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佛教學院「五分鐘說書」比賽感想

法鼓佛教學院「五分鐘說書」比賽感想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5期,2013.3)

  筆者於《人生》雜誌353期(2013.1)發表<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的拙文中,介紹有關日本年輕人因為起源於2007年「書評比賽」(ビブリオバトル,Bibliobattle)而興起讀書風氣乃至促進地域社區交流的報導,並且提到「敝人希望能從法鼓佛教學院每年年底的圖書館週開始推行此自利利人的活動」。很高興,法鼓佛教學院圖資館於102年1月2日舉辦「5分鐘『說書』」比賽,總共有16位參賽者帶「自己讀過而喜歡的書」(規則1)來集會,分為「學士班」、「碩博士班」、「教職員」三組比賽,根據日本「書評比賽」3條規則,依序每位發表者以計時器於5分鐘之內介紹該書(規則2,發表之後由其他人提問,有2~3分鐘的問答。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每組所介紹的書籍中「最想讀的一本書」(規則3。綜觀整個進行過程,高潮迭起,發表者與提問者之間的互動也非常精彩,值得於此分享一些心得與感想,提供大家參考與運用。

舉辦「五分鐘說書」比賽心得

這種可以隨時隨地自主性辦理的「書評比賽」以4~5人左右發表者為宜,但是聽眾可以更多數,並安排司儀或主持人,以便比賽可以順利進行。參加發表者不是為了獎金或獎品,而是為了享受讀書與分享樂趣以及學習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擔任「五分鐘說書」主持人除了需要熟悉規則,控制時間之外,也要能把握如下兩個原則,讓比賽可以維持「寓教於樂」的氣氛進行。(一)、主持人應隨時維持「選書重於選人」的會場氣氛,以把握「對書不對人」精神,以減少人為的「得失心」,讓大家可以「樂在其中」。(二)、主持人要能讓會場維持以「最想讀的一本書」為票選「冠軍書」的依據,避免成為票選「最有價值的書」或「最好的書」的「嚴肅」活動而減低會場「輕安」的樂趣。發表者也是以紳士禮讓精神,不投自己所介紹的書,而投票給其他的發表者。

法鼓佛教學院圖資館這次舉辦「五分鐘說書」的活動,引起校園熱烈的回應,與會者主動希望可以增加舉辦次數。因此,敝人建議可以配合學校的全校性活動,學校各單位輪流舉辦四季「5分鐘說書」比賽。例如:於「春季」校慶活動時、「夏季」畢業聯歡會時、「秋季」開學時、「冬季」圖書館週時。為長期推廣此活動,圖書館將設置歷次冠軍書專區,展示活動照片或相關訊息,並且建置「5分鐘說書」網頁,也將活動中各個講者的錄影,分段上傳Youtube,藉由網路傳播,分享大眾而產生廣泛的互動。

五分鐘之無常觀

日本「書評比賽」之「五分鐘」時限的規則是從資訊學科讀書會之“Lightening Talk”(如閃電般的短時間的發表)形式得來的靈感,同時也與Youtube的播放時間的適當性相配合,以便與Web 2.0「大眾參與與互動」的「專注時限」想配合。

其實,也可以從佛教「無常觀」來學習,例如:《四十二章經》卷1:「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簡言之,即所謂「人命在呼吸間」是佛教「無常觀」的修行之道。因為,眾生的生命是由每一次「呼吸」的小單位所組成,每一次「呼吸」再由許多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緣條件所組成,於「呼吸之間」思惟「無常」,能知福惜福,容易「專注」,也可以如實生命危脆而體悟「無我」而解脫。

同樣的,書籍之知識生命(法身慧命)也可看成由創作者之無數嘔心瀝血的「五分鐘」的小單位所組成,於「五分鐘」表達書籍(作者之知識生命)精要,能知福惜福,容易「專注」,也可以如實感受「輕安」,容易學習《中阿含經》所解說「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之「解脫道」。因為學習從「小單位」把握起,不貪多、不嫌少,「知足常樂」:深刻體會領受「精神糧食」從生產、傳播、研習的可貴。其實,「精神糧食」的危脆與匱乏更甚於物質性的糧食,因為除了錢財的障礙之外,眾生內心的煩惱也會時時刻刻產生障礙,例如:「貪欲、瞋恚、昏沈、散亂、疑」等被稱為「五蓋」(五種覆蓋心性而不生善法之障礙)。

