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1)mind-brain-habit 01
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2)mind-brain-habit 2
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1)mind-brain-habit 01
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2)mind-brain-habit 2
釋惠敏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兼教務長 中華佛學研究所 副所長
(本文發表於2005, 12. 〈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法鼓人文學報》第2期。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下載PDF〈佛教修行體系之身心觀〉
佛(Buddha;音譯「佛陀」)是「覺者」之意,包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箇面向。相對凡夫的迷惑不覺來說,聲聞、緣覺二乘聖者具自覺,菩薩乘聖者具自覺、覺他,若能達到覺行圓滿則是成佛。佛教對於從凡夫乃至成佛的「身心關係」與「身心轉換」的修行過程,有其源遠流長、甚深廣大的理論體系與身心經驗基礎,頗值得我們研究探討。
本文將按照印度佛教發展史演變順序,從初期佛教(約西元前五世紀到西元前三世紀)經藏、律藏時期,以及西元前三世紀開始乃至西元50年大乘佛教般若法門的普及流行前,聲聞乘(部派佛教)論藏的發展期的修行體系,以及瑜伽行派(菩薩乘佛教)的修行體系,探究其不同階位聖者之修行的身心觀,以及順解脫分、順決擇分、見道等轉凡成聖之修行階位的身心變化。希望藉這些佛教的身心關係的議題的考察,有助於現代社會對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的推展。
根據漢傳四種《阿含經》和巴利語經藏五種《尼柯耶》(nikāya,部、集成)等初期佛教佛典[1]之修行體系,對於修行的成果,基本上分為初、二、三、四果:初果「須陀洹」(sotāpatti, srotāpatti; 預流);二果「斯陀含」(sakadāgāmin, sakṛdāgāmin;一往來);三果「阿那含」(anagamin;不還果);四果為「阿羅漢」(arahant, arhat)。[2] 最高修行果位的阿羅漢已斷除能成為輪迴原因的所有煩惱,圓滿完成三增上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以稱為「無學」(aśaikṣa)。前三果的行者尚未完全斷除所有煩惱,未圓滿修學三增上學,所以稱為「有學」或「學人」(śaikṣa)。「有學」和「無學」都是屬於證果的「聖人」(ārya)。尚未證果的,則是「凡夫」(pṛthagjana)。所以,修行的過程可分為三階段,凡夫是第一階段,初、二、三果「有學」聖人是第二階段,「無學」阿羅漢是最後階段。對於初期佛教之基本修行體系,可以如下之圖表示︰
初期佛教之基本修行體系 | ||||
凡夫位(pṛthagjana) | 聖者位 (ārya) | |||
初果「須陀洹」(預流) | 二果「斯陀含」(一往來) | 三果「阿那含」(不還果) | 四果「阿羅漢」 | |
「有學」或「學人」(śaikṣa) | 無學(aśaikṣa) |
對於「三學」次第[3]與四種基本修行果位的關係可由《雜阿含經》820經的引文得知︰[4]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5]。』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得[6]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若根據南傳《長部》〈等誦經〉[7]將「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編為§47,與§46「三眼」:肉眼,天眼,慧眼;以及§48「三修」:「身修」 (kāya-bhāvanā)、「心修」(citta-bhāvanā)、「慧修」(paññā-bhāvanā);配合來看,楊郁文(2002)認為有如下的用意︰[8]
(1)在「日常生活」中,以肉眼(肉耳)配合增上戒學,仔細檢點言談舉止,貫徹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等七善業,如此「修身」。
(2)在「宗教生活、宗教修持」時,以天眼(超凡的眼力──精神力)配合增上心學,用心集中注意於假想作意的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有效地鎮伏五蓋,如此「修心」。
(3)修身、修心提供信、進、念、定四根四力[9],組成慧根、慧力,構成慧眼;在此後「明、解脫的生活」當下,以慧眼配合增上慧學,以七覺支操作三十七菩提分法,在「慧地」成長「慧根」,慧地加入慧根於是「慧體」[10]成就;如此「修慧」,並且完成菩提道、解脫道,圓滿佛果。此等之關係如下圖所示︰
初期佛教之基本修行體系 | ||||
凡夫位(pṛthagjana) | 聖者位 (ārya) | |||
初果「須陀洹」(預流) | 二果「斯陀含」(一往來) | 三果「阿那含」(不還果) | 四果「阿羅漢」 | |
增上戒學 | 增上意(心)學 | 增上慧學 | ||
肉眼 | 天眼 | 慧眼 | ||
身修 | 心修 | 慧修 |
如上所述之初期佛教之「身修、心修、慧修」的修行體系,對於「安寧療護」(Hospice Care)之起源於基督宗教的「身、心、靈」生命架構與「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模式,若配合佛教教義,我們可提出「覺性照顧」(Care of Awareness)之「身、受、心、法」(四念住)的參考模式之外,[11]或許可提供比較適合佛教之「身、心、慧」的生命架構,作為佛教之「安寧療護」理論與實務之依據。
此外,歐美醫學界之「安寧療護」發展時,為了避免一般人對宗教的抗拒,或避免妨害信教自由之嫌,故以「身、心、靈」的教義與生命觀,採用「靈性照顧」模式。「覺性照顧」之「身、受、心、法(真理、義務)」的模式或者「身、心、慧」的生命架構,除了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的條件也可施作的特點之外,並且是依現實的身心經驗為觀察對象,比較不會為體驗「離」身心之「靈性」而追求「通靈經驗」,為「靈媒」所惑,受制於人,有時會遭遇騙財騙色之危險。[12]
例如:「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的先驅者、被尊為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1926–)醫師在她的自傳The Wheel of Life :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天使走過人間》,天下文化出版)中提到:
她中年時期(約1976年時), 聖地牙哥一對自創天靈教會(Church of Divinity) 的夫婦傑伊與馬莎(Jay and Martha B.),連絡庫伯勒-羅斯醫師,宣稱可以引介精靈(Spiritual entities),為她回答生死問題。
她也因此召喚到她所謂的靈魂伴侶薩林(Salem)、守護靈馬里奧(Mario)、皮德羅(Pedro)等,並且成立醫療中心,每月一次以為期一週研討會的方式,幫助醫學院和護理學院的學生,絕症病人和家屬,面對生死問題,請傑伊與馬莎夫婦協助,馬莎負責心理戲劇課程,傑伊以通靈術,在暗室的精靈召喚,為此醫療中心最叫座的活動 (pp. 249-259)。
但是,在1978年,幾位經常參加通靈會的朋友發現傑伊和他召喚的精靈教導信眾的那一套東西在勒納‧辛紹(Lerner Hinshaw)所撰寫的《偉大潛能》(The Magnificent Potential)中都可找到,而且女信眾也指控傑伊在暗室通靈時,提出要調理她們的性潛能的要求。接著,地方檢察官因許多性騷擾的指控,也對傑伊展開調查。到最後,庫伯勒-羅斯醫師只好開除傑伊夫婦,但是她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pp. 283-300)。
總之,根據漢傳《阿含經》和巴利語經藏《尼柯耶》等佛典,初期佛教之修行體系是以「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與四種基本修行果位來建構「身修」 (kāya-bhāvanā)、「心修」(citta-bhāvanā)、「慧修」(paññā-bhāvanā)之修行的身心觀。在日常生活中,以肉眼(一般的感官)配合增上戒學「修身」。在宗教生活、宗教修持時,以天眼(禪定的觀察力)配合增上心學「修心」。修身、修心提供信、進、念、定四根四力,組成慧根、慧力,構成慧眼;在「明、解脫的生活」當下,以慧眼配合增上慧學「修慧」,並且完成解脫道之修行體系。
印順法師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中討論論書在全體佛教中的意義,以及聖典中的特殊性,認為︰《阿含經》、《尼柯耶》等經藏「是表現為佛(及大弟子等)的開示﹑問答,所以大體能為僧伽所尊重;論是作為佛弟子的撰述,由於部派的傳承不同,不免互相評論。所以經藏與律藏,代表了佛法的一味和合時代;論藏代表了佛法的部派分立時代」。「論書是出發於分別經法,整理經法,抉擇經法;所以在論書的進展中,終於提出了基於哲理基礎的,佛法的完整體系。由於師承不同,論師的根性不同,論理方法不一致,所以論書與部派的分化相應,而大大的發達起來」。[13] 因此,對於初期佛教之修行體系之各論題,分門別類整理,抉擇與再組織的工作是「論書」與部派分化時期的成果,今簡述於下節。
印度佛教約從B.C.300開始,大眾、上座二部派分化,到約B.C.100十八部派全部成立,[14],乃至西元50年大乘佛教般若法門的普及流行[15],所謂「佛法的部派時代」(約西元前300~西元50年)』[16],或稱為「聲聞乘佛教」。約於西元前一、二世紀頃[17],從上座部分出的「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以下簡稱「有部」)「論書」發展蓬勃,也有大量的漢譯本,對中國佛教有深遠的影響。根據《發智論》、《大毗婆沙論》、《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以下簡稱「有部」)的論書,將聖者分為「三道」(或稱「三位」)︰見道(darśana-mārga;或稱「見位」)、修道(bhāvanā-mārga;「修位」)、無學道(aśaikṣa-mārga;「無學位」)。[18]
上述初期佛教之基本修行體系四種聖者之修行果位,在《阿含經》、《尼柯耶》等佛典中,也被細分作「四向四果」(也稱作「四雙八輩」)︰即(達到預流果之前)預流向、預流果、(達到一來果之前)一來向、一來果、(達到不還果之前)不還向、不還果、(達到阿羅漢果之前)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對應「有部」的聖者修行體系,「無學道」相當於「無學」的阿羅漢果,「修道」相當於「有學」的初、二、三果(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聖者。「見道」則相當於預流向。
對於凡夫的修行位次,《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論書都提到「順福分」(puṇya-bhāgīya)、「順解脫分」、(mokṣa-bhāgīya)和「順決擇分」(nirvedha-bhāgīya)三善根。[19]
「順福分」是以布施、持戒、修四無量心等福業[20],感世間可愛果(生人生天)之世俗生活條件的改善。「順解脫分」則是「種決定解脫種子,因此決定得般涅槃」[21],也就是「欣求涅槃、厭背生死」之「增上意樂」。[22]「順決擇分」又可分為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是指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以達無漏聖位之四箇修行階位。所以,「有部」的修行體系可以下圖表示︰
「說一切有部」的修行體系 | ||||||||
凡夫位 | 聖者位 | |||||||
三善根 | 預流向 | 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 | 阿羅漢果 | |||||
順福分 | 順解脫分 | 順決擇分 | ||||||
煖 | 頂 | 忍 | 世第一法 | 見道 | 修道 | 無學道 | ||
其中,如上所述「種決定解脫種子,因此決定得般涅槃」或「欣求涅槃、厭背生死」之「增上意樂」的「順解脫分」善根之產生,在眾生身體中之解脫的種子(意樂)相雖然是內在性、微細難知,但是可從比較外顯、容易觀察到的身心變化,來判斷修行者是否已經種殖或還沒有種殖「順解脫分」善根?例如《大毘婆沙論》卷176提供如下的判斷線索以及譬喻︰[23]
問︰順解脫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細?已種、未種云何可知?
答︰以相故知。彼有何相?謂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竪,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若不能如是,當知未種。
此中有喻。如人於田畦中,下種子已經久,生疑︰我此畦中曾下種不?躊躇未決。
傍人語言︰何足猶豫。汝今但可以水灌漬,以糞覆之。彼若生芽,則知已種。不然則不。
彼如其言,便得決定。如是行者自疑︰身中曾種解脫種子已不?
