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菩薩與敗者之演化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59期,2021年11月)

2021年7月,美軍完全撤離阿富汗,塔利班旋即發動攻勢擊潰共和國軍,8月15日佔領首都喀布爾,復辟被推翻的大公國。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至2021年8月30日(約20年)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戰爭,是美國對911事件的報復行動,也是反恐戰爭的開始。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截至2020年,美國在此戰事費用總計約9780億美元。阿富汗安全部隊死亡人數約6.9萬,平民和武裝分子死亡人數都在5.1萬左右。自2001年以來,國際聯軍死亡人數超過3500人。聯合國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約500萬阿富汗平民流離失所,戰亂難民人數居世界第三。

以怨報怨,怨終不除

但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8月底民調顯示,69%美國人認為美國並沒有完成在阿富汗的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也提醒「恐怖主義的威脅超越阿富汗並蔓延到世界各地」。美國國務卿指認的外國恐怖組織數量已超過70個,20年來增長了約2.5倍。

對以「反恐」為名的阿富汗戰爭,世人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評價。我們或許也可以從《論語.憲問》:「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或者佛典《四分律》卷43:「怨無輕重,皆不足報。以怨報怨,怨終不除,唯有無怨,而除怨耳。」等不同選項來思考。若參考《中阿含.長壽王品》,佛見拘舍彌地區的比丘之間諍論不已而誡以忍行,謂唯忍能止諍,並說長壽王與長生王子實踐徹底忍辱行之故事。

古印度,長壽王厭惡與鄰國梵摩達哆王再三戰爭,自願棄戰,國破身亡。臨終時,以「忍能止怨」,訓勉王子長生。之後,長生以琴師身分,接近梵摩達哆王。曾有親手殺敵報仇的機會,但終以憶念父王臨終的訓誨,忍不報怨。梵摩達哆王非常感動,讓長生復國,友好相處。

忍辱波羅蜜

有關「忍不報怨」,大乘佛教有所謂「忍辱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智慧」六波羅蜜(pāramitā,意譯:度、到彼岸、究竟)之一。《瑜伽師地論》 卷57:「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忍辱之梵語Kṣānti(音譯:羼提)除了忍耐之義,也有認可道理之義,例如《解深密經》卷4〈地波羅蜜多品〉提到「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之外,有所謂「諦察法忍」或《大寶積經》卷26:「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此種安忍(認可)與見解或智慧有關。

忍辱波羅蜜之膾炙人口的典範是「忍辱仙人」的故事,根據岡田真美子(2017)論文〈忍辱仙人說話〉研究統計,有46部佛教文獻以長短不同形式講述此仙人(隱士)之四肢和身體各部位被一個殘酷的國王砍斷,但不動心的故事。例如:《大方等大集經》卷50:「如我昔作忍辱仙人,常在林中食諸甘果。時有國王名曰迦利,支解我身而為八段。我於彼時以能善修第一義忍故,從所割處流出白乳,以是忍辱苦行因緣,·····彼時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人非人等,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昔為人生非難處,作此苦行不足為難。」

敗者之演化史

忍辱仙人的故事是忍辱波羅蜜之極致,一般人難及,但《史記.淮陰侯傳》所記載:韓信於微賤時,曾忍辱從屠中少年的胯下爬過之故事,值得我們省思。猶如稻垣榮洋(2020)《敗者の生命史38億年》(中譯本《敗者為王: 進化論忘了告訴我們的事》所說:回顧生物的歷史,活下來的往往是弱者。開創新時代的,往往是敗者。敗者們克服逆境,忍耐蟄伏,不斷上演大逆轉的戲碼。

例如:地球生命演化史之古生代的「寒武紀大爆發」(5億5千年前,物種爆炸性增加),各種生物中,有強弱之分,弱肉強食。生存的攻防戰中,演化出硬殼或利刺,但也有發展出被稱為脊索的硬筋,練出能逃避天敵追殺的高超泳技之魚類(最早的脊椎動物)的祖先。後來,魚類中的強大的物種,將較弱小的魚趕到了潮間帶,更弱小的魚被趕往了河川或河川上游,再更弱小的逃躲到小溪或水塘等,練就了敏捷的游泳力。此外,游得慢、動作遲緩的大型魚類則被趕往沒有水的淺灘,鰭演化成腳,成為兩棲類,乃至成為爬蟲類、恐龍、鳥類、哺乳類的祖先。

