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善終?!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68期,2014年4月)

60歲退休:22年的藝大年資

    1992年6月,我從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後,陸續接任了西蓮淨苑、國立藝術學院(2001年改名為︰台北藝術大學)、中華佛研所與法鼓佛教學院等三個不同機構的管理階層的工作。例如:西蓮淨苑副住持(1992-1998年)、住持(1998年迄今)、國立藝術學院學生事務長(1994-1997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主任(2000-2006年)、教務長(2000-2006年)、教務長兼代理校長(2006年1月-7月)、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4-2007年)、法鼓佛教學院(2007年迄今)等職務。

  2006年8月1日,我將職務交接給朱宗慶校長之後,開始教授休假研究一年,並協助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李志夫教授籌設法鼓佛教學院,成為全國第一所向教育部申請成立獨立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我因受聘擔任首任校長,因此從台北藝術大學借調,於2007年4月8日(佛誕節),參加「成立揭牌暨首任校長就職典禮」,開始另外一個階段的大學行政歷程。

    由於我是從台北藝術大學借調,必須在原來學校至少義務授課一門課;在借調擔任校長的職稱之外,也需要保留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的職稱。如此情況,再延續第二任佛教學院校長,於2014年2月1日,正好滿60歲,也累積約22年的台北藝術大學的年資,可以辦理退休。因此,台北藝大的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共同學科主任李葭儀老師與共同學科同仁,於1月21日下午籌辦「榮退茶會」,實在愧不敢當,感激不盡。

  隔天,共同學科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nuage)上貼文:昨天寒冷的冬日,我們有暖暖的釋惠敏老師退休茶會。茶會中,我們簡短分享了惠敏老師在北藝的點點滴滴,惠敏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他是如何進入北藝這個大家庭與在其中樂遊的經典轉變!傳音系蔡淩惠老師與舞蹈系葉晉彰老師帶領傳音系同學演出「鐘聲樂響」的精彩傳統音樂作品,最是令現場參與人員驚豔。參與演出的同學都是自動自發參與,也特別為此場演出搭配鐘響與唱詞的書寫,學生將自己的所學,結合場地與人,這是對惠敏老師最高的致敬與祝福了!!活動相關照片參見http://goo.gl/vpQ0ZL

76歲善終?!38年的人生回饋年資

  近來,我在整理國史館佛教人物口述歷史之之關於我的訪談稿時,發現我在出家前之學習時間(1954-1979年,1-25歲)與出家後之學習時間(1979-1992年, 25-38歲):包含西蓮淨苑3年的僧團學習、中華佛學研究所的3年時期、日本東京大學之6年留學,合計受到家庭父母、學校師長、社會大眾所護持的時間大約有38年之久。雖然可以扣除2年的空軍預備軍官司藥官邸服役時間,不過若要回饋或回報,因為我的工作質量不佳,至少也是需要有38年的人生回饋年資,才能平衡。若扣除已經22年工作年資,大約還需要奉獻16年才能回饋圓滿,屆時是76歲、西元2030年。

  如此,我或許需要修改發表於《人生》雜誌276期的拙文「Huimin2525︰我的生命密碼」(2006.08,後收載於《當牛頓遇到佛陀》)所預估的死亡年份2025年(71歲)。原先我想用huimin2025作為網路名稱,因為可以經常提醒佛教「諸行無常」之法義與修「念死」之法門,倒數計算自己的生命長度。進一步,又想到︰直接用2025,太明顯,不好玩,應編作密碼,跟上最近各種所謂「密碼」的潮流。於是,將huimin2025抽出25(因為2025年常被簡寫為’25),然後重複,成為我的生命密碼huimin2525。不過,若從2025年(71歲)修改西元2030年(76歲),似乎也是方便記憶的數字,或許才能回饋圓滿

    對於「善終」,敝人於《人生》雜誌「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2011.03,後收載於《校長的三笑因緣》)的拙文中提到:若參考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使用的對於癌末病人善終評估5項指標(1996年),包括「了解死之將至」、「心平氣和接受」、「後事交代安排」、「時間恰當性(病人與家屬都有做好準備)」和「去世前3天舒適性」;並且以不含生活細胞所組成的「心材」、哺乳動物之紅血球與皮膚角質層、或者「細胞自戕」等各種「善終」現象為例,或許可以讓我們體悟生命細胞之生死的兩面性:「雖生而不長存」、「雖死而有用、長存」。因為萬事萬物因「利用」而產生價值與「意義」,這或許也是印度梵文artha意味:目標、用途、利益、意義等多重含義的思維理路。

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

   對於如何準備善終的議題?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醫師於2012年4月在法鼓山演講「從現代醫學看生死:如何預防病人與家屬受苦」中提到:「善終不是理所當然的!機會是給已準備好的人!」特別是每個人應該要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避免生命末期執行無效醫療。因為從1960年代,以心肺復甦術(CPR)搶救因溺水、電擊、車禍、心臟病發作、等急性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之後隨著醫學的發達,各種急救技術與維生器材的施用成為醫療的標準作業程序,乃至用於慢性之「末期病人」,如癌症末期、心、肺、肝、腎或腦功能嚴重器官衰竭的病人、運動神經元萎縮末期的病人,由於法律顧慮、家屬不捨、或溝通不足,成為醫院對所有病人之「死亡前的儀式或死亡套餐」;縱使能用CPR救回心臟暫時的跳動,只有受盡CPR折磨,延長死亡過程而已。

因此,我於2012年5月於雲端筆記本Evernote記錄:「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作為我善終的準備。因為我幾年前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並加註於全民健保憑證內。遺體火化之後,隨緣採取植葬或海葬,方便即可;書籍等遺物也隨緣捐贈即可。不發訃聞、不需辦告別儀式,需要紀念的話,在我的網路社群(facebook或google+等)上,記錄隨緣行一善於世間即可。希望:我的生命的善終計畫可以與人生的退休計畫一樣,作最好的準備,有最壞的估算。我也希望我的親友、師長、乃至一切有情早作準備,生死自在,無有怖畏。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