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記事本:聞思熏習、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門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3期,2011.05            

阿賴耶識:眾生的資料庫

 佛教的唯識學派以「阿賴耶(ālaya)識」為基礎,來說明凡夫之生死流轉、聖者之涅槃還滅「緣起」教義。「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用來表達「含藏」功能之「住處」、「容器」的意義。例如:himalaya(喜馬拉雅)是由 hima(雪)加上ālaya(住處)所組成的語詞,說明此山是the abode of snow(雪的住處,雪鄉)。

唯識學派將「含藏」眾生一切生起萬法功能(種子)之「住處」(深層心識)稱為「阿賴耶(ālaya)識」。若根據《成唯識論》,認為它具有(1)「能藏」萬法種子、(2)表層心識熏習諸法種子之「所藏」(處所)、(3)恆被眾生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等三種意義。依此緣起,凡夫則有「愛執→造業→受苦」之生死流轉(惡性循環)。

轉識成智

 如能藉由清淨「聞思熏習」-聽聞「無我」法之清淨熏習、如理作意思惟-,對治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種子,轉化為「法身種子」,則無分別、清淨智生。如此,歷經「通達轉」、「修習轉」、「果圓滿轉」,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此時,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如大圓鏡之光明,能如實遍映萬象。依此,第七識「末那識」(我執)轉化為「平等性智」,自他不二,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第六識「意識」轉化為「妙觀察智」,通達諸法自相、共相,能依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化「成所作智」,「成」就「所」應該「作」之身、口、意等各種善業,利樂諸眾生。

「阿賴耶識」記事本:如何「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

  長久來,我一直在尋求,是否有「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記事本?或許可以稱為「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我想藉此,「隨時隨地」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終於,在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http://www.evernote.com/about/home.php),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

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讓我「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關係,以便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阿賴耶識之「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反思

阿賴耶識所含藏的虛妄我執之萬法種子隨時、隨地、隨緣生現行(所謂:種子生現行),表現於凡夫眾生的認識世界;此現行萬法有熏習作用,成就種子又含藏於阿賴耶識(所謂:現行熏種子),成為生死流轉之惡性循環。這種「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緣起關係,剎那剎那不斷的展轉熏生,凡夫眾生難以覺察,難以解脫。

若能藉由「隨時隨地」可以猶如「大圓鏡」一般,如實地記錄、創作、反思的筆記本,如同拙文「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刊於2005年12月《人生》雜誌268期,結集《當牛頓遇到佛陀》法鼓文化,2007)所述︰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依序輔助戒律、禪定、智慧的學習,讓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等「轉識成智」,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或許這也是讓「科技」與「人性」間,產生雙贏可能的法門之一。

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

釋惠敏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298期,2008.6)

攝頌與資料記憶

人類在紙張與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以前,知識的傳播借助口傳心記,紀錄的材質有泥板、石材、甲骨、竹簡、貝葉等。為保持口傳心記的效率,人類運用記憶術的技巧。佛陀涅槃後,弟子們為使教法不散失,由僧伽會議共同結集。由當時佛教界的憶持權威──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與優波離尊者(持律第一)擔任主角,就其記憶所及向大眾宣誦佛陀的教法與戒律,再經大眾審定、編集不同的部類與相關的次第。例如︰編集經為「四阿含」;編集律為「二部毘尼」、「犍度」等。

為了確認與傳播共同審定的結集成果,以「攝頌」(錄十經的經名順次編為一偈)的記憶方式。如《分別功德論》所說:「撰三藏訖,錄十經為一偈。所以爾者,為將來誦習者,懼其忘誤,見名憶本,思惟自悟,故以十經為一偈也」。如此,佛弟子憶持「攝頌」,見聞經「名」,回憶起經典「本」文,就不容易忘失,而達到「聖教久住」的目的。

   例如︰僧團於編輯《雜阿含經》時,在第1到第10經之後,則有「(1)無常及(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6-9)無知等四種,及於(10)色喜樂」之錄10經的經名順次編為一偈「攝頌」,讓學習者便以誦習,可從從一經名(例如︰無常),聯想《雜阿含經》第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的全部的經文。

