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波羅的海三國演講行(2)拉脫維亞、立陶宛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2期,2017.12)

2017年10月9~13日,政治大學林鎮國教授與敝人受邀參加拉脫維亞大學與駐拉脫維亞臺北代表處,向文化部臺灣書院的「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申請的「信仰之樂土:臺灣的佛教與佛學教學」(The Island of Faith:Buddhism and Buddhist Teaching in Taiwan)演講、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活動第一站是在愛沙尼亞首都的塔林大學演講(9日,中午12點到下午4點)結束之後,我們一行搭乘長途巴士,經過4小時多的車程到達拉脫維亞(Latvia)首都Riga(里加),進住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演講、研討會場地)附近的旅館。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光明城堡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位在老城區,成立於1919年,新館則在道加瓦河(Daugava)對岸。新館已是里加的重要地標,由活躍於美國的拉脫維亞建築師岡納・比爾克茨(Gunnar Birkerts,西元1925~2017年)所設計,在2014年首次啟用。比爾克茨的代表作有「康寧玻璃博物館」(1951年)、「聯邦準備銀行」(1973年)等,也曾擔任密西根大學教授(1959~1990年)。

新館的外觀,象徵著拉脫維亞民間傳說中的玻璃山和光明城堡。相傳此城堡沉入一個古老的湖泊,當拉脫維亞人再次成為自己的土地的主人時,才會從深處浮現。此意象深刻反映:拉脫維亞人由於長期受到外人統治,渴望自由的心情,因而將自由視為希望與光明。

為了新館的啟用,作為「2014年歐洲文化之都:里加」慶典環節,該年1月18日,儘管天氣是攝氏零下12度,來自全國各地與海外的15000多人成列,載歌載舞,參加了「愛書人鏈:光明之路」(The Chain of Book Lovers: The Path of Light)的活動(https://goo.gl/8CjEZo),氣氛感人。5個小時內,大家將2000多本紀念性書籍從舊館,傳接2.7公里,經過道加瓦河(Daugava)的石橋,運送到別稱「光明城堡」的新館中庭五層高的紀念書架,象徵知識寶庫所散發的智慧之光。該年7月,前總統夫人周美青訪問該國時,也受邀參觀此圖書館。

2017年10月10日,敝人在此圖書館演講「慈心禪修與其對象之獲得」(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 How to Attain the Meditative Object),介紹學校「ZEN︰『輕安一心』創意禪修空間研究」以及「「慈悲心像:禪修在宗教教育場域的運用研究」等有關禪修與電腦與腦科學之跨領域研究成果。11日下午,我於小型研討會中發表「正念」於臺灣臨終關懷及安寧療護的應用(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in Taiwan),讓大家了解台灣在安寧療護領域的軟實力,因為2010年臺灣民眾的「善終指標」(Quality of Death Index,《經濟學人》發布)是世界排名14(40個國家),亞洲第一;2015年進步到世界排名6(80個國家),亞洲第一的成果。
此外,當地人說:拉脫維亞人接觸佛教主要是藏傳與南傳佛教,似乎從來沒見過來自漢傳佛教的僧人。當天晚上,主辦者邀請我在該圖書館的靜坐空間,指導禪修1小時,但大家似乎意猶未盡,再延長1小時教念佛法門,互動熱絡,欲罷不能,但限於閉館時間,只能收場。

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唯名、唯識


10月12日,我們再搭乘長途巴士,經過近4小時的車程到達立陶宛(Lithuania)首都Vilnius(維爾紐斯)。13日,在維爾紐斯大學以「《大乘莊嚴經論》中「唯」之意涵與佛教禪修關係之考察」(An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Mātra" in Relation to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 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為題演講,說明《大乘莊嚴經論》之「求法品」(11品)第5詩頌之「安心唯有名」(nāman)的「名」是「非物質性」(名)之「受、想、行、識」之四蘊。此與《大念住經》「反復」之第3個關鍵層面:「唯」為了「知與持續念」之故 = 唯知、唯念有關。

唯識之「境」(所取)無體 的觀察,引發「識」(能取)也不可得之體悟(解脫)修行過程也類似《大念住經》之「唯知、唯念」的觀察,引發「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之解脫過程。問答時間,敝人提到大乘禪法的特色,是提倡容易普及的「三昧」(samādhi,等持),因為可以包含「離欲」的禪定與一般性的專注,因此可發展各種(所謂「百八」)以「利他」為主的三昧。

對岸共和國:「唯名」的藝術國家


1997年4月1日愚人節,一些文藝界人士在維爾紐斯老城之維爾尼亞河(Vilnia)圍繞地區,宣布成立名為「對岸共和國」(Uzupis Republic)的「微國家」(Micro-nation,或稱「私人國家」,沒有實質的政治權),或許是「唯名」的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設有藝術畫廊、工作坊、咖啡館等;在入口處,我還發現有西藏帳篷的特產店。但煞有介事,有國旗、貨幣、總統、憲法(38條加「不戰、不贏、不投降」3個箴言,http://uzhupisembassy.eu/?p=22)。其中,憲法第1條「每個人都有權在維爾尼亞河邊生活,維爾尼亞河有權在任何人身邊流過」、第12條「一隻狗有權去做狗」、第13條「貓沒義務愛它的主人,但有需要時就要幫忙」和第37條「每個人都有權不擁有權利(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have no rights)」,強調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每件事情擁有做與不做的權利。這種浪漫的國家宣言不導致政治衝突,或許從「唯名、唯識」、「唯心淨土」角度容易體會,可帶給我們對實體國家過份執著的省思。