時彼善友而語之言︰汝今可往至說法所。若聽法時,身毛為竪,悲泣流淚,乃至於法、法師生愛敬者,當知已種解脫種子。不然則不。故由此相可得了知。
由上可知,已經種殖「順解脫分」善根者的判斷線索是︰於法、法師深生愛敬之心故,若聽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竪,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所謂「身毛為竪,悲泣流淚」的身心反應,根據生理學解釋,是當聽神經接收到訊息除了上傳至大腦皮質,產生認知外,同時也會經由下行路徑,將訊息傳遞至脊髓的交感前神經節細胞(sympathetic preganglionic cell),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後,會引發皮膚豎毛肌(arrector pili muscle)收縮,因而提高毛孔在皮膚上的高度,造成「雞皮疙瘩」;這個現象與皮膚遇到冷空氣或聽到美妙的音樂的自然反應十分類似。[24]
在《優婆塞戒經》卷1,也同樣以「身毛皆竪,涕泣橫流」作為有無「順解脫分」的判斷線索,並且說明「身毛皆竪,涕泣橫流」的原因是︰由於聽法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25]不同於上述《大毘婆沙論》卷176之「於法、法師深生愛敬」心之故,而是由於對犯戒墮落的怖畏心。
《瑜伽師地論》則將「身毛為竪,悲泣墮淚」作為「無涅槃法」、「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對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法,不能產生微小發心、微小信解。[26]
在佛典的記載,此種聞此正法後所產生的「身毛為竪」現象,除了或因「於法、法師深生愛敬」、或「犯戒墮落的怖畏心」而「悲泣流淚」之外,也可能是由於「歡喜踊悅」所伴隨身心反應,例如《佛說身毛喜豎經》卷3:「爾時,會中有一尊者,名曰龍護,去佛不遠,執孔雀扇,侍佛之側。時即置扇,前詣佛所,合掌頂禮,而白佛言︰我今得聞此正法已,身毛悚豎,生大歡喜。世尊﹗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奉持?佛言龍護︰今此正法,名身毛喜豎,如是名字,汝當受持」。[27]或《月燈三昧經》卷3:「聞於智者廣大言,心喜踊悅身毛竪,於彼菩提深愛樂,能獲廣大難思福」。[28]在《大般涅槃經》卷3,更敘述須跋陀羅(Subhadda) 聞如來說八聖道,「心生歡喜,舉身毛竪」,進而了悟八聖道之義理,「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的初果而發心出家,聽聞四諦法,乃至獲得漏盡,成阿羅漢。[29]
所以,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毛為竪」現象,可能是因為對善法、善人的「愛敬」、或對惡法(犯戒墮落)的「怖畏」而「悲泣流淚」,也可能是因為對善法、善人的「歡喜踊悅」所伴隨身心反應。例如︰在《大乘集菩薩學論》卷7中,引用《集諸法方廣經》(Sarvadharmavaipulya-saṁgraha-sūtra)的說法,對因為聽聞佛法後而產生「身毛為竪」的現象,可能歸因於「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而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情緒。[30]
此種「愛敬」、「怖畏」、「歡喜」與「悲泣」等情緒與「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的關係,似乎可用「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斯開特與辛格;1962)來解釋這些情緒的形成。斯辛二氏主張︰「情緒經驗實乃起於個體對兩方面訊息的認知:一方面是對刺激情境性質(可笑的還是可怕的)的認知,另方面是對自己身體生理變化的認知(自己覺得如何)」;又因為他們的情緒理論重視當事人自己的認知解釋,故而又稱「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31]或「認知標記理論」 (cognitive labeling theory)[32]。
如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這些認知與情緒經驗可以導致「增上意樂」(強有力的意向)的「順解脫分」善根之產生。此種對解脫有強有力的意向,將引發「逆流」(逆生死流)的決心,所以《大毘婆沙論》卷176在問答種殖「順解脫分」善根判斷線索之前,有以「魚吞餌鉤」的事例,譬喻種殖「順解脫分」善根的人,猶如魚雖然還在水裡,但可以說已經在魚夫手中了,因為不久就將被釣到岸上。[33] 此外,《大毘婆沙論》卷176也用金器和瓦器的來說明有無「順解脫分」善根的區別。譬如有人帶著金器和瓦器外出,不小心跌倒,金器和瓦器都摔破了。人們對他所惋惜的是瓦器而不是金器,覺得奇怪。他回答說金器破了,失器形不失器體,還可以請金匠修復。但瓦器破了,是無法修補的,因此才會對瓦器覺得可惜。[34] 或許我們也可藉此譬喻了解種殖「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心轉化,其性質猶如從瓦器轉化成金器一般。
《俱舍論》提到隨順解脫行的根器(身器清淨)的三箇原因︰身心遠離、喜足少欲、住四聖種(於食、衣、住之知足少欲,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由此養成一種隨順解脫行的生活。再依二甘露門(不淨觀、持息念),令心得定。[35]依「止」(śamatha;奢摩他)起「觀」(vipaśyanā;毘鉢舍那),是修「四(身、受、心、法)念住」;先以「自相」修念住,純熟了,再以「共相」修念住:總觀身、受、心、法為非常、苦、空、非我。[36] 修習總緣共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為煖法。[37]
如前所述《大毘婆沙論》之「順決擇分」是︰煖(uṣma-gata)、頂(mūrdhāna)、忍(kṣānti)、世第一法(laukikāgra-dharma),[38]乃指見道以前,觀上下界四諦、十六行相,以達無漏聖位之四箇修行階位。所謂「上下界四諦」是觀察上(色界、無色界)、下(欲界)兩界之四諦為對象(所緣)。所謂「十六行相」是指觀四諦之心理狀態(行相),因為「說一切有部」不承認有單一抽象的遍通理性,所以每一諦各可再分四種「行相」(或可稱「諦理」),以觀察諸法的共相,總計有如下之十六行相。[39]
(1)苦諦之行相︰先以四行相(無常、苦、空、非我)觀欲界「苦」以及觀色、無色界「苦」,對治常、樂、我所、我見等執著。
(2)集諦之行相︰次以四行相(因、集、生、緣)觀欲界諸行「因」以及觀色、無色界諸行「因」,對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等執著。
(3)滅諦之行相︰次以四行相(滅、靜、妙、離)觀欲界諸行「滅以及觀色、無色界諸行「滅;對治解脫是無、苦以及靜慮、等至之樂為妙、解脫是數數退墮而非永恆之謬見。
(4)道諦之行相︰次以四行相(道、如、行、出)觀欲界諸行「道」以及觀色、無色界諸行「道」;對治無道、邪道、餘道、退道之謬見。
其中,煖(uṣma-gata),是以智慧或聖道火之煖性,可燒除煩惱薪為譬喻。[40] 《大毘婆沙論》卷7將「煖」的修行法,定位在「修所成慧」的層次。[41],並且分為「初」與「增長」兩階段。[42]
「初」階段:「初煖緣三諦(苦、集、道),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俱同類修,非不同類。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亦唯修法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四行相;亦同類修,非不同類。所以者何?非初觀蘊滅,能修緣蘊道故」。
「增長」階段,已曾得種性,串習(反覆修習)觀諦[43],可以同類或亦不同類的諦為對象修習修:「增長煖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此同類修,亦不同類;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可用下表說明︰[44]
緣三諦 | 緣滅諦 | ||||
初 | 現在 | 法念住 | 一行相 | 法念住 | 一行相 |
未來 | 四念住 | 四行相 | 法念住 | 四行相 | |
增長 | 現在 | 隨一念住 | 一行相 | 法念住 | 一行相 |
未來 | 四念住 | 十六行相 | 四念住 | 十六行相 |
《大毘婆沙論》卷188有對「何故聞、思所成念住,皆初起身念住,緣三諦,作十二行相,後乃起餘念住;而修所成念住,初則起法念住,緣四諦,作十六行相耶?」的問題作如下的說明︰
在「順決擇分」之前,「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的修行層次,因為未曾得種性,因為漸次得行相。所以,先從五蘊中最明顯(麁)的色蘊觀察起,所以初起身念住,緣三諦,作十二行相。如是聞所成身念住,引起聞所成受念住;聞所成受念住,引起聞所成心念住;聞所成心念住,引起聞所成法念住。此聞所成法念住,緣四諦,作十六行相。聞所成四念住漸圓滿已,便能引起思所成四念住。思所成四念住漸圓滿已,復能引起修所成法念住。
「順決擇分」曾得種性故,於一切蘊,行相堅住。所以,初則起法念住,先緣苦諦,作四行相,乃至後緣道諦,作四行相。[45] 可見得「順決擇分」是「修所成慧」層次的念住,曾得種性故,於一切蘊,行相堅住,不須漸次得行相。
頂(mūrdhāna),於動搖不安定善根(動善根、可退善根)之最上位,猶如山頂,故名「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故不會久停留住於此階位。譬如︰山頂人不久住;若無諸妨難,便過此山,更至餘山;若有諸妨難,即還退下。[46]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亦不至於斷善根。如同「煖位」,《大毘婆沙論》卷7也將於「頂位」的修行法,分為「初」與「增長」兩階段。[47]
「初」階段:「初頂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
「增長」階段:「增長頂緣三諦,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可用下表說明︰[48]
緣四諦 | |||||
初 | 現在 | 法念住 | 一行相 | ||
未來 | 四念住 | 十六行相 | |||
增長 | 緣三諦 | 緣滅諦 | |||
現在 | 隨一念住 | 一行相 | 法念住 | 一行相 | |
未來 | 四念住 | 十六行相 | 四念住 | 十六行相 |
忍(kṣānti)位修行者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不動善根)之位,不作無間業,不再墮落惡趣。對於「忍位」的修行法,《大毘婆沙論》卷7並不區分為「初」與「增長」兩階段,而說︰「初及增長忍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修四念住;一行相現在修,未來修十六行相」。[49] 可用下表說明︰[50]
緣四諦 | |||
初、增長 | 現在 | 法念住 | 一行相 |
未來 | 四念住 | 十六行相 |
但是,忍位的修行者,所緣、行相先廣後略,由此得入「正性離生」(見道之別名;入於見道得聖道涅槃之正性,而遠離煩惱之生)的過程,[51]可分為上、中、下三品之別:
修欲界、上界(色、無色界)四諦十六行相,共八諦三十二行相。《大毘婆沙論》卷5說明︰忍位的修行者,
「先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苦。
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因。
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滅。
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道;後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道,齊此名下忍」。[52]
中忍位以前,觀智猶未成熟,故不能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中忍位時,觀智已經成熟,可以漸次依「苦、集、滅、道」四諦行相次第,從後向前「減緣減行」。「所緣」指觀之對境,即謂四諦。三界分為上(色界、無色界)、下(欲界)兩界,於上下兩界中各觀四諦,合為八諦,即八緣。「行相」即觀四諦之狀態;四諦各具有四行相,故共計有十六行相。「減緣減行」到最後僅留欲界苦諦之一行相,而於二剎那間修觀。
在中忍位須「減緣減行」的理由,是為了使觀智猛利而生起無漏真智,直達「見道」之階位。如《大毗婆沙論》中所說的譬喻,有人要出國,可是不能把所有的財產都帶走,所以就變賣成銀錢。可是銀錢還是太多,所以變賣成黃金。黃金還是太重,所以又變賣成珠寶,如此他能方便地隨意攜帶到任何地方了。[53]修行人也是一樣,先是以三十二行相廣觀察,最後以一剎那心一行相成上忍位,觀欲界苦,而生世第一法。依《大毘婆沙論》卷5︰「從此以後,漸漸略之。謂︰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先觀欲界苦諦,次觀色、無色界(上界)苦諦;其次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諦,復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集諦;其次以「滅、靜、妙、離」觀欲界之滅諦、上界之滅諦;最後以「道、如、行、出」觀欲界諸行道諦(4 X 7=28)。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道諦而減1緣,以及「道、如、行、出」4行相。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先觀欲界苦諦,次觀色、無色界(上界)苦諦;其次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諦,復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集諦;其次以「滅、靜、妙、離」觀欲界之滅諦、上界之滅諦(4 X 6=24)。漸次略去一切諸行道諦而減1緣,以及「道、如、行、出」4行相。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先觀欲界苦諦,次觀色、無色界(上界)苦諦,其次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諦,復以此四行相觀上界之集諦;最後以「滅、靜、妙、離」觀欲界之滅諦 (4 X 5=20)。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滅諦而減1緣,以及「滅、靜、妙、離」4行相。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先觀欲界苦諦,次觀色、無色界(上界)苦諦,其次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諦,最後以四行相觀上界之集諦(4 X 4=16)。漸次略去一切諸行滅而減1緣,以及「滅、靜、妙、離」4行相。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先觀欲界苦諦,次觀色無色界苦諦,最後以「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欲界之集諦 (4 X 3=12)。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集諦而減1緣,以及「因、集、生、緣」4行相。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先觀欲界苦諦,後觀色、無色界(上界)苦諦(4 X 2=8)。漸次略去一切諸行集諦減1緣,以及「因、集、生、緣」4行相。