在恐龍稱霸的時代,人類祖先只是像老鼠般的小哺乳類,為逃避捕食威脅之下,聽覺、嗅覺以及掌管這些感覺的大腦變得發達,更練出敏捷的運動能力。為躲避地上的敵人而逃到樹上的哺乳類,進化成了猴子。然後,氣候的變遷,蓊鬱的森林成為貧脊的草原,猴子又進化成了兩腿走路,會使用火和工具的人類。

如此回顧生命的歷史,最終完成進化的是被追殺、被迫害的弱者;開啟新時代的往往是所謂的敗者,這或許是菩薩行忍辱波羅蜜的醍醐味。

「阿賴耶識」記事本:聞思熏習、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門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3期,2011.05            

阿賴耶識:眾生的資料庫

 佛教的唯識學派以「阿賴耶(ālaya)識」為基礎,來說明凡夫之生死流轉、聖者之涅槃還滅「緣起」教義。「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用來表達「含藏」功能之「住處」、「容器」的意義。例如:himalaya(喜馬拉雅)是由 hima(雪)加上ālaya(住處)所組成的語詞,說明此山是the abode of snow(雪的住處,雪鄉)。

唯識學派將「含藏」眾生一切生起萬法功能(種子)之「住處」(深層心識)稱為「阿賴耶(ālaya)識」。若根據《成唯識論》,認為它具有(1)「能藏」萬法種子、(2)表層心識熏習諸法種子之「所藏」(處所)、(3)恆被眾生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等三種意義。依此緣起,凡夫則有「愛執→造業→受苦」之生死流轉(惡性循環)。

轉識成智

 如能藉由清淨「聞思熏習」-聽聞「無我」法之清淨熏習、如理作意思惟-,對治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種子,轉化為「法身種子」,則無分別、清淨智生。如此,歷經「通達轉」、「修習轉」、「果圓滿轉」,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此時,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如大圓鏡之光明,能如實遍映萬象。依此,第七識「末那識」(我執)轉化為「平等性智」,自他不二,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第六識「意識」轉化為「妙觀察智」,通達諸法自相、共相,能依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化「成所作智」,「成」就「所」應該「作」之身、口、意等各種善業,利樂諸眾生。

「阿賴耶識」記事本:如何「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

  長久來,我一直在尋求,是否有「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記事本?或許可以稱為「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我想藉此,「隨時隨地」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終於,在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http://www.evernote.com/about/home.php),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

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讓我「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關係,以便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阿賴耶識之「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反思

阿賴耶識所含藏的虛妄我執之萬法種子隨時、隨地、隨緣生現行(所謂:種子生現行),表現於凡夫眾生的認識世界;此現行萬法有熏習作用,成就種子又含藏於阿賴耶識(所謂:現行熏種子),成為生死流轉之惡性循環。這種「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緣起關係,剎那剎那不斷的展轉熏生,凡夫眾生難以覺察,難以解脫。

若能藉由「隨時隨地」可以猶如「大圓鏡」一般,如實地記錄、創作、反思的筆記本,如同拙文「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刊於2005年12月《人生》雜誌268期,結集《當牛頓遇到佛陀》法鼓文化,2007)所述︰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依序輔助戒律、禪定、智慧的學習,讓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等「轉識成智」,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或許這也是讓「科技」與「人性」間,產生雙贏可能的法門之一。

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

釋惠敏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298期,2008.6)

攝頌與資料記憶

人類在紙張與印刷術還沒有發明以前,知識的傳播借助口傳心記,紀錄的材質有泥板、石材、甲骨、竹簡、貝葉等。為保持口傳心記的效率,人類運用記憶術的技巧。佛陀涅槃後,弟子們為使教法不散失,由僧伽會議共同結集。由當時佛教界的憶持權威──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與優波離尊者(持律第一)擔任主角,就其記憶所及向大眾宣誦佛陀的教法與戒律,再經大眾審定、編集不同的部類與相關的次第。例如︰編集經為「四阿含」;編集律為「二部毘尼」、「犍度」等。