2017波羅的海三國演講行(I)愛沙尼亞

2017.11(411)波羅的海三國演講1P3-圖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1期,2017.11)

2017年10月9日-13日,政治大學林鎮國教授與敝人受邀參加拉脫維亞大學與駐拉脫維亞臺北代表處向文化部台灣書院的「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申請“The Island of Faith:Buddhism and Buddhist Teaching in Taiwan”(信仰之樂土:台灣的佛教與佛學教學)演講、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此活動是由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曾在拉脫維亞大學亞洲學系任教)艾恪 (Kaspars Eihmanis)聯繫規劃,駐拉脫維亞臺北代表處大力支持,拉脫維亞大學漢學系柯世浩(Frank Kraushaar)教授則延途陪同擔任主持人,非常感謝這些善因緣,讓我得以參與此促進台灣與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學術與文化交流活動。限於篇幅,先散記愛沙尼亞之行的粗淺感想,其餘拉脫維亞、立陶宛兩國學術交流,下回分解。

波羅的海三國簡介

波羅的海三國(Baltic states) 在地緣政治上,位於歐洲東北,西濱波羅的海,北臨芬蘭灣,長期受周圍大國(蘇俄、波蘭、德國、瑞典等)影響。1917年獨立,1940年被蘇聯併吞,1991年隨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其相關基本數據與台灣相較,如下表所示:

台灣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立陶宛
面積(平方公里) 3萬5千 4萬5千 6萬4千 6萬5千
人口 2千3百萬 1百31萬 1百99萬 2百94萬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39人(2位) 28人(188位) 34.3人(166位) 50.3人(120位)
語言 芬蘭-烏拉爾語族 印歐語系 印歐語系
宗教 不到1/3人口信教,多數為基督教,俄羅斯人信東正教。 天主教50萬人,基督教45萬人,東正教35萬人。 天主教為主、少數地區是東正教、基督教或猶太教
人類發展指數

(2016年)

0.885

(27位)

0.865

(30位)

0.830
(44位)
0.848

(37位)

波羅的海三國面積都比台灣大,但人口密度低,地勢平整,寂寥恬靜。其中,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用以衡量一國於健康、教育及經濟領域之綜合發展成果,值介於0~1之間。台灣的排名27,介於義大利(0.887)、西班牙(0.884)之間。愛沙尼亞排名30,介於捷克(0.878)、希臘 (0.866)、汶萊 (0.865)之間。立陶宛排名37,介於波蘭(0.855)、智利(0.847)之間。拉脫維亞排名44,介於匈牙利(0.836)、阿根廷(0.827)之間。

愛沙尼亞「塔林大學」:相似(鏡像)所緣(禪定對象)

我們活動第一站是在愛沙尼亞首都的塔林大學(Tallinn University),由於愛沙尼塔林大學Alari Allik教授臨時住院,由日文系Margit Juurikas講師負責接待。駐拉脫維亞臺北代表處吳榮泉大使、張峻偉秘書與Kraushaar教授搭了將近4小時的巴士前來會合,令人敬佩。

我以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Mātra" in Relation to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 Śravakabhūmi” (《聲聞地》中「唯」之意涵與佛教禪修關係之考察)講演,說明《聲聞地》之「相似」(鏡像、影像)所緣(禪定對象),是以「唯智」、「唯見」、「唯正憶念」(與《大念處經》反覆觀察之「唯知、唯念」之關鍵層面有關)等用語來表達:禪修時應把握此「意象」之鮮明度和純粹性,可鎮服五蓋,止息煩惱,生起禪定。

之後,有學生問我有關有些南傳上座部的禪師對於大乘禪法或禪宗起源有所疑慮的問題,我從佛教隨時空演變或創意正合乎「因緣所生法:無常、無我(空性)」的法則。

愛沙尼亞旅館之鏡像創意

演講時,我以所住旅館浴室鏡子的標語“The beauty you see in me is a reflection of you ” 「您在我(鏡面)所見的美麗是您自己的映像」(如圖1)為例,說明所謂「相似」(鏡像、影像)所緣(禪定對象)的意涵。因為此家旅館將每件物品都用第一人稱來介紹,例如上述的浴室鏡子,「in me,在我」(我=鏡子),或沐浴乳則標示「您是否願意與我一起沐浴」。

更特別的每間房間的房門皆標示有關愛沙尼亞的一個故事(都以「您知道嗎?」開頭),以我所住的房間(故事833)為例,是「您知道嗎?每一位愛沙尼亞一年至少去劇院一次」(如圖2),

房間內的佈置也是以上述的主題(愛沙尼亞之戲劇表演劇照)的相框(如圖3)。

這家愛沙尼亞旅館之鏡像巧思與各種創意,讓我好奇,因為我過去只知道Skype的通訊軟體(2003年8月問世)是愛沙尼亞人編寫的。因此從《天下雜誌》編譯的網路文章 「不只有Skype,愛沙尼亞如何成為科技大國?」(2013.08.06),得知:當愛沙尼亞1991年從蘇聯獨立,不到一半的人口擁有電話,但由政府推動政經改革,並發展網際網路等資訊科技,到1998年,所有學校都能上網,2000年,政府也將上網作為人民基本權利。因此,孕育出Skype等高科技企業。2012年愛沙尼亞正式推動「程式老虎(Proge Tiiger)」計畫,教導部分1~12年級的學生練習寫程式語言,藉此也可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與創造力。

資訊科技對於虛擬與真實之互融、互動及想像,禪修之如鏡像之隨心轉變的經驗,除了可推論「唯識無境」的體悟,可能也是資訊科技創意巧思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