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65期,2014.01。2015年修訂)

(一)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之校園路名

財團法人法鼓佛教學院於2012年5月7日經董事會會議通過,進行與籌設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工作。首先申請法人合併為「法鼓學校財團法人」,其捐助章程於2012年11月27日經教育部同意,依規定於2013年3月29日陸續完成董事、董事長及監察人之聘任。

至於攸關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申請立案的第一期校園工程,預計於2013年底至2014年初陸續完工,包括禪悅書苑、健康館及綜合大樓等。其中,禪悅書苑已經於2013年12月6日取得使用執照,這可說是工程進度之重要里程碑,因為這讓我們具備申請學院立案之校舍空間的基本條件。禪悅書苑由7棟建築結合之院落式空間,主要功能涵蓋住宿與圖書閱覽、生活、交流、學習等,預訂於2014年初完成驗收交屋。

我由於居地利之便,定期參與工程進度報告會議,以及訪視新校區進展,因此內心逐漸醞釀出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校園路名建議(如圖85),只是一種內心中的構想,未來在實務上,或許會隨因緣而變化也不一定。總之,只是一種建議或內心的校園,於2014年1月,不揣鄙陋撰文發表於《人生》,然後在2015年5月再作修訂,敬請大家指教,以便未來校園規劃參考。

(二)以法印心、法法相益
依據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的校園規劃,有座108公尺的「大願橋」,感恩護法信眾與社會大眾響應創辦人聖嚴法師之「大願興學」活動。此橋可從東區的兼具教學、研究、生活與行政功能的綜合大樓,跨越六個沉沙池(暫名「六度池」),連接中區,經由南北向的「法藏大道」步行道,通往兼具大會堂與圖書館功能的「大慧館」,顯示通往智慧法藏之意涵;以及經由東西向的「法喜大道」步行道,連接西區的禪悅書苑、揚生館之步行橋,希望大家每天往返校園時,都能「法喜充滿、禪悅為食」。
主要的交通幹道是以環狀心形道路圍繞連結校園各區,因此,我們可以依四面的方位,將此「心」形道路之四段分別稱為「法心東路」、「法心南路」、「法心西路」、「法心北路」,祈願校園師生「以法印心」學習智慧、「以法連心」培育慈悲,成就「悲智和敬」的校訓,也可以與法鼓山的核心價值「心靈環保」、「心六倫」、「心五四」等理念相呼應。
進入學校正門的大路,稱為「法大路」;參考法鼓山園區之法鼓一橋、法鼓二橋名稱,可將進入學校正門的橋樑稱為「法大一橋」,連接位於「法心東路」之綜合大樓的第二座橋,稱為「法大二橋」,橫跨法印溪,連接佛教學系與新校區的三座人行便橋稱為「法印一橋」、「法印二橋」、「法印小橋」。一方面,延續法鼓山園區命名規則,同時也感恩「法」鼓山「大」眾同心協力成就「法」鼓山「大」學院教育之功。誠如我上述「聚沙興學、微塵淨土」(《人生》,2013年10月)所讚歎參與「聚沙成塔」之5475「大願興學」諸位菩薩們的功德。
其次,可將位於校園後方、通往東校門的兩段路,稱為「法行路」、「法緣路」,感恩法鼓山的法行會與法緣會長期護持,也呼應聖嚴法師對大家期許:以「法行」自我提昇,學習作一個時時以「佛法」修正「行為」的人,以「法行」作為責任,學習作一個時時處處弘揚佛法的行者。也能開發自我的慈悲並增長智慧,共同學習佛陀的精神,由「眾生緣慈」再而「法緣慈」更上而「無緣慈」。
其次,可將通過校園後方隧道,可以觀海景的道路,稱為「法海路」。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海印三昧,以大海風平浪靜時,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之景象,來譬喻《華嚴經》中佛陀之內心世界-識浪不生、湛然澄清、明靜如鏡、森羅萬象三世諸法同時炳現的境界,以開展深廣的菩薩道。
