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星馬法緣散記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09期,2017年9月)

多年來,敝人與星馬法緣匪淺,2017年暑假有如下的弘法邀請,散記微薄心得如下,感恩諸多善知識護持。
檳城:供養師事、恭敬分享
8月4日~6日,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繼傳法師所邀的《大乘莊嚴經論》「供養與師事」研習營,以及「二時臨齋儀之飲食教育」演講。敝人共勉學習菩薩道之「六度行」、「四攝」自利利他圓滿,但若貪著自身受用,將成障礙,故應修「供養」諸佛與一切眾生與「師事」善友對治貪著;若修「四無量心」,視一切有情如獨子,則利他行可不退轉。
「供養、師事」是「恭敬分享」物質、體力、知識等,猶如《科學人》「運動未必減重,演化告訴你」 (2017年3月)報導:若人類每日能量消耗沒有隨演化歷史改變,肥胖主因則是攝取的熱量。如同非洲原始狩獵部落的人,或許會空手而歸,但還可開心回家,因為發揮人類最聰明的武器「分享」來對抗飢餓。分享的遺傳特性在人類歷史已經根深蒂固,或是祭典、節慶、聚會…..,將我們的命運彼此聯繫合作,否則無法長久共存。
亞庇:心智科學、唯念與唯識
8日~9日,馬來西亞、亞庇之寂靜禪林開印法師所邀之「心智科學」座談會,由檳安醫院心臟專科醫生陳昌賜醫生與敝人與談,由沙巴大學工業化學科系侯秀因副教授當主持人。
敝人以「宗教與心智科學」為題,報告心智科學對宗教經驗的近代史,從詹姆士(William James)教授之(1902,《宗教經驗之種種》),乃至紐柏(Andrew Newberg)醫師之The Principles of Neurotheology (2010,《神經神學原理》),以及介紹台灣朱迺欣醫師之《打坐與腦》(2010)以及美國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之(2010,《直觀無我︰禪與心識轉變》)之主格的我(I)、受格的我(Me)及所有代名詞的我(Mine)之正面或負面適應性的腦部變化,由此推論或可檢驗到禪修者體驗見性(無我)的狀態。
座談時段討論以科學儀器判斷禪修者開悟是否適當的議題。敝人認為我們可以採取開放的思考,因為古代的修行也是有檢驗方式,而宗教與科學合作,或可更了解心智運作機轉與評量準則,有助於人類心智發展。
寂靜禪林與慈音寺林主席所邀之「四念處與唯識觀」的演講中,敝人解說《瑜伽師地論》遍滿所緣(禪修對象)之同分「影像」或「唯智、唯見、唯正憶念」之「相似」所緣是屬於意識之作用對象,若把握此「意象」之鮮明度和純粹性,可鎮服五蓋(貪欲、瞋恚、昏沈、掉悔、疑),生起禪定。
這與《大乘莊嚴經論》「求法品」所提出「唯名、唯識」之禪修過程有關,也可能是源自《大念處經》每階段禪修反覆觀察的四個步驟(內、外、內外;生、滅、生滅;唯知與唯念;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
所以,時時觀照觸景生情之「意象、影像」是什麼,這是關鍵(唯),消除「所緣、所取」(外境)的分別心 消除「能緣、能取」(內識)分別心,因而體悟眾生平等性(真如),捨智頓刻圓融,悲願油然湧現。
新加坡:驟變時代之內性(博雅習性)
12日~13日,新加坡Institute of Chinese Buddhism(漢傳佛學院)莊主席等人所邀的是「在驟變時代釋放內性」(Unleashing Intrinsic Qualities to Succeed in This Era of Disruptions)論壇。
根據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所2015年出版No Ordinary Disruption (《非常顛覆/驟變》),提出讓10億人脫貧的四大全球力量(新興市場都會化;科技驟變;人口老化;貿易、人力、資金、資訊之全球大連結)形成「驟變」、轉變之新常態(the ‘new normal’ of shifts),打破(break) 過去所根據的假設和經驗而推測某些長期趨勢(trend),我們需要「重設你的直覺」(reset your intuition),以因應充滿機會、卻令人不安的新挑戰。
如何打破慣性思惟,重新設定自己的心智導航系統,敝人提出:從腦科學對於習慣的研究,如何經由Evernote、具備跨平台、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阿賴耶識」記事本(詳參《人生》,2011年5月),打破記憶的健忘乃至偏頗、糾纏等各種錯認直覺,養成終身學習「博學多聞」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以及經由「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時間管理法,改善「拖延」、專注工作、增進效率與保養眼睛、脊椎,養成身心健康「雅健生活」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戒」的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的修行次第,培養佛教所謂「人命在呼吸之間」的無常驟變的如實知見,釋放眾生內性(博雅習性),善用科技以賦予更多人機會。未來20年,上述四大推力會再推動全球30億人晉身中產階級,期待未來是「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的世界,這也是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目標。

