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戲劇舉隅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3期,2022年3月)

拙文⟨「佛典戲劇編導演」角色體驗⟩(《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記錄有關汪其楣教授為2022年之法鼓文理學院15週年校慶演出所開設課程中敝人的角色體驗。

這門課程中,汪教授也隨堂推薦相關資料,增進學生學習的深廣度,她於10月底,介紹康保成教授大作《佛教與中國古代戲劇形態》(2017年)。此書論述佛教與金元雜劇、明清以來的地方戲、藏戲、傀儡戲、影戲之演出場所、腳色、劇本體制、音樂、表演身段諸方面的關係。例如,宋代戲劇演出的重要場所「瓦舍」原為僧舍,「勾欄」亦與佛寺建築相關;佛寺僧團中的「淨人」與戲劇腳色「淨」,還有元雜劇的「題目正名」、「楔子」、「折」等,均從佛教術語借來,戲劇史上存在一個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的過渡環節。

為管窺印度與中國佛教佛典戲劇題材的種類與其旨意,拙文想舉如下幾個實例:

佛傳、佛弟子傳:出家解脫道

在古印度,馬鳴(Aśvaghoṣa,約80-150年)菩薩善於將佛教人物傳記,改編為文藝作品,宣揚出家解脫道。他所著《佛所行讚》(Buddhacarita)之梵文佛傳詩歌劇,流傳千古,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降魔變相圖」(北魏)就是描繪此梵劇第13〈 破魔品〉之意境:面對猙獰氣洶的魔軍、妖媚萬千的魔女,釋迦牟尼泰然不動,魔軍潰敗,魔女變成老婦。

《付法藏因緣傳》卷五:「[馬鳴菩薩]於華氏城(Pāṭaliputra,現在的巴特納市Patna)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啝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賴吒啝羅(Raṣṭrapāla)本是富豪之子,想出家但不得父母允許,斷食明志,遂隨佛出家得道,返家度化家人與國王。馬鳴菩薩以此事蹟為題材,創作伎樂(詩歌舞蹈劇),宣揚苦空無我之解脫道。

同書接著敘述:「……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㲲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可見馬鳴菩薩不僅是文藝創作家也是梵詩歌劇之演奏家。因此,印順法師《青年的佛教》(1973年):「到西元一世紀,佛教的文藝大師——馬鳴菩薩,作《三契經》。三契就是三節:先歌讚三寶,次誦經或講經,末了唱回向頌。佛教的法事,與歌讚結合起來,成為後代佛教法事的典範。馬鳴又作賴吒啝羅伎,這是佛化的歌劇,感動了好多人來學佛。」

此外,馬鳴菩薩也將佛陀的堂弟孫陀羅難陀(Sundara-nanda,簡稱:難陀)的戲劇性出家修道歷程,改寫為梵文詩歌劇。難陀是當時的美壯男(故稱Sundara),又非常喜愛他美麗的妻子孫陀利(Sundarī,美女),佛陀誘導他出家,讓他徹悟愛欲的過患。

本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本生(Jātaka)」是「從現在的某事件,說到過去某偉大事蹟,又歸結到過去的某某,就是現在佛陀自己或弟子」之佛典故事題材,於傳統之「持戒、禪定、智慧」之外,許多偉大德行(捨身布施、忍辱、精進)故事不斷傳頌,收集歸類,成為佛與弟子們過去生中的因行,引發「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願。

例如:康僧會(251-280年)漢譯之《六度集經》收載91則本生故事,其中第18則「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菩薩世世危命濟物,功成德隆,遂為尊雄。佛告諸比丘:時鹿王者,是吾身也。國王者,舍利弗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此故事是膾炙人口的「鹿王本生」,描述鹿王為輪到獻給國王作食物之懷孕母鹿而捨身,感動國王戒殺,保護鹿群。這也是汪其楣教授《悠悠鹿鳴》舞台劇本的根據。對於過去生與現在世的因果連結,汪教授解讀:佛陀和舍利弗現身說法,敷演鹿王與人王的角色,詮釋慈悲捨身主題的戲劇。

淨土宗祖師傳:歸元鏡

類似前生與今世的因果連結之印度佛教「本生」題材,明朝智達法師創作《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三祖實錄》(簡稱《歸元鏡》)之崑曲傳統劇目,講述了中國佛教淨土宗主要人物東晉廬山(慧遠,334-416年)、唐末永明(延壽,904-975年)、明末雲棲(蓮池;1535-1615年)三位祖師的間隔轉世和永續傳燈之故事。

此劇從釋迦牟尼佛宣示《阿彌陀經》之持名念佛往生極樂國之「殊勝方便歸元」法門,舍利弗自願下凡,剃度慧遠,並協助造殿,接引群賢結蓮社。有一老僧、疾僧投奔廬山。老僧發願專修淨業,廣度羣生,是永明前身;疾僧願為國王,護持佛法,是高麗王前身。

