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世界特快車

釋惠敏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00期,2008.8)

北極特快車︰聖誕夜的虛實

克利斯.凡.艾斯伯格(Chris Van Allsburg)所創作繪本《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 ,是全美銷量已超過四百萬冊的聖誕夜故事圖畫書,並且榮獲1986年美國最具權威性的繪本獎-凱迪克特獎(The Caldecott Medal) 等多項國際大獎的肯定。

  故事描述︰聖誕節前夕,小男孩躺在床上,屏氣凝神地想等著一個有信心才聽得到的聲音──聖誕老人的雪橇鈴聲,卻意外的搭上通往北極的特快車,展開一段奇幻之旅,到達聖誕老人所居住的北極樂土,並且得到銀鈴禮物。

 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與導演羅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受此繪本故事感動繼《 阿甘正傳》、《浩劫重生》,再度攜手合作,拍攝成電影。他們以精細擷取演員動作之數位技術系統,創造出虛擬的人物,在螢幕上重現的粉彩插畫的奇幻氛圍,同時又能保有真人演技的即時性,創作出不屬於傳統動畫或動態影像擷取,也不屬於一般的真人實景電影,提供前所未見的影像藝術形式。

西方人由相贈聖誕節禮物的習俗,帶給別人寬容、溫馨的感覺;聖誕老人雖多是由父母扮演,卻可經過傳說中人物的轉化作用,擴大為無私施捨的價值。東方的孩童們,於過年時,從父母長輩得到壓歲錢,以及此節日習俗所產生之彼此寬容心與歡樂感,是我們最期待的理想日子。

多數人隨著年齡成長,現實生活的經驗,讓我們漸漸地不容易保有如此單純的夢想。繪本故事中的小男孩雖然老了,因為從未放棄對理想的信念,如同許多夢想家,銀鈴仍會為他們而響,

  

現世的夢想家

2008年7月4日媒體報導︰哥倫比亞軍方情報人員經數個月的情報蒐集與準備,偽裝滲透入叛軍「哥倫比亞革命武裝部隊」(FARC)的蠻荒營地,2日謊稱奉叛軍頭目之命前來,以直升機帶走人質,成功救出被綁架六年的哥國前總統候選人英格麗‧貝當古(Ingrid Betancourt)和另外14名人質,全程沒開槍,沒流血。軍方稱為「完美」,貝當古驚呼是「奇蹟」與「一首非凡的交響樂曲」的營救行動,戲劇性圓滿落幕。

 之後,貝當古女士接受CNN訪問時表明︰她是夢想家(dreamer),在嚴酷的蠻荒中歷經飽受凌虐的人質生活後,雖然會期待能與一般為人父母一樣,希望能平靜地與即將成年的子女,同享天倫之樂,但是仍然夢想著︰希望哥倫比亞能成為比較好的國家。

如此期待能改善眾生各種痛苦,且能百折不回的現世夢想家情懷,讓我們聯想到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博士,於1963年8月23日,在林肯紀念堂的台階上,對超過二十五萬人群眾,所發表「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今天,我對你們說,我的朋友們,儘管此時的困難與挫折,我仍然有個夢,這是深深紮根於美國夢中的夢……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這個國家將站起來,並實現它的信條的真正含義: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所有的人都生來平等。我有一個夢:有一天,在喬治亞州的紅色山丘上,從前奴隸的子孫們和從前奴隸主的子孫們將能像兄弟般地坐在同一桌 …..」著名演說的精神。

來生的夢土︰西方極樂國

  眾生除了需要經歷現世的苦樂,也必須面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困惑。或許與「死亡」的恐怖度相比較,現世所有的怨敵、難事、惡物都算不了什麼。大智者可以「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開悟者可以「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西方淨土行者可以發願︰「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對此,我們或許向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學習,如《壇經》:「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覩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所說的意境來解讀。

心世界特快車

  但是,我們若能將臨命終時,乃至面對現世的冤敵、難事、惡物之時,時常保持像童年時對聖誕節或過年的浪漫情懷與夢想︰阿彌陀佛如同慈父或聖誕老人,於似夢似醒間,在「佛號與鈴聲」信願中,「悲欣交集」,與怨敵、親友、凡聖等九品各類眾生,共同搭乘「心世界特快車」,剎那間直達樂土。同時,能像電影《北極特快車》一樣,車上的每個小孩從此歷程中,學習到為實現個人或團體夢想,所缺少的氣質,例如︰自信、謙虛,勇氣、慈悲、歡喜、放捨等。這或許是修行念佛三昧的醍醐味?﹗

筆寫?手寫?心寫?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06期,2009年2月)

筆寫?手寫?心寫?