接著,可將通過未來的「和敬書苑」,連接校園上方頂端,可以觀山景的道路,稱為「法頂路」。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97)於天台山最高峰-華頂,修頭陀行,雖經歷各種強逆怖畏境、軟順可愛境,但可「強來以寂,軟來以照」的功夫克服萬難。誠如宋朝慈雲大師(964-1032)所讚歎的境界:「孤禪片石心彌淨,寒擁深雲夜未央....強軟消摩寂照功,神僧出現親稱讚」,如如不動的「默照」禪修精神,克服我們內心、生命、社會、環境的各種逆順、怖愛境,展現猶如「華頂秀色、石樑飛瀑、銅壺滴漏、赤城棲霞、瓊台夜月、桃源春曉」之天臺八勝景之高妙的菩薩道。
上述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校園路名建議:從「法大路」經「法大一橋」、「法大二橋」,可通「法心東路」、「法心南路」、「法心西路」、「法心北路」,在「心」形道路內,有「法藏大道」與「法喜大道」步行道交叉連接;從「法行路」接東校門、從「法緣路」接後山平台,學習菩薩行緣。從「法海路」、「法頂路」可觀海景與山景,開展深廣、高妙的菩薩道。
這或許也可與《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16部經對於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的修行次第說明之後,以:「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的結語相應,祈願法鼓山大學院教育「以法印心」、「法法相益」。
(三)轉法輪、四聖諦、八正道
「以法印心」源自佛法,佛陀的說法名為「轉法輪」 (dhamma-cakka-pavattana),因為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煩惱與惡業,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巖石等各種障礙,安定世間。《佛說三轉法輪經》是以苦、集、滅、道「四聖諦」(聖者所見之諦理)作為「轉法論」的教法,即佛陀在波羅奈(vārāṇasī)對五位修行者說:遠離苦、樂兩邊的中道,及苦、集、滅、道的教法,五比丘依此證悟離苦得樂的境界,佛教僧團因而成立。
此外,說一切有部的論書《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8定義是:「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67提到:「尊者妙音(Ghoṣa)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轂、輞,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
其中,「輻」是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譬喻八支聖道(又名八正道)之「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等四支;「轂」是車輪的中心部位,譬喻八支聖道之「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輞」是車輪的外框,譬喻八支聖道之「正定」一支。
因此,我們期待未來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結合「佛教學系」以及「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及「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如同佛陀轉四聖諦、八正道法輪的教育功能,以「心靈環保」的理念,建構「心」校園,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4期,2014.10)