復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觀欲界苦諦(4 X 1=4)。漸次略去色、無色界(上界)苦諦減1緣,以及「無常、苦、空、非我」4行相。
彼於欲界苦諦,以「無常、苦、空、非我」四行相,相續觀察,復漸略之,至「一行相二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齊此名中忍」。[54]、
所謂「一行相二剎那觀察」,稱友的《俱舍論疏》解釋:在第8周時,則只減一行相,剩下以三行相觀欲界苦諦。而第9周再減一行相,以二行相觀欲界苦諦。第10周減一行相後,便只剩一行相觀欲界苦諦。如此再重複第10周一次,成第11周減一行相。[55],如此計算︰
28(第一周)+24(第二周)+20(第三周)+16(第四周)+
12(第五周)+8(第六周)+4(第七周)+3(第八周)+
2( 第九周)+1(第十周)+1(第十一周)=119。
因此,稱友的《俱舍論疏》說︰共有119剎那。[56] 若將將「說一切有部」修行體系的「中忍位」之「減緣減行」修行以集中心力,使觀智猛利而生起無漏真智過程,配合以上的時間計算,可整理成如下的表格(↓表示觀察順序,▲每周觀察的結束點)︰[57]
所緣 | 行相 | 第1周 | 第2周 | 第3周 | 第4周 | 第5周 | 第6周 | 第7周 | 第8周 | 第9周 | 第10周 | 第11周 | |
四諦 | 三界 | ||||||||||||
苦諦 | 欲界 | 無常、苦、空、無我 | 4 ↓ | 4↓ | 4↓ | 4↓ | 4↓ | 4↓ | 4▲ | 3▲ | 2▲ | 1▲ | 1▲ |
色、無色界 | 無常、苦、空、無我 | 4↓ | 4↓ | 4↓ | 4↓ | 4↓ | 4▲ | 共4剎那 | 共3剎那 | 共2剎那 | 1剎那 | 1剎那 | |
集諦 | 欲界 | 因、集、生、緣 | 4↓ | 4↓ | 4↓ | 4↓ | 4▲ | 共8剎那 | |||||
色、無色界 | 因、集、生、緣 | 4↓ | 4↓ | 4↓ | 4▲ | 共12剎那 | |||||||
滅諦 | 欲界 | 滅、靜、妙、離 | 4↓ | 4↓ | 4▲ | 共16剎那 | |||||||
色、無色界 | 滅、靜、妙、離 | 4↓ | 4▲ | 共20剎那 | |||||||||
道諦 | 欲界 | 道、如 、行、出 | 4▲ | 共24剎那 | |||||||||
色、無色界 | 道、如 、行、出 | 共28剎那 |
以上「減緣減行」的方式是根據《大毘婆沙論》卷5,從第1周到第7周,每周各減1緣以及各減4行相,第8周到第11周共減1緣(欲界苦諦)以及減4行,共有119剎那。此種方式也見於其他「有部」論書如《雜心論》、《俱舍論》和《俱舍論》的註釋書。此外,《俱舍論》的註釋書,如普光的《俱舍論記》[58]和稱友的《俱舍論疏》[59],記載另一類在步驟上更細緻「減緣減行」的方式,不同於每周各減1緣以及各減4行相,每周各只減1行相,四周合減1緣。如此,如是依序而觀,於第4、8、12、16、20、24、28等七周減緣、而於其他之24周減行,此謂「7周減緣、24周減行」。到第31周復可減32行相中之31行相,而僅存有欲界苦諦下之「非常」一行相。換言之,第31周只觀欲界苦諦之「無常」行相,其後則重新觀欲界苦諦下之「非常」一行相,而至中忍滿位。如此計算「減緣減行」的時間如下所示(加框的七箇周期表示「七周減緣」)︰
31(第一周)+30(第二周)+29(第三周)+28(第四周)+
27(第五周)+26(第六周)+25(第七周)+24(第八周)+
23(第九周)+22(第十周)+21(第十一周) +20(第十二周)+
19(第十三周)+18(第十四周)+17(第十五周)+16(第十六周)+
15(第十七周)+14(第十八周)+13(第十九周)+12(第二十周)+
11(第二十一周)+10(第二十二周) + 9(第二十三周)+8(第二十四周)+
7(第二十五周)+6(第二十六周)+5(第二十七周)+4(第二十八周)+
3(第二十九周)+2(第三十周)+1(第三十一周)+1(第三十二周) =497剎那
可將此497剎那三十二周「減緣減行」的方式,以如下的圓周形圖表來說明︰[60]
根據《大毘婆沙論》卷43引用「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是苦;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顯了是集」的看法,說明「四預流支」(四箇預流向果的現行條件)之前三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是方便加行,由此因緣,得「諦順忍」是「中忍」。因為「中忍」修行位隨順四聖諦理,或順聖道故,名「諦順」。「中忍」修行位接近「見道」(預流向)位,故名「現觀邊」,也可說是「四預流支」之最後支「法隨法行」。「苦現觀邊」是緣苦「諦順」忍,於苦忍樂、顯了是苦;「集現觀邊」緣集「諦順」忍,於集忍樂、顯了是苦。忍樂、顯了是「忍」的同義語,皆為顯示「觀察法忍」。[61]
係於一剎那間,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上忍位修行者復觀欲界諦苦,一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此名「上忍」。[62]從此無間復一剎那觀欲界諦苦,名「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見道修行法︰八忍、八智)。[63]
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大毗婆沙論》也討論在此從凡夫身心性質(異生性)轉換聖者身心瞬間的主體,到底是「世第一法」?或者是「見道位」的「苦法智忍」?並且提出如下三種可能的解說。[64]
有人主張說是︰「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凡夫身心性質)」,雖然是住彼(凡夫身心性質),也可以捨彼(凡夫身心性質),不會產生矛盾。譬如︰調御者乘象、調象;乘馬、調馬;乘船、御船;乘車、御車等情形,「司機」同時間扮演「乘坐者」的角色與「調控者」的角色,不會產生矛盾。也譬如︰砍伐樹木的工匠,雖爬在樹上,可以同時間砍伐樹木,不會產生問題。[65]
有人主張說是︰「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凡夫身心性質)」。因為當「苦法智忍」正生時,捨離凡夫身心性質,譬如燈生時,發明破闇;「苦法智忍」當於正滅位,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譬如油燈滅時燒炷,熱器盡油。[66]如此「苦法智忍」正生時與正滅位時,同一法有兩種作用,也不會產生矛盾。[67]
也有另外的說法是︰「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互相幫助,捨離凡夫身心性質。因為「世第一法」雖然與凡夫身心性質恒常相違,但其心力微劣故,不能獨捨。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捨離凡夫身心性質(異生性)。譬如︰羸弱的人依因健壯的人,更相助力,能制伏怨家敵人。由此因緣,「世第一法」如「無間道」(ānantarya-mārga;無礙道),可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不為煩惱所障礙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苦法智忍」之「解脫道」(vimukti-mārga),捨離凡夫身心性質(異生性)。[68]
如此,從「中忍」位的「減行減緣」開始到「世第一法」,若以第一種方式計算的話,一共是(119+2剎那=)121剎那,以第二種更細緻的方式則有(497+2剎那=)499剎那。
若換算成現代的時間單位是多少呢?根據《大毘婆沙論》卷136的說法: 120剎那(kṣaṇa)為一怛剎那(tat-kṣaṇa),而60怛剎那為一臘縛(lava)。30臘縛為一牟呼栗多(muhūrta)。30牟呼栗多為一晝夜。[69] 如此以一晝夜(二十四小時)有1440分鐘計算︰[70]
1牟呼栗多=48分鐘(1440分/30=48分)
1臘縛=1.6分鐘(48分/30=1.6分)
1怛剎那=1.6秒鐘(1.6 x 60秒/60=1.6秒)
1剎那=約0.0133秒鐘(1.6秒/120=0.0133…..秒)
所以121剎那大約為1.6秒,而499剎那大約是6.6秒。總之不論是那一種,都是7秒不到。換言之,在這短短數秒的時間,行者就會入「見道」(聖者最初階位)。
所謂「見道」(darśana-mārga)具備能斷見惑之無間道智,與證斷四諦真理之解脫道智。依其所觀察之對象,可分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剎那)[71]現觀諦理,稱為聖諦現觀︰
(1)觀欲界苦諦所得之苦法智忍(無間道之智)、苦法智(解脫道之智),
(2)觀色界、無色界苦諦所得之苦類智忍、苦類智;
(3)觀欲界集諦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
(4)觀色界、無色界集諦所得之集類智忍、集類智;
(5)觀欲界滅諦所得之滅法智忍、滅法智,
(6)觀色界、無色界滅諦所得之滅類智忍、滅類智;
(7)觀欲界道諦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
(8)觀色界、無色界道諦所得之道類智忍、道類智。
概括而言,現觀欲界四諦之智,稱為法智;現觀色界、無色界四諦之智,稱為類智。又所謂「類」,類似、相似之意,即謂其類似於先前的欲界之法。法智與類智復各有「忍」與「智」,合為「八忍八智」。
所謂忍,即以「忍」(忍許、認可)來斷除煩惱,如「法忍」、「類忍」,均屬於無間道;所謂智,即以「智」來印證真理,如「法智」、「類智」,均屬於解脫道。上記謂「忍」屬於「無間道」者,蓋因於此階段,正處於忍許、認可四諦之理,而絲毫不被惑體障礙間隔之故;謂「智」屬於「解脫道」者,蓋因既已了知四諦之理,自然即斷除惑體而得解脫。
「見道」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剎那),經過十六剎那後(約0. 2128秒),從凡夫轉變成聖者。又十六心之中,前十五心(十五剎那︰約0. 1995秒)屬「見道」修行果位之預流向;後一心(一剎那)則屬「修道」之預流果。然後入修道,而最終入無學道而成阿羅漢。將「說一切有部」的修行體系,若針對從凡夫身心性質瞬間轉換聖者身心的過程,配合以上的時間計算,可整理如下的表格︰
「說一切有部」的修行體系 | ||||||||||
凡夫位之三善根 | 聖者位 | |||||||||
順福分順解脫分 | 順決擇分(四諦、十六行相) | 預流向(八忍、八智) | 預流果 | 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 | 阿羅漢果 | |||||
煖 | 頂 | 忍 | 世第一法 | |||||||
必不久住 | 下 | 中 | 上 | 見道 | 修道 | 無學道 | ||||
119剎那(1.5827秒) 減緣減行 | 1剎那(0.0133秒) 觀欲界苦諦一行相 | 1剎那(0.0133秒) 觀欲界苦諦一行相 | 15剎那(0. 1995秒) | 第16剎那住「預流果」 |
如前所述「有部」之煖、頂、忍、世第一法「順決擇分」是指「見道」(或稱「見諦道」[72])以前,觀上下界四諦、十六行相,以達「見道」之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十六剎那;約0.2128秒)),現觀諦理,或簡稱「見諦」,也是從凡夫身心性質瞬間轉換聖者身心的過程。
對此「見諦」階段,部派佛教有兩類的看法︰「一念見諦、次第見諦」。[73]
如《成實論》所說十種異論[74]之第四,「有人說︰四諦次第見;有人說︰一時見」。[75]形容體見諦理的文句,佛典也有不同的敘述,或說「見苦、集、滅、道」,或說「見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是引起不同修法的根源。
在分化的部派中,說一切有部立十五心見道;犢子系立十二心見諦(從說一切有部脫出的,後起的經部,立八心見諦):
這都是次第見〔四〕諦,而且是(先)見苦得道的。大眾(例如︰說假部)及分別說系(例如︰法藏部),立「一念見諦」、「見滅得道」說。
化地部是次第見苦得道,與一時見滅得道的折衷派。[76]
印順法師(1988, pp. 71-73 )認為︰佛法中的阿羅漢初見諦理時,有慧解脫與俱解脫兩類型。
慧解脫者是以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ñāna),知緣起的因果生滅而得證的。
俱解脫者能深入禪定,得見法涅槃(dṛṣṭadharma-nirvāṇa),也就是以涅槃智(nirvāṇa-jñāna)得證的。以法住智見道的,與次第見四諦得道相合;
以涅槃智而證初果的,與一念見滅得道相合。[77]
所謂「凡夫」、「有學」、「無學」等三階段,若再配合三界來區分,在《瑜伽師地論》卷64中,則分為如下九種(十三種之前九種):
「復次,即此諸諦,為據、為依、為建立處,立十三種補特伽羅。
云何十三種補特伽羅?謂︰
欲界異生、色界異生、無色界異生;
欲界有學、色界有學、無色界有學;
欲界無學、色界無學、無色界無學;
欲界獨覺、欲界菩薩;色界菩薩,不可思議如來。」(T30, no. 1579, p. 655, c27-p. 656, a3)
《瑜伽師地論》的綱要書《顯揚聖教論》卷3對此九種(十三種之前九種)解釋如下:
「復由諸界別,應知十三種者。
一、欲界異生,謂生欲界未見諦者。
二、欲界有學,謂生欲界已見聖諦六種有學,謂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78]
三、欲界無學,謂生欲界阿羅漢果。
四、色界異生,謂生色界未見諦者。
五、色界有學,謂生色界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
六、色界無學,謂生色界阿羅漢果。
七、無色異生,謂生無色未見諦者。
八、無色有學,謂生無色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
九、無色無學,謂生無色阿羅漢果。」(T31, no. 1602, p. 495, a17-27)
可知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都有可能有凡夫,也都可能有聖人(有學、無學),將此9種區別,以圖表說明如下︰
異生(凡夫) | 有學 | 無學 | |
欲界 | 1.未見諦 | 2.見聖諦六種有學:預流果……第六阿羅漢向 | 3.阿羅漢果 |
色界 | 4.未見諦 | 5.見聖諦二種有學:不還果、阿羅漢向 | 6.阿羅漢果 |
無色界 | 7.未見諦 | 8.見聖諦二種有學:不還果、阿羅漢向 | 9.阿羅漢果 |
而且,也可將此9種區別,推論出如下的修行路線的各種組合︰
對此十三種之後四種,《瑜伽師地論》的綱要書《顯揚聖教論》卷3解釋如下:
「十、欲界獨覺,謂住獨覺法性,於前生中,或未見諦、或已見諦;今生欲界,不由師教,依先因力,修覺分法證得,一切諸結永盡──此復二種,一、如朅伽獨一而行;二、獨勝部眾而行。
十一、欲界菩薩,謂生欲界住菩薩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
十二、色界菩薩,謂生色界中住菩薩法性,遠離無色,修諸靜慮,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
十三、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謂依修習不住流轉,及與寂滅無分別道,證得諸佛共有解脫法身所攝無上轉依遍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無有斷盡。」(T31, no. 1602, p. 495, a27-b10)
可以圖表,說明十三種之後四種如下︰
獨覺 | 菩薩 | 諸佛如來 | |
欲界 | 10.不由師教,依先因力 | 11.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 | 13.不可思議諸佛如來 |
色界 | 12. 遠離無色,修諸靜慮,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 | ||
無色界 |