唐末吳越地區,王税司買放魚蝦放生,家無餘蓄,挪用官錢,事發處斬,臨刑之際,刀折為三段,經府尹許自新(蓮池前身)保奏赦免,出家修行,普利羣生,世稱永明延壽大師。

許自新年老時,得大師遺囑及偈詩,決定另換皮囊來世傳燈。五百年後,大勢至菩薩碎其所愛茶碗,示現幻相無常,蓮池警醒,七筆勾塵,捨妻離家雲遊。

蓮池雲遊歸來,入雲棲修道,應村民之求,念佛祈得抗旱甘霖;後又應杭州太守之請,發牒祈祝海神暫停潮汐,以建朱橋;在竹院幽窗下重訂《彌陀疏鈔》,此後傳燈無窮。

「佛典戲劇編導演」角色體驗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釋惠敏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

2021年4月8日法鼓文理學院校慶時,敝人預告明年是15週年校慶,將由前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汪其楣教授帶領本校「佛典戲劇編導演:生命教育之舞台實踐」課程的學生表演《悠悠鹿鳴》的佛教本生故事。

《悠悠鹿鳴》原是汪教授為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聯合承辦第16屆2011年「國際佛學會議」(IABS)的「文化之夜」表演節目。汪教授以「鹿王」為輪到獻給人王作食物之懷孕母鹿而捨身的故事架構所編導一齣富有生命教育意義的戲劇。

課程緣起

原先,我是電郵請問汪教授是否可邀請當初演出的「拈花微笑聾劇團或其他組合」再來表演。汪教授回覆:「何必召集外面的演員來為法鼓作戲,何不就到貴校去帶一個戲劇製作,參與者就是佛學系的學生,經由劇本策劃,表演基礎,到排練製作的方法步驟,上台親自體驗,現身說法。·······」

她的電郵接著:「回到2011年的初衷,讓源自佛典的《悠悠鹿鳴》為討論基本,或其他變奏,或其他發想,或也可能就是鹿,再度生自法鼓,更留在法鼓。除了在2022年的校慶演出,完整製作排練演出的編導演經驗,不僅留在參與者身上,還可帶到未來的工作之中。·······」

最後,她構想:「這門戲劇課應該是一學年。······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習與實作課程,期末呈現就已見雛形,有所表現。寒假期間有機會充實必須外求配合的製作,如服裝道具配樂等。明年下學期開學,就是更多的技術排練、彩排,4 月8日校慶上演。若計畫與當地學校互動,可聯繫安排到附近國中國小去輕簡巡迴幾場,如此劇場經驗更紮實完整!」

我回覆:「的確是很有意義、且有創意的課程與表演,當然敝人也非常佩服您的智慧與勇氣(面對如此大的挑戰:以「表演素人」為對象),而且選課學生不知是否可以達到表演人數?」汪教授答:「素人可塑性較高,流露本色時,比匠人更吸引人。課程也包括肢體和聲音口白的訓練,感情與連結的創造練習活動。要把課程設計得吸引多一點學生來上課,培養各種人才·······」於是,經過汪教授、學校同仁、同學的一起努力,開課成功,我也託大家的福,參加這門課。以下是一些粗淺的學習心得,野人獻曝。

「鹿王捨身」角色體驗

過去,我只能以「觀眾」角度來體會「人生如戲」,因參與此課程,可練習從「演員」角度來學習。第一節課之後,我開始練習將每天的每一個時段,作為人生劇本的橋段,學習好好思考、言語與行住坐臥,揣摩如何優化自己的角色。例如:提醒自己如何練習猶如「鹿王捨身」之「捨己為人」的精神,在學校扮演校長角色時,假如有同仁或同學有什麼狀況,我會不會捨身替他/她們擋子彈?

因此,在課堂之選擇角色練習時,我選《悠悠鹿鳴》第七景「鹿王為懷孕母鹿而捨身」的台詞。準備期間,自己沒有特別去思考如何表演,只是每天有空的時候,就思考「現在就是捨身的場景」,例如,吃飯時揣摩最後一餐的面對捨身死亡之感受。

上課當天,上台時,將自己放空,讓身心隨著台詞的意境走,沒想到,當我說出鹿王的台詞:「是的,當初跟人的王約定好, 每個初一和十五送一頭鹿過去,不是兩頭……」之「每個初一和十五送一頭鹿過去」時,猶如「鹿王附身」,一些意想不到的情緒與表達,油然而生。身心湧出的是「無奈的悲傷」,貫穿之後一連串的「台詞」的情緒。因為相對於人,鹿是弱者,雖與人的約定,已從「濫獵」到「按日提供」(原來經文),汪老師曾說:她下筆時對日獻一鹿還是不忍心,方改為「每個初一、十五」的表現方式。

