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5期,2014年11月)
「里山」(satoyama)體驗
2014年暑假,7月20~25日,受邀到日本東京,作集中講座二天。再由日本友人荻原先生安排與全程陪同參訪與法鼓文理學院未來發展有關的單位與人物,希望建立各種交流與合作的因緣。
我們先到岐阜縣古飛驒古川町參訪,這是台灣所提倡「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之一。我們由當地的青年攝影家高橋小姐接待。她與一些年輕人在當地以英文為國際旅遊人士安排自行車為主的鄉間各種類型之深度導遊的「美的地球旅行社」(http://satoyama-experience.com/jp/)工作。
此旅行社提供「里山」(sato-yama)體驗,以田園景觀、農家生活、文化習俗與古民宅等為導遊元素,讓旅客體驗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的生活形態。所謂「里山」(sato-yama)相對於「深山」(mi-yama),指人們所居住的「里」(sato)與自然環境「山」(yama)之交接處,可以是人與自然長期共生共存的環境區域,因此是生物多樣性與村落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形態。
所謂「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是2010年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聯手啟動,希望建構「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SEPL),能使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福祉雙贏的有效生活與生產模式。法鼓山附近、往陽明山方向的「八煙聚落」也有運用「里山」精神發展的水梯田生態產業計畫,因此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地點之一,以及法鼓文理學院之「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碩士學程之未來可能的學習與實習據點。
之後,高橋小姐以電郵通知我:九月中旬,台灣有邀請「美的地球旅行社」創辦人山田拓先生與「里山辦公室計畫」負責人柳憲嗣先生來台灣分享相關經驗。可惜敝人已經安排其他行程,無法參加。我從台灣的主辦單位網路訊息(greeninside.com)得知:他們也積極投入老屋再造工作,例如「飛驒山村民家活性化計畫」與「里山辦公室計畫」兩項計畫。一方面協助地方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也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在鄉村創業與生活。
前者包含「飛驒民家調查」、「維護協助隊」與「民宅活用」等部分。「民家調查」從2009年10月開始,針對全飛驒市與高山市部份地區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民宅,除了房屋現況,居住者及其家族歷史等,也都在調查範圍內。「維護協助隊」則是以類似「工作假期」的方式對外召募志工,協助無法獨力整修古民宅的居住者。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5月18日,共28名志工參加,協助維護飛驒地區的重要宅第「吉城之鄉」。「民宅活用」則是將老房子提供作為外地訪客「長期住宿」(long stay)的居所。例如有150年歷史、位處1000公尺高原的農家古屋「源七」以及具備「数寄屋」(日本茶室)風格的「末廣」之家等選項。
「美的地球」的「里山辦公室計畫」將老房子內部空間調整為適合進行商務會議或舉辦工作坊,無線網路、投影機等商務設備,及現代化生活家電設備,提供商務客人可以轉換既有的工作環境,以便改變生活形態與激發工作創意的可能性。
以上這些經驗,也都很值得法鼓文理學院之「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碩士學程參考。
心與生命、社區再造
接著,我們到高山市,與日本長期從事安寧療護與臨床宗教師工作的飛驒千光寺住持大下大圓法師交流,並且討論未來與「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交流合作的可能性。飛驒千光寺是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大約是中國的清朝初期)的行腳僧圓空法師(1632-95)曾駐錫之地。
圓空法師一生雕刻過約12萬(現存約5350)尊佛像與各地民眾結緣,他的生平事蹟曾拍成電影,我觀賞過,深受感動。特別是他的母親被洪水捲走溺斃前、還對他綻放慈愛微笑那一幕,這或許是圓空法師所雕刻的每尊佛像之不思議微笑的意象源頭,而且他所採用的拙樸、飛快的刀法,讓原木的生命自然奔放的親和力,深為廣大的庶民所喜歡。
這些元素對於現代代生命教育或臨終關懷,應該有許多啟發作用。這或許是在2013年1月12日~4月7日,東京國立博物館策劃特別展「飛驒之圓空-千光寺及其周邊的足跡」的緣起,因為圓空法師的木雕作品對於東日本大震災所產生的心理創傷的人們,也帶來撫慰與療愈的功效。
以上這些經驗,很值得法鼓文理學院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碩士學程參考。因為,法鼓文理學院附近的「朱銘美術館」與「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都是積極推動社區服務的典範。前者建設種種設施,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營隊與青少年活動,長期致力於社區藝術教育推廣與生活美學種子的培育,發揮「藝術即修行」的效益。後者由黃勝堅院長帶領,讓全院同仁積極且謙卑的用心投入社區安寧療護與老人居家照顧,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因此,這兩個單位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與交流的地點,以及未來學習與合作的重要夥伴。