2008年10月8日,我無意間看到日本NHK電視台所播放有關日常生活中科學實驗的節目,主題是︰「如何於一小時內將醜字體練習成美字體?」由於我是屬於醜字體者,所以興趣盎然觀賞其原理與方法,覺得與佛教有許多有趣的關聯,簡述如下︰

首先,此節目探究︰「寫字形體(筆跡)的差別,關鍵在身體哪個部位?」之問題,是以日本的詩畫家・星野富弘(1946~)先生為例。他24歳時,擔任体育教師,為學生們示範作單槓翻滾動作時,摔傷了頸椎,造成頭部以下癱瘓,無法動彈,身心痛苦不堪,一度興起自殺的念頭。由於收到許多親朋好友的慰問鼓勵信,重新燃起求生意志。他很想寫回信給諸親朋好友,表達感謝之意。因此,以口銜筆練習寫字,天天反覆練習,有時練習到口唇流血。皇天不負苦心人,逐漸可以寫字,進而可以畫圖寫詩,終於稱為國際上有名的詩畫家。1991年,他的故鄉為他成立「富弘美術館」,2006年獲頒「榮譽縣民」,為第一位生前獲此殊榮者。

他回憶說︰當初可以用口銜筆,寫信給親友時,親友看到他的信中的字,都嚇一跳,以為他已經康復,可以用手寫字了。因為發現星野先生以口所寫的字體與以前用手所寫的字體,竟然一樣。此也印證最近腦科學研究成果︰個人寫字之形體是存在於腦中。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體以「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儀器觀測人寫字時的腦部活動。發現︰當聽到某一語詞、以口說出、思考其意義時,在腦左側的「言語區」顯示是活動狀態。可是,當只想該語詞的字之形體時,則在「言語區」的後側出現特徵性的活動狀態。此部位被認為是儲存「字形」資料庫。人們從此處回憶起「字形」,因而能寫出字。若此處損傷,則無法寫字,或者想出字形。

所以,當星野先生不能用手寫字,改用口銜筆寫字,其寫字之形體仍然會相似,因為我們個人的寫字之形體不在手中,也不在口中,是在腦中。此外,我們小時候開始學習寫字時,小學生們所用的是相同的範本,但是為何每個人卻寫出不同的字體。特別是,不再用範本之後,我們腦中的範本字體被「自以為是」的字體逐漸取代,變成個人獨特的筆跡。

對此「筆寫?手寫?心寫?」問題的探討,我們也可聯想到中國禪宗「風動?幡動?心動?」的議題。

風動?幡動?心動?

 禪宗六祖慧能(638~713年)從五祖弘忍(602~675年)得法之後,經過一段隱跡的生活,到了廣州之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當時因風吹幡動,引起了僧人的議論。有人說是幡在動,也有人說是風在動,慧能則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語道破眾生心之動念虛妄分別,直指現前一念本來解脫自在(「無住」),「明心見性」成佛。因此,禪宗也稱「佛心宗」。此對話情節,令當時眾僧驚異,傳頌後世,開展接引禪修者之各類各樣方便。

對於「眾生心之動念虛妄分別」,佛教唯識學派則以「阿賴耶識」(根本心識)之「種子」或「習氣」,來說明諸法生起差別、變化的原因。佛典也說︰「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故能集起,說名為心」、「染淨諸法種子所集起故,說名為心」。所謂「種子」是以比喻來說明諸法生起差別關鍵。譬如︰生長成豆葉、豆花與稻葉、稻花的差別關鍵,不在陽光、水、土等條件,而是豆種與稻種之差別。