五分鐘、五段書評結構與生死大事

如何來看待或善用「五分鐘」學習創作或表達法身慧命呢?或許可以參考筆者於《人生》雜誌315期(2009.11)發表「五段、四句、三支論式」之拙文所介紹「五段論文結構」,我們可以將「五分鐘」大約分配成「五段書評結構」:(一)序說;(二)論點A:舉例、比較與引申;(三)論點B:舉例、比較與引申;(四)論點C:、比較與引申;(五)結語。如此每一段落,大約可以有一分鐘的配置時間。

此(一)序說與(五)結語的核心文句,可用「我最想推薦大家閱讀的書名是oooo〔主張〕,因為〔論點A〕, 〔論點B〕與〔論點C〕之故」的句型來表達,然後各別「論點」再分別「舉例、比較與引申」說明。其中,「論點」不限制只能有A、B、C三個,可以視實際需要而增減。

因此,「五分鐘說書」的文句結構不難,大約只要運用20個(5段x4句)句子,若字字珠璣成串、句句互相呼應,則足夠表達意見。若是結構沒條理、主張不清楚、論點不精彩,講者雖然滔滔不絕,但是自己或聽眾都不知所云為何?這是我們可能會犯的毛病。

但是,也需要學習電影評論的介紹方式,避免說教式的推薦,應注意引人入勝的佈局,需保留適當的想像空間,讓大家有想親自閱讀的意樂。特別是故事情節曲折的書籍,若是曝露太多伏筆或揭露意外結局,則會讓讀者喪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閱讀樂趣。

我們可以參考此種結構(Structure)為閱讀、思考與表達的共通的反覆練習(Practice)格式,於此為基礎,再讓個人發揮想像力(Imagination)與創意(Innovation)。此種SPII的聽聞、思惟、修練、證悟」的學習步驟有兼顧保持共同規則與發揮個人創意的好處,是值得我們學習運用於各方面。

例如:我們可以將每天的生活節奏以「五分鐘」為單位來閱讀、思考與表達我們生命歷程。運用「五分鐘說書」的模式與態度,讓每天之穿衣、盥洗、清掃、飲食等生活習慣,以及各種工作項目,產生閱讀、介紹、賞析與創作一本書(穿衣)、一本書(盥洗)、一本書(清掃)般之「無常」的意義與「無我」的樂趣,也隨時可讓自己或他人選出「最想讀的一本書」而產生精進的成就感,也可隨時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教,乃至臨命終時,可以學習佛陀之「寂滅最樂」的《大涅槃經》或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賞析與創作此生壓軸或壓卷之作,這或許是「五分鐘說書」運用於生活細節或生死大事的甘露味﹗

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

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3期,2013.1)
「書評比賽」的原型
2012年10月18日,敝人從日本NHK網路電台聽到一則有關日本年輕人因為「書評比賽」而興起讀書風氣乃至促進地域社區交流的報導,覺得很有意義,值得介紹給大家。
根據此「書評比賽」網站(http://www.bibliobattle.jp/)說明,其日文名稱ビブリオバトル之英文名稱是Bibliobattle(知性書評合戰)。這是2007年,在日本京都大學資訊學科,由谷口忠大博士為了讓演習課堂討論能更有趣且踴躍而發展出來的。
一般的讀書會是選定一本書,大家分配研讀與輪流心得發表的形式。但是,若是選到不適合的書或不是大家喜歡讀的書,則無法產生真正的讀書樂趣。而且,對企業與組織管理學的領域而言,個案研究的學習是重要的,因此需要廣學多聞,不是只精讀某一本書即可。此外,只有某人準備講義,其他的人聽講的讀書會的氣氛容易沉悶,而且講者容易只照本宣科,沒有真正吸收消化。因此,重視「即席」之面對面、眼對眼(不是對著銀幕或講義)的接觸,讓講者與聽眾可以「即興地」(拉丁語:ad libitum)直接互動。並且配合計時器,依序每位發表者介紹該書。全部發表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冠軍書」。以上是發展為這種「書評比賽」的原型,也可以說是從資訊學科讀書會之“Lightening Talk”(如閃電般的短時間的發表)形式得來的靈感。