在《瑜伽師地論》卷34<聲聞地>「出世間道淨惑所緣」中,對於觀四諦十六行相的方法與修行階段,是以了相(lakṣaṇapratisaṃvedin)、勝解(ādhimokṣika)、遠離(prāvivekya)、觀察(mīmānsā)、攝樂(ratisaṃgrāhaka)、加行究竟(prayoganiṣṭha)、加行究竟果(prayoganiṣṭhaphala)等七種作意來說明︰「若樂往趣出世間道;應當依止四聖諦境、漸次生起七種作意。所謂︰最初了相作意、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79]
若對照上述「說一切有部」之聲聞乘的修行體系,瑜伽行派之出世間道的修行體系如下表所示︰
「說一切有部」之聲聞乘的修行體系與瑜伽行派之「七種作意」的關係 | |||||||||||||||
凡夫位之三善根 | 聖者位 | ||||||||||||||
順福分順解脫分 | 順決擇分(四諦、十六行相) | 預流向(八忍、八智) | 預流果 | 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 | 阿羅漢果 | ||||||||||
煖 | 頂 | 忍 | 世第一法 | ||||||||||||
必不久住 | 下 | 中 | 上 | 見道 | 修道 | 無學道 | |||||||||
119剎那(1.5827秒) 減緣減行 | 1剎那(0.0133秒) 觀欲界苦諦一行相 | 1剎那(0.0133秒) 觀欲界苦諦一行相 | 15剎那(0. 1995秒) | 第16剎那住「預流果」 | |||||||||||
了相作意 | 勝解作意 | 遠離作意 | 觀察作意 | 攝樂作意 | 加行究竟作意 | 加行究竟果作意 | |||||||||
十種行觀察苦諦,悟入苦諦四行 | 下忍平等智=煖 | 中忍平等智=頂 | 上忍平等智=諦順忍 | 世第一法 | 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 | 一來果、不還果 | 金剛喻三摩地 | 阿羅漢 | |||||||
在「了相作意」時,以十種行(變異行、滅壞行、別離行、法性行、合會行、結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無所得行、不自在行)觀察苦諦,悟入苦諦四行(無常、苦、空、無我)。[80]以「勝解作意」,於諸諦盡所有性(事)、如所有性(理),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時,相當於《大毘婆沙論》之煖(uṣma-gata)、頂(mūrdhāna)、忍(kṣānti)、世第一法(laukikāgra-dharma)等「順決擇分」(見道以前,觀上下界四諦、十六行相,以達無漏聖位)之聲聞乘四箇修行階位。[81]其中,下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煖。中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是名為頂。上忍所攝、能緣所緣平等平等智生,名諦順忍,斷能障礙麤品我慢,及於涅槃攝受增上意樂適悅,便能捨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住無加行無分別心。即於如是寂靜心位、最後一念無分別心。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此即名為世第一法。[82]
第三「遠離作意」時,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隨前次第所觀諸諦,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皆悉永斷。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得不還果。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得一來果。先未離欲界貪者,得預流果。第四「觀察作意」時,進一步斷修所斷惑。若能永斷欲界上品中品諸煩惱,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及不還相如前已說」。[83] 第五「攝樂作意」時,應正觀察所有煩惱已斷未斷,於可厭法、深心厭離;於可欣法、深心欣慕。第六「加行究竟作意」時,修行者即於此攝樂作意,親近修習多修習故;有能無餘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最後學位、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時,從此金剛喻三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品麤重種子,成阿羅漢。[84]
《攝大乘論釋》卷6,則進一步對相當於《大毘婆沙論》之煖、頂、忍、世第一法等「順決擇分」之四箇修行階位,認為是︰於此悟入唯識性時,並且以四種三摩地(定)說明︰[85]
應知由四尋思,
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煖」順決擇分依止。
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頂」順決擇分依止。
復由四種如實遍智,已入唯識,
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三摩地」,是「諦順忍」依止。
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同樣的,《成唯識論》卷9也以四種三摩地(定)來說明「順決擇分」,:「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86]
若對照上述「說一切有部」之聲聞乘的順決擇分(四諦、十六行相),瑜伽行派之順決擇分的修行體系(悟入唯識性,四種三摩地)如下表所示︰
順決擇分︰四諦、十六行相 | ||||||
說一切有部 | 煖 | 頂 | 忍 | 世第一法 | ||
必不久住 | 下 | 中 | 上 | |||
119剎那(1.5827秒) 減緣減行 | 1剎那(0.0133秒) 觀欲界苦諦一行相 | 1剎那(0.0133秒) 觀欲界苦諦一行相 | ||||
《瑜伽師地論》 | 勝解作意 | |||||
下忍平等智 | 中忍平等智 | 上忍平等智 | 世第一法 | |||
順決擇分︰悟入唯識性,四種三摩地(定) | ||||||
《攝大乘論釋》 | 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 | 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三摩地」 | 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三摩地」 | 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 | ||
《成唯識論》 | 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 |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 |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 |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 | ||
依能取識,觀所取空 | 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 雙印空相 |
如上所述,在《瑜伽師地論》卷34<聲聞地>「出世間道淨惑所緣」的內容是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等四種。[87] 但是,無著菩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再加上「真如」也作為「出世間道淨惑所緣」。[88]在《攝大乘論釋》卷6、《成唯識論》卷9、《大乘莊嚴經論》卷7等瑜伽行派之的論書提出︰此是「悟入唯識性」,並且以四種三摩地來說明煖、頂、忍、世第一法等「順決擇分」之四箇修行階位。此外,瑜伽行派論書也認為︰由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四尋思)是假有實無,此時是「煖」(=明得三摩地)、「頂」(=明增三摩地)前兩種「順決擇分」修行階位,或相當於三十七種道品之第四位「五根」(信、精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法能出生無漏聖道,故稱為五根)[89]。進一步,由四種尋思若已得決定,名為「四種如實遍智」,此時是「忍」(=入真義一分三摩地=印順定)、「世第一法」(=無間三摩地)後兩種「順決擇分」修行階位,或相當於三十七種道品之第五位「五力」(五根之破惑之力增加)。
對於「名、義、自性、差別」之「四種尋思」與「四種如實遍智」與「悟入唯識性」的關係,我們可參考如下所引無著菩薩之《攝大乘論本》來討論︰
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vijñapti-mātra)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akṣara-
artha-pratibhāsa-manojalpa),推求文名(*naman)唯是意言(*manojalpa- mātra),推求依此文名之義(*artha)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nama-artha-svabhāva-viśeṣa-prajñapati-mātra)。
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artha-lakṣaṇa)無故,同不可得(*nopalabhate)。
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akṣara-artha-pratibāsa-manovikalpa),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 (T31, no. 1594, p. 142, c19~26)
由此,可以知道要體會「唯識」(*vijñapti-mātra;唯有識性)的道理,可藉由「唯是意言」(*manojalpa- mātra)的方法。也就是體悟: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外乎是由「內心的語言」(意言)所建構的(唯是意言),因此也可體悟: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外乎是由「心識」所建構的(唯識所現)。我們也可以知道:「內心的語言」(意言)是與「似文似義」(*akṣara-artha-pratibhāsa;文字與意義之顯現) 有關;也可說是將「內心的語言」(意言)解釋為:內心中所顯現的文字(*akṣara, words)與意義(*artha, meanings),因此推論:世間語言的文字的名稱(*naman, names) 不外乎是由「內心的語言」(意言)所建構的(唯是意言);進而推論:文字名稱的意義(*artha, meanings)也不外乎是由「內心的語言」(意言)所建構的(唯是意言)。更進一步推論:世間語言的「名稱」與「意義」,世間萬物的「自性」與「差別」沒有實體,不外乎是假立 (*nama-artha-svabhāva-viśeṣa-prajñapati-mātra)。[90]
初期佛教之修行體系是以「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與初果(須陀洹、預流)、二果(斯陀含、一往來)、三果(阿那含、不還果);四果(阿羅漢)為四種(可細分作「四向四果」)基本修行果位來建構「身修」、「心修」、「慧修」之修行的身心觀。在日常生活中,以肉眼(一般的感官)配合增上戒學「修身」。在宗教生活、宗教修持時,以天眼(禪定的觀察力)配合增上心學「修心」。在「明、解脫的生活」當下,以慧眼配合增上慧學「修慧」,並且完成解脫道之修行體系。
聲聞乘(部派佛教)之「說一切有部」將聖者分為「見道」(預流向)、「修道」(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無學道」(阿羅漢果)三道。對於凡夫的修行位次,「說一切有部」論書提到三善根︰(1)修布施、持戒、四無量心等「順福分」、(2)欣求涅槃、厭背生死「增上意樂」之「順解脫分」、和(3)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十六行相之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順決擇分」。
其中,已經種殖「順解脫分」善根者的判斷線索可由是否聽聞佛法後而產生「身毛為竪」的反應得知。此現象可用「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解釋,是歸因於「向善、離惡」的認知的形成,而引發「愛敬」、「歡喜」與「悲泣」等情緒。此種認知與情緒經驗可以導致「增上意樂」(強有力的意向),並且引發「逆流」(逆生死流)的決心。此「順解脫分」善根者的身心轉化,其性質猶如從瓦器轉化成金器一般。
由於身心遠離、喜足少欲、住四聖種(於食、衣、住之知足少欲,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由此養成一種隨順解脫行的生活。再依二甘露門(不淨觀、持息念),令心得定。依「止」起「觀」,是修「四(身、受、心、法)念住」;先以「自相」修念住,純熟了,再以「共相」修念住:總觀身、受、心、法為非常、苦、空、非我。修習總緣共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為「煖」,譬喻其智慧或聖道火之煖性,可燒除煩惱薪。其次是動搖不安定之善根之最上位「頂」,猶如山頂,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是不會久停留住於此階位。第三「忍」位修行者為確認四諦之理,不動善根之位,不作無間業,不再墮落惡趣。忍位的修行者,所緣、行相先廣後略,由此得入「見道」,可有上、中、下三品之別。
中忍位以前,觀智猶未成熟,故不能省略「所緣」及「行相」(減緣減行)。中忍位時,觀智已經成熟,為了使觀智猛利而生起無漏真智,可以漸次依「苦、集、滅、道」四諦行相次第,從後向前「減緣減行」。如將財產都變賣成銀錢、黃金、珠寶,以方便地隨意攜帶使用。中忍位修行人也是一樣,先是以三十二行相廣觀察,從第1周到第7周,每周各減1緣以及各減4行相,第8周到第11周共減1緣(欲界苦諦)以及減4行,共有119剎那。
此外,更細緻「減緣減行」的方式,每周各只只減1行相,四周合減1緣。如此「7周減緣、24周減行」。到第31周復可減32行相中之31行相,而僅存有欲界苦諦下之「非常」一行相,共有497剎那。。
上忍位觀中忍位之同一行相,一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從此無間復一剎那觀欲界諦苦,名「世第一法」。如此,從「中忍」位的「減行減緣」開始到「世第一法」,從凡夫身心性質轉換聖者身心的過程,若以第一種方式計算的話,一共是(119+2剎那=)121剎那(約1.6秒;1剎那=約0.0133秒鐘),以第二種更細緻的方式則有(497+2剎那=)499剎那(約6.6秒)。總之不論是那一種,都是7秒不到。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見道修行法︰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十六剎那;約0.2128秒)現觀諦理,稱為「見道」位,具備能斷見惑之無間道智,與證斷四諦真理之解脫道智。換言之,在這短短數秒(約1.8128秒~6.8128秒)的時間,修行者就會從「中忍」位入聖者最初階位「見道」,這是佛教對從凡夫身心性質瞬間轉換聖者身心的修行過程的描述。