為了確認與傳播共同審定的結集成果,以「攝頌」(錄十經的經名順次編為一偈)的記憶方式。如《分別功德論》所說:「撰三藏訖,錄十經為一偈。所以爾者,為將來誦習者,懼其忘誤,見名憶本,思惟自悟,故以十經為一偈也」。如此,佛弟子憶持「攝頌」,見聞經「名」,回憶起經典「本」文,就不容易忘失,而達到「聖教久住」的目的。

   例如︰僧團於編輯《雜阿含經》時,在第1到第10經之後,則有「(1)無常及(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6-9)無知等四種,及於(10)色喜樂」之錄10經的經名順次編為一偈「攝頌」,讓學習者便以誦習,可從從一經名(例如︰無常),聯想《雜阿含經》第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的全部的經文。

佛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為了讓憶持所結集的經律的部類、次第、文句,不致忘失錯亂,養成專業持誦的人才,傳承佛陀教法。例如︰憶持經法的,名「多聞者」,或稱「誦經者」;憶持戒律的,名「持律者」。佛教界也多讚歎能持誦佛典者。所以,《分別功德論》讚歎說:「頌云: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來寶」。

師徒之間的教學,也以口傳、心記、持誦為主,根據《高僧傳》卷2,敘述東晉時期龜玆國(新疆疏勒)鳩摩羅什(kumārajīva;約344~413)法師:「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鳩摩羅什7歲出家後,如此的學習數量與效率,可說是神童。這也是鳩摩羅什(意譯︰童壽)法師名稱的來源,雖是兒童,卻具備壽者的智慧。

行證與智慧產生

  現代企業界對知識產生流程的分析︰資料(data)→〔處理、分析〕→資訊(information)→〔審核、分類〕→知識(knowledge)→〔行動、驗證〕→智慧(wisdom)。佛典的結集也有類似過程︰由弟子們就其記憶所及向大眾提供佛說的「資料」與「資訊」,再經大眾審定、編輯分類成為「知識」佛典,流傳於世。但是,佛教不僅重視師徒之間口傳、心記、持誦的學習,也重視從知識→〔行動、驗證〕→智慧,經由「行證」,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或效益。所以,《增壹阿含經》卷23:「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這些佛教警句,提醒我們對在學習時,不要只是增加知識的數量,也應該重視能產生有解脫價值之「行證」智慧品質。

知識管理與煩惱解脫

什麼是能產生有解脫價值之「行證」智慧品質的知識?《雜阿含經》卷10:「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佛陀明確底宣說︰諸比丘﹗我說︰以「知」(knowing)以「見」(seeing)而諸煩惱滅盡,並不是以「不知」、以「不見」。由此可見︰對於資料 →資訊 →知識 →智慧的歷程,佛陀認為它也是解脫煩惱的關鍵。接著,佛陀進一步解釋, 應該知見的內容是︰「此是色(受、想、行、識),此是色(受、想、行、識)之生起,此是色(受、想、行、識)之散滅」。也就是應該時時刻刻、確知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組合的事實與生滅現象,才能消除對身心組合的錯覺(無明)而引起的我執、我愛煩惱。

現代企業注重「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社群、企業智庫等機制或方法,將個人核心專長或團體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經驗、技術、文化、習慣….)有效率地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因為這些知識與價值的總合是企業的「智慧資本」,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重煩惱解脫的「知識管理」,隨時隨地以正念、正知,準確有效地管理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組合的事實與生滅現象的資訊,以增進「智慧資本」,因為它能為我們增進與煩惱競爭的優勢,累積成就人間淨土的資糧。

樂齡博雅之道:寺院樂齡博雅教育園區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58期,2021年10月)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第十四屆第一次年會於9月26日舉行,敝人受邀於「如何協助長者有一個愉快的晚年」的專題時段中報告「樂齡博雅之道」,因此讓我有因緣回顧:從1998年10月30日參加「梵蒂岡第十三屆國際醫療會議會議子題:各宗教對老年人問題之看法」所發表的論文The Buddhist View of the Elderl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佛教對老年人問題的看法及其在我國的實踐情形⟩、2014年法鼓文理學院「工型博雅人才培養」、2018年開始開辦「樂齡大學」,到2020年「博雅教育5×5倡議」,有關「樂齡博雅」的學習之旅,換言之,即是「樂齡博雅之道」。