 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議決: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並於8月4日正式發文同意。因此,敝人於上期《人生》(2014.9)的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啟航)中提到: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是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可以具備「博雅教育」「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最近,敝人覺得法鼓文理學院在發展「博雅教育」方面,可以有如下三方面的特色,敬請大家指教。

一、「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生命、社區、社會、環境

  在英文校名,特別採用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不是用Liberal Arts College,主要是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依此實踐學院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原「法鼓佛教學院」之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與原「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其教學單位的結構相關如圖1所示:

【圖1】法鼓文理學院的沿革

如此可以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和敬」能力與態度。猶如「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如下圖2所示:

【圖2】「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圖

二、「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終身學習、身心健康

法鼓文理學院的校訓是「悲智和敬」,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這或許可以配合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這可說是成就「雅健生活樂和敬」基礎,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這可說是成就「博學多聞有悲智」的基礎。

在佛教所謂「戒」的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而教育的基礎是培育各種的良好習慣,常言說得好:「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建立「法鼓文理學院」的博雅教育基礎。如此可以與佛學專業、生命教育(人文社會學群的核心學程)與博雅生活形態形成如下圖3的關係:

【圖3】佛學專業、生命教育與博雅生活形態的關係圖

三、跨界與轉型:從「T」型到「工」型博雅人才培養

此外,於《人生》(2014.9)的拙文(法大「心」世界:跨界、轉型、擴展)中提到:兩校校園可以「跨界」(crossover)法印溪,共享教育資源,學校的學科與領域也會產生各種「轉型」(transformation)的可能性,這也是法鼓佛教學院七週年校慶的主題意義。對於「跨界」與「轉型」的新意義,法鼓文理學院可以落實於教育目標:從「T」型跨界人才培養,轉型為「工」型人才培養。

所謂T」型人才,是轉換目前高等教育對於專業能力「縱向深度」之「I」型人才的培養的偏重,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跨界」)智能「橫向廣度」之「T」型人才的培養(如圖4)。

【圖4】T」型人才培養

哈佛商學院教授桃莉絲‧巴登(Dorothy Barton)於其著作《知識之泉》《Wellsprings of Knowledge》(1995年)中提到,如微軟、惠普等科技巨人,現在需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工程師,而是擁有第二、第三專長的「T」型能力(T-Shaped skill)。國際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也指出:所謂的好設計師是「T」型人才(T-Shaped people),除了具有專精技術,有同理心能理解別人的想法,善於溝通協調且是個好的說故事者。

但是,醫學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特別是因應高齡化的社會,如何建立「終身學習、健康老化」之「博」學多聞、「雅」健生活的習慣?這是法鼓文理學院之「博雅教育」的目標。因為良好人才若沒有養成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則很有可能是「英才早逝」,或者老人生活品質低落,社會醫療成本增加,因為「T」型人才培養的底盤不穩固,容易倒塌。

因此,在法鼓文理學院,我們提出:為因應時代的需要,應該注重從「T」型人才培養,「轉型」為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以養成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為基礎(博雅教育的目標),加上「縱向深度」之佛學專業的培養,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智能「橫向廣度」,例如:「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關懷生命,奉獻社會,成為如下所示之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如圖5)

【圖5】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

  因此,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為例,其學士班教育目標是:「培育佛教研修之基礎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社區的志業。」碩士班教育目標:「培育佛教研修之中堅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志業。」博士班教育目標:「培育佛教研修之領導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國際社會的志業。」換言之,法鼓文理學院或許可以說是培養「關懷奉獻」、「博學雅健」人才的園地。

「法鼓文理學院」啟航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3期,2014.9)

   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經過法鼓學校法人代表簡報及審議委員提問答詢,由審議會議決: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多年的「大願興學」終於成就;之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代表法鼓山向長期協助的教育部致謝,圓滿各方情義。

今後,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或簡稱為:法鼓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或簡稱為:法鼓文社學群)的名義招生,將於2015年春季開始招收「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2015年秋季入學。

  於「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縮寫DILA)正式啟航之時,藉此解釋有關中英文校名的緣由與學校發展願景,祈請大家指教。

(一)   為何不能以「法鼓大學」或「法鼓學院」為校名?礙於法規或慣例

   70年代的台灣經過石油危機的考驗,產業界對於高級技術人才需求迫切,長達13年之久的停止私人興學申請的教育政策,自1985年起再度開放,但只限工學院、醫學院或技術學院。於是,佛教界設立了「華梵工學院」(1990年招生;1997年改名為「華梵大學」)、「慈濟醫學院」(1994年招生;2000年改名為「慈濟大學」)。

之後,政府再開放設立私立「人文社會學院」,於是有「南華管理學院」(1996年招生;1999年改名為「南華大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1997年招生;2004年改名為「玄奘大學」)之開辦,與1998年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核准籌設,以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0年招生;2006年改名為「佛光大學」)之成立,這是當代佛教界辦學的軌跡。

  聖嚴法師為籌辦「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從1993年9月敦聘李志夫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1997年10月由曾濟群教授接任,2007年8月由劉安之教授接任,2012年2月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再敦聘曾濟群教授接任。劉安之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期間,曾經嘗試向教育部提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直接成立「法鼓大學」的申請,曾濟群主任期間也嘗試提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直接成立「法鼓大學」的申請,但是最後都無法突破如下的法規或慣例:私立「大學」的成立程序,須經過「學院」階段,具備辦學成效良好,並有具體績效證明以及校務行政運作制度正常等條件,才能提出成立「大學」的申請。因此,我們不能直接以「法鼓大學」作校名。

