的消費社會,對企業所提供的市場價值,很難獲得對稱知識與資訊作為評斷。

因此,我們需要讓企業以其產品或勞務對應到 「社會」 而非 「市場」,企業才能覺察到經營模式的轉換。例如:高齡社會的銀光經濟不能只重視明顯市場價值的醫療機構與安養設施,應學習芬蘭重視推動運動保健的預防性的社會價值,以位於芬蘭中部、人口只有8萬人的大學城Jyväskylä(佑偉斯克列)為例,每年市政預算百分之2(約2億5千萬元)用於推動運動保健。因此可以聘請13位運動教練、40位物理治療師,和70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設立公立老人運動俱樂部,指導老人實踐各種運動處方,在舒適的健身館內,生龍活虎地翻滾、跳躍、在吊環上倒立等,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質提高,芬蘭的老年生活願景是: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減低醫療或安養設施社會醫療與人力成本,提到自利利人的社會價值。

此外,敝校「心靈環保講座」也參考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或「心識、生命、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或許可以內化與擴充「社會價值」的意義。

「夜鷹之星」童話感想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5期,2016. 07)

2016年春天,在「播客」(podcast)之日本古典朗讀的節目(https://goo.gl/oPBfkm),我聽了宮澤賢治(1896-1933)「夜鷹之星」(よだかの星)童話,深受感動。再次,引發我對這位兼具童話作家、農業指導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由衷敬佩。他誕生於1896年東北大地震與海嘯的年代,家中經營當舖與舊衣店,年幼時常目睹農民們為天災而典當家產的困境,蘊育其悲天憫人的性格。1913年,閱讀《妙法蓮華經》,深銘五內,震動全身。之後,第一名考進農學院。1931年,農業指導活動過勞而入療養院,該年底寫下《不懼風雨》的短詩。1933年,因急性肺炎去世。

 

「強弱、美醜歧視」的荒謬

「夜鷹之星」描述長相醜陋的夜鷹(參圖1),在世間雖備受欺凌,仍然不失善念,決意犧牲自我,四方沖天,終於成為在天上發光放熱的超新星。作者巧妙運用鳥類、天文等自然科學知識,編織出兼具文藝美感與社會關懷的短篇童話。網路上中譯文章(http://goo.gl/TI2ojThttp://goo.gl/H6bUj8)開頭:

夜鷹,真的是一隻很醜的鳥。一張臉像沾滿了豆瓣醬似的全是斑點,….. 其他鳥只要看到夜鷹的臉,就覺得厭惡。…….. 其他愛繞舌的各種體型的鳥,在夜鷹面前從不避諱地數落:「嘿,又出來了呢。呵,瞧牠那副德行,真是丟咱們鳥類的臉。」「哪,瞧牠那大嘴巴,八成是青蛙的親戚什麼的吧。」噢,如果不是夜鷹,是老鷹的話,像這種半調子的小鳥,恐怕只聽到老鷹的名字就害怕地直打哆嗦,臉色大變,縮起身子,躲到樹蔭底下了吧。

可是,夜鷹既非老鷹的兄弟也不是親戚,相反地,夜鷹是美麗的翡翠鳥,以及鳥中寶石蜂鳥的哥哥。蜂鳥食花蜜、翡翠鳥啄魚、夜鷹則吃帶翅的蟲子。而且,夜鷹既沒有尖銳的爪子也沒有尖銳的嘴,所以,再怎麼膽小的鳥也沒有懼怕夜鷹的理由。所以,夜鷹名字裡的鷹字取得似乎沒什麼道理。……. 老鷹其實很在意這一點,非常地不悅。所以,只要一碰到夜鷹,就裝出很威嚴的樣子,疾言厲色地要求夜鷹改名字。…….