瑜伽行派(菩薩乘佛教)的修行體系,將「凡夫」、「有學」、「無學」等三階段配合三界區分為十三種補特伽羅,而且可推論出修行路線的各種組合。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對於觀四諦十六行相的方法與修行階段,是以了相、勝解、遠離、觀察、攝樂、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七種作意來說明。其中,「勝解作意」相當於《大毘婆沙論》之「順決擇分」的四箇修行階位。《攝大乘論釋》、《成唯識論》、《大乘莊嚴經論》認為此四箇修行階位是悟入唯識性時,並且以四種三摩地(定)說明。
[1] 平川彰(1974;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上)p. 96︰「說到關於經藏與律藏的現在形態,在阿育王時代由摩哂陀(Mahinda)傳到錫蘭的佛教,是以巴利語來傳持的,其經藏整理為五尼柯耶(nikaya,部、集成),即是上座部(Theravada)系的分別說部(Vibhajjavadin)所傳持的。巴利語是中印度西南的卑提寫(Vedisa, Bhilsa)地方的古代方言,這裡是摩哂陀母親的出生地,此地的佛教由摩哂陀傳到了錫蘭。相對地,由北印度經由中亞傳到中國的經藏稱為《阿含經》,在中國譯出了四種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2] 平川彰(1974;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上)p. 260︰「第一的預流是「入於佛教之流」的意思,是指對於佛教得到不壞的淨信者,這可說是本來的意思,但是在《阿含經》裡定型的說明(《十誦律》卷十八﹐T 23.129a。SN. V, pp.356-7.),說是斷三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者,是不墮惡趣者,必向於悟者,也說「極七返生」;至少在七遍生死於此世之間,即至證悟。第二的一來,是盡三結,三毒(貪、瞋、癡)薄者;因為只轉生於此世一遍,所以稱為一來。第三的不還,是不還於此世者,亦即死後生於天界,而在那裡反覆生死之間入於涅槃,是斷了五下分結的人。將自己結合於欲界的煩惱,是五下分結。第四的阿羅漢,是盡煩惱,得無漏的心解脫、慧解脫的人。」
[3] Cousins(1984)︰提到戒定慧三學的修學次第的形成大約是在契經的後期。若以果位配合,初果是圓滿了戒,三果圓滿了定,而阿羅漢圓滿了慧。cf. 莊國彬(2005)。
[4] T02, no. 99, p. 210, b19-c12。相當於《增支部》AN. 3. 86. Sikkha (諸學)
[5] 參考本經之前後文用例,「學增上戒」疑應是「增上戒學」。
[6] 大正藏與高麗本原無「得」字,今依據本經之前文用例補上。
[7] DN iii p.219。在北傳的阿含部類中也有相關的經文。《長阿含經》卷8:「復有三法,謂三眼,肉眼、天眼、慧眼。」(T01, no. 1, p. 50, b20-21)。《大集法門經》卷1:「復次,三眼是佛所說。謂︰肉眼、天眼、慧眼。.......復次,三學是佛所說。謂︰戒學、定學、慧學。」(T01, no. 12, p. 228, b1-9)
[8] 楊郁文(2002)。<生活中的七覺支>。《佛教與廿一世紀︰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9] 信根、信力為「四不壞淨」,進根、進力為「四正勤」,念根、念力為「四念處」,定根、定力為「四神足、四禪那」。參閱《雜阿含646經》大正2,182中;《雜阿含675經》大正2,185下。
[10] 慧根──五陰法門、六內外入處法門、六界法門、四諦法門、十二支緣起法門;慧地──戒淨、心淨;慧體──見淨、疑蓋淨、道非道知見淨、道跡知見淨、道跡斷智淨。參閱楊郁文《阿含要略》pp.265~266【慧應當如何修習】;pp.362~365【慧體】
[11] 釋惠敏(2004)。如本人於第一屆法鼓山「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系列學術研討會」(2003)所發表〈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第三節「 佛教之身心關係與「生死學」(Thanatology)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所述︰1967年,英國倫敦的護士出身的醫生,西西里.桑德絲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創辦了全世界第一家對癌症末期病人「身、心、靈」完整的醫療照顧方案的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以醫療團隊合作方式照顧癌症末期病人,陪他們走完生命全程,並輔導家屬度過哀慟時期。起源於基督宗教「身、心、靈」全人觀點是主張:於「離」身、心之外,另有超越身體與思想之「靈性」存在。對此,若配合佛教教義,我們可提出「覺性照顧」之「四念住」可作為佛教臨終關懷的參考模式。因為,「即」身心之斷滅說,或者「離」身心之「靈性」說,都是與佛教「不即不離」身心之「無我論」、「緣起論」不同的。依據此種「不常不斷」中道思想,使臨終者的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受、心、法」等四方面,使「覺性」(念,awareness)敏銳且穩定(住)。
[12] 釋惠敏(2005)。《臨終關懷與實務》第6章第二節。國立空中大學電視教學教材
[13] 印順(1968, pp. 2-3)。
[14] 印順(1981, pp. 347-353)。
[15] 印順(1981, pp. 701)。
[16] 印順(1968, p. 7)。在大乘佛法時代,「聲聞乘佛教」還是有繼續發展,或稱為「大乘時代之聲聞學派」,例如《印度佛教思想史》提到:「西元前後,佛教進入「大乘佛法」時代,然依「佛法」而演化分裂的部派佛教,雖有興盛或衰落的不同,但還是存在的,還在弘揚發展中」印順(1988, p. 179ff.)。
[17] Cox(1992); 莊國彬(2005)。
[18] 《大毘婆沙論》卷48:「三道者,謂見道、修道、無學道。」(T27, no. 1545, p. 251, a22);卷66:「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決定當得三種正道,謂見道、修道、無學道故經偏說。如三正道、三地亦爾。」(T27, no. 1545, p. 343, a13-16);卷188:「有說。念住顯見道。正如理顯修道。聖道顯無學道。見地、修地、無學地說亦爾。」(T27, no. 1545, p. 944, a24-26)
[19] 《大毘婆沙論》卷7:「善根有三種,一、順福分;二、順解脫分;三、順決擇分。」(T27, no. 1545, p. 34, c27-28)。《大毘婆沙論》卷188:「欲令得一來果、預流果、順決擇分善根、順解脫分善根、順福分善根,展轉次第廣說亦爾。」(T27, no. 1545, p. 942, c27-29)。《俱舍論》卷18:「今釋經中順三分善。頌曰︰順福、順解脫,順決擇分三;感愛果、涅槃,聖道善如次。」(T29, no. 1558, p. 98a);《順正理論》卷44(T29, no. 1562, p. 595b)。莊國彬(2005)。
[20] 《大毘婆沙論》卷82(T27, no. 1545, p. 424, b20-c3)。《集異門論》(T26, no. 1536, p. 385, c12-p. 386, a22)。莊國彬(2005)。
[21] 《大毘婆沙論》卷7(T27, no. 1545, p. 35a4-6)。
[22] 《大毘婆沙論》卷7:「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T27, no. 1545, p. 35, b4-8)。「有了出離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離心所攝導,成為解脫生死的因素,稱為『順解脫分善』。這就是說:這種善根,已成為隨順趨向解脫的因素了。出離心是出世法的根本…….. 」(印順;1994, p.129)
[23] T27, no. 1545, p. 886, a5-19.
[24] 轉引自2003年9月號《科學人》雜誌。
[25] 《優婆塞戒經》卷1「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復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竪,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T24, no. 1488, p. 1037, a25-b1)
[26] 《瑜伽論》卷21「復有所餘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謂一切種圓滿分明稱當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或依苦諦,或依集諦,或依滅諦,或依道諦,宣說開示正法教時,不能獲得微小發心、微小信解,況能獲得身毛為竪,悲泣墮淚?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是名第四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T30, no. 1579, p. 398, a23-b1);《瑜伽論》卷83:「若即於彼補特伽羅處所而起故名為信,聞彼功德及與威力殊勝慧已,即於彼法處所而起隨順理門故名淨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為竪,悲泣墮淚。如是等事是淨信相。」(T30, no. 1579, p. 760,b11-15)
[27] T17, no. 757, p. 600, a23-28.
[28] T15, no. 639, p. 563, a10-11.
[29] 《大般涅槃經》卷3:「爾時,須跋陀羅既聞如來說八聖道,心生歡喜,舉身毛竪,渴仰欲聞八聖道義,而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分別八聖道義。於是世尊即便為其分別廣說。須跋陀羅既聞佛說八聖道義,心意開朗,豁然大悟,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即白佛言︰我今欲於佛法出家。於是世尊即便喚之︰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世尊又為廣說四諦,即獲漏盡,成阿羅漢。」(T01, no. 7, p. 204, a24-b4)。
[30]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7︰「彼經(《集諸法方廣經》;Sarvadharmavaipulya-saṁgraha-sūtra)又云︰佛言。善男子﹗若如來滅後於我已說法中,隨所愛樂,如其信解,為眾生說,於彼會中,若一眾生身毛喜竪,或墮淚悲泣,當知是為諸佛印可。」(T32, no. 1636, p. 94, c28-p. 95, a2)
[31]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pp. 547-548。
[32] http://www.fairfax.bham.sch.uk/psychology/sands.htm
[33] 《大毘婆沙論》卷176:「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摶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殖順解脫分善根。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復斷滅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名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此中有喻,如釣魚人以食為餌,置於鉤上,著深水中,有魚吞之。彼魚爾時雖復遊戲,或入穴中,當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由此故說。」(T27, no. 1545, p. 885, b24-c6)
[34] 《大毘婆沙論》卷176:「此中有喻,如人齎二器行,一金二瓦。腳跌而倒,二器俱破。其人爾時不惜金器而惜瓦器,以是嗟恨。人問其故,彼具答之。人復詰言︰金器破壞,汝能不惜。何乃傷惜一瓦器耶?彼復答言︰汝誠愚癡。所以者何?金器破已,雖失器形,不失器體,還付金師,可令如本,或勝於本。瓦器破已,形體俱失,雖付陶師,乃至不堪復作燈盛,況本器乎。是故我今不歎金器而惜瓦器」(T27, no. 1545, p. 885, c18-27)。莊國彬(2005)。
[35] T29, no. 1558, p. 116, c23-p. 117, b16.
[36] 《俱舍論》卷23:「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毘鉢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T29, no. 1558, p. 118, c20-24)
[37] 《俱舍論》卷23:「論曰︰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為煖法。」(T29, no. 1558, p. 119, b10-12)
[38] 印順(1968, p. 286)︰「暖、頂、忍、世第一法──四順抉擇分善根,本非《發智論》所說,《發智論》但說世第一法、頂、暖──三事。四順抉擇分的綜合,可能就是妙音的功績(世友與覺天說,涼譯都作「有說」),如《大毘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五下)說:『妙音生智論說:云何暖?云何頂?云何忍?云何世第一法』?」。莊國彬(2005)︰「事實上這四個順決擇分的名稱並沒有在早期的有部論書中出現,在《發智論》中,只有煖、頂、世第一法,並沒有列出忍法。而且它們也不被稱為順決擇分。《阿毗曇心論》有此四法,但也不被稱為「順決擇分」。真正最這四個定名的,是在《大毗婆沙論》。」
[39] 印順(1968, p. 286)︰「具體的存在,究極是一一法的自性,是自相;而遍通的理性(說一切有部,不許有一抽象的遍通理性),如無常、苦、空、無我等,四諦的十六行相(或稱諦理),才是共相。這如上所引《大毘婆沙論》說的第三說:「十六行相所攝慧,唯分別共相」。『大毘婆沙論』,立事理二諦,於是晚出的阿毘達磨論,幾乎專以十六行相為共相了。這是經思想發展而成立的。」
[4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問︰何故名煖?答︰智於境轉,故有勝智煖生,能燒諸煩惱薪,故名為煖,猶如鑽火,上下相依有火,煖生能燒薪等…….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依求解脫有善根生,是聖道日前行前相,故名為煖;如日將出明相先現。復次,依求解脫有善根生,是聖道火前行前相,故名為煖;如火將然,烟為前相。」(T27, no. 1545, p. 28, a2-15)
[41] 《大毘婆沙論》卷7:「問︰煖為聞所成?為思所成?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T27, no. 1545, p. 31, a14-15)
[42] T27, no. 1545, p. 31, b2-12.
[43] 《大毘婆沙論》卷7:「問︰何故初煖唯同類修,非不同類。增長煖能修同類、不同類耶?答︰初煖未曾得種性,初學觀諦故,唯修同類。增長煖,已曾得種性,串習觀諦。故同類修、亦不同類。」( T27, no. 1545, p. 31, b12-15)
[44] 參考莊國彬(2005)之表修改。
[45] T27, no. 1545, p. 941, c28-p. 942, a3ff.
[46] 《大毘婆沙論》卷6:「問︰何故名頂?答︰如山頂故,謂如山頂人不久住;若無諸難,便過此山,更至餘山;若有諸難即還退下。如是行者,至頂位中,必不久住;若無諸難,便進至忍;若有諸難還退住煖。………..應作是說︰順決擇分總有二種,一、可退,二、不可退。可退中,下者名煖,上者名頂。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世第一法。此於可退順決擇分中勝,故名頂。」(T27, no. 1545, p. 25, c7-23)
[47] T27, no. 1545, p. 31, b15-21.