離開日本高山市千光寺之後,我們轉到京都,參訪京都大學「心之未來研究中心」(http://kokoro.kyoto-u.ac.jp/index.html)與參加工作坊,了解此中心在整合佛教學、心理學、醫學、文化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事各項研究與推廣計畫,希望可以作為法鼓文理學院之「心靈環保研究中心」(Mind-Life &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發展的參考。同時也參訪HUB京都(http://kyoto.impacthub.net/),這是屬於http://www.impacthub.net/ 世界性網絡的京都據點,類似台灣的育成中心與社會企業的結合,或許可以作為法鼓文理學院之「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程與「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在德貴學苑發展的參考。
佛教的變異之因應:身心健康、終身學習心靈環保
8月19日,維也納大學主辦第17屆IAB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國際佛學研究協會)研討會,敝人以及本校的無著(Anālayo)比丘與法樂(Dhammadinnā)法師邀請夏威夷大學的Michel Mohr教授、歐洲Mind & Life研究中心主任Diego Hangartner博士、美國Dawn Neal佛教臨床宗教師組成「四無量心之禪定與解脫的傳統思想與當代的發展(Meditative and Soteriolog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immeasurables’ (apramāṇā) from Early Buddhist Thought to their Contemporary Receptions)論文發表場次,希望將法鼓佛教學院與台灣幾個相關大學合作執行「慈悲心像:禪修在宗教教育場域的運用研究」科技部整合型3年期(2013年開始)的研究計畫與各個領域的佛教學者分享,因為這是運用「磁振造影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儀器與心理學量表,將佛學教育與腦科學、心理諮商、生命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對話」與「互補」學習與研究經驗,值得更多學者來參與與推動。這也是法鼓文理學院之「心靈環保研究中心」(Mind-Life &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發展的可能性
8月20日,敝人離開維也納,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於21日晚間,在鶴鳴禪寺演講「心的秘密:慈悲禪修之宏觀與微觀」的議題; 23-24日,受邀為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所主辦2014年《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以「佛教當代關懷:佛教的變異問題與因應」為題作主題演講。演講中,我提到佛教的變異問題有許多的面向,若要全面性的防範佛教的各種變異問題,既是佛教當代關懷的目的,也是一項長期、艱難的工作。一方面,各地佛教界需要經常互相切磋,交流合作,維持具備正見、清淨、精進與四眾弟子和合的佛教教團,共同發揮安定人心與淨化社會的功用。另一方面,從每個人的生活教育開始,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長期深耕撒播正見、正信的種子,生根發芽,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基礎。
例如,有關每個人的生活教育,或許可以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作為參考指標。在佛教所謂「戒」的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所可以稱「好習慣」為「戒」,而生活教育的基礎是培育各種的良好習慣,常言說得好:「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教育,我們比較不容易因為身心健康的問題,以及知識無法與時俱進,因而,當發生天災人禍等災難或個人與家庭變故而成為自他身心的無助、無知等脆弱因素,無法分辨「倫理、生理、心理、物理」等不同層次的「善惡、苦樂、憂喜、利害」因果法則,讓負面的「怪力亂神」有機可乘。
外在的社會環境的污染與混亂,根源於內在心靈的染污與混亂,我們應從「心」作起,發揮波形圓周式擴展模式,從個人的生命的淨化,擴展到社區、社會、環境的淨化,這也是法鼓文理學院發展的方向。例如:加強生命教育,自我觀照與價值反思,建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促進社區社群再造,涵養對文化傳承與社區的使命感與多元價值;提倡社會企業與創新,重視公益價值及其實現,重視助人、互助、互惠與合作之價值;從生活到參與環境傳播與教育之態度與生活習慣養成,實踐環境倫理,探索與反思人類「環境與發展」永續的願景,全面性的提昇人的品質,促進人間淨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