老人問題與福利的佛教觀點

敝人於1998年在梵蒂岡發表拙文介紹:依據佛教「緣起論」,教導每個人「自覺」老年應該是豐收、成就、享受尊嚴的時期;重視「孝養」父母、長輩的家庭倫理;發願生生世世奉獻世間,推展各種「利他」的福利行動。佛教之西方淨土法門教導長者們「放下對此世的執著,一心念佛,發願往生極樂淨土」,與「人間佛教」的社會性實踐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

最後,介紹王順民博士之⟨人間佛教的遠見與遠景--佛教與社會福利的對話⟩(1998年)論文:以寺院作為家庭與社區間的中介結構(mediating structure),發展寺院老人福利園區,提供支持性服務:家事服務、友誼探訪、餐飲服務、居家護理、老人公寓、居家安全輔助、臨終關懷服務等;諮詢性服務:文藝活動、長青學苑、法律服務等。由於台灣地區寺院具有數量多、潛能大、變異小及扎根深等特性,所以能使寺院老人福利園區,發揮有效性、易接受、善用社區裡的閒置人力、經濟性、整合性等優點。

工型博雅人才培養

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人生》雜誌,2014年10月)曾介紹:所謂「T」型人才,是轉換目前高等教育對於專業能力「縱向深度」之「I」型人才的培養的偏重,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跨界」)智能「橫向廣度」。

但是,醫學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 其中「生活型態」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特別是因應高齡社會,如何建立「終身學習(博學多聞)五個好習慣: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以及「身心健康(雅健生活)五個好習慣: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因為良好人才若沒有養成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或是「英才早逝」,或者老年生活品質低落,社會醫療成本將會增加。

因此,我們應該再從「T」型人才培養,「轉型」為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養成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作為底層,依次發展「縱向深度」之專業智能的,同時擴展跨領域「橫向廣度」,例如:心識、生命、社區、社會、環境等面向。

樂齡大學與博雅教育5×5倡議

2018年,法鼓文理學院開辦「樂齡大學」,敝人於課程中,與學員們一起探索有關上述博雅教育之生活型態,協助長者有一個愉快的晚年。《法鼓雜誌》當時的報導:有15位長者學員從金山,甚至三峽、樹林、內湖遠道而來。大學時代曾是同學的夫妻檔分享:「回來當學生太好了!」因為過去以工作和孩子為重心,如今深感人生須「升級」,因此重返校園,再次成為同學,重拾學習的樂趣。75歲,最年長的學生則說:過往沒機緣上大學,當一聽到樂齡大學開課的消息,立刻報名,一圓年輕時的夢想。在法鼓文理學院附近的中角國小六年甲班姜同學,在學校刊物「讀報心得」分享「阿公阿嬤來讀樂齡大學」為標題的文章,介紹:長者們除了正式課程之外,並可選修大學課程,參加社團及戶外參訪活動,······希望長者保持精神與活力,享受自在歡喜的樂齡活動。

由此樂齡大學的因緣,敝人提出「博雅教育5×5倡議」(《人生》雜誌,2020年10月):(一)優質善法五戒:不傷害、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二)終身學習五戒;(三)身心健康五戒;(四)調和「身、息、念、受、想」五事;(五)淨土學五管:知識管理、時間管理、生死管理、安全管理、健康管理。

「社會處方」與「寺院樂齡博雅教育園區」

拙文⟨「社會處方」與「博雅教育5×5倡議」⟩(《人生》雜誌,2021年6月)曾介紹劉宜君教授在⟨以社會處方作為社會福利服務提供與委外執行之可行性探討⟩論述:隨著人口高齡化與醫療費用上漲的雙重壓力,部分先進國家,除了提供病患醫療服務外,開始推動「非醫療的介入」,稱為「社會處方」以及「下一代社會處方」,讓民眾在促進個人健康與福祉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所以,我們或許可將1998年所述「寺院老人福利園區」的構想,結合「博雅教育5×5倡議」,期待發展「寺院樂齡博雅教育園區」的可能性,例如:結合樂齡學園的日間照顧(day care)中心,則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