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09期,2017年9月)
多年來,敝人與星馬法緣匪淺,2017年暑假有如下的弘法邀請,散記微薄心得如下,感恩諸多善知識護持。
檳城:供養師事、恭敬分享
8月4日~6日,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繼傳法師所邀的《大乘莊嚴經論》「供養與師事」研習營,以及「二時臨齋儀之飲食教育」演講。敝人共勉學習菩薩道之「六度行」、「四攝」自利利他圓滿,但若貪著自身受用,將成障礙,故應修「供養」諸佛與一切眾生與「師事」善友對治貪著;若修「四無量心」,視一切有情如獨子,則利他行可不退轉。
「供養、師事」是「恭敬分享」物質、體力、知識等,猶如《科學人》「運動未必減重,演化告訴你」 (2017年3月)報導:若人類每日能量消耗沒有隨演化歷史改變,肥胖主因則是攝取的熱量。如同非洲原始狩獵部落的人,或許會空手而歸,但還可開心回家,因為發揮人類最聰明的武器「分享」來對抗飢餓。分享的遺傳特性在人類歷史已經根深蒂固,或是祭典、節慶、聚會…..,將我們的命運彼此聯繫合作,否則無法長久共存。
亞庇:心智科學、唯念與唯識
8日~9日,馬來西亞、亞庇之寂靜禪林開印法師所邀之「心智科學」座談會,由檳安醫院心臟專科醫生陳昌賜醫生與敝人與談,由沙巴大學工業化學科系侯秀因副教授當主持人。
敝人以「宗教與心智科學」為題,報告心智科學對宗教經驗的近代史,從詹姆士(William James)教授之(1902,《宗教經驗之種種》),乃至紐柏(Andrew Newberg)醫師之The Principles of Neurotheology (2010,《神經神學原理》),以及介紹台灣朱迺欣醫師之《打坐與腦》(2010)以及美國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之(2010,《直觀無我︰禪與心識轉變》)之主格的我(I)、受格的我(Me)及所有代名詞的我(Mine)之正面或負面適應性的腦部變化,由此推論或可檢驗到禪修者體驗見性(無我)的狀態。
座談時段討論以科學儀器判斷禪修者開悟是否適當的議題。敝人認為我們可以採取開放的思考,因為古代的修行也是有檢驗方式,而宗教與科學合作,或可更了解心智運作機轉與評量準則,有助於人類心智發展。
寂靜禪林與慈音寺林主席所邀之「四念處與唯識觀」的演講中,敝人解說《瑜伽師地論》遍滿所緣(禪修對象)之同分「影像」或「唯智、唯見、唯正憶念」之「相似」所緣是屬於意識之作用對象,若把握此「意象」之鮮明度和純粹性,可鎮服五蓋(貪欲、瞋恚、昏沈、掉悔、疑),生起禪定。
這與《大乘莊嚴經論》「求法品」所提出「唯名、唯識」之禪修過程有關,也可能是源自《大念處經》每階段禪修反覆觀察的四個步驟(內、外、內外;生、滅、生滅;唯知與唯念;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
所以,時時觀照觸景生情之「意象、影像」是什麼,這是關鍵(唯),消除「所緣、所取」(外境)的分別心 消除「能緣、能取」(內識)分別心,因而體悟眾生平等性(真如),捨智頓刻圓融,悲願油然湧現。
新加坡:驟變時代之內性(博雅習性)
12日~13日,新加坡Institute of Chinese Buddhism(漢傳佛學院)莊主席等人所邀的是「在驟變時代釋放內性」(Unleashing Intrinsic Qualities to Succeed in This Era of Disruptions)論壇。
根據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所2015年出版No Ordinary Disruption (《非常顛覆/驟變》),提出讓10億人脫貧的四大全球力量(新興市場都會化;科技驟變;人口老化;貿易、人力、資金、資訊之全球大連結)形成「驟變」、轉變之新常態(the ‘new normal’ of shifts),打破(break) 過去所根據的假設和經驗而推測某些長期趨勢(trend),我們需要「重設你的直覺」(reset your intuition),以因應充滿機會、卻令人不安的新挑戰。
如何打破慣性思惟,重新設定自己的心智導航系統,敝人提出:從腦科學對於習慣的研究,如何經由Evernote、具備跨平台、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阿賴耶識」記事本(詳參《人生》,2011年5月),打破記憶的健忘乃至偏頗、糾纏等各種錯認直覺,養成終身學習「博學多聞」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以及經由「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時間管理法,改善「拖延」、專注工作、增進效率與保養眼睛、脊椎,養成身心健康「雅健生活」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戒」的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的修行次第,培養佛教所謂「人命在呼吸之間」的無常驟變的如實知見,釋放眾生內性(博雅習性),善用科技以賦予更多人機會。未來20年,上述四大推力會再推動全球30億人晉身中產階級,期待未來是「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的世界,這也是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