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心「腸」

好人好心「腸」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25期,2010.09)
腸道健康法
2010年6月13日,我聽了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的王輝明醫師之『健康從「腸」計議』的講座。不久,在《讀者文摘》2010年7月號有一篇介紹蔡英傑博士《腸命百歲—腸道權威最新長齡保健大典》的文章。從這些資訊中,我得知旅美的日本醫學博士胃腸內視鏡權威新谷弘實(1935年-)醫師所提倡的「腸道健康法」。新谷醫師以發明大腸內視鏡切除息肉的手術方式聞名(1968-9),40年間從35萬例的胃腸診治研究中,得到了腸內腐敗毒素循環全身是老病的原因。此觀點引起廣泛討論,一些先進國家對腸道健康問題也開始重視。例如:英國自 1999 年即推動「腸道週」活動;美國癌症研究預防基金會自2000年起將每年3月定為「國家腸癌認知月」,加拿大等許多國家相繼回應。2010年6月5日至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的中國科技館主辦「中國首屆腸道健康科普活動」。

腸道菌叢失衡→慢性自我中毒→「腸漏症候群」
腸道是人體主要消化器官,同時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之一,腸道中蓄養了數十兆計的腸內細菌,有益菌與有害菌互相競爭,形成平衡。但是,假若食物種類的攝取不適當,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比如攝取太多動物脂肪、蛋白質,而缺乏鈣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或食用抗生素、避孕藥、放射治療等,讓有害菌滋生,有益菌也就減少。
根據王輝明醫師的講座,腸道中有超過 500 種以上的各種「有益菌」(Probiotics,例如:雙叉乳桿菌、嗜乳酸桿菌),執行數百種不同的代謝及免疫功能。這些細菌會分泌酵素,將代謝廢物(細胞碎片、荷爾蒙、化學廢物、膽汁、膿、病毒性毒素、細菌性毒素等)轉化之後,再排出體外,增強免疫力。其中,「雙叉乳桿菌」又可促進腸內維他命B群合成,增強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以及保持腸道酸性的環境,有效減少有害菌的繁殖,是人體最重要的有益菌。【圖1有益菌;取自王輝明醫師之簡報】

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例如,25年來,國人每天吃肉的比例增加38%,但是肉類普遍含抗生素,長期多量吃肉等於長期吃抗生素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使腸道原生有益菌消失而腐敗菌增生。東京大學微生物系本間道與光岡知足教授檢驗出腐敗菌會產生許多毒素:氨、硫化氫、引朵、靛甘、腐肉素、屍毒素、神經鹼。他們認為這些毒素會造成「慢性自我中毒」,產生「腸漏症候群」(Leaky Gut Syndrome)。【圖2 腐敗菌;取自王輝明醫師之簡報】

王輝明醫師認為許多的病因與事實上是與「腸漏症候群」有關,但經常沒有被覺察。初期先使腸子蠕動遲緩、無力而產生腹痛、脹氣症狀。毒素積在大腸由粘膜吸收經肝門靜脈進入肝臟,當肝臟無法完全解毒時,毒素會循環全身。除了有全身不對勁、情緒不穩定、易怒、神經質、對工作失去興趣、注意力不持久集中、消極、缺乏活力等慢性精神中毒症狀之外,也造成周邊神經症狀(背痛、腰痛、偏頭痛)、中樞神經症狀(睡眠障礙、暈眩)、自主神經症狀(血管痙攣導致暈眩、呼吸短促、胸痛、手腳冰冷、盜汗)以及免疫失調(氣喘、食物過敏、蕁麻疹、慢性鼻竇炎、濕疹),乃至滲到皮膚,產生舌苔、口臭、身體異味、挫瘡、紅疹等症狀。
此外,王醫師也提醒:肉類經過高溫油炸燒烤後會產生致癌物。一公斤燒烤紅肉的致癌物含量,約等於600枝香煙的含量,吃1支烤雞腿約等於吸80支香煙。另外香腸、臘肉、火腿有添加致癌的亞硝酸鹽,這些亞硝酸鹽經腸道細菌代謝後會產生氮-亞硝基化合物(N-Nitro compound),是很強致癌物質。又因為大環境工業污染嚴重,動物性食品容易經由食物鏈的濃縮作用,累積許多環境致癌物質如:戴奧辛(dioxin), dibenzofuran與PCBs,其中以牛肉、奶油與淡水魚最多。

