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3期,2022年3月)
拙文⟨「佛典戲劇編導演」角色體驗⟩(《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記錄有關汪其楣教授為2022年之法鼓文理學院15週年校慶演出所開設課程中敝人的角色體驗。
這門課程中,汪教授也隨堂推薦相關資料,增進學生學習的深廣度,她於10月底,介紹康保成教授大作《佛教與中國古代戲劇形態》(2017年)。此書論述佛教與金元雜劇、明清以來的地方戲、藏戲、傀儡戲、影戲之演出場所、腳色、劇本體制、音樂、表演身段諸方面的關係。例如,宋代戲劇演出的重要場所「瓦舍」原為僧舍,「勾欄」亦與佛寺建築相關;佛寺僧團中的「淨人」與戲劇腳色「淨」,還有元雜劇的「題目正名」、「楔子」、「折」等,均從佛教術語借來,戲劇史上存在一個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的過渡環節。
為管窺印度與中國佛教佛典戲劇題材的種類與其旨意,拙文想舉如下幾個實例:
佛傳、佛弟子傳:出家解脫道
在古印度,馬鳴(Aśvaghoṣa,約80-150年)菩薩善於將佛教人物傳記,改編為文藝作品,宣揚出家解脫道。他所著《佛所行讚》(Buddhacarita)之梵文佛傳詩歌劇,流傳千古,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降魔變相圖」(北魏)就是描繪此梵劇第13〈 破魔品〉之意境:面對猙獰氣洶的魔軍、妖媚萬千的魔女,釋迦牟尼泰然不動,魔軍潰敗,魔女變成老婦。
《付法藏因緣傳》卷五:「[馬鳴菩薩]於華氏城(Pāṭaliputra,現在的巴特納市Patna)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啝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賴吒啝羅(Raṣṭrapāla)本是富豪之子,想出家但不得父母允許,斷食明志,遂隨佛出家得道,返家度化家人與國王。馬鳴菩薩以此事蹟為題材,創作伎樂(詩歌舞蹈劇),宣揚苦空無我之解脫道。
同書接著敘述:「……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㲲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可見馬鳴菩薩不僅是文藝創作家也是梵詩歌劇之演奏家。因此,印順法師《青年的佛教》(1973年):「到西元一世紀,佛教的文藝大師——馬鳴菩薩,作《三契經》。三契就是三節:先歌讚三寶,次誦經或講經,末了唱回向頌。佛教的法事,與歌讚結合起來,成為後代佛教法事的典範。馬鳴又作賴吒啝羅伎,這是佛化的歌劇,感動了好多人來學佛。」
此外,馬鳴菩薩也將佛陀的堂弟孫陀羅難陀(Sundara-nanda,簡稱:難陀)的戲劇性出家修道歷程,改寫為梵文詩歌劇。難陀是當時的美壯男(故稱Sundara),又非常喜愛他美麗的妻子孫陀利(Sundarī,美女),佛陀誘導他出家,讓他徹悟愛欲的過患。
本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本生(Jātaka)」是「從現在的某事件,說到過去某偉大事蹟,又歸結到過去的某某,就是現在佛陀自己或弟子」之佛典故事題材,於傳統之「持戒、禪定、智慧」之外,許多偉大德行(捨身布施、忍辱、精進)故事不斷傳頌,收集歸類,成為佛與弟子們過去生中的因行,引發「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願。
例如:康僧會(251-280年)漢譯之《六度集經》收載91則本生故事,其中第18則「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菩薩世世危命濟物,功成德隆,遂為尊雄。佛告諸比丘:時鹿王者,是吾身也。國王者,舍利弗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此故事是膾炙人口的「鹿王本生」,描述鹿王為輪到獻給國王作食物之懷孕母鹿而捨身,感動國王戒殺,保護鹿群。這也是汪其楣教授《悠悠鹿鳴》舞台劇本的根據。對於過去生與現在世的因果連結,汪教授解讀:佛陀和舍利弗現身說法,敷演鹿王與人王的角色,詮釋慈悲捨身主題的戲劇。
淨土宗祖師傳:歸元鏡
類似前生與今世的因果連結之印度佛教「本生」題材,明朝智達法師創作《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三祖實錄》(簡稱《歸元鏡》)之崑曲傳統劇目,講述了中國佛教淨土宗主要人物東晉廬山(慧遠,334-416年)、唐末永明(延壽,904-975年)、明末雲棲(蓮池;1535-1615年)三位祖師的間隔轉世和永續傳燈之故事。
此劇從釋迦牟尼佛宣示《阿彌陀經》之持名念佛往生極樂國之「殊勝方便歸元」法門,舍利弗自願下凡,剃度慧遠,並協助造殿,接引群賢結蓮社。有一老僧、疾僧投奔廬山。老僧發願專修淨業,廣度羣生,是永明前身;疾僧願為國王,護持佛法,是高麗王前身。
唐末吳越地區,王税司買放魚蝦放生,家無餘蓄,挪用官錢,事發處斬,臨刑之際,刀折為三段,經府尹許自新(蓮池前身)保奏赦免,出家修行,普利羣生,世稱永明延壽大師。
許自新年老時,得大師遺囑及偈詩,決定另換皮囊來世傳燈。五百年後,大勢至菩薩碎其所愛茶碗,示現幻相無常,蓮池警醒,七筆勾塵,捨妻離家雲遊。
蓮池雲遊歸來,入雲棲修道,應村民之求,念佛祈得抗旱甘霖;後又應杭州太守之請,發牒祈祝海神暫停潮汐,以建朱橋;在竹院幽窗下重訂《彌陀疏鈔》,此後傳燈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