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6期,2013.4)
正念與慈悲禪定國際研討會
2013年3月7~9日,法鼓佛教學院、蓮花基金會、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共同主辦「正念與慈悲禪定國際研討會與工作坊」。大會特別邀請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理查•大衛森博士(Prof. Richard Davidson)作兩場專題演講:正念的神經科學研究與實證發現("Neuroscientific studies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of mindfulness")與慈心、正念禪定與心智訓練的研究設計("Experiences of conducting research on benevolenc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mind training")。
大衛森博士是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科系的教授,為享譽國際之情緒、行為與腦影像研究的專家。2010年開始擔任該大學「健康心智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ng Healthy Minds)的執行董事。此中心致力於研究人類心智如何生起和培養慈悲、寧靜、和藹、利他、愛等種種高貴的人性品質,並以研究成果設計各種正念與慈悲課程,推廣到學前教育及小學;以及探討呼吸訓練和禪修是否能幫助那些經歷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退伍軍人,釋放壓力和焦慮,改善生活方式。
腦的情緒生活之基本原理:情緒模式
2012年,大衛森博士出版《腦的情緒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以「它的獨特模式如何影響你的思考、感受與生活方式,以及你如何改變它們」(How Its Unique Patterns Affect the Way You Think, Feel, and Live-and How You Can Change Them)為副標題。此書主要建立在他三十年對「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數以百計的研究成果,例如:(1)共情作用(empathy)的大腦機制、(2)經由比對自閉症(autistic)和正常大腦的發展狀況,來找出處於正常情緒的大腦怎麼會陷入極度焦慮的情緒狀態,並且提出腦的情緒生活之基本原理「情緒模式」(Emotional Style),解說人類在情緒狀態(emotional states)、情緒性向(emotional traits)、個性(personality)和特質(temperament)上的多樣性。
「情緒狀態」是指現實經驗或想像意象所引發的瞬間情緒,例如:母親節時,看到孩子為您精心製作糕點的快樂,想像可以順利完成一件大事的成就感,或者年假期間必須工作的憤怒。一些可以持續超過數分鐘、數小時或是以天為單位的情緒感覺叫做「心情」(mood)。若是有種感覺影響您的時間是以年為單位的話,那就是「情緒性向」(emotional traits),例如:某些人看起來就是憤世嫉俗,或是經常不開心。「情緒模式」是我們回應生活經驗的一種經常方式,它為特定、可辨識的大腦迴路所掌控,也可以利用客觀的實驗方法來測量。因此,「情緒模式」可以追溯到特定、可辨識的大腦訊號,貼近大腦運作系統,可視為我們情緒生活的基礎元素。
相對而言,「個性」雖是比較常用來描述人們的方式,但它既非基本的感受,亦非立足於可以確認的神經機制;個性包含了情緒性向和情緒模式綜合描述。近來大眾媒體喜歡報導心理學界所推論:哪種類型的「特質」可以成就好的浪漫對象、商界領袖,或精神病患者,但是它們並非基於大腦機制為主的嚴謹分析。
情緒模式的六個向度
有別於傳統的個性、情緒性向和心情的說法,《腦的情緒生活》書中提出,以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情緒模式」,是由如下的六個向度組成:
(1)復原力(Resilience):你從逆境中復原的快慢。
(2)觀點(Outlook):你能保持正面的情緒多久。
(3)社會直覺(Social Intuition):你有多善於從人群中揀擇出社會信號。
(4)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你有多善於感知反映情緒的身體感受。