補好菌或養好菌:異麥芽寡糖
  有些專家認為:來自優酪乳或活菌補充劑的外來有益菌,最多只能在腸道內生存3至5天。短時間內會有顯著的菌落數提高的現象,若沒有持續給予有益菌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或是營養來源的話,這些補充的有益菌會很快被代謝掉。有益菌可利用「益菌生源」(Prebiotics,例如:寡糖、啤酒酵母與膳食纖維)來繁殖,同時也生產有機酸。有機酸是對抗喜歡鹼性環境壞菌的主要武器;同時這些有機酸可以促進腸道表皮細胞的正常代謝機能,維持免疫屏障不被破壞,而對於人體的免疫機能有所助益。在各種「益菌生源」中,目前在日本醫學界比較推薦「異麥芽寡糖」,因為它耐酸、耐熱,幾乎不被唾液、胃液、小腸液所分解而轉換熱能,經食用後直接送到大腸,提供人體最重要的有益菌「雙叉乳桿菌」作營養來源,卻難被有害菌利用;而且它也不易被蛀牙病原菌發酵利用,所以較不會誘發齲齒。此外,也有將「有益菌」和「益菌生源」合在一起的產品就稱為「合益素」(Symbiotics) ,同時補菌與養菌。

心念健康法:從「有漏」到「無漏」
如上所述「腸漏症候群」是當今影響身心產生疾病的重要原因。讓我們聯想到佛教所說「有漏」到「無漏」的修行觀念。「有漏」(sāsrava)是「漏泄」之意,即指各種煩惱。此諸煩惱於「苦、集」二諦之相應法及其所緣境(感官與對象)中,互相隨順,互相增長,故稱苦、集二諦之法為「有漏」。至於緣「滅、道」二諦所生之諸漏,因其互不隨增,故滅、道二諦之法是「無漏」。
此外,如同腸道中蓄養了數十兆計的腸內細菌,有益菌與有害菌互相競爭的現象。我們的心中,無量無數的善念與惡念,生滅相續不斷,也是有類似彼此消長的情形。當「善念」表現於言語或行為時,則可產生幸福與快樂。如漢譯《法句經》所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反之,「惡念」表現與言語或行為時,則可造成罪惡與痛苦。故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

補善念或養好念: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如同多量吃肉容易使腸道腐敗菌增生;「益菌生源」(例如:寡糖、啤酒酵母與膳食纖維)則是「有益菌」的食物營養。《中阿含52.食經》:「何謂有愛食?答曰:無明為食,無明亦有食、非無食;何謂無明食?答曰:五蓋為食。……明、解脫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可見「五蓋」(貪欲、瞋恚、昏沈、掉悔、疑)供給無明、有愛的食糧養分,引發「有漏」煩惱。「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提供智慧、解脫的食糧養分,培養「無漏」覺悟。
進一步,「五蓋」與「七覺支」各有其食與不食。例如:《雜阿含.715經》所說:「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 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於生活中若能時時刻刻如理作意、內正思惟(四念處、四正勤……),則可供給「七覺支」食物、營養,斷絕「五蓋」的食物、營養;反之,不正淨欲思惟、於障礙相不正思惟……即可供給「五蓋」食糧,斷絕「七覺支」的食物、營養。
因此,於(1)「念」覺(菩提)支的修行,於動靜、獨處或群眾、待人、接物、處事,保持正念、正知;明了(2)「擇法」從善、惡念而表現於言語或行為時,則可產生福樂與罪苦的差別;(3)「精進」於改過行善。猶如《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所說︰持戒→無悔→歡→(4)「喜」→(5)「輕安」→樂→(6)「定」→如實知見→厭→離欲→(7)「解脫」(捨)→解脫知見之「法法相益,法法相因」的修行次第,也是菩提道的相關原料與營養。
看來,好「腸」與好「心」對身心健康(好人)同等重要,好「心」與好「腸」的培養也有同樣原理。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說:好人,好心「腸」。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