佛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為了讓憶持所結集的經律的部類、次第、文句,不致忘失錯亂,養成專業持誦的人才,傳承佛陀教法。例如︰憶持經法的,名「多聞者」,或稱「誦經者」;憶持戒律的,名「持律者」。佛教界也多讚歎能持誦佛典者。所以,《分別功德論》讚歎說:「頌云: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來寶」。

師徒之間的教學,也以口傳、心記、持誦為主,根據《高僧傳》卷2,敘述東晉時期龜玆國(新疆疏勒)鳩摩羅什(kumārajīva;約344~413)法師:「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鳩摩羅什7歲出家後,如此的學習數量與效率,可說是神童。這也是鳩摩羅什(意譯︰童壽)法師名稱的來源,雖是兒童,卻具備壽者的智慧。

行證與智慧產生

  現代企業界對知識產生流程的分析︰資料(data)→〔處理、分析〕→資訊(information)→〔審核、分類〕→知識(knowledge)→〔行動、驗證〕→智慧(wisdom)。佛典的結集也有類似過程︰由弟子們就其記憶所及向大眾提供佛說的「資料」與「資訊」,再經大眾審定、編輯分類成為「知識」佛典,流傳於世。但是,佛教不僅重視師徒之間口傳、心記、持誦的學習,也重視從知識→〔行動、驗證〕→智慧,經由「行證」,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或效益。所以,《增壹阿含經》卷23:「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這些佛教警句,提醒我們對在學習時,不要只是增加知識的數量,也應該重視能產生有解脫價值之「行證」智慧品質。

知識管理與煩惱解脫

什麼是能產生有解脫價值之「行證」智慧品質的知識?《雜阿含經》卷10:「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佛陀明確底宣說︰諸比丘﹗我說︰以「知」(knowing)以「見」(seeing)而諸煩惱滅盡,並不是以「不知」、以「不見」。由此可見︰對於資料 →資訊 →知識 →智慧的歷程,佛陀認為它也是解脫煩惱的關鍵。接著,佛陀進一步解釋, 應該知見的內容是︰「此是色(受、想、行、識),此是色(受、想、行、識)之生起,此是色(受、想、行、識)之散滅」。也就是應該時時刻刻、確知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組合的事實與生滅現象,才能消除對身心組合的錯覺(無明)而引起的我執、我愛煩惱。

現代企業注重「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社群、企業智庫等機制或方法,將個人核心專長或團體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經驗、技術、文化、習慣….)有效率地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因為這些知識與價值的總合是企業的「智慧資本」,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重煩惱解脫的「知識管理」,隨時隨地以正念、正知,準確有效地管理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組合的事實與生滅現象的資訊,以增進「智慧資本」,因為它能為我們增進與煩惱競爭的優勢,累積成就人間淨土的資糧。

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02期,2017. 02)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敝人受邀浙江大學佛教資源研究中心何歡歡主任,參加該中心與哈佛大學與哈佛燕京學社聯合舉辦的「佛教研究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哈佛大學南亞系系主任帕替爾(Parimal Patil)等近三十位學者與會。研討主題如下(1)佛教資源之數位化;(2)佛教多語種文獻之合作研究;(3)佛教哲學思想之跨區域研究;(4)佛教研究的未來發展。

「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

浙江大學副校長、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理事長羅衛東在開幕式致辭:古典文獻學是浙江大學的優勢學科,目前浙大在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學領域都有所投入和佈局。因此,此中心目標是致力於保存和共享佛教資源,發展並深化佛教研究,將與哈佛大學、國際文獻保護基金會簽約聯合創建並運營大型綜合性佛教專業數據庫—「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Buddhist Universal Digital Archive,簡稱BUDA)。接著是東京大學齋藤明教授的主題演說,他將佛學分為研究(Research)和資源(Resource)兩方面:前者包括校勘本、翻譯、文章、書籍等;後者則有寫本、碑文、繪畫、雕塑等。上述又有紙質(paper)與數字化(digital)的不同形式。最後,他介紹「佛教用語用例庫」Bauddhakośa(A Treasury of Buddhist Terms and Illustrative Sentences)的研究計畫網站的發展現況。