[48] 參考莊國彬(2005)之表修改。
[49] 《大毘婆沙論》卷7( T27, no. 1545, p. 31, b21-23)
[50] 參考莊國彬(2005)之表修改。
[51] 《大毘婆沙論》卷5 (T27, no. 1545, p. 25, a7-8)
[52] 《大毘婆沙論》卷5 (T27, no. 1545, p. 25, a8-14)
[53] 《大毘婆沙論》卷5:「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於他國,多有財產,不能持去。遂以易鍮。猶嫌其多,復以易金。猶嫌金重,復以貿易大價寶珠。持此寶珠,隨意所往。行者亦爾,先廣觀察上下諸諦,後漸略之,乃至唯以一剎那心,觀欲界苦,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T27, no. 1545, p. 25, b6-12)
[54] 《大毘婆沙論》卷5 (T27, no. 1545, p. 25, a15-b3)
[55] Abhidharmako÷avyàkhà, W. 534; S. 910;莊國彬(2005)
[56] 莊國彬(2005)
[57] 參考莊國彬(2005)之表修改。
[58] 《俱舍論記》卷23:「問︰中忍如何減行減緣?解云︰行相有三十二,所緣有八諦,謂欲苦上苦。欲集上集。欲滅上滅。欲道上道。各有四行,如其次第,從後向前,減行減緣。第一周以四行相觀欲界苦,如是乃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後以三行觀上界道,減上界道下一行相。第二周以二行觀上界道復減一行。第三周以一行觀上界道,復減一行。第四周以四行相觀欲道諦,不觀上道,名曰減緣。減緣之時亦雖減行。減緣攝故,不名減行。如上道諦,餘七諦亦爾。唯於緣中不除欲苦.及與一行。總而言之。上.下八諦。諦減三行。三八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唯留欲苦.及與一行 」(T41, no. 1821, p. 345, b9-22)。;莊國彬(2005)。
[59] Abhidharmako÷avyàkhà, W. 533; S. 910: råparåpya-pratipakùàkàra-hràsàt prabhçti. madhyà kùàntiþ katham. anvaya-j¤àna-pakùaü tàvan màrgaü màrgato nyàyataþ pratipattito nairyàõikata÷ ceti tai÷ caturbhir àkàrair àkàrayati. tatas tribhir ekaü hitvà. tato dvàbhyàü dvau hitvà. tata ekena. tato màrga-satyaü hitvà. råpàråpya-nirodhaü caturbhiþ svair àkàrair àkàrayati. tatas tribhiþ dvàbhyàm ekenaiva ca àkàrya nirodha-satyaü càpàsya. samudaya-satyaü caturbhiþ svair àkàraiþ. tribhiþ dvàbhyàm ekena ca ’kàrya. tathaiva tad apàsya. duþkha-satyaü svair àkàrair yàvad ekena ’kàrya. tad api satyam apàsya. kàmàvacara-pratipakùaü svai÷ caturbhir àkàraiþ tribhiþ dvàbhyàm ekena ca àkàrayati tad apàsya [W. 534] kàmàvacara-nirodha-samudaya-satye tathaiva svàkàra-hràsa-krameõa ’kàryàpàsya ca. kàmàvacaraü duþkha-satyaü caturbhir àkàrair àkàrayati. tatas tribhiþ tato dvàbhyàm àkàrayatãti. evaü hi hràsàrambhàt prabhçti sarva ete kùaõà madhyà kùàntir ity uktaü bhavati.。莊國彬(2005)。
[60]大鹽毒山編:《阿毘達磨俱舍論圖記》。京都︰永田文昌堂。
[61] 《大毘婆沙論》卷43:「此中,如有一類者,謂修順決擇分者。親近善士者,謂親近善友,善友謂佛及佛弟子,令修善法得利樂故。聽聞正法者,毀呰流轉,讚歎還滅,引勝行教名為正法,彼能屬耳,無倒聽聞。如理作意者,謂厭惡流轉,欣樂還滅,正思所聞,趣修勝行。由此因緣者,謂由前三為加行故。得諦順忍者,謂順決擇分善根中忍。此忍隨順四聖諦理,或順聖道故,名諦順。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是苦者,謂緣苦諦順忍。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顯了是集者,謂緣集諦順忍。忍樂、顯了是忍異名,皆為顯示觀察法忍。現觀者謂見道,此忍近彼,故名為邊。此則總顯法隨法行。」(T27, no. 1545, p. 223, b27-c12)
[62] 《大毘婆沙論》卷5 (T27, no. 1545, p. 25, b3-4)
[63] 《大毘婆沙論》卷5 (T27, no. 1545, p. 25, b4-6)
[64] 《大毘婆沙論》卷3:「問︰誰正能捨異生性耶?為世第一法?為苦法智忍?設爾何失。
若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者,云何住彼能捨彼耶。若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者,此在何位,為生時捨?為滅時捨?若生時捨者,云何未來能有所作?若滅時捨者,彼性已捨,復何所捨?」(T27, no. 1545, p. 12, a16-21)
[65] 《大毘婆沙論》卷3:有作是說︰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問︰此既是異生法,云何住彼而能捨彼。答︰住彼捨彼,亦無有過。如調御者乘象調象;乘馬、調馬;乘船、御船;乘車、御車。如勝怨士昇怨、害怨。如伐樹人昇樹、伐樹。世第一法亦復如是,依異生性而能捨之。」(T27, no. 1545, p. 12, a22-27)
[66] 《大毘婆沙論》卷3:「或有說者︰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謂正生時,捨異生性;於正滅位,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如燈生時,發明破闇;滅時燒炷,熱器盡油。」(T27, no. 1545, p. 12, a27-b1)
[67] 《大毘婆沙論》卷3:「問︰云何未來能有所作,一法二用,理豈應然?答︰於義無違,許亦何失。」(T27, no. 1545, p. 12, b2-3)
[68]《大毘婆沙論》卷3:「有餘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資,捨異生性。謂世第一法,與異生性雖恒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捨。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捨異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緣,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脫道,捨異生性,是故世第一法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苦法智忍與異生性不成就得俱生。」(T27, no. 1545, p. 12, b7-15)
[69] 《大毘婆沙論》卷136:「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此有少二十不滿六十五百千剎那。此五蘊身一晝一夜,經於爾所生滅無常。」(T27, no. 1545, p. 701, b8-13)。《俱舍論》卷12 (T29, no. 1558, p. 62, b12-20)。《順正理論》卷32 (T29, no. 1562, p. 522, b11-21)。《顯宗論》卷17(T29, no. 1563, p. 855, c21-p. 856, a4)。
[70] 參考莊國彬(2005)之表修改。
[71] 《大毘婆沙論》卷14:「如現觀時,從苦法智忍,乃至道類智十六剎那。」( T27, no. 1545, p. 68, c8-9)
[72] 《俱舍論》卷22:「論曰︰前已廣說諸煩惱斷由見諦道及修道故,道唯無漏亦有漏耶?見道應知唯是無漏,修道通二。 (T29, no. 1558, p. 113, c12-14)。
[73] 印順(1988, pp. 71-73 ); 印順(1981, pp. 363-365 )。
[74] 《成實論》卷2 (T32, no. 1646, p. 253, c21-28)
[75] 《成實論》卷3 (T32, no. 1646, p. 257, a15-17)
[76] 印順(1988, pp. 71-73 );印順(1981, pp. 363-365 )。
[77] 印順(1988, pp. 71-73 )
[78]上述初期佛教之基本修行體系四種聖者之修行果位,在《阿含經》、《尼柯耶》等佛典中,也被細分作「四向四果」(也稱作「四雙八輩」)︰即(達到預流果之前)預流向、預流果、(達到一來果之前)一來向、一來果、(達到不還果之前)不還向、不還果、(達到阿羅漢果之前)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對應「有部」的聖者修行體系,「無學道」相當於「無學」的阿羅漢果,「修道」相當於「有學」的初、二、三果(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聖者。「見道」則相當於預流向。詳參第三節「聲聞乘(部派佛教)的修行體系」。
[79] T30, no. 1579, p. 470, c13-16
[80] T30, no. 1579, p. 470, c16-29 ; T30, no. 1579, p. 474, b19-25
[81] 《瑜伽師地論》卷34:「若觀行者、於諸諦中、如是數數正觀察故,由十六行、於四聖諦證成道理、已得決定。復於諸諦盡所有性、如所有性、超過聞思間雜作意,一向發起修行勝解,此則名為勝解作意。……..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T30, no. 1579, pp. 475a6-476a29)
[82] T30, no. 1579, p. 475, a6~c26
[83] T30, no. 1579, p. 475, c26~b10
[84] T30, no. 1579, p. 476, c24~b24
[85] T31, no. 1598, p. 416, c29-p. 417, b11;T31, no. 1597, p. 352, c6-p. 353, a13。《大乘莊嚴經論》卷7(T31, no. 1604, p. 625, a12-b6),《中邊分別論》卷2(T31, no. 1599, p. 458, c13-p. 459, a1),稱此「順決擇分」為「通達分」善根。
[86] T31, no. 1585, p. 49, a25-b28
[87] T30, no. 1579, p. 434, c9~11
[88]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淨惑所緣者,謂下地麤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是名淨惑所緣」(T31, no. 1605, p. 687, a13~14)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淨惑所緣者,謂下地麤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下地麤性、上地靜性者,依世間道說,由此制伏諸纏故。真如及四聖諦者,依出世道說。略故真如,廣故四聖諦,由此永害諸隨眠故」(T31, no. 1606, p. 745, b4~8)
[89] 《中邊分別論》卷2:「…..煖位及頂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T31, no. 1599, p. 458, c13-p. 459, a1)
[90] 詳參︰釋惠敏(2002)。從《六門教授習定論》三種「禪定對象」的分類看佛教禪法的特色。《宗教研究》第6期「宗教的靈修傳統」。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9期,2013.07)
2013年6月8日,第二屆「法鼓佛教學院暨法鼓山僧伽大學畢結業典禮」,如同第一屆,依照(一)搭菩薩衣,深智廣行;(二)傳燈發願,大悲心起;(三)吟唱法鼓,勇健啟航之三階段進行(詳參《人生》雜誌,2012.06)。這次,敝人在思考「校長致詞」的內容時,除了想到於《人生》2010年1月)的拙文提到「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之外,也想分享如何面對「無常、苦、無我」的人生大海,可以「勇健啟航」的基本資糧。
資糧需要靠日常生活習慣累積,所謂「生活習慣」,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意譯為「戒」,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因此,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可說是健康資糧。
其次,敝人認為「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是第二種「勇健啟航」的智慧資糧,因為「聞、思、修」是佛教之簡擇事理的三種智慧(三慧),而「閱讀、記錄」與「聞所成慧」有關,「參究、發表」與「思所成慧」有關、「實行」與「修所成慧」有關,分述如下:
對於佛法的學習,需要聽聞、閱讀「三藏」(經、律、論),如《大毘婆沙論》卷42:「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大乘佛教的「聞慧」,除了佛法(內明),更擴大到當時世間的各種學問(醫方明、因明、聲明、工業明),合稱「五明」,如《瑜伽師地論》卷13:「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面對現代社會,更需要廣大到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各種層面的聽聞與閱讀。因此,敝人除了佛典的閱讀之外,長期訂閱《讀者文摘》、《科學人》、Newton、The Economist等刊物或電子書以及中外網路新聞,也使用各種類型的電子書閱讀器,例如:Kindle, iBooks, Zinio, Hamibook,Kobo等,方便購閱各類書籍。更重要的,也經常閱讀自己的身心狀況,如同拙文「有空逛逛腦海網路」(《人生》2006.6)所述:注意當前的心情氣溫?煩惱指數?如何超越生死、涅槃的「兩岸」關係?探索如何建立十方佛國土的「國際」關係。