夜鷹閉起眼睛動也不動想著。(為什麼我這麼惹人討厭?…….可是,我從來沒做過壞事呢。小繡眼鳥從窩裡掉下,我啣牠回巢的時候,繡眼鳥竟然當我偷牠孩子似的,一把推開我不說,還嘲笑我。……)

文中所描繪:強猛的老鷹與弱小的夜鷹,雖名稱近似而實質異類;反之,美麗的翡翠鳥(參圖2)、蜂鳥(參圖3)與醜陋的夜鷹,卻有類緣關係,在分類學上是有根據的。作者巧用此「強弱」之同名關係,以及「美醜」之同類關係,表達「強弱、美醜歧視」的荒謬性。

 

「悲憫、犧牲自我」的壯舉

接著,童話描寫夜鷹對吃昆蟲的悲憫:「啊,甲蟲,還有許許多多的昆蟲,每晚都被我吃掉。…..我不再吃蟲子,餓死算了。不,在這之前,老鷹恐怕早把我殺了吧,不,在這以前,我還是到遙遠天空的另一邊去吧。」以及,夜鷹飛向弟弟翡翠鳥告別的對話:「我要遠行,所以,先來看看你。」「哥哥,不能走啊。蜂鳥也離得那麼遠,那我不是很孤單嗎?」「這也沒辦法呀。今天,就別再說了。對了,你呀,除非不得已,否則別惡作劇地捕魚吃喔,哪,再見了。」然後,夜鷹決意犧牲自我,照亮眾生。

夜鷹忍受著眩目的陽光,踉蹌地箭似的朝太陽飛了過去:「太陽兄,太陽兄。請帶我到你那裡去吧。即使燙死也無所謂,像我這種醜陋的身體,即使燙死也還會發出細微的光呢,請帶我走吧。」

但是,太陽回答:「你是夜鷹吧!原來如此,真苦了你了。今晚,去向星星請求吧。因為你不是白晝的鳥。」於是,夜鷹改飛向西邊的獵戶星座、南方的大犬星座、北邊的大熊星座、東方的天鷹座,但都被拒絕。夜鷹只得往上直衝,自身燃燒,燐火似的藍光,成為仙后座旁的「夜鷹之星」(第谷超新星,於1572年首度觀測,當時它比金星光亮)。作者善用這些天文知識,表達猶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之「一切眾生熹見菩薩」燃身供養的故事。

 

 

 

 

 

「改變理論」與「淨土行」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6期,2016. 08)

2016年5月底,法鼓文理學院與相關單位合辦第一屆「社會價值與影響力國際論壇」與工作坊,介紹國際上對「社會價值」(social value)與企業之「社會影響力評量」(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的最新觀念與各國發展趨勢,引介相關的評量邏輯方法與工具,建構透明、有效和責信的執行策略與方案與企業之社會影響力報告書框架,發展具備台灣在地特質的評量機制。敝人有幸參與學習,藉此因緣,野人獻曝,請教大家。

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 ToC)

在討論「社會價值與影響力」評量方法,例如「在投資上的社會報酬」(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專家們常會引用「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 ToC)。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我的中譯是:這是一種為了企劃、參與決策與評量之特別型態的方法學,被用於慈善、非營利與政府之諸部門以促進社會變化。它先定義長程目標,然後倒推規劃(maps backward)確認其必要諸條件,以描繪短程、中程、常程效果之原因連結(causal linkages)輪廓,解釋在某一倡議(initiative)之變化過程。已確認的變化,以效果路線(outcomes pathway)規劃,顯示每個效果與其他效果的邏輯關係與時間流程。解釋效果之間的連結之理由或論述為何此效果是另一效果的預備條件。「改變理論」之創新在於區別想要(desired)與實際(actual)效果的差異,以及在他們決定介入之諸形式(forms of intervention)以達到那些效果之前,要求諸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先形塑(model)其所想要的效果。

這種所謂「諸利害關係人」先形塑其所想要的效果(長程目標),倒推規劃確認其必要諸條件之原因連結輪廓,解釋在某一倡議之變化過程」,從大乘佛教的觀點,「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為「成就(改變)眾生」故,必須「願取佛國」(長程目標),修行「淨佛國土」改變社會的活動。

十八「淨土之行」:行淨(見解、行為改變)則眾生淨(社會改變),眾生淨則佛土淨(環境改變)

根據《維摩經》之「行淨」(見解、行為改變)有十八種(《什譯》有十七種),即十八「淨土之行」,如下表所示,基本上是以「○○(例如:(1)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例如:(1)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什譯》。《奘譯》以「○○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有情來生其國」)的句型與內容來說明菩薩「化緣相」(因行)與「果報相」(得果)的次第展轉關係(菩提心→意樂→加行→上意樂→止息諸障(六度)→發起(四無量心、四攝、巧方便、三十七菩提分)→迴向→寂靜(十善業道)→……)。