之後,兩天的議程:敝人與洪振洲老師發表「新世代佛學數位研究資源發展趨勢:整合協作與量化分析」。東京大學下田正弘教授發表「數位人文之佛教研究多使命旨在開發數位時代藝術人文研究的全部潛力」,永崎研宣發表「SAT數據庫的技術層面:鏈接文本與圖像」。北京大學王頌教授發表「晚清民國時代的佛教影像—利用網絡數據庫進行的圖像學研究」、萊頓大學司空竺(Jonathan Silk)教授發表「如何開放地編輯佛典?」。日本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落合教授發表「日本的經錄研究」、北大李四龍教授發表「南北朝佛教解經的重點與方法」。哈佛大學羅柏松(James Robson)教授發表「辟支佛何錯之有?」、奧地利安娜馬唐納(Anne MacDonald)教授發表「採掘《入中論》」。狩野恭教授發表「實(實體)之研究:功能、存在、實質、屬性」、陶德路易斯(Todd Lewis)發表「從文本記錄到歷史輪廓:對加德滿都河谷(尼泊爾)馬拉時代佛教之考察」。清華大學沈衛榮教授發表「漢譯喜金剛和道果法文獻考論」、漢堡大學多吉旺秋教授發表「缺乏佛教語文學之佛教哲學是否可能?」。帕替爾教授發表「佛教徒為何爭論?」、宗教博物館了意法師發表「法教與實修的系統教育」。

此次會議可看出大陸高教體系積極發展佛學資源的研究動向,他們有其歷史久遠、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資源優勢,值得關注;台灣的佛學界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截長補短,合作交流,是未來必須思考的議題;以下是敝人對此定位議題的想法,提供方家指教。

 

語意網與LOD (Linked Open Data;鏈結開放資料)

敝人在此次研討會提到:新世代佛學數位研究資源發展趨勢是:從Web 2.0(參與互動網)向Web3.0(語意網)發展;從Data base(資料庫)向Knowledge base (知識庫)發展。因為,1989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者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在2009年TED talk以“The next web”(下一代的網路)」為題,期待大眾發展「語意網」(Sematic Web)與LD (Linked Data;鏈結資料)的呼籲。因為,隨著大量資料在網際網路湧現,如何讓「機讀」(Machine readable)資料(搜尋功能;資料庫),成為「機解」(Machine understandable)資料(推理功能;知識庫),形成一個讓電腦能夠直接或間接處理的資料網(Web of Data)。

所謂「鏈結資料」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以「統一資源識別碼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表示任一事物,以「超連結傳送協定」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作為傳送URI的機制,以「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描述資源屬性(property)。若將「鏈結資料」(Linked Data)又是「開放資料」(Open Data),則稱為LOD (Linked Open Data;鏈結開放資料),可產生更多的價值。根據 2014 年的「LOD雲」狀況 (State of the LOD Cloud) 報告,全球約有1014個(2011年295個)資料集(dataset),例如:DBpedia、Open Library等。

目前,法鼓文理學院法源法師也有「Buddhist Ontological Wordnet 之建構方式研究」的構想,參考「語意網」的概念,將佛教傳統知識架構(例如:科判),建構語意網之Ontology(知識本體)。例如:「定學」的「類別」(Class)可找出「子類別」(Subclass):樂遠離、清淨諸蓋、依三摩地…..;「依三摩地」再有二個子類別:三三昧、四靜慮,其中「三三昧」有三個「個例」(Individual):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可用「屬性」(Property):hasFormer(有前者)及hasLatter(有後者)表示前後之順序關係。如此的佛教語意知識架構,若又是LOD,對於佛學知識的學習、研究、教學等層面,會有突破性發展。

 

