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讚、詩偈悟境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44期,2012.04)

讚佛偈

   漢傳佛教淨土宗之念佛法門修行儀軌中,常會唱念如下的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我個人也歡喜這首讚佛偈,在西蓮淨苑所主持的「佛七」或「佛一」(於七日、一日中,專修念佛法門)中,常作如下類似開示:

唱念「讚佛偈」的意義︰讚歎佛與眾生之清淨平等的法身因此每支香念讚佛偈,讚歎「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莊嚴無等倫」,佛的色身、報身、法身的清淨莊嚴,讓我們生起菩提心,覺得雖然現在是五陰身心,但是和佛一樣有清淨平等的法身,而不只是業報身、狹隘的五陰身心而已。阿彌陀佛的報身遍法界,他的白毫、紺目就像山、像海那麼大,這是遍法界的報身。念佛的時候,要把自己經常造惡業受苦的業報身,轉換成像佛一樣的圓滿報身。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清淨常寂的法身,這是與所有眾生一樣的平等莊嚴,眾生也一樣具備像佛功德莊嚴的可能性。所以當我們唱誦「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時,感受到所有眾生也都好像是化佛、化菩薩在度化、成就、護持我們。所以,我們平時也要能夠感恩、恭敬一切眾生。從這裡發起像佛一樣的四十八大願。念佛要發菩提心、菩提願,像佛一樣那麼具體,有四十八大願,而且度化九品眾生。大家念佛的時候要有這種心願。

  但是,我一直沒有機會仔細研讀這首讚佛偈的歷史背景,再加上最近對佛教的詩頌與修行的關係有些體會,想藉此分享,就教方家。

「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

 梁朝慧皎(497~554)所著《高僧傳》卷2中提到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三年(401)被姚興請入長安,於逍遙園從事譯經工作,並且記載鳩摩羅什與僧叡法師如下對話:「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為貴。」由此可見,印度(天竺)於見國王或佛時的禮俗,會以詩頌、詠歌贊德。

此外,梁《高僧傳》卷13有作如下的申論:「夫篇章之作,蓋欲申暢懷抱,褒述情志。詠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辭韻相屬。故《詩》序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也。然東國之歌也,則結詠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文中所說《詩序》云,應該是指《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明我們以語言、詩歌表達情感的不同層次:當語言不足於表達情感時,則有需要進一步用詩歌、舞蹈來表達。

又,文中「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是說明印度(西方)的贊歌是以「偈」(gāthā之音譯,或音譯為「伽他」,義譯為頌、諷誦、詩偈)以和聲。 梁《高僧傳》接著也提到聆聽「梵唄」(讚於管絃,則稱之以為唄)有如下的五種利益:「如聽唄亦其利有五: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音聲不壞,諸天歡喜。」這或許是我們唱誦各種佛教梵唄時,可以學習體會的正面效果。

身金色/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

    根據南宋宗鑑(1237)所著的《釋門正統》卷6提到北宋擇瑛(1045~1099)法師:「深悟淨教,述修證儀,以偈贊佛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但是,與《釋門正統》大約同時期的南宋志磐 (1220-1275)《佛祖統紀》卷14則說:「法師擇瑛嚴之……嘗述淨土修證儀。其讚有阿彌陀佛真金色之偈,至今人皆誦之。」或卷27:「淨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二,往生高僧傳:「擇瑛,桐江人,依經論辨專雜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述淨土修證義二卷行於世。今人稱阿彌陀佛真金色一偈,即師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憑几,念佛而化。」

 此外,記載為「阿彌陀佛真金色」的,還有南宋王日休(1160)《龍舒增廣淨土文》卷12「讚佛偈」;元朝中峰明本(1317)《幻住庵清規》卷1;元朝東陽德輝(1336)《敕修百丈清規》卷6「念[佛]時先白贊」;元代省悟1325《律苑事規》卷10「讚彌陀」;明末雲棲袾宏(1535-1615)的在家弟子莊廣還約在1594~1600年間出版的《淨土資糧全集》卷5「讚佛偈」等文獻。在韓國佛教界所用的《釋門儀範》也是「阿彌陀佛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

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但是,不知是何緣故,1600年間,雲棲袾宏(蓮池大師)自己所編《諸經日誦集要》卷3中,則是用「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不是用上述其在家弟子莊廣還《淨土資糧全集》卷5「讚佛偈」的「阿彌陀佛真金色」以及「相好端嚴無等倫」。換言之,蓮池大師是採用南宋朝《釋門正統》卷6的「阿彌陀佛身金色」,可是卻不是用「相好端嚴無等倫」,改用「相好光明無等倫」。

  由於明末蓮池大師的《諸經日誦集要》是清朝乃至民國「朝暮課誦」的源流本,因此,我們當今還是採用「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作為「讚佛偈」的第一句內容。

  

千年佛讚,詩偈悟境

 不過,從上述的考察,不論是「阿彌陀佛身金色/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或者是「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其作者是北宋擇瑛(1045~1099)法師「深悟淨教,述修證儀,以偈贊佛」的因緣。此「讚佛偈」至今已近千年,所歷經的時空、人物而累積的清淨力量,猶如高山大海,深廣不可思議,值得我們善用體會。

  所謂「深悟」而「偈頌」讚佛的狀況,不只是「淨教」(淨土宗的教義),在禪宗的禪師開悟時,也時常在各種情境,自然流露「偈頌」表述悟境。

  例如:宋朝茶陵郁禪師作山主時,對於有僧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答:「噁」有疑,由是每日參詳,至於喫粥喫飯時,未嘗離念。一日,因赴外請,騎驢子過橋,橋損陷驢子腳倒。不覺口中云:「噁」。忽然大悟,乃有悟道頌云:「我有明珠一顆,久被諸塵封褁,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朵朵。」

  明朝憨山大師對於東晉僧肇法師的《物不遷論》「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兢注而不流」之旨不明。後來恍然了悟說:「信乎!諸法本無去來也」,即下禪牀禮佛,則無起動相。揭廉立階前,忽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說:「此旋嵐偃岳而長靜也」。至後上廁所,則了無流相,說:「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於是去來生死之疑,從此氷釋,乃有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近代虛雲和尚於清朝光緒21年(1895)56歲時,為參加揚州高旻寺打禪七,雖受到失足墮水,浮沈一晝夜的險境,又受到打香板的處罰等各種逆境,卻能萬念頓息,工夫「落堂」(工夫用上了路了,工夫綿密,疑情緊密成片)。一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

……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沖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所謂淨土宗法師「深悟」而「偈頌」讚佛,或者禪師在各種情境,流露「偈頌」的事蹟,我們或許可以體會當時他們的身心狀況是在「輕安一心」、「內外交融」、「生死一如」、「感性慈悲與理性智慧」等各種情況的最佳平衡或「中道」狀態,才能如此深情流露而空寂無礙。

當我們面對各種生死順逆境,若能時時刻刻,盡量保持如此「詩偈」般的身心,或許不能立刻大徹大悟,但是多少可以讓生死大事多添「詩意」,也可以多少體會弘一大師臨命終前書寫「悲欣交集」的心境,以及預留以謝世之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於何適,擴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美妙詩境。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