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4期,2014.10)

 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議決: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並於8月4日正式發文同意。因此,敝人於上期《人生》(2014.9)的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啟航)中提到: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是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可以具備「博雅教育」「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最近,敝人覺得法鼓文理學院在發展「博雅教育」方面,可以有如下三方面的特色,敬請大家指教。

一、「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生命、社區、社會、環境

  在英文校名,特別採用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不是用Liberal Arts College,主要是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依此實踐學院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原「法鼓佛教學院」之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與原「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其教學單位的結構相關如圖1所示:

【圖1】法鼓文理學院的沿革

如此可以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和敬」能力與態度。猶如「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如下圖2所示:

【圖2】「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圖

二、「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終身學習、身心健康

法鼓文理學院的校訓是「悲智和敬」,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這或許可以配合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這可說是成就「雅健生活樂和敬」基礎,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這可說是成就「博學多聞有悲智」的基礎。

在佛教所謂「戒」的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而教育的基礎是培育各種的良好習慣,常言說得好:「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建立「法鼓文理學院」的博雅教育基礎。如此可以與佛學專業、生命教育(人文社會學群的核心學程)與博雅生活形態形成如下圖3的關係:

【圖3】佛學專業、生命教育與博雅生活形態的關係圖

三、跨界與轉型:從「T」型到「工」型博雅人才培養

此外,於《人生》(2014.9)的拙文(法大「心」世界:跨界、轉型、擴展)中提到:兩校校園可以「跨界」(crossover)法印溪,共享教育資源,學校的學科與領域也會產生各種「轉型」(transformation)的可能性,這也是法鼓佛教學院七週年校慶的主題意義。對於「跨界」與「轉型」的新意義,法鼓文理學院可以落實於教育目標:從「T」型跨界人才培養,轉型為「工」型人才培養。

所謂T」型人才,是轉換目前高等教育對於專業能力「縱向深度」之「I」型人才的培養的偏重,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跨界」)智能「橫向廣度」之「T」型人才的培養(如圖4)。

【圖4】T」型人才培養

哈佛商學院教授桃莉絲‧巴登(Dorothy Barton)於其著作《知識之泉》《Wellsprings of Knowledge》(1995年)中提到,如微軟、惠普等科技巨人,現在需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工程師,而是擁有第二、第三專長的「T」型能力(T-Shaped skill)。國際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也指出:所謂的好設計師是「T」型人才(T-Shaped people),除了具有專精技術,有同理心能理解別人的想法,善於溝通協調且是個好的說故事者。

但是,醫學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特別是因應高齡化的社會,如何建立「終身學習、健康老化」之「博」學多聞、「雅」健生活的習慣?這是法鼓文理學院之「博雅教育」的目標。因為良好人才若沒有養成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則很有可能是「英才早逝」,或者老人生活品質低落,社會醫療成本增加,因為「T」型人才培養的底盤不穩固,容易倒塌。

因此,在法鼓文理學院,我們提出:為因應時代的需要,應該注重從「T」型人才培養,「轉型」為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以養成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為基礎(博雅教育的目標),加上「縱向深度」之佛學專業的培養,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智能「橫向廣度」,例如:「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關懷生命,奉獻社會,成為如下所示之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如圖5)

【圖5】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

  因此,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為例,其學士班教育目標是:「培育佛教研修之基礎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社區的志業。」碩士班教育目標:「培育佛教研修之中堅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志業。」博士班教育目標:「培育佛教研修之領導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國際社會的志業。」換言之,法鼓文理學院或許可以說是培養「關懷奉獻」、「博學雅健」人才的園地。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