Window 與Mac(OS)作業系統快速鍵的對照表

  window  OS window  OS
複製 Ctrl + C Com + C 截圖 Com+shift+3
貼上 Ctrl + V Com + V 區域截圖 Com+shift+4
剪下 Ctrl + X Com + X 強制結束 Ctrl+Alt+del Com+alt+esc
還原 Ctrl + Z Com + Z 快速關機 ^Com+opt+eject
還原 Ctrl + Y Com+sift+ Z spotlight ^ space
通知中心 Com\ Finder搜尋視窗 ^ alt+space
Delete檔案 Com + delete
Home ^   <-
End ^  ->
Firefox小視窗切換 Com+~

相同硬碟:預設是移動,不同硬碟:預設是copy,

移動: com,       Copy : alt

Finder: 改檔名:enter

Xminder用Tab:Insert

  window  OS window  OS
外接銀幕切換 Win + P Com + F1 截圖 Com + shift +3
貼上 Ctrl + V Com + V 區域截圖 Com + shift +4
剪下 Ctrl + X Com + X Page up, down, home, end。

文件頭尾

Function+ 上下左右

Function+Ctrl+左右

後還原 Ctrl + Z Com + Z 視窗切換 Com + ~
前還原 Ctrl + Y Com + Y PDF:Page up, down, fn + 上下
視窗放大 Alt+space+X

MAC用鍵盤縮放option + command + 8(option + command—+縮小,放大)

利用 option + command + 特定按鍵縮8小(例如按 option + command + 8 可以直接放大)。

特定鍵縮放

用戶可以選擇用 control、command、option 搭配觸控板兩指 向上/向下 滑控制放大、縮回,設定特定鍵時可以直接在下拉式選單「按下按鍵」來設定。(你可以用 command + shift 或 option + shift,不過 shift 是不能單獨用來做為縮放的特定鍵)

word

word 》檢視 》工具列 》自訂工具列與功能表 》工具列提示中顯示快速鍵

部份工具列的提示有出現快速鍵了,但是大網模式的工具列仍然沒有顯示快速鍵

word 》輔助說明 》word 鍵盤快速鍵 》文件大綱

升階段落 CTRL+SHIFT+向左鍵 (or 1, 2, …. 0)

降階段落 CTRL+SHIFT+向右鍵

降階本文:CTRL+SHIFT+ n

放大、縮小 快速鍵

For MS Word Mac: You zoom by holding the Command and CTRL key while scrolling the mouse wheel.

重複上一個動作:option+return(相當於F4)

Home End

Fn + Left = Home

Fn + Right = End

Ctrl (cm/mac)+ Fn + Left = Ctrl + Home

Ctrl (cm/mac)+ Fn + Right = Ctrl + End

或是 Parallel 的「偏好設定」裡面的「快速鍵」

也可以自訂「Mac按鍵」與「Windows按鍵」的對應:

透過 Boot Camp 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Keyboard

您可以將 Apple Keyboard 或為 Microsoft Windows 設計的鍵盤與 Mac 搭配使用。部分鍵盤上的按鍵功能在 OS X 和 Windows 之間可能會不一樣。

在 Apple Keyboard 上
使用 Windows 快速鍵

在 Windows 中
使用 Apple 功能鍵

如果鍵盤
無法運作

在 Apple Keyboard 上使用 Windows 快速鍵

這裡顯示鍵盤功能如何在 Windows 中透過 Apple Keyboard Support 驅動程式對應到 Apple Keyboard。

所有鍵盤

使用 Apple Keyboard 上的下列按鍵來執行下列 Windows 功能。

Windows 標誌:按 Command(⌘)鍵

Backspace 或 Delete:按 Delete 鍵

Enter 或 ⏎:按 Return 鍵

Alt(左側):按 Option 鍵

Alt GR(右側):按 Option + Control

Pause/Break:按 fn + Esc

應用程式:Apple Keyboard 無法使用此按鍵

延伸鍵盤按鍵

如果您的鍵盤未包含下列按鍵,請在 Windows 中改用下列按鍵組合。

Insert:按 fn + Return

往前刪除:按 fn + Delete

Home:按 fn + 向左鍵

End:按 fn + 向右鍵

Page Up:按 fn + 向上鍵

Page Down:按 fn + 向下鍵

數字鎖定:按 fn + F6

Print Screen:按 fn + Shift + F11

列印使用中的視窗:按 fn + Shift + Option + F11

Scroll Lock:按 fn + Shift + F12

數字鍵盤對應

如果要在 Apple Wireless Keyboard 上輸入數字,請使用功能鍵下方的標準數字鍵。內建數字鍵盤的 Apple 外接鍵盤所提供的功能與 Microsoft 相容的數字鍵盤相同。