    於上述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時,我們也曾提出以「法鼓學院」為校名的意見,因為比「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簡潔之故。但是教育部表示礙於私立學校法第五條:「私立學校之名稱,應明確表示學校之類別、等級及所屬學校法人」的法規,學校之名稱必須標示「類別」的慣例。因此我們才提出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的意見,讓教育部審議會可以通過併校提案。

(二)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重視「博雅教育」小而美的學院

如上所述,1993年9月,「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成立,是由於當時政府之私立「人文社會學院」的法規開放,讓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可以開展。但是,鑑於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面臨(一)少子化的社會趨勢,造成學生來源逐年減少;(二)大學數量(目前已有171所大專院校)已經飽和,台灣62所公立大專院校與109所私立大專院校辦學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為因應此「生源減少」、「資源競爭」的情勢,法鼓山體系決定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及「法鼓佛教學院」兩校整合,以達到「集中資源」並且「發展特色」的效益。

為使兩校合併後,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且具備「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在英文校名,特別採用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不是用Liberal Arts College,主要是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依此實踐學院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原「法鼓佛教學院」之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與原「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和敬」能力與態度以及因應全球化地球村公民之素養與能力的各級領導人才,好比在美國,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與傑出校友並不亞於哈佛、耶魯等常春藤盟校,例如:蔣宋美齡、希拉蕊柯林頓、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王力宏等。

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法喜(delight)充滿的學園

  此外,我們也考慮到「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Dharma Drum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簡稱DDCHSS或DCHSS)中英文名稱有些冗長,不如「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的簡潔有特色,而且目前台灣還沒有以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博雅教育研究與實踐型學院)為名稱與發展方向的大學,值得我們一起來努力。最後,博君一「喜」,我們的校名英文簡稱為DILA,與英文delight(歡喜)的發音類似,所以我們也期待它是一所讓大家法喜充滿的學園。

研究三慧:研究基本功三部曲

  •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 研究論文題目可以用「是否有價值」、「是否有可行性」兩個標準來檢驗。
    • 一、「是否有價值」需要放在特定領域的脈絡中考察,因此需要作系統性的研究文獻與論著回顧,以評析此領域「已知」與「待研究」的題目,評估自己所選題目的價值。若是「待研究」的需求高,則研究價值也高。
    • 二、「是否有可行性」需要拿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則需要作如下三階段的功夫:
  • (一)發現問題:評析已知(聞慧)
    • 反覆閱讀、分析相關「基本文獻」(包含身心、世界),並且作好「筆記」,累積實例。
    • 反覆閱讀、分析相關「研究論著」,並且作好「筆記」,累積實例。
  • (二)解決問題:探究未知(思慧)
    • 形成論題,撰寫論文計畫,完成論文,並與相關專家切磋,以便改善與分享發表。
  • (三)隨時將上述研究歷程(或分段成果)與成果不斷反覆印證與力行或推廣,以便自利利人(修慧)。
  • 因此,「基本文獻」與「研究論著」的確定是基本的研究啟動基礎。
  • 將學習或研究的「標的」(所緣),
    • (1)用「科判」的知識結構/網絡方法,作理性的分析。"Analysis" cognition.
    • (2)用「讀誦」的身心體驗方式,作感性的內化。Embodied cognition.
    • 讓自己的「身心與大腦」浸潤於文意或情境,逐漸讓「一切佛」或「一切施」配合經題,比較何者可能性高?這也是一項有意義的參究功夫。

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草案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82期,2015.6)

「校必修」之「心靈環保講座」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的名義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準備秋季入學。

 為落實本校設校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培育兼具慈悲與智慧的領導者與卓越人才,服務社會、促進文化與國家發展、探索與反思人類未來願景」,特成立「心靈環保講座」(以下簡稱本講座)。此本講座設立目的如下:

