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四句、三支論式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5期,2009.11)
法鼓佛教學院為提昇學生英文寫作能力,2009年6月開始請外籍專業老師開設此類課程。敝人也有幸參加學習,於此分享一些心得如下︰

五段論文結構︰序論、本文一、本文二、本文三、結論
首先,聽說美國學生從小學起就學習使用「五段論文結構」(five paragraph essay format),到了大學的課堂報告、或SAT(大學申請入學學術能力評估的標準化測驗)、GMAT(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GRE(研究生資格考試)等短文寫作也是以此結構為原則。可見美國寫作教學是以此結構(Structure)為共通的反覆練習(Practice)格式,於此為基礎,再讓個人發揮想像力(Imagination)與創意。此種SPI的教法有兼顧保持共同規則與發揮個人創意的好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每段可由四句組成︰5段x4句=20個句子
「五段論文結構」之(一)序論,可由1. 總說(General Introduction)、 2.別說(Specific Introduction)、3. 提出問題、4. 「表達論題」(Thesis Statement)等四個文句組成。
(二)本文之一,可由1. 論據A、 2. 舉例、3. 舉例、4. 比較與反例等四句組成。
(三)本文之二,可由1. 論據B、 2. 舉例、3. 舉例。4. 比較與反例等四句組成。
(四)本文之三,可由1. 論據C。 2. 舉例。3. 舉例。4. 比較與反例等四句組成。
(五)結論,可由1. 重述總說。2. 重述別說。3. 再提論題。4. 提出意見(Give your Opinion)等四句組成。
如此,論文之文句不用多,基本上只要20個(5段x4句)句子,字字珠璣,已經足夠表達意見。若是結構混亂、論題不清、論證不足,雖然洋洋灑灑,只是堆砌資料,卻是自己或讀者都不知所云為何?這是我們常犯的毛病。
其中,序論與結論之「論題」是核心文句,可用「我認為……〔主張〕,因為〔論據A〕, 〔論據B〕與〔論據C〕之故」的句型來表達,然後各別「論據」再由本文來「舉例」說明。其中,「論據」不限制只能有A、B、C三個,視實際需要,可以增減。
這種「主張」、「論據」、「舉例」的格式,與佛教論理學(因明)之「宗」(主張)、因(理由、論據)、喻(舉例)三支論式有相合之處。

三支論式︰「宗」(主張)、因(論據)、喻(舉例)
「宗、因、喻」三支論式是印度佛教陳那(Dignāga, c. 480-540 CE)論師與其弟子將印度傳統的五支論式︰「宗、因、喻、合(確認論據)、結(重述論題)」精簡而成。三支中,因(理由、論據)是最重要的,例如︰
宗(主張)︰彼山有火
因(理由、論據)︰見有煙故
喻(舉例)︰有火的灶中有煙
以有「煙」作為有「火」的論據(理由),它則必須符合「有煙於有火之山決定遍有煙」(遍是宗法性)、「有火之山之同品類(灶)中有煙」(同品定有性)、「有火之山之異品類(池)中決無煙」(異品遍無性)等三個遍充關係條件,主張「彼山有火」的推論此能有效成立。所以,佛教將論理學稱為「因明」(探究「因」的學問),此三個條件稱為「因之三相」,必須小心論究,以免作錯誤主張。
其中,「有火之山之同品類(灶)中有煙」之「同品定有性」類似五段論文結構之「舉例」說明,「有火之山之異品類(池)中決無煙」之「異品遍無性」類似五段論文結構之「反例」說明。此種「正反例」的對比或對照,科學實驗的設計上,也是需要作實驗組、對照組(前、後對照,或者正、負對照)的安排,小心求證,避免誤差。

修行ISO認證︰想、說、寫、做一致,持續改善
ISO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簡稱。該組織於一九八七年公布有關ISO9000品質管理制度的國際標準,適合於全世界各行各業用以提高它們的產品、工程或服務的品質,因而達到世界認可的水平。
ISO 9000之認證過程是將企業制度在標準化、透明化之原則下,以書面呈現,作為公司品質系統運作依據,該項書面文件即為品質系統文件。該項文件強調說、寫、做一致,說的要寫出來,寫出來的要作的到。而且,必須持續改善,不停止的續評、換證、再續評,以合乎PDCA(Plan-Do-Check-Act)品質管制循環。
在佛教修行的目標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換言之,即是「做、寫、說、想」清淨。假如我們運用ISO 9000認證原則,或許可以說修行「身、口、意」三業清淨的ISO認證是「想、說、寫、做一致,持續改善」。
因此,教育學生撰寫論文,除了要求「寫」的標準化與創意性之外,時時刻刻、持續性地,在思想上也能「想」好,言語上也能「說」好,行為上也能「做」好,才是教育學生撰寫論文或報告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