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功能鍵

您可以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Keyboard 的部分功能鍵。部分這些按鍵只會出現在專為 Apple 裝置所設計的鍵盤。這些按鍵在部分 Windows 相容鍵盤上的名稱可能不一樣,或者不會有這些按鍵。

如果您要讓 Apple Keyboard 的最上排按鍵的功能當成 Windows 中的標準功能鍵(F 鍵)使用,請在按下最上排其中一個按鍵時,同時按住 fn 鍵。

Apple Wireless Keyboard(藍牙)範例

調低顯示器亮度

Mission Control – 在 Windows 中無法使用

調低鍵盤亮度 ?

上一首

下一首

調低音量

退出媒體(若您的 Mac 有連接光碟機)

調高顯示器亮度

Launchpad – 在 Windows 中無法使用

調高鍵盤亮度 ?

在 iTunes 之類的 app 中播放/暫停媒體

靜音切換

調高音量

退出媒體(第 2 個光碟機)

如果鍵盤無法運作

若您使用 Boot Camp 在 Mac 上安裝 Windows 時,它會安裝 Windows 支援軟體(驅動程式),讓您可以在 Windows 中使用 Apple Keyboard 的功能。如果鍵盤在 Mac 以 OS X 啟動時可以運作,在 Windows 中卻無法運作,請嘗試從「Boot Camp 輔助程式」重新安裝 Windows 支援軟體

[美語模式]:option+*= •

normal.dotm 所在位置

word 》喜好設定 》檔案位置 》使用者範本

/Users/huiminMac/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Microsoft/Office

screen print

如何用 Google Reader 製作網上食譜庫

讓影像可以被「感覺」到!

 

數位資訊 2008/10/08  

文/楊又肇

過去的認知裡告訴我們,「數位化」在現階段還是有一定的瓶頸存在,例如我們雖然可以將文字、光影與聲音予以數位化,建立成資訊檔案放置於網際網路中供人參閱,但是卻無法將實際觸覺、氣味之類的「感覺」數位化。

 

在一些科幻電影中,偶而可以看見將感官神經接上連接線,然後可「模擬」出各式各樣的「感覺」的劇情,但是現實生活上也要如此的話,可能就有點太麻煩了 (而且也有點恐怖)…

目前在氣味方面,確實已經逐漸有人開發出如「iSmell」之類的技術,利用類似墨水列印技術一般用基準味道合成出各式各樣的氣味,但是觸覺部分則仍然較難以實現。

而由東京大學SHINODA LAB.所研發的這組「Airborne Ultrasound Tactile Display」,原理便是透過超音波擠壓空氣而成的衝力,藉此讓使用者可以「觸摸」到「真實的觸覺」 (不過應該還沒有辦法模擬太細膩的觸覺)。

編按:講簡單一點,就有點類似車輛行進時將手掌迎風張開,似乎可以「觸摸」到東西的那種「感覺」 (笑)。

如果以後這類技術發展成熟,再搭配假設已經發展完美的3D掃描技術與立體成像技術,或許以後網拍購物就可以讓消費者直接「觸摸」商品質感以及實際大小狀況了 (謎之聲︰剛剛你腦袋裡明明就不是這樣子想的!!) 