修訂規則、5分鐘時限與Youtube的融合
此「書評比賽」最初是以找出「必須學習書」為目標而選出「冠軍書」讓大家來研讀討論為規則。但是,這帶來辛苦且有壓力的後果。後來,發現,不需要此規則,不需強制,大家自然會想讀「冠軍書」或其他所介紹的書。此外,原先以「組織論」作為讀書範圍的規則,後來也被取消了,任何書皆可。如此是否會造成亂七八糟的場面呢?其實不會的。因為,為了讓被大家選為「冠軍書」,講者自然會努力選擇有趣且有意義的好書來閱讀與介紹,這是一種無形的「自己組織化」。
同時也嘗試出5分鐘為適當時限的規則,這也與Youtube的播放時間的適當性相配合。當時,正好也趕上Web 2.0的風潮流行,可以將個別場域的「書評比賽」,藉由網路傳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產生如網狀般廣泛的互動組合,形成各種辯證效果與如音樂之混搭(mashup)的趣味性。
2007-8年之間的活動收載於http://biblio.sblo.jp/網站。2008年,谷口博士轉到立命館大學任教,起初沒有機會繼續推動。不久,京都大學總合人間學部的田野調查研究會以及大阪大學「科學溝通」(science communication)的團隊Scienthrough,以此形式進行讀書會活動。2009年,上述諸位師生聚會討論如何開始以大阪為主推動「書評比賽」,累積與分享活動經驗。同年,谷口博士在Human-interface(人機界面)學會中,與兩位京都大學學者共同發表「ビブリオバトル:書評で繋がりを生成するインタフェースの構築」(書評比賽:以書評而產生聯繫界面之建構」)研究論文,介紹以書評比賽而建構人與人、人與書(至少)的聯繫界面的相關資訊溝通理論與實驗成果。這段時間有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員參與,可以說是「書評比賽」的成長期。
2010年則是「書評比賽」的爆發期,在日本全國各地自發性的風行,並且也成立了「書評比賽普及委員會」。目前,日本各大學社團與各級圖書館正興起此「書評比賽」,並從地區性的比賽發展成全國性的大賽。一些社區也運用此活動來促進男女老少之讀書與分享的交流機會,凝聚力量,提升生活品質。

三條規則、八個補充規則
目前的「書評比賽」有3條規則:(1)各個發表者帶自己讀過而喜歡的書來集會。(2)配合計時器,依序每位發表者5分鐘內介紹該書。(3)全部發表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最想讀的一本書」,以決定「冠軍書」。全程可以配合錄影,以便上傳Youtube分享。此外,有如下4項8個補充規則:
1.各個參加發表者帶自己讀過而喜歡的書來集合。
a.可以由別人推薦,但是必須是發表者自己選定的。
b.可依照個別主辦目的而設定主題。
2. 依序每位發表者以計時器於5分鐘之內介紹該書。
a.超過5分鐘則必須停止發表。
b.原則上不分發書面或簡報資料,盡量發揮即席臨場感以口頭發表。
3. 發表之後由其他人提問,有2~3分鐘的問答。
a.所提的問題,不是挑毛病,也不是批判,而是想要進一步了解,以便選擇「最想讀的一本書」為目的。
b.以讓全體參加者可以樂在其中為考量。
4. 全部發表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最想讀的一本書」,以決定「冠軍書」。
a.以紳士禮讓精神,發表者不投自己所介紹的書,而投票給其他的發表者。
b. 以民主精神,全體講者與聽者投票決定「冠軍書」,不能由教師、司儀或審查人員等少數者決定。

好書大家讀: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新讀書運動
這種可以隨時隨地自主性辦理的「書評比賽」以4~5人左右發表者為宜,但是聽眾可以更多數,並安排司儀或主持人,以便比賽可以順利進行。參加發表者不是為了獎金或獎品,而是為了享受讀書與分享樂趣以及學習思考與表達的能力。發表者並以紳士禮讓精神,不投自己所介紹的書,而投票給其他的發表者。
在日本NHK網路電台報導中也介紹:目前日本各大學有成立「書評比賽社團」並且推廣到中小學,以及各級圖書館。此外,在北海道某城市的書店街與當地的大學「書評比賽社團」合作,預計每年辦理4次「書評比賽」,讓讀書習慣成為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目前,這些大學生們很高興可以與不同年齡層居民合作辦理如此有意義的活動;正苟延殘存於網路購物與電子書時代之實體書店街經營者們很感謝年青人們所帶來的活力、創意與新希望;居民們很歡喜參加可以促進各年齡層居民分享讀書經驗與心得交流機會;形成學校、商區、社區三贏的局面。
這種活動與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與運用,敝人希望能從法鼓佛教學院每年年底的圖書館週開始推行此自利利人的活動,從親朋好友的聚會開始,運用社團、家庭、教室、職場、社區等各個集會場域,乃至到全國各地,讓我們的聚會不只是閒聊八卦或無益綺語而已,無形中凝聚人心與分享知識,提升家庭與社區生活品質,做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