如上所述,「聞所成慧」由「聽聞、領受、讀誦、憶念」獲得。其中,「憶念」的聞慧,在紙張昂貴、沒有電子媒體的時代,特別重要。因此,在印度文化中,發展成為「陀羅尼」(dhāraṇī;意譯︰總持)的記憶術,以成就聞慧。佛教也運用它來學習「憶持」各種善法,以遮除各種惡法。特別是菩薩以利他為主,為不忘失無量之佛法,在大眾中無所畏,能自由自在的說法,故必須學習陀羅尼︰從一法,聯想一切法;從一句,聯想無量句;從一義,聯想無量義;以總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
但是,在知識量暴增的時代,我們不能完全藉由「記憶」,而且人們常會有「記憶力錯覺」(illusion of memory),必須養成適時記錄的習慣,以成就現代聞慧。因此,拙文「阿賴耶識記事本」(《人生》雜誌2011.05)中,介紹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它是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以及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
如同現代企業界對知識產生流程的分析︰資料(data)→〔處理、分析〕→資訊(information)→〔審核、分類〕→知識(knowledge)→〔行動、驗證〕→智慧(wisdom),配合「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社群、智庫等機制或方法,將個人核心專長或團體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經驗、技術、文化、習慣….)有效率地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因為這些知識與價值的總合是我們的「智慧資糧」。
對於「思所成慧」,《瑜伽師地論》卷16:「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黑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換言之,應該(1)安排獨處靜思的時間;(2)不浪費時間思考沒有意義的對象,專注於所應該學習的對象;(3)可以分辨謬論與正論;(4)依據意義,不拘泥文字; (5)有些可相信專家直覺,有些需要智慧分析思量;(6)堅定思惟;(7)安定思惟;(8)持續思惟;(9)究竟思惟不退縮等九種態度,對於所聽聞與記錄的知識之「疑情」參究。
其次,《瑜伽師地論》卷16:「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五種。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這是說明對於「存在」(有法)的五種角度與「非存在」(無法)的五種角度的研究(善思擇)。例如:善思擇「自相」「存在」(有法),可以從將所有物質性存在分析到「其小無內」的單位,稱為「極微」(或「微塵」),有別於其他而「自相不失」。如此經常思惟:分析萬物為「極微」的平等性,漸斷「身見」的執著以及憍慢。
猶如《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觀察其身上下支節,皆微塵聚,地水火風和合所成;復應思惟,即彼一一微塵之內,皆有虛空;…..復應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所有支節,一一支節所有微塵,皆亦如是。」藉由自他身之微塵的觀察,破除「身見」的我執,進而對所有眾生起「大慈」,故說:「若捨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
在運用工具方面,敝人除了文書軟體的樹狀標題模式作為文件分析的呈現之外,也用mindmap的相關軟體(例如:Xmind)協助分析,以及試算表軟體作統計運算。
將所聽聞、記錄、參究的成果,運用各種形式發表刊行以便切磋交流是「思所成慧」成就的關鍵。因為閉門造車,不容易進步。我們若能養成同儕切磋交流的習慣,容易發現自己所「聞、思」的缺點與錯誤。因此,學術界的刊物皆有「專業審查」制度,以確保「聞、思」知識的品質。
所以,我們盡量讓自己之「聞慧、思慧」透明化,善用眾人的「聞思」力,隨時隨地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如此「借力使力」,容易保持「聞、思、修」三慧清淨。並且,也隨時隨地以世界為平台,準備服務所有世人,容易保持創造價值力,讓創意無限,功德無量。
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可以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產生豐富的資源。
「修所成慧」是與禪定相應的觀察智慧。如同拙文「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人生》2008.6)所述:佛教不僅重視師徒之間口傳、心記、持誦的學習,也重視從知識→〔行動、驗證〕→智慧,經由「行證」,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或效益。所以,《增壹阿含經》卷23:「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這些佛教警句,提醒我們對在學習時,不要只是增加知識的數量,也應該重視內化與「體證」 (embodied),以禪定相應的觀察智慧,能產生有解脫或利他價值之「實行」智慧品質。
如上所述與「聞、思、修」簡擇事理的三種智慧(三慧)有關之「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可以讓我們從「閱讀:廣學多聞」開始,學習《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或者《大般若經》卷571〈9無所得品〉:「常依正教,修佛隨念,捨俗出家,如教修行,轉為他說,雖為他說而不求報;見聽法眾,常起大慈;於有情類,恒起大悲;廣學多聞,不惜身命;常樂遠離,少欲喜足;但採義理,不滯言詞;說法修行,不專為己;為有情類,得無上樂,謂佛菩提大涅槃界。」
總之,終身學習「五戒」(簡稱:讀、記、研、發、行)不僅可以增長「聞、思、修」三種智慧,也有助於菩薩道的學習,衷心祝福諸位同學終身學習「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利人利己,自度度人。
課程目標(Goal):
以戒、定、慧三學為綱領,從身、口、意三業的清淨次第,學習朝暮課誦各種咒意義與實踐,探討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以及佛教修行體系。
課程簡介
(Course Description)
1. 朝暮課誦大悲咒、十小咒、楞嚴咒講習
2. 調身與調心之基本練習。
3. 戒律與禪定之相關論文研讀。
4. 「大悲心水陸法會」實習。
講授方式
(Tuitional Method) █課堂講授 (lecture) █課堂報告與討論 (seminar) █實習 (practice)
□參觀訪問 (interview) █讀書報告 (essay)
評分標準(Evaluation):
方式(Method)、
百分比(Percentage) □期中考試 (mid-term exam): %
□期末考試 (final exam): %
█期末報告 (essay): 50 %
█平時報告 (paper & presentation): 25 %
█課堂討論 (class participation): 25 %
□其他 (others): %
上課教材(Texts)
指定參考書目(註: 會上架到指定參考書架區,不提供流通,課程結束後會,開放流通,每課程限填10種):
釋惠敏。1999.,戒律與禪法(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法鼓文化,台北)
一般參考書目(註: 填於此項的圖書將上架到一般書架,可流通外借,不限數量):
日本仏教学会編。《仏教における修行とその理論的根拠》。京都︰平樂寺書店。1980。
日本仏教学会編。《仏教における行の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1965。
日本仏教学会編。《仏教における証の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1966。
日本仏教学会編。《仏教における戒の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1967。
日本仏教学会編。《仏教儀礼その理念と実践》。京都︰平樂寺書店。1978。
課程計畫(Schedule):上課週數〔第1週(99.9.13~9.19)為禪五及成長營,實際上課17週(99.9.20~100.01.15,第18週為課程結束及期末考試週〕
週 次(week) 主 題
(Topic) 文 獻 資 料
(Material)
1 禪五及成長營
2 課程介紹(※調查學前認知、課程介紹、相互認識)
3 (A1)大悲咒講習(I)
4 (A1)大悲咒講習(II)
5 (A2)十小咒講習(I)
6 (A2)十小咒講習(II)
7 (A3)楞嚴咒講習(I)
8 (A3)楞嚴咒講習(II)
9 (A3)楞嚴咒講習(III)
10 (D1)戒律與禪定(I)〔論文研修〕
11 (D1)戒律與禪定(II)〔論文研修〕
12 (D1)戒律與禪定(III)〔論文研修〕
13 (D1)戒律與禪定(IV)〔論文研修〕
14 「大悲心水陸法會」實習
15 (D2) 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I)〔論文研修〕
16 (D2) 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論文研修〕
17 (D2) 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論文研修〕
18 (D2) 瑜伽菩薩戒本之心理與倫理觀〔論文研修〕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7期,2010.01
什麼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
從2005年起,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大學評鑑,希望藉由定期的系所評鑑制度,確保大學生優質學習環境,進而成就「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的「大學法」宗旨。
目前大學評鑑內容與標準包含︰(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二)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三)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四)研究與專業表現、(五)畢業生表現等五項。接受評系所根據各項目之不同參考效標(共43個),提出量化數據或質性說明,供作實地訪評依據。
如此規範性與普遍性的評鑑考驗潮流,以及我個人長期從事教學或行政的經驗,面對不同的教育情境,時常讓我於如此眾多之評鑑參考效標中,反思︰「什麼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的問題,以便因應各種不同的教學需求。最近,我逐漸整理出初步的答案,請教方家。
思考與表達︰如理思惟、適當表達
首先,「思考與表達」是我的教學基本目標,為了培養「發現」問題與「處理」問題的人才,以自利利人,希望學生養成如理「思惟」與適當「表達」的能力。
如同「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佛教學習的目標。如理「思惟」是「意業」(思考)清淨,適當「表達」是「口業」(言語)、「身業」(行為)清淨。這也是我在《人生》雜誌315期(2009年11月)「五段、四句、三支論式」之文章中所論︰教育學生撰寫論文,除了要求「寫」的標準化與創意性之外,時時刻刻、持續性地,在思想上也能「想」好,言語上也能「說」好,行為上也能「做」好,才是教育學生撰寫論文或報告的真諦。
覺照與視野︰眾目睽睽、世界舞台
其次,「覺照與視野」是我的教學第二個目標,運用「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情境,讓學生開展普世「覺照」與國際「視野」的眼光。
一般談到「國際化」教育,容易聯想到學習國際語言,促進國際師生交流,或者研究某個主題時,需要收集、整理、評析相關的國際研究成果。但是,我們也可以有如下的運用︰
一般人喜歡「避人耳目」,希望隱藏自己的缺點與過錯,隱瞞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卻常導致自誤誤人。其實,我們個人的「正念力」、「正知力」有限,迷惑的業力無窮,容易腐化墮落,此種案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反之,我們若能將「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情境,導入每天24小時中,讓自己「透明化」,善用眾人的「覺察」力,隨時隨地以「世界」為「舞台」,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如此「借力使力」,容易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並且,也隨時隨地以「世界」為「舞台」,準備服務所有世人,容易保持創造價值力,讓創意無限,功德無量。
猶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不只讓自己可以顯現如琉璃青空之清淨本性,光明正大,日月朗秋空,也可以發揮智慧(日光)與慈悲(月光)之菩薩功德,開導眾生淨化身心,隨願學習知能,作諸自利利他的事業,成就淨土。
願景與實踐︰樂發好願、莊嚴淨土
「願景與實踐」是我的教學第三個目標。例如︰我會介紹學生看《1~100歲的夢》這本書,它收集了從1到100歲、囊括各年齡層、各行各業、全台灣各地、從原住民到新移民的夢想藍圖,從平凡的上班族,到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甚至在病痛、單親家庭中奮力生活人們,侃侃而談他們的夢想,以及準備如何實踐。
因此,我常希望學生們能善用Web 2.0之「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的資訊環境,例如︰e-Portfolio網路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的服務,或配合教育理念規劃的網誌 (Blog,部落格),隨時「思考」與「表達」了解自己知道什麼?眾生的疾苦何在?環境的問題何在?自己能做什麼?如何與世人形成良性互動?如何結合同行菩薩成就「願景」?
並且,我也鼓勵學生將大學社團作為「實踐」未來「願景」或夢想的實驗室。因為學校社團是屬於校內活動,其成敗的影響層面,不會像社會職場之成敗一樣嚴重。所以,對於社團的經營,可以想作「實驗室」,大膽的發揮創意,以研究、發展、實踐自己與社友們的各種好點子。
學生們藉由成立或參與各種(學術性、康樂性、服務性、學藝性、聯誼性….)社團的過程,了解︰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裡?只想將興趣成為業餘活動即可?還是希望將興趣發展成自己的特長乃至成為自己的人生「願景」或夢想?