(一)促進學生學習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中與心靈環保相關的核心理念、研究方法與最佳實務。

(二)提供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交流學習平台。

(三)協助新生規劃在校期間與心靈環保有關的學習與研究計畫。

(四)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因此,本講座為全校新生「校必修」2學分,於每學年第一學期開設,由本校「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辦,本校佛教學系、人文社會學群配合提供師資與專業意見。講座之課程師資由(一)講座主持人、(二)協同主持人、(三)講者(由講座主持人自行授課或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搭配授課)等類別組成,並且依照學生人數的數量,配置若干名教學助理(由博、碩士班學生擔任),協助討論、課程攝影、記錄、教材整理上網、線上學習回應、文稿編輯出版等工作;其影音紀錄及文稿資料得經主持人及講者同意由本校集結出版。

   由於考量到需要有以學生為主的討論時間,增進教學助理領導小組的經驗以及新生交流的機會。但是,此講座的時間只有2小時,若每次安排學生討論時間,會減少講者演講時間。因此,考量以「兩週演講、一週討論」作為一階段的模式來進行。也就是:每聽完「兩週(次)演講」,第三(週)次是以學生為主的「綜合討論」課,由講座主持人、協同主持人與教學助理來主持。討論課的第一小時討論第一週主題,第二小時則討論第二週主題,以便學生有充分時間可以進行分組討論與大組分享,發揮互相交流學習的效益。

心靈環保的意義:心淨>眾生淨>社區淨土>國土淨

法鼓文理學院之設校宗旨的核心價值「心靈環保」的佛教經典根據,大家都知道是出自於《維摩經》之「心淨國土淨」的思想。聖嚴法師曾於《法鼓山的方向II》中說:「『心靈環保』是教我們心淨國土淨,以菩薩的福田來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恩人,以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來生活,人間就是淨土。」此外,1997年,我曾在於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發表過〈「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對當時的研究結論︰「自他行淨=眾生淨>國土淨」的淨土行,應如何落實在現代社會?在2004年,我開始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因此於同年10月在《人生》發表「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國土淨 —」的拙文。

文中提到:我個人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所謂「社區」(community)是指住在同一空間地理範圍內的一群人,可藉由各種communication(溝通,可見community的成立的關鍵在於communication),產生共識、有共同行動能力。這種運用社區組織的社會工作方法,推行社會服務,藉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解決問題,並預防問題之發生的社區服務意識正是台灣居民所欠缺的。

真善美的金山社區

 法鼓文理學院附近的「朱銘美術館」與「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都是積極推動社區服務的典範。前者建設種種設施,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營隊與青少年活動,長期致力於社區藝術教育推廣與生活美學種子的培育,發揮「藝術即修行」的效益。後者由黃勝堅前院長帶領,讓全院同仁積極且謙卑的用心投入社區安寧療護與老人居家照顧,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現任黃瑞仁院長繼續發揚光大,並且為留住人才同時讓員工自我學習成長,定期舉辦「金山講堂」,規劃醫療、法律常識、經營管理及人文宗教藝術等 4大類課程,同時邀請地方人士參與,促進與地方的融洽互動。

 因此,這兩個單位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與交流的地點,以及未來學習與合作的重要夥伴。於該參訪與交流活動時,敝人在開場致辭時提到:「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法鼓山佛教園區、朱銘美術館」等三個機構,按照排列順序,或許可以作為金山社區之「真、善、美」的資源之一,因為對應著:醫學的「真」、宗教的「善」、藝術的「美」之故。之後,我有聽到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與朱銘美術館的主管與同仁們,異口同聲的說此三機構與金山社區之「真、善、美」資源的論述,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值得我們一起努力來開發。

心靈環保講座主題:心識、生命、社會、環境

  如上所述,心靈環保的佛教意義是「心淨、行淨、眾生淨、國土淨」,我們也可以參考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人生》雜誌2014.10)所說:參考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或「心識、生命、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因此,「心靈環保講座」也將依此模式來發展各種主題。

