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菩薩與敗者之演化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59期,2021年11月)
2021年7月,美軍完全撤離阿富汗,塔利班旋即發動攻勢擊潰共和國軍,8月15日佔領首都喀布爾,復辟被推翻的大公國。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約20年)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戰爭,是美國對911事件的報復行動,也是反恐戰爭的開始。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截至2020年,美國在此戰事費用總計約9780億美元。阿富汗安全部隊死亡人數約6.9萬,平民和武裝分子死亡人數都在5.1萬左右。自2001年以來,國際聯軍死亡人數超過3500人。聯合國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約500萬阿富汗平民流離失所,戰亂難民人數居世界第三。
以怨報怨,怨終不除
但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8月底民調顯示,69%美國人認為美國並沒有完成在阿富汗的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也提醒「恐怖主義的威脅超越阿富汗並蔓延到世界各地」。美國國務卿指認的外國恐怖組織數量已超過70個,20年來增長了約2.5倍。
對以「反恐」為名的阿富汗戰爭,世人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評價。我們或許也可以從《論語.憲問》:「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或者佛典《四分律》卷43:「怨無輕重,皆不足報。以怨報怨,怨終不除,唯有無怨,而除怨耳。」等不同選項來思考。若參考《中阿含.長壽王品》,佛見拘舍彌地區的比丘之間諍論不已而誡以忍行,謂唯忍能止諍,並說長壽王與長生王子實踐徹底忍辱行之故事。
古印度,長壽王厭惡與鄰國梵摩達哆王再三戰爭,自願棄戰,國破身亡。臨終時,以「忍能止怨」,訓勉王子長生。之後,長生以琴師身分,接近梵摩達哆王。曾有親手殺敵報仇的機會,但終以憶念父王臨終的訓誨,忍不報怨。梵摩達哆王非常感動,讓長生復國,友好相處。
忍辱波羅蜜
有關「忍不報怨」,大乘佛教有所謂「忍辱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智慧」六波羅蜜(pāramitā,意譯:度、到彼岸、究竟)之一。《瑜伽師地論》 卷57:「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忍辱之梵語Kṣānti(音譯:羼提)除了忍耐之義,也有認可道理之義,例如《解深密經》卷4〈地波羅蜜多品〉提到「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之外,有所謂「諦察法忍」或《大寶積經》卷26:「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此種安忍(認可)與見解或智慧有關。
忍辱波羅蜜之膾炙人口的典範是「忍辱仙人」的故事,根據岡田真美子(2017)論文〈忍辱仙人說話〉研究統計,有46部佛教文獻以長短不同形式講述此仙人(隱士)之四肢和身體各部位被一個殘酷的國王砍斷,但不動心的故事。例如:《大方等大集經》卷50:「如我昔作忍辱仙人,常在林中食諸甘果。時有國王名曰迦利,支解我身而為八段。我於彼時以能善修第一義忍故,從所割處流出白乳,以是忍辱苦行因緣,·····彼時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人非人等,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昔為人生非難處,作此苦行不足為難。」
敗者之演化史
忍辱仙人的故事是忍辱波羅蜜之極致,一般人難及,但《史記.淮陰侯傳》所記載:韓信於微賤時,曾忍辱從屠中少年的胯下爬過之故事,值得我們省思。猶如稻垣榮洋(2020)《敗者の生命史38億年》(中譯本《敗者為王: 進化論忘了告訴我們的事》所說:回顧生物的歷史,活下來的往往是弱者。開創新時代的,往往是敗者。敗者們克服逆境,忍耐蟄伏,不斷上演大逆轉的戲碼。
例如:地球生命演化史之古生代的「寒武紀大爆發」(5億5千年前,物種爆炸性增加),各種生物中,有強弱之分,弱肉強食。生存的攻防戰中,演化出硬殼或利刺,但也有發展出被稱為脊索的硬筋,練出能逃避天敵追殺的高超泳技之魚類(最早的脊椎動物)的祖先。後來,魚類中的強大的物種,將較弱小的魚趕到了潮間帶,更弱小的魚被趕往了河川或河川上游,再更弱小的逃躲到小溪或水塘等,練就了敏捷的游泳力。此外,游得慢、動作遲緩的大型魚類則被趕往沒有水的淺灘,鰭演化成腳,成為兩棲類,乃至成為爬蟲類、恐龍、鳥類、哺乳類的祖先。
在恐龍稱霸的時代,人類祖先只是像老鼠般的小哺乳類,為逃避捕食威脅之下,聽覺、嗅覺以及掌管這些感覺的大腦變得發達,更練出敏捷的運動能力。為躲避地上的敵人而逃到樹上的哺乳類,進化成了猴子。然後,氣候的變遷,蓊鬱的森林成為貧脊的草原,猴子又進化成了兩腿走路,會使用火和工具的人類。
如此回顧生命的歷史,最終完成進化的是被追殺、被迫害的弱者;開啟新時代的往往是所謂的敗者,這或許是菩薩行忍辱波羅蜜的醍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