如何養成生命探索與抉擇的習慣 2017.09.18台灣師範大學中道社 演講講義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臺北藝術大學 名譽教授
如何養成生命探索與抉擇的習慣-講義
A. 生命探索與抉擇
參考:2014.08 《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侯坤宏、卓遵宏 訪問。臺北:國史館。增訂版(2015)。臺北:法鼓文化
第一篇 兩段學生時期(1954-1992年,1-38歲)
壹、出家前之學習(1954-1979年.1-25歲)
一、學佛前之學習(1957-1972,3-18歲)
二、學佛後之學習與服役(1972-1979年,18-25歲)
貳、出家後之學習(1979-1992年,25-38歲)
一、西蓮淨苑三年的僧團生活(1979-1982年,25-28歲)
二、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時期(1982-1985年,28-31歲)
三、日本東京大學之留學時期(1986-1992年,32-38歲)
第二篇 三頭工作時期(1992-2014年,38-60歲)
叁、西蓮淨苑的工作(1992年- ,38歲- )
一、副住持(1992-1998年,38-44歲)
二、住持(1998年- ,44歲- )
三、《乘雲宗譜》的發現
四、寸草與春暉
肆、臺北藝術大學的工作(1992-2014年,38-60歲)
一、二年的客座教職(1992-1994年,38-40歲)
二、三年的學務長經歷(1994-1997年,40-43歲)
三、準備升等教授(1997-1999年,43-45歲)
四、六年的教務長經歷(2000-2006年,46-51歲)
五、在藝大所開設的課程
伍、中華佛研所、法鼓佛教學院、法鼓文理學院的工作(1992年38歲迄今)
一、教學工作
二、副所長(1994-2007年,40-53歲)
三、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文理學院校長(2007年- ,53歲- )
第三篇 四個夢想(人腦、電腦、社區、學園)實踐(1992年- ,38歲- )
陸、梵典唯識、禪修與腦科學之教研(1992年- ,38歲- )
一、梵典唯識文獻翻譯與研究
二、古今心智科學的對話
三、四念住與三重腦理論
四、腦的情緒生活與慈悲禪定腦影像
五、腦科學之「變動之我」與佛教之「無我」觀
六、「順解脫分」之相狀︰悲欣毛豎
七、直指人腦,明心見性
八、禪與腦︰自我與無我
九、打坐的腦波研究
十、直觀無我:禪與心識的轉變
十一、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
柒、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數位人文(1998年- .44歲- )
一、CBETA第一期(1998-2002):《大正藏》
二、CBETA第二期(2003-2008):《卍新續藏》
三、CBETA第三期(2009-2014):《嘉興藏》、歷代藏經補輯等、國圖善本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
四、參與數位人文、佛學資訊的歷程
捌、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1998年- ,44歲- )
一、臺灣與日本之「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培訓計畫交流記實
二、靈性與覺性照顧、人生最後的48小時
三、拖死屍是誰
四、生死三關
五、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六、禪定、醫學與安寧照顧
七、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
八、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
九、優質佛教徒終身學習守則:五戒新詮
十、記錄社區,看見淨土
十一、「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
十二、我與汪其楣教授之拈花微笑聾劇團的因緣
十三、身心健康「五戒」:笑、刷、動、吃、睡
十四、終身學習「五戒」:閱、記、研、發、行
玖、法鼓佛教學院與法鼓文理學院(2007年- ,53歲- )
一、法鼓山的「三大教育」︰A+B+C=Dharma Drum
二、校慶「淨灘」迎接「世界地球日」
三、什麼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
四、增設佛教學系博士班: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
五、文化教育的軟實力
六、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
七、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
八、法鼓佛教學院「五分鐘說書」比賽感想
九、聚沙興學、微塵淨土
十、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
十一、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世界:跨界、轉型、擴展
十二、「法鼓文理學院」啟航
拾、結語:huimin2525,退休‧善終?!(huimin2525)
一、我的生命密碼︰huimin2525
二、退休‧善終?!

B.「阿賴耶識」記事本:聞思熏習、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門
(《人生》雜誌2011.05)
「阿賴耶識」記事本:如何「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
長久來,我一直在尋求,是否有「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記事本?或許可以稱為「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我想藉此,「隨時隨地」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終於,在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http://www.evernote.com/about/home.php),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
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讓我「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關係,以便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C.「拖延」與「番茄工作法」 (《人生》雜誌2016. 11)
「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是依六個步驟進行(https://goo.gl/Qj0leI):
(1)規劃工作目標,預估需要幾個「番茄工時」,依序進行。如果1個目標需要太多番茄工時(例如5個以上),可以再分割;反之,1個目標不足1個番茄工時,也可合併其他目標。
(2)設定25分鐘(也可微調)為「番茄工時」。
(3)專注工作,直至定時器提示。
若在「番茄工時」中,其他事情發生時,有如下兩種處理方式:
[i]若是緊急必須立即處理,則將當前的「番茄工時」廢棄,找時間重新開始。
[ii]若非緊急,則可告知(inform)對方目前我正在工作;協調(negotiate)預計延後的時間;立即安排(schedule)追蹤(follow-up);當「番茄工時」完成後,叫回(call back)對方,準備處理該事情。
(4)標記次數,成為視覺化記錄,若是應用軟體則可自動記錄。
(5)休息5分鐘,閉目養神,補充水分,舒展筋骨。
(6)每完成4個「番茄工時」,休息15-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