Dream, Dare, Become, Create
總之,能夠終身歡喜作自利利人的事業,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們若能養成如理「思惟」與適當「表達」的能力,善用「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情境,開展普世「覺照」與國際「視野」的眼光,則可以培養如下述「法鼓佛教學院」英文校名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簡稱DDBC之寓意願景與實踐︰Dream of a better world(樂發好願),Dare to achieve it (勇健實踐),Become the part of the answer (成就眾生),Create a pure land on earth(莊嚴淨土)。如此的教育理想,我可以樂在其中。
有時會被朋友問到:「一般人對開會大多是又愛又恨的感受,看你似乎可以樂在其中,這是為什麼?」此外,由於各種職務的關係,經常須主持會議,所以常被朋友戲稱「靠主持會議吃飯」,連《人生》雜誌邀稿時,也說:「聽說你對開會很有心得,替我們寫篇這方面的文章吧!」常遇到這類詢問或請求,有時不由得我也開始思考這個「怪現象」。
古今開會的學問
回想我最先接觸到會議這門學問的機會,和大家一樣,是中小學的公民或社會
等課程。當時,也只是為應付考試,迷迷糊糊的只記得一些皮毛。真正開始自我充實「議事學」(Parliamentary)的時機,是1994年擔任國立藝術學院(現在改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事務長的因緣。由於職務的需要,經常要面臨參加或主持各種會議之挑戰,與其逃避,不如面對,於是購書研究,參加講習,臨場觀摩,從邊作邊學等過程,逐漸摸出竅門與興趣,品嚐民主法治的苦樂。有時也會將議事學與佛教僧團處理僧務時的「羯磨法」互相參考,比較古今民主程序的同異。
例如:受戒法「一白三羯磨」相當於議事學之「提案說一次,無異議聲明表決文三次」的程序。佛教之羯磨法一般必須取得全體的認同(誰諸長老忍……者默然,誰不忍者說),也就是「全體無異議通過」的共識,適合沒有爭議或者已經事先協調過的提案。現代議事學一般以獲得出席並參加表決(有效票)數之過半數為可決;若遇有大問題,則應視情況提高可決數為出席並參加表決者之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
以「黑白籌」投票
僧團若發生諍議不止的情形,則用「七滅諍法」作為裁斷原則。其中,第六種
「多人覓罪相毘尼」是以集合具備的僧眾,依多數而決是非的方式。此時,僧團可採用「行黑白籌」方法以計算多數。所謂「籌」是指以竹、木、銅、鐵、牙、角、骨等作成之籤棒,約有一肘長,粗如小指。僧團布薩誦戒時,用以計算參加集會僧眾之人數,或於表決僧團重大議題時用,正反方各取不同顏色的籤棒(行黑白籌)表示不同的立場。
在僧團史上,比較有名「行籌」的事件,一者是提婆達多「分裂破壞僧團」事件。佛陀的弟子提婆達多意圖建立新的僧團,另外制定五種不同的生活規範,利用有利時機「行籌」,並且當時有五百位新進比丘取贊成籌,長老阿難提出以僧衣露單肩的方式表示反對,有六十長老比丘露單肩表示反對。於是,提婆達多得到別立僧團的「多數決」,也造成僧團一時的分裂。
此外,在阿育王時代,有人將原有的戒律加以新的詮釋,形成不同戒律傳承的諍議,各為群黨,互言是非。時有比丘,請求國王判決。國王集合僧團,行黑白籌,宣布:若認可舊律可取黑籌,若認可新律可取白籌。結果:取黑者有萬數,取白者只有百數。但是,國王並沒有依多數而決是非,卻認為新舊戒律皆為佛說,應尊重不同的意見,各別獨立生活即可,於是允許不同部派戒律共存。
此種「行籌」的投票方法,也用於古印度處理的重大國事議題時。例如:琉璃王率大軍攻打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的祖國),族人有的主張開城門避免戰爭,有的主張以死固守,紛紜不定,便共「行籌」,少數服從多數。七次取籌投票結果,贊成開門的籌多,所以開門讓琉璃王的軍隊進城,釋迦族大都被殺害。這似乎很像現代民主國家之「公民投票」,雖然釋迦族是亡國的結局,但是卻經過民主程序的決定,應該有其價值與意義。
〔原發表於《人生》雜誌242期。2003年10月〕
釋惠敏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兩個月前,可能是工作姿勢不當以及疲勞等因素,引起背部、肩膀、手臂有酸痛的現象,所以請某位推拿師來治療。該推拿師以推撥扭按等手法調理我的筋骨時,引發我相當程度的酸、麻、痛等的感覺,猶如接受酷刑一般哎叫。我調侃他說︰刑求犯人者應該向你學習,可以不留傷痕,就可讓犯人從實招來。我又調侃他說︰當任推拿師的人需要「心狠手辣」,才能不顧病人的哎叫,毫不手軟,繼續作治療。
沒想到他回答說︰中國醫學的古醫書《黃帝靈樞經》正是如此說的,醫學的老師應該要選才教學(「得其人乃傳」),相對於「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爪苦手毒,為事善傷人者,可使按積抑痺」。這是說︰相對於身體調柔、內心調和的人,可教授他「導引行氣」的醫療方法;指甲掐人急快,手指按人狠毒,容易傷到人的醫學生,可教授他「按積抑痺」的醫療方法,治療筋肉氣血留滯不通的積病,或風、寒、濕侵襲肌體導致肢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痺症。
接著,他又提到《黃帝靈樞經》說︰「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病」,常用毒辣言語賤罵他人的醫學生,可教授他用語言啐唾、咒詛瘡腫等各種疾病的醫療方法。後來,我所查「唾癰呪病」的資料,有「咒曰:三乘車,四獄吏,載癰神,棄都市,登高山,臨海水,呂河伯,捕癰鬼,大腫如斗,小腫如粟,吾唾一腫,百腫屏跡,唾汝二七,毒自出,急急如律令」的實例,它大慨是藉由某些聲音或言語,用來鄙棄、斥責、咒詛癰腫等疾病,希望得到瘡毒消退的精神療法。
因此,古人綜論︰「口毒者,可使唾癰呪病;手毒者,可使按積抑痺」。這種因材施教,以毒攻毒的教學,令人激賞贊嘆。同時,我也聯想到一些與修行有關的道理,於此野人獻曝,就教方家。
首先,我們可理解古代先民,面對神秘莫測的自然變化和雲譎波詭的社會變遷,他們常常希望運用巫術呪祝的手段予以控制,或藉由崇拜祭祀的方式予以協調。古印度婆羅門教巫術詩歌集《阿達婆吠陀》中,也可看到婆羅門(祭師)誇張自己的呪祝威力的詞句︰「婆羅門有利箭飛矛,矛無虛擲,箭無虛發;滿懷憤怒,緊追窮逐,再遠也能命中他」。這種運用呪祝控制大自然或社會的信心,除了相信有主宰禍福神明存在之外,主要來自對呪祝語言,相信有無限絕對之神祕力量,以及堅定不移的意志力。所以,才會對自己的呪祝語言,有如毒藥、利箭、飛矛的威力的信念。
在現實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藉由某些「行為語言」 (performative utterances)來保證該行為的有效性。例如︰「我答應,明天還錢給你」的承諾語言;或者法官在法庭作出判決時說:「我裁定某某罪名成立」;或者主持婚禮的官員或宗教師說:「我宣告你倆成為合法夫妻」。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雖然自然界的運行和社會行為運作有其因緣條件,但是不論是巫醫、祭師或者一般人,對於如何令自己的意志力,藉由語言與外在世界對應,並且發揮控制力的需求,有其共通性。
此外,我們也要知道︰眾生的語言、行為有可能產生像毒藥、利箭、飛矛的般的威力;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九鼎」。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注意其真實性與恰當性。因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發揮言教、身教、家教等影響力量,特別是公眾人物與大眾傳媒工作者。
另一方面,根據無著菩薩《六門教授習定論》(教授學習禪定的六個要點」中,提出所緣(禪定對象)有「外緣」、「上緣」、「內緣」等三種。
第一「外緣<!–[if supportFields]>xe "外緣"<![endif]–><!–[if supportFields]><![endif]–>」,例如︰以修「白骨、不淨」等觀來對治婬欲的修行法。若修行者能對於所貪愛的自、他身體或死屍之變化為白骨的過程,把握的很熟悉,能夠「善取所緣境,仔細善觀察,閉目住心時,猶如開眼見」,也像「鏡中的影像」一樣,若鏡子乾淨,則可清楚的顯現出「影像<!–[if supportFields]>xe "本質"<![endif]–><!–[if supportFields]><![endif]–>」。同樣地,初學禪定者之心識若清淨,則可清楚顯現出所要觀察學習對象。此種內心安定的「影像」產生的時候,是將要得禪定的徵候,可藉此體驗,有能力消除欲愛等禪定的障礙。
第二、「上緣<!–[if supportFields]>xe "外緣"<![endif]–><!–[if supportFields]><![endif]–>」,這是「相對比較」的禪定修行法,將「欲界」(追求感官慾望的世界)身心(五蘊)之過患,相對比較於「初禪」之離欲之身心(五蘊),前者屬於麤俗、複雜性(麤、雜),後者則是安靜、單純性(靜、妙)。依此方法,可以捨棄追求感官慾望的世界,提升到離欲之「初禪」。再進一步將「初禪」之離欲身心,相對比較於更高境界「二禪」之無欲身心,前者則是麤俗、複雜性(麤、雜),後者更為安靜、單純性(靜、妙)。依此「相對比較」的方法,陸續提升到三禪、四禪、虛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乃至最高可提升到非想非非想處定。
第三、「內緣<!–[if supportFields]>xe "外緣"<![endif]–><!–[if supportFields]><![endif]–>」,是要引發體會「唯識」(唯有識性)的道理的智慧,這可藉由「唯是意言」的方法。也就是體悟: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不外乎是由「內心的語言」(意言)所建構的(唯是意言),語言的「名稱」與「意義」與萬物的「自性」與「差別」沒有實體,不外乎是假立。所以《習定論》將第三種所緣(禪定對象)「意言所現之相」名為「內緣」,也即是體悟所謂「禪定對象」不外乎是由內在心識所建構的。
最後,我的感想是︰不管是修行那種層次的禪定,若能參照像呪祝語言之猶如毒藥、利箭、飛矛的威力的信念與意志力,來操控「內心的語言」(意言),則會加強我們對「無常」、「無我」等的佛教語言的領悟力。同時,我們在對治煩惱、惡習時,要像推拿師一樣「心狠手毒」,才能不顧煩惱、惡習的哎叫,毫不手軟,繼續作修行對治的工夫。如此,我們的修行成效或許會大有長進,不會老是悠悠蕩蕩,進進退退,蹉跎一生。
釋惠敏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校長
在中國,東晉道安(312-385)依據印度佛教僧制,編定《僧尼軌範》。現已不存,故其具體內容不詳,據傳包括有:(一)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可能是講經的禮儀)。(二)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食之法(可能是朝暮課誦、二時臨齋儀)。(三)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可能是誦戒、懺悔的禮儀)。後來漢傳佛教所用的僧制、禪宗清規類典籍,皆源此軌範。
其中,朝暮課誦,是朝時課誦(簡稱「早課」)和暮時課誦(簡稱「晚課」)的合稱。明代以後,漢地佛教寺院之朝暮課誦的修行儀式逐漸統一,並含有誦持許多咒語的修持,例如︰早課的「楞嚴咒」、「大悲咒」和「十小咒」。晚課之《蒙山施食儀》,以觀想、誦咒、結手印等儀式,將「淨飯」、「淨水」施與餓鬼。此外,「二時臨齋儀」(早午二時用齋之前的儀式)之「出食偈咒」(即以飯食施於諸鬼神之意)與「結齋偈咒」,也有誦持咒語。由此可知,咒語在佛教修行儀式中的重要性。
古印度婆羅門宗教文獻中早有咒術,但是佛教駁斥迷信咒術,但是不排斥其祈願的功能。所以,在《雜阿含經》(252)敘說︰優波先那比丘於坐禪中遭毒蛇侵襲,因其已如實了知身心無我、無我所,故從容安詳而死。舍利弗尊者將事情報告佛,佛陀教導避毒蛇之偈咒。大乘佛典也有記載各種咒語,方便輔助修行,特別是密教大乘則更加重視咒語,認為若誦讀觀想,乃至能獲得成佛之利益。
此外,在印度文化中,發展出稱為「陀羅尼」(dhāraṇī;意譯︰總持)的記憶術。佛教也運用它來學習保持各種善法,以遮除各種惡法。特別是菩薩以利他為主,為不忘失無量之佛法,在大眾中無所畏,能自由自在的說法,故必須學習陀羅尼︰從一法,聯想一切法;從一句,聯想無量句;從一義,聯想無量義;以總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後來,因「陀羅尼」之形式,類同誦咒,因此後人將其與咒語混同,統稱咒語為陀羅尼。但是,一般仍以字句長短而分︰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一字或二字者為種子字。
其中,以與學習佛、菩薩功德或佛教教義相關的種子字為例,讓我們與一般學問的記憶術作比較,可以了解一些有趣的道理。例如︰在佛教寺院(特別是日本的佛寺)之舍利骨灰塔有以「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為意義的的造型,意味著死亡是︰歸向五大,是回歸大自然的思想,被稱為「五輪塔」,它的基本結構由下而上分別為:正方形代表地,圓形代表水,三角形代表火,半月形代表風,寶珠形代表空;同時,採取「地、水、火、風、空」的梵文的第一個字母,作為種子字,而以「阿」(a)字母代表地,「縛」(vaṃ)字母代表水,「囉」(raṃ)字母代表火,「訶」(haṃ)字母代表風,「佉」(khaṃ)字母代表空;如圖與照片所示。
對於平時眾生身體的各部份,也可配於五輪五字:膝(地;a)、臍(水;vaṃ)、胸(火;raṃ)、面(風;haṃ)、頂(空;khaṃ),作五輪成身觀。時時不忘觀察︰身體由「地、水、火、風、空」等元素組成,找不到永恆獨存的「我」,以對治「我慢」(過分執著自我之自高自慢的心理特質)。經常能如此總持不忘,在臨終時,順勢而觀,把死亡想成是此生的最大布施,是讓肉體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則死亡就可能不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變成一種人生最深奧的學習。所以,有許多修行者視死亡過程為最大的或最後的修行機會,尤其修菩薩道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捨身餵虎」、「割肉餵鷹」等「菩薩行」布施的機會並不多,而臨命終正是學習布施身體的最佳時機,也是破除「自我」執著、體証「身心解脫」境界的今生最後一次機會。這是佛教運用「五輪五字」作為生死教育的例子。
我從1979年出家後,過去在醫學院所學習的知識,就很少作用於醫療方面。但是,有一句話︰”to Cure sometimes, to Care always, to Hurt the least, to Harm never”「醫護人員限於種種條件,雖然只能有時治癒(Cure)病人,但必須經常關懷(Care)病人;儘量為病人可能產生的疼痛(Hurt)減輕到最少,但絕不可傷害(Harm)病人」,至今難忘。因為,它不僅說出了醫學倫理的基本精神,同時它以兩個C與兩個H的「種子字」所組成句型(類似佛教的「陀羅尼」或「真言」),令人容易記憶。
此外,這句話也成為我學習擔任宗教師工作的倫理準則之一。因為,宗教師的角色,從療護眾生心靈病痛的功能來看,類似醫護人員。所以,我藉此兩個C與兩個H的「種子字」,時常提醒我︰宗教師雖然只能有時治癒(Cure)眾生的心病,但必須經常關懷(Care)眾生;在教導時,可能會引起眾生心痛 (Hurt),但應該減輕到最少,但絕不可傷害(Harm) 眾生。
真理有其普遍的真實性,倫理有其普世的價值性,若能融會貫通,則可自在悠游於佛法與世間學問的兩大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