依《維摩經‧肇注》解釋「菩薩心既直,化彼同自,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則佛土之義顯也」。菩薩令自「行淨」,亦令彼眾生「行淨」(化彼同自)故說「行淨則眾生淨」。如是相同淨行眾生(眾生淨)將來同生(同行斯集)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

此外,我們從《大智度論》「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教化眾生故得淨佛世界。如《毘摩羅詰》(即《維摩詰經》)佛國品中說:眾生淨故世界清淨」的說明,也可看出:由於菩薩深心清淨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菩薩容易教化眾生故眾生清淨(社會改變)。以眾生清淨故,因此淨佛世界(環境改變)。亦就是深心清淨→教化眾生(眾生清淨)→淨佛世界(世界清淨)的關係。依此,或許可以將《維摩詰經》中(1)直心→(2)發行→(3)深心→(4)意調伏→(5)如說行→(6)迴向→(7)方便的部分,簡化為《大智度論》之「深心清淨」,也就是煩惱輕、不起貢高、我慢、瞋恨心。

或許這也是心靈環保的意義:心淨>行淨>眾生淨>社區淨土>國土淨,而「心淨」的修行「因果次第」,若根據《中阿含經》卷10與《瑜伽師地論》卷92所說,則是︰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大歷史」與「小思考」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7期,2016. 09)

2015年秋季,於法鼓文理學院新生校必修「心靈環保講座」的課程中,我從「大歷史」(Big History;宇宙與生命的歷史)與「小思考」 (Thinking Small;從原子、分子到細胞之各種生命運作的共通方式)等不同視角來探討「生命科學」與「心靈環保」相關之理念與議題,分享部分心得如下:

「大歷史」:萬物同源、眾生平等、珍惜生命

「大歷史」(Big History)是近年出現之歷史學觀點,以跨學科方法為基礎,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之多學科之研究成果,檢視從宇宙起點「大爆炸」(Big Bang)到現代世界之約137億年之長時間框架背景下,探討了生命、人類存在於宇宙、地球之實證性因果關係。[1]它被講授於大學、中學以及TED論壇「18分鐘內回顧我們的世界歷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講演。此外,「歷史電視頻道」(History Channel)也有發行的「兩小時內回顧世界歷史」(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o Hours)紀錄片。我個人認為這種「大歷史」的學習有助於我們從「寬廣深遠」的尺度來了解心靈環保的議題。

137億年前之大爆炸所創造之恆存所有能源,成為星體動力與一切生命體的來源。宇宙膨脹經過38萬年,溫度下降,讓帶電的電子和質子在宇宙中可以結合成電中性氫原子。大爆炸3億年後,氫原子互相猛烈碰撞,融合為新元素「氦」,爆發大量的輻射能量,首批發光的恆星誕生了。恆星是猶如製造元素的工廠,將氫融合成氦,氦融合成鋰,鍛造出25種最常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包括碳、氧、氮及鐵。所以120多億年前,星球已經在創造促成鐵器時代來臨的元素。首批恆星形成之後數百萬年,部分星體老化而爆炸了,光亮超過原來星體的百萬倍以上,也就是「超新星」(supernova),提供融合較重元素必要的額外能量,產生了銅、鋅、硒等我們服用綜合維他命丸中所含的元素,以及金、鈾等其它元素。這些元素在宇宙、星系、行星的生命之間流轉,我們都是「星塵」。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太陽外圍的第三顆行星,便是我們的家園-地球,而幾乎所有我們從宇宙大爆炸分到的能源,都是由太陽照射過來的。

上述「大歷史」學者大衛克利斯汀在TED論壇發表「18分鐘內回顧我們的世界歷史」講演中提到: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耗散定律),宇宙是往缺乏規律與結構方向變化。因此問到:「目前人類生命與社會「複雜性」(Complexity)如何能產生?」答案是;「宇宙能創造出複雜性,但帶些困難度,在大歷史中,我們稱這些階段為閥值(thresholds)時段。每一個閥值是愈來愈難,複雜的系統是更脆弱,更易破碎,適宜條件(Goldilocks conditions)是更嚴峻,更困難。」並提醒:「越複雜的系統,則越脆弱;集體式學習可說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巨大力量,但是不知人類是否可以妥善駕馭此力量?因為他認為人類也有可能以自己所發明的巨大武器(例如:核武器)破壞地球生態圈(biosphere)。」因此,我們人類更應該善用集體式學習之智慧,珍惜生命與社會「複雜性」得之不易,維持的難度,尊重生命,愛惜地球,保護環境,這些也是提倡「心靈環保」的目標。