   

朝聞道行道,夕Blog,夜死可矣(2008.09,人生雜誌no.301)

﹡Web 2.0時代與Science 2.0︰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網際網路(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透過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產生豐富的資源。
最近,一些科學界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運用Web 2.0廣大開放的性質,隨時展示他們的工作,被稱為”Science 2.0”。根據《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6期6月號)引用美國俄勒岡州癌症研究員胡克爾(Bill Hooker)的看法:「對我而言,公開我的實驗室筆記,就是打開一扇窗,讓人們看看我每天在做什麼,那是說清事務上的一大躍進。在論文中,我只能看見你已經完成的事,但無法得知你做過哪些嘗試卻沒成功。實驗筆記一旦(在網路上)公開了, 那些在其他溝通機制中會被隱藏起來的細節就會顯露出來,這使得科學更有效率」。
此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濕體計畫」(www.openwetware.org)被認為是最早的成功案例之一。它以維基 (Wiki)的合作方式,讓學生高興地開始在網頁上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很快的,他們發現把自己的學習心得發表到網站上也很方便。如此的資訊對實驗室成員非常有用,並且隨時成為全世界都可分享的資訊。目前此計畫已有3000位註冊編輯者,網頁數超過6100頁,包含了各洲的實驗室活動、數十種課程與團體活動、數百項實驗程序討論。
此種很合乎佛教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精神的Web 2.0,除了增進學術研究工作之外,也改善許多教導、學習與評量的模式。

﹡e-portfolio(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與「畢業呈現」、數位人生履歷表
例如︰在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為了改善以product-orientation學習成就為主之傳統評量,開始重視process-orientation學習歷程為主之portfolio評量,並且善用Web 2.0的資訊環境,提供師生e-Portfolio網路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的服務,例如︰美國賓州州立大學http://portfolio.psu.edu/about,或者國內逢甲大學http://eportfolio.fcu.edu.tw/index.html。
Portfolio(歷程檔案)的教育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與Experience + Reflection = Learning,學習者必需自己收集、篩選、整理各項資料,在此過程中學會統整各項材料,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會做什麼?為使學習歷程能配合自己的條件、理想與生涯規劃,學習者必需反思︰我是什麼樣的學生?我的正向人格特質有哪些?了我的求學與人生經驗,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對我有什麼意義?目前的學習有助於達成我未來的目標嗎?目前的學習歷程,是否完整反應在我的歷程檔案中?
如此,學生可以製作歷程檔案過程中,主動建構對學習材料的認識並連結相關知識,e-Portfolio容易促使學生與他人共享在課堂上所討論的真實案例與所進行的相關課程活動,並進而藉由他人的回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同時,借此熟練電腦訊息處理技巧,並且為課堂外的學習成果,提供學術上的認證。
老師們借由e-Portfolio更容易引導學生的成就動機,提供更佳的諮商輔導服務;同時,藉由反省課程目標與作業、考試內容,使教學歷程、目標與評量策略更能緊密結合。
為因應此潮流,法鼓佛教學院也將規劃e-Portfolio,並且提供訓練與服務,希望能幫助學生們配合自己的生涯規劃,將學業與志業結合,並養成自主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建構My e-Portfolio,隨時檢視與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隨時補強或改進,隨時可傳出或再建置,作為「畢業呈現」的基本成果,以及形成未來繼續開展自己的學業、事業或道業之如實且精彩的數位人生履歷表。