  例如:有關佛教的心識論與生命觀,日本佛學泰斗水野弘元教授認為:「相當於一般所謂的「心理論」,佛教自古的表現方法,稱為「心識論」。西方佛教學者為與一般的「心理論」區別,則稱為「倫理性心理論」(ethical psychology)或「心理性倫理學」(psychological ethics),例如:戴維斯夫人(Mrs. Rhys Davids)所出版的《佛教心理性倫理學手冊》(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London 1900)。但是,佛教心理說不單只是倫理性,也具有宗教性、哲學性的意義,可說是廣義的人類學,乃至人格心理說。」

因此,水野弘元教授主張:「佛教的理想是在於人格的完成。所謂理想人格的佛陀,是指在個人及社會上的完成者,而使個人及社會發展至理想狀態,此乃佛教之目的,因此,倫理性、人格性、宗教性的心理說,即是佛教心理論的心識說。佛教所說的是:沒有理想的無自覺者,是在怎樣的狀態?為何會苦惱,輪迴三界而不向上發展?如何才能脫離此無自覺的狀態,向理想世界發展?對於如此的人生動轉,做合理的理論性解釋;又根據此正確的知識,如何才能從無自覺狀態,向著自覺的理想世界前進?佛教認為,不論是墮落流轉的狀態,或者是向上發展的狀態,如此的人生動轉,皆是以我們的心之動轉為中心而運行,所以,佛教教理學說,廣義來說,都與「心的狀態」有關。不論是談苦惱,或者談脫離苦惱的淨福狀態,皆與心的作用有關。」

  此外,水野教授認為佛教的生命觀:「不只是對人類的生命,對於人類以外的動物之生命亦深加考慮。例如:在釋迦國的春季農耕祭。釋尊十四、五歲時,和父親淨飯王及大臣們一同出席農耕祭,他們從搭建在樹下的看臺,觀看五百頭牛在廣大的田地上耕田的情景。田裡的土一被犁掘起,麻雀等小鳥便飛了過來,啄食爬出土中的蚯蚓、小蟲等。然而飛到田地四周的許多小鳥,又遭到從高空俯衝而下的鳶、鷹等猛禽類的突襲。如此弱肉強食的景像,一般人似乎看得覺得很有趣,但是釋尊雖然年少,卻感到十分難過:就像世間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殺戮一樣,在自然界也是互相殘殺;他思索著:是否有和平無爭的生存方法?於是他陷入沈思中,而進入了初禪的精神統一狀態。……。總之,釋尊從年少開始似乎就對生老病死等很敏感,尤其是對於作為生老病死根源的自他生命有著深刻的關心。後來他為了要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甚至捐棄皇太子之位,捨棄父母、妻子而出家,經過六年多的修行之後,解決了人生問題,成為佛陀而說法,開創了新宗教─佛教。」

  以上這些論述值得我們在「心靈環保講座」中,作為「心識、生命、社會、環境」波形圓周式擴展的參考典範。

心靈環保的基礎: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心靈環保講座」設立目的之(四)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如同敝人於《人生》(2014.9)的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啟航)中提到: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是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可以具備「博雅教育」「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雖然推動心靈環保有許多的面向,若能從每個人的生活教育開始,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長期深耕撒播正見、正信的種子,生根發芽,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基礎。例如,有關每個人的生活教育,或許可以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作為參考指標。

  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教育,我們比較不容易因為身心健康的問題,以及知識無法與時俱進,因而,當發生天災人禍等災難或個人與家庭變故而成為自他身心的無助、無知等脆弱因素,無法分辨「倫理、生理、心理、物理」等不同層次的「善惡、苦樂、憂喜、利害」因果法則,讓各種負面因素或「怪力亂神」有機可乘。

  外在的社會環境的污染與混亂,根源於內在心靈的染污與混亂,我們應從「心」作起,發揮波形圓周式擴展模式,從個人的生命的淨化,擴展到社區、社會、環境的淨化,這也是參與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全體師生一起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