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軌深廣化、生活儀軌化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25期,2019.01)

敝人受邀擔任2018年底的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總壇」說法,藉此因緣分享微薄心得如下:

「迎、供、送」之儀軌:三業恭敬

「總壇」儀程:首先「啟壇結界、輸誠懸旛」昭告法界聖凡,即將啟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其次「奉請、奉『供』上堂」,『迎』請、供養諸佛菩薩聖賢。再誦《地藏經》乞攝諸惡道眾生;其次「奉請下堂」,『迎』請六道羣生,為授幽冥戒,斷惡修善;其次「奉『供』下堂、上圓滿供、燒圓滿香、『送』聖」。總之,這是以身口意三業恭敬「迎來、供養、送去」平等普施、供養十方法界聖凡之儀軌。

這種「迎來、供養、送去」三部曲是良好人際關係的禮儀乃至《念住經》之「憶念出入息法(數息觀)」的學習原則,有其普遍意義。

例如:菩薩戒《梵網經》卷2:「「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如此互相「財施、法施」,從緣起而直顯諸法本性寂滅「一法印」,建立菩薩友誼之良性循環。

《念住經》則教導修行者應覺知呼吸時之氣息的出入情況,對於呼吸「迎來、供養(氣體交換)、送去」,入息長、入息短時,清楚了知:「我入息長、入息短」;出息長、出息短時,清楚了知:「我出息長、出息短」…,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呼吸與動作)、受(感覺與感受)、心(心識)、法(真理)等四方面,體會「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消除對身心世界的貪瞋,使「覺察性」(念)分明而穩定(住)。此「四念住」(又譯為[四念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架構,隋朝天臺智者大師曾講說《四念處》四卷。

「十界互具」之深廣化:善惡同源、苦樂同功

水陸法會名稱開頭之「法界聖凡」蘊含「十法界(『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互具」的天臺宗思想。有別於感官認識作用的對象「色、聲、香、味、觸」界,「法界」是心識的對象,眾生「起心動念」則有「十法界」,也即是各種聖凡(善惡、苦樂)的機率與比例差別。

例如:天臺《六妙法門》:「非但於一心中,分別一切十方法界凡聖色心諸法數量。亦能於一微塵中。通達一切十方世界諸佛凡聖色心數量法門。」並以「十界互具」之「廣、高、長」論述「妙」,如《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一法界具九法界,名『體廣』。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長』。…..故稱『妙』也。」《摩訶止觀》卷5:「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這也是《妙法蓮華經》:「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禮敬一切眾生的緣由。

此外,也可從腦科學之「善惡同源、苦樂同功」的事實來了解「十界互具」,如拙文「愉悅羅盤:苦樂、善惡、上內」(《人生》2018年4月)所述「善惡同源」:不論是違法的惡習或道德作為都會活化上述「內側前腦」愉悅迴路(medial forebrain pleasure circuit),具腦神經學上的一致性,都以愉悅為羅盤。「苦樂同功」:痛苦與愉悅同具顯著性(salience)功能,不論是正向情緒如欣快感與愛,或是負向情緒如恐懼、憤怒、厭惡,都代表不應忽略的事件。因為,愉悅是心智功能的羅盤,指引我們去追求善與惡,痛苦則是另一個羅盤,猶如策動驢子的棍子與紅蘿蔔。                        

生活儀軌化:恭敬感恩、簡潔法喜

如此「莊嚴緩慢」儀軌之深廣化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慢活」,時時法喜,處處禪悅,將日常例行工作(routines)變成更有意義的儀軌(rituals)。例如拙文「飲食教育:供養、感恩、禪悅」(《人生》2017年8月)所述:將眼前的飯菜(或許菲薄),以恭敬心,普同供養法界有情。同時也觀想個人食衣住行之所需,須依賴大自然的材料、各行各業(百工)合作才能完備,感恩來處不易,培養珍惜與報恩之心。因此,生活簡潔,法喜充滿。

此外,身口意三業恭敬可以學習「對順境不愛著而是尊敬,對逆境不怖畏而是和敬」的中道心態,體悟無常,以尊敬心與親朋好友相處,學習放捨引發「樂受」之親密人、歡樂事、喜好物。因此鍛鍊布施生命(最難捨的擁有)能耐。體悟無我,以和敬心與怨家敵人相處,學習包容引發「苦受」之仇恨人、困難事、厭惡物。因此累積面對死亡(最可怕的怨敵)本錢。如此則可以學習「生死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