心念口唸「間距均等」習字法

其次,此節目探究︰「如何有效地將醜字體練習成美字體?」以及「寫字美醜的判斷關鍵是什麼?」之問題。節目製作單位請同樣寫字不漂亮的18歳双胞胎姊妹,練習如何寫字漂亮。姊姊以範本密集練習三天。妹妹只在最後一天的夜晚,以邊練寫字,邊念「均等」的口訣,不斷提醒寫字應保持各筆劃「間距均等」,練習一小時。結果是姊妹改善的程度幾乎相同。

為何寫字時,筆劃保持「間距均等」會產生美感?根據視覺心理學研究,我們有所謂「視覺誘導場」(Induction Field on Vision)的機制。人眼看字形或圖形時,不只是看所寫、所畫的線而已,卻是感知筆劃或線條之間距配置的平衡感,因而判斷是否「美麗」。因此,構成字形的線條之「間距均等」 不僅是容易閱讀,也會產生美感。若能以一邊注意筆劃「間距均等」一邊作寫字練習,養成「間距均等」的寫字習慣,可以使自己的字成為易讀美麗的字形,並且逐漸會記憶成腦內字形,則自然可大幅度改善自己的字跡。

「支撐點」與「動轉點」的習字法

最後,此節目比較書法家與寫字劣拙者之運筆的差別,發現︰書法家寫字時,手腕穩定故,「支撐點」穩定,手指筆尖運筆靈活故,「動轉點」自在。寫字不美的人,手腕浮動故,「支撐點」不穩定,手指筆尖運筆雜亂故,「動轉點」不自在。為了改進此缺點,教導寫字劣拙者經常作「穩定手腕,反覆畫大圓圈練習」的習字法。若能保持靈活伸展握筆,穩定手腕於桌面,反覆畫大圓圈練習,逐漸能畫出較大的圓圈時,則是運筆自在的證據。其次,再練習畫四角形、三角形,也會有相同效益。

正念、正知「緣起中道」於行住坐臥的修行法

相較於此兩種習字法,佛教有《念住經》之「四念住」(又譯為[四念處)修習法。佛陀教導比丘們,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呼吸與動作)、受(感覺與感受)、心(心識)、法(真理)等四方面,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瞋,使「覺察性」(心念,awareness, mindfulness)念念分明,憶持不忘,敏銳且穩定(住,setting-up,establishment)的修行,很類似將「支撐點」穩定與「動轉點」自在之習字法的原則。

「四念住」中,與身體有關的「身念住」的修習階段中,有大家熟知的「憶念出入息法(數息觀)」。此外,還有正念、正知於行住坐臥等行為、動作的修行法,《念住經》教導修行者︰當行走時,正念、正知於行走的狀態;當住立時,正念、正知於住立的狀態;當坐下時,正念、正知於坐著的狀態;當躺臥時,正念、正知於臥著的狀態;不論身體處於何種狀態,他都能保持正念、正知;以及在前進後退之間、 在前瞻後視之間、在屈伸俯仰之間、在穿衣持缽之間、吃喝嚼嚐之間、大小便利之際、在行住坐睡醒語默之間,應正念、正知於他的一舉一動。此猶如心念口唸「間距均等」習字法,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各種姿勢、動作的變化,能夠正念、正知,不是作散漫的姿勢、動作而已,卻是能夠感知各種姿勢或動作剎那生滅(緣起)之間距配置的平衡感與適當性(中道),所謂「緣起中道」,因而判斷是否「良善」,並且逐漸會記憶成腦內的姿勢、動作,則自然可大幅度改善自己的行為。

因此,注意「間距均等」,養成穩定手腕、手指筆尖運筆靈活的寫字習慣,可以改善字體。而且乾淨美麗的字形,會提升寫字樂趣與欣賞回饋,自然增進習字習慣,更加能改善字體。如此良性循環,逐漸可以成就書寫美麗字跡的能力。同樣地,注意「緣起中道」,養成穩定「覺察性」(心念)、言語、動作的表達習慣,可以改善行為。而且乾淨美麗的行為,會提升修行樂趣與欣賞回饋,自然增進修行習慣,更加能改善行為。如此良性循環,逐漸可以成就乾淨美麗行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