(5)情境調控力(Sensitivity to Context):你有多擅長調節自己處於情境中的情緒反應。
(6)注意力(Attention):你的專注度有多敏銳和清晰。
例如,早上你與重要的親友爭吵之後,會感到煩躁一整天。但是沒有意識到:你是暴躁的、不滿的、粗魯的原因,是你沒有恢復你的情緒平衡,這是復原力緩慢模式的標徵。因此,如何能更了解你的情緒模式?這是任何試圖優雅地接受「你是誰」或改變它的第一和最重要的一步。
大衛森博士相信,每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反映出情緒模式六個向度的不同組合。例如:有些人具備高度「樂於接受新經驗」的個性,具有較強的社會直覺、自我覺察與注意力模式。一個「嚴謹」的個性則具備良好的社會直覺、注意力、情境調控力。「外向」的個性若可以從逆境中迅速回復,是因為復原力快速,可保持積極的觀點。「隨和」的個性是情境調控力、復原力強,容易保持積極的觀點。高度「神經質」個性,從逆境中復原得慢,具悲觀、消極的觀點,對情境調控力與注意力低。此外,易衝動的特質則是注意力和自我覺察的低下。有耐心的特質則具備高自我覺察和情境調控力……。
慈悲禪修可調節情緒之神經迴路
如上這些組合提供的描述方式之大腦的基礎可能是什麼?1980年代初,學術心理學界將情緒的研究主要歸類於社會和人格心理學,而非神經生物學,僅少數心理學研究者對研究情緒的大腦基礎有興趣。因為當時都認為大腦情緒中心僅在邊緣系統(包圍腦幹的邊緣,是本能與情緒中樞,掌管食欲、性欲以及憤怒、恐懼等情感,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有關),新近演化的前額葉皮層是理性的功能,不可能在情緒上扮演什麼角色。大衛森博士則認為:前額葉皮層對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許多研究證明:禪修可導致「腦神經重塑」(neuroplasticity)效果,例如:慈悲禪修對情緒之神經迴路有調節功效。這篇研究論文也是大衛森博士在此次大會演講之主要內容。
論文中提到:最近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fMRI)大腦影像研究發現,對於他人痛苦的同理心反應,牽涉腦島(insula)和前側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ices)。研究者進一步假設:禪修中培養對別人的關注,增強了情緒性處理,特別是對於悲傷聲音的反應,並對於情緒性聲音的反應是經由禪修訓練程度而調控。結果發現:
(1)禪修時,禪師相較於初學者,對悲傷聲音比對正面或中性聲音之腦島的活化還大。
(2)此腦島活化的強度,也和這兩組禪修的自我回報強度有關。
(3)比較禪師和初學者之禪修與休息狀態也指出,杏仁核、右側顳頂葉交界處,和右側後顳上溝的活化增加,對於所有情緒性聲音有反應。
因此可知:禪修者培養正向的情緒,改變先前連結同理心的迴路系統的活化,以及對情緒性刺激反應的心理理論。
從實驗室「轉譯」到社會:學以致用
此次演講中,大衛森博士將該大學「健康心智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設計各種正念與慈悲課程,推廣到教育與社會的計畫,稱為「translation project」。首先,聽眾還以為是語言的「翻譯計畫」,現場由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謝仁俊教授解釋:不是語言的翻譯,而是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譯」運用到社會。這確實是重要的觀念用語,也可以用在佛學研究領域,例如:我們不能只將梵文、巴利文或藏文等經典語言「翻譯」成現代語言就好,還能將這些研究成果「轉譯」運用在自己或社會的層面,自利利他,才是學術研究的真諦,這也是法鼓佛教學院「畢業行門呈現」所強調的學習目標。
金句
大衛森博士認為:掌控理性的前額葉皮層對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許多研究證明:禪修可導致「腦神經重塑」(neuroplasticity)效果,例如:慈悲禪修對情緒之神經迴路有調節功效。
每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反映出情緒模式六個向度的不同組合。
例如:有些人具備高度「樂於接受新經驗」的個性,
具有較強的社會直覺、自我覺察與注意力模式。
一個「嚴謹」的個性則具備良好的社會直覺、注意力、情境感受力。
「外向」的個性若可以從逆境中迅速回復,
是因為復原力快速,可保持積極的觀點。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