我下台後,餘韻緩緩起伏,再回到自己。這種「入出」的經驗,讓自己深切反思「演戲的真實」到自己於「真實修行」的不足。當時,自己似乎有感受到鹿王對其鹿民的不捨,成為表演情緒的引發點,但還不知是否有其他參考根據。之後,我在查閱三國時代漢譯《六度集經》的版本,讀到「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泣涕,誨喻之曰:『覩世皆死,孰有免之?尋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無怨矣!』日日若茲。」之「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泣涕」的文字,發現與自己的感受有相應之處,古今情交,不可思議,記於「佛典戲劇編導演」臉書社團。

汪教授於臉書社團回饋:「經典名著,刻劃真情與至性的精準,怎不流傳千古,引動四海共鳴!就是校長您説的古今情交啊⋯⋯」並且提醒需要再反覆練習,情緒輕重才能流露自在。其他的同仁也於臉書社團回饋:「在那一天隨著校長表演的情緒說:『有哪一頭鹿願意代替這頭母鹿,明天去給人吃』,在台下深受感動的我,差點舉手說:『我去!』第一次看現場的戲劇,張力、渲染力十足。感謝此課程帶給自己如此切身的反省經驗。」我們難得有因緣可學習此戲劇三昧,記之分享。

生命與能量定律暨「緣起、涅槃」的聯想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4期,2022年4月)

2022年1月23日,敝人受邀於法鼓山僧伽大學所主辦第19屆「生命自覺營」(出家生活體驗營),講授第5天早上「生命的覺醒與超越」的課程。其中,我介紹有關「生命與能量定律」暨佛教「緣生緣滅、不生不滅」法則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聯想如下:

緣起甚深,涅槃倍復甚深

根據佛傳文獻,佛陀在覺悟後,觀察到貪愛執著於我的眾生,難以理解二種甚深「緣起與涅槃」妙法而多日躊躇︰「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雜阿含經》卷12也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其中,『緣起』的「緣生緣滅」法則,說明眾生貪執「有為法」而生、住、異、滅之生死流轉;『涅槃』的「不生不滅」法則,顯示聖賢無欲無我而隨順「無為法」不生、不住、不異、不滅之涅槃還滅。換言之,「生滅」流轉與「不生不滅」寂滅的法則是二種甚深難解的妙法。

「能量守恆、熱量消散」之難解

此二種難解的眾生流轉與寂滅法則,在探究「生命與能量定律」也有類似甚深難解之處。例如: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Mahlon Hoagland)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Bert Dodson) 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生命運作的方式)之論述:「所有生命的化學反應,或者應該說宇宙中所有的能量與物質,竟都遵守熱力學的兩個定律。第一定律說,在化學反應中,能量可以在不同的形式間轉換,但它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消失。能量的進出始終維持在平衡狀態。第二定律說,能量無可避免的會消散,也就是從較有利用價值的形式,例如光子或鍵結,轉變成較無價值的形式,像是『熱』。能量消散的傾向,以及物質從有序傾向無序的現象,就叫做『熵』,物理學家指出,宇宙的熵直在增加中。這種說法倒是引來一個謎題。 如果宇宙的能量一直在消散中,且所有的物質一直在瓦解中,那為何生命卻是朝相反方向進行?這真是太矛盾!當能量不斷的消散,生命卻似乎愈來愈有條理、愈來愈複雜。」

「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因此,奧地利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在1944年刊行What is life?《生命是什麼?》提到:「從人類思想史之初,乃至今天,不斷的有人認為:在生物體內有某種特殊、非物質或超自然的力(vis viva,生命力)在作用。」

古印度也有以「十六神我/十六知見」的思想,來說明這類的生命原理,但是佛教從「緣起、無我、無自性」的觀察來否定,例如:《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之「四相」,在《大智度論》卷35則完整提到「十六神我」(十六種我執)之錯誤知見:「一切我常不可得,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我·····」這是「般若波羅蜜」(智度、智慧究竟)之體會,也是《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龍樹菩薩對佛說「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消散)與三法印之好處

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粉碎了人類對於永動機械的夢想,還預測:宇宙終將進入所謂「熱寂」(heat death)的靜止狀態。佛教則有「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觀察,例如《大智度論》卷22:「行者觀作法(有為)無常,·····知一切無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但此定律卻可以幫助化學鍵的形成,The Way Life Works解釋:「每當細胞內的分子要合成一個新的鍵結時,它所需要的能量有一部分確實儲存進鏈結中,有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消散到四周。換句話說,真正儲存在鍵結中的能量比形成過程中所消耗的還少,多餘的能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早已消散掉了。乍看之下,你可能覺得是浪費能量,但其實這是有好處的。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那些多餘的能量沒有消散,而仍逗留在鍵結的附近,很可能會發生能量逆流,引起逆向反應,讓鍵結又被拆開。所以多餘能量(即熱能)的散失,可確保已形成的鍵結不再分開,讓反應呈單方向進行。」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體會「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