「小思考」:體會分子、善用生命、發揮價值

相對於上述「大歷史」的尺度來探討生命科學與心靈環保之議題,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中譯本《觀念生物學》)所談的主題大多發生在細胞內分子的層級,因此作者提出「小思考」(Thinking Small)的觀點,從「分子」的尺度來探討生命議題。

作者以如下的比喻說明原子、分子、細胞、器官和個體之間的相對大小:「想像自己一手握著一顆BB彈,猶如一個原子,另一手握著一顆彈珠,猶如一個簡單的分子(核苷酸、胺基酸、醣類)。身旁的貓咪,猶如長鏈分子(蛋白質、DNA)。附近一輛貨櫃車,猶如分子結構物,例如細胞膜或胞器(核糖體、粒線體…..)。遊輪猶如細胞,北美大陸則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生物個體。」

此書介紹:「人類的細胞大約比針尖小10倍,我們的身體大約是由5兆個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內含有不計其數的非常微小的原子、分子。尺度大小與速率是相關的。一般而言,愈小的東西移動得愈快。水分子也好,體內其他上千種的分子也好,它們都是以極驚人的速率,在百萬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瞬間內,與其他分子擦肩而過,或彼此相撞。生物就是靠著這樣頻繁且激烈的碰撞來維繫生命。當你意識到細胞內的分子是以你能想像的速率的百萬倍來移動時,就比較容易明白細胞內不斷進行著的生化反應的確切速率(每秒約有數千種反應發生)。」可見各種生命化學反應的忙碌與辛勤,值得我們珍惜與善用生命,盡可能讓生命發揮價值。

 

 

[1] 參考《維基百科》“Big History”(https://goo.gl/dmKnP0)

Window 與Mac(OS)作業系統快速鍵的對照表

  window  OS window  OS
複製 Ctrl + C Com + C 截圖 Com+shift+3
貼上 Ctrl + V Com + V 區域截圖 Com+shift+4
剪下 Ctrl + X Com + X 強制結束 Ctrl+Alt+del Com+alt+esc
還原 Ctrl + Z Com + Z 快速關機 ^Com+opt+eject
還原 Ctrl + Y Com+sift+ Z spotlight ^ space
通知中心 Com\ Finder搜尋視窗 ^ alt+space
Delete檔案 Com + delete
Home ^   <-
End ^  ->
Firefox小視窗切換 Com+~

相同硬碟:預設是移動,不同硬碟:預設是copy,

移動: com,       Copy : alt

Finder: 改檔名:enter

Xminder用Tab:Insert

  window  OS window  OS
外接銀幕切換 Win + P Com + F1 截圖 Com + shift +3
貼上 Ctrl + V Com + V 區域截圖 Com + shift +4
剪下 Ctrl + X Com + X Page up, down, home, end。

文件頭尾

Function+ 上下左右

Function+Ctrl+左右

後還原 Ctrl + Z Com + Z 視窗切換 Com + ~
前還原 Ctrl + Y Com + Y PDF:Page up, down, fn + 上下
視窗放大 Alt+space+X

MAC用鍵盤縮放option + command + 8(option + command—+縮小,放大)

利用 option + command + 特定按鍵縮8小(例如按 option + command + 8 可以直接放大)。

特定鍵縮放

用戶可以選擇用 control、command、option 搭配觸控板兩指 向上/向下 滑控制放大、縮回,設定特定鍵時可以直接在下拉式選單「按下按鍵」來設定。(你可以用 command + shift 或 option + shift,不過 shift 是不能單獨用來做為縮放的特定鍵)

word

word 》檢視 》工具列 》自訂工具列與功能表 》工具列提示中顯示快速鍵

部份工具列的提示有出現快速鍵了,但是大網模式的工具列仍然沒有顯示快速鍵

word 》輔助說明 》word 鍵盤快速鍵 》文件大綱

升階段落 CTRL+SHIFT+向左鍵 (or 1, 2, …. 0)

降階段落 CTRL+SHIFT+向右鍵

降階本文:CTRL+SHIFT+ n

放大、縮小 快速鍵

For MS Word Mac: You zoom by holding the Command and CTRL key while scrolling the mouse wheel.