﹡部落格(blog,博客)與「法身常在」
其實,使用e-portfolio很像是在建構我們個人之配合教育理念規劃的網誌 (Blog,部落格)一樣。《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7期7月號)「部落格越寫越健康」的專題中提到︰「科學家(以及文字創作者)早就知道,把個人經驗、想法及感想寫出來,是具有療效的。以書寫方式表達的過程,除了可抒解心理壓力,對生理也有好處。研究顯示,它能改善記憶及睡眠,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愛滋病患體內病毒的生產量,甚至加速手術後傷口的癒合」。專家認為︰寫部落格就如同聽音樂、跑步、欣賞藝術品一樣,可刺激腦部釋出多巴胺(dopamine),可影響情緒。
此外,《讀者文摘》(2007年10月)「仁勇風範」的專欄中「林公開山︰一個日本人的中國緣」一文,介紹一位日本人「林克之」一生的志業︰他大學畢業後,1979年到尼泊爾的山村,自力為居民建小型水力發電機,改善村民砍伐森林來升火煮飯的習慣,以保護喜馬拉雅山的自然生態。1992年,他到泰國北部的一個瑤寨,發現當地人也有同樣砍樹維生的習慣。基於環保理念,他再度動工為村民建造水力發電機。1995年,林克之到中國雲南瑤鄉廣南縣,為村民建小水電站與碾米加工廠。他在昆明一所大學念中文時,他對瑤族文化引發興趣。之後,他到桂林參加國際瑤族研究會第四屆年會,聽人談起: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最美的風光在陽朔縣的興坪小鎮。他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能欣賞興坪鎮老寨山絕美的景色,回日本打工存錢並領出父母的遺產,作為開路建亭的經費。後來,陽朔地方政府為了報答他,答應送他山腳的一塊地蓋旅館,條件是︰他要鏟平原有的簡陋公廁,改建為免費的現代化公廁。他心想︰大半輩子漂泊不定,日本是不想回去了,何不就在興坪定居?在日本的妻子不願和他到中國這偏遠的小鎮過下半輩子,兩人選擇離婚。
2001年,林克之在近兩百名日本朋友的捐助下,開始動工興建旅館。後來,他與一位中國女性再婚,生了兒子。62歲的林克之每隔幾天就到江邊和山上撿垃圾,一生都在貫徹環保理念。林太太說他每晚堅持寫網誌(blog又稱「博客」),一年除了去香港更新簽證的那幾天外,從不間斷。「他知道自己老了,想留下一筆精神財產給兒子。」林太太望著在一旁玩耍的三歲兒子(2007年時),微笑著說。
我想︰林克之雖然目前無法與他的兒子交談,但是他的「法身」(精神財產)是可以借由每晚堅持寫「部落格」(blog)而常存,將來他兒子一定可以經由blog,了解學習到他父親一生的志業歷程。而我自己在寫網誌(Blog)時,也覺得《論語‧里仁》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受,在Web 2.0時代,可以發展成「朝聞道行道,夕Blog,夜死可矣」。
from《人生》雜誌no. 301. 2008.09

透過 Google 地圖全面掌握2008夏季奧運會賽事資訊

http://maps.google.com.tw/help/maps/2008summergames/index.html

不能到北京無法親身到北京參與盛會?現在無論您身在何處,都能緊貼即時掌握夏季奧運競賽賽事。 您可以在「Google 地圖」上看到體育場的 3D 立體圖,追蹤累計的獎牌數目項名次,並可即時得知比賽結果。

利用影音把Web 2.0說得很清楚

2008/08/14

Web 2.0讓人很煩惱嗎?看看這些影片吧,利用影音把Web 2.0說得很清楚!或許可以解點惑!

影片來源:
.影片1:Eric Schmidt, Web 2.0 vs. Web 3.0
.影片2:Web 2.0 … The Machine is Us/ing Us


.影片3:Web 2.0

張貼於web 2.0. 標籤: . Leave a Comment »

Web 2.0是個行銷語言,而你,剛創造了Web 3.0這個名詞啊!

2008/08/14

記者問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大家大概都知道Web 2.0是什麼了,請問Web 3.0是什麼?」

施密特回答:「Web 2.0是個行銷語言,而你,剛創造了Web 3.0這個名詞啊!」

一陣笑聲之後,施密特還是仔細地回答,他認為如果真有Web 3.0,應該是所有的應用程式都串在一起。應用程式不大,利用雲端運算處理資料。應用程式可以跑在任何地方,無論是電腦還是任何移動裝置。

應用程式不但小,也跑得快,容易客製化,也方便散播。消費者不用到店家買盒裝軟體了,應用程式將以病毒行銷的方式傳播,利用社交媒體(部落格、IM..)或電郵來快速安裝。

這已是一年前施密特說的,時至今日,Web 3.0真的還沒有來,甚至Web 2.0都還停在原地,雖不至於泡沫,但也沒有飛黃騰達,除了YouTube愈來愈多人用,用到要拖垮整個網路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