重複上一個動作:option+return(相當於F4)

Home End

Fn + Left = Home

Fn + Right = End

Ctrl (cm/mac)+ Fn + Left = Ctrl + Home

Ctrl (cm/mac)+ Fn + Right = Ctrl + End

或是 Parallel 的「偏好設定」裡面的「快速鍵」

也可以自訂「Mac按鍵」與「Windows按鍵」的對應:

透過 Boot Camp 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Keyboard

您可以將 Apple Keyboard 或為 Microsoft Windows 設計的鍵盤與 Mac 搭配使用。部分鍵盤上的按鍵功能在 OS X 和 Windows 之間可能會不一樣。

在 Apple Keyboard 上
使用 Windows 快速鍵

在 Windows 中
使用 Apple 功能鍵

如果鍵盤
無法運作

在 Apple Keyboard 上使用 Windows 快速鍵

這裡顯示鍵盤功能如何在 Windows 中透過 Apple Keyboard Support 驅動程式對應到 Apple Keyboard。

所有鍵盤

使用 Apple Keyboard 上的下列按鍵來執行下列 Windows 功能。

Windows 標誌:按 Command(⌘)鍵

Backspace 或 Delete:按 Delete 鍵

Enter 或 ⏎:按 Return 鍵

Alt(左側):按 Option 鍵

Alt GR(右側):按 Option + Control

Pause/Break:按 fn + Esc

應用程式:Apple Keyboard 無法使用此按鍵

延伸鍵盤按鍵

如果您的鍵盤未包含下列按鍵,請在 Windows 中改用下列按鍵組合。

Insert:按 fn + Return

往前刪除:按 fn + Delete

Home:按 fn + 向左鍵

End:按 fn + 向右鍵

Page Up:按 fn + 向上鍵

Page Down:按 fn + 向下鍵

數字鎖定:按 fn + F6

Print Screen:按 fn + Shift + F11

列印使用中的視窗:按 fn + Shift + Option + F11

Scroll Lock:按 fn + Shift + F12

數字鍵盤對應

如果要在 Apple Wireless Keyboard 上輸入數字,請使用功能鍵下方的標準數字鍵。內建數字鍵盤的 Apple 外接鍵盤所提供的功能與 Microsoft 相容的數字鍵盤相同。

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功能鍵

您可以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Keyboard 的部分功能鍵。部分這些按鍵只會出現在專為 Apple 裝置所設計的鍵盤。這些按鍵在部分 Windows 相容鍵盤上的名稱可能不一樣,或者不會有這些按鍵。

如果您要讓 Apple Keyboard 的最上排按鍵的功能當成 Windows 中的標準功能鍵(F 鍵)使用,請在按下最上排其中一個按鍵時,同時按住 fn 鍵。

Apple Wireless Keyboard(藍牙)範例

調低顯示器亮度

Mission Control – 在 Windows 中無法使用

調低鍵盤亮度 ?

上一首

下一首

調低音量

退出媒體(若您的 Mac 有連接光碟機)

調高顯示器亮度

Launchpad – 在 Windows 中無法使用

調高鍵盤亮度 ?

在 iTunes 之類的 app 中播放/暫停媒體

靜音切換

調高音量

退出媒體(第 2 個光碟機)

如果鍵盤無法運作

若您使用 Boot Camp 在 Mac 上安裝 Windows 時,它會安裝 Windows 支援軟體(驅動程式),讓您可以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Keyboard 的功能。如果鍵盤在 Mac 以 OS X 啟動時可以運作,在 Windows 中卻無法運作,請嘗試從「Boot Camp 輔助程式」重新安裝 Windows 支援軟體

[美語模式]:option+*= •

normal.dotm 所在位置

word 》喜好設定 》檔案位置 》使用者範本

/Users/huiminMac/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Microsoft/Office

screen print

The Economist | The Rorschach test: A few blots in the copybook

The Economist | The Rorschach test: A few blots in the copybook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38076?frsc=dg%7Cb via @theeconomist

心田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2010.06.19 SL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7921/
曾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原著劇本,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克拉瑪對克拉瑪》金獎導演勞勃班頓執導。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Patm0734001
母親的勇氣與善意,寬恕與互助,包容與改過。

張貼於movie weekly. 標籤: . Leave a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