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佛學資訊之未來發展:語意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02期,2017. 02)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敝人受邀浙江大學佛教資源研究中心何歡歡主任,參加該中心與哈佛大學與哈佛燕京學社聯合舉辦的「佛教研究新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包括哈佛大學南亞系系主任帕替爾(Parimal Patil)等近三十位學者與會。研討主題如下(1)佛教資源之數位化;(2)佛教多語種文獻之合作研究;(3)佛教哲學思想之跨區域研究;(4)佛教研究的未來發展。

「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

浙江大學副校長、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理事長羅衛東在開幕式致辭:古典文獻學是浙江大學的優勢學科,目前浙大在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學領域都有所投入和佈局。因此,此中心目標是致力於保存和共享佛教資源,發展並深化佛教研究,將與哈佛大學、國際文獻保護基金會簽約聯合創建並運營大型綜合性佛教專業數據庫—「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Buddhist Universal Digital Archive,簡稱BUDA)。接著是東京大學齋藤明教授的主題演說,他將佛學分為研究(Research)和資源(Resource)兩方面:前者包括校勘本、翻譯、文章、書籍等;後者則有寫本、碑文、繪畫、雕塑等。上述又有紙質(paper)與數字化(digital)的不同形式。最後,他介紹「佛教用語用例庫」Bauddhakośa(A Treasury of Buddhist Terms and Illustrative Sentences)的研究計畫網站的發展現況。

之後,兩天的議程:敝人與洪振洲老師發表「新世代佛學數位研究資源發展趨勢:整合協作與量化分析」。東京大學下田正弘教授發表「數位人文之佛教研究多使命旨在開發數位時代藝術人文研究的全部潛力」,永崎研宣發表「SAT數據庫的技術層面:鏈接文本與圖像」。北京大學王頌教授發表「晚清民國時代的佛教影像—利用網絡數據庫進行的圖像學研究」、萊頓大學司空竺(Jonathan Silk)教授發表「如何開放地編輯佛典?」。日本國際佛教大學院大學落合教授發表「日本的經錄研究」、北大李四龍教授發表「南北朝佛教解經的重點與方法」。哈佛大學羅柏松(James Robson)教授發表「辟支佛何錯之有?」、奧地利安娜馬唐納(Anne MacDonald)教授發表「採掘《入中論》」。狩野恭教授發表「實(實體)之研究:功能、存在、實質、屬性」、陶德路易斯(Todd Lewis)發表「從文本記錄到歷史輪廓:對加德滿都河谷(尼泊爾)馬拉時代佛教之考察」。清華大學沈衛榮教授發表「漢譯喜金剛和道果法文獻考論」、漢堡大學多吉旺秋教授發表「缺乏佛教語文學之佛教哲學是否可能?」。帕替爾教授發表「佛教徒為何爭論?」、宗教博物館了意法師發表「法教與實修的系統教育」。

此次會議可看出大陸高教體系積極發展佛學資源的研究動向,他們有其歷史久遠、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資源優勢,值得關注;台灣的佛學界如何調整自己的定位,截長補短,合作交流,是未來必須思考的議題;以下是敝人對此定位議題的想法,提供方家指教。

 

語意網與LOD (Linked Open Data;鏈結開放資料)

敝人在此次研討會提到:新世代佛學數位研究資源發展趨勢是:從Web 2.0(參與互動網)向Web3.0(語意網)發展;從Data base(資料庫)向Knowledge base (知識庫)發展。因為,1989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者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在2009年TED talk以“The next web”(下一代的網路)」為題,期待大眾發展「語意網」(Sematic Web)與LD (Linked Data;鏈結資料)的呼籲。因為,隨著大量資料在網際網路湧現,如何讓「機讀」(Machine readable)資料(搜尋功能;資料庫),成為「機解」(Machine understandable)資料(推理功能;知識庫),形成一個讓電腦能夠直接或間接處理的資料網(Web of Data)。

所謂「鏈結資料」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以「統一資源識別碼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表示任一事物,以「超連結傳送協定」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作為傳送URI的機制,以「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描述資源屬性(property)。若將「鏈結資料」(Linked Data)又是「開放資料」(Open Data),則稱為LOD (Linked Open Data;鏈結開放資料),可產生更多的價值。根據 2014 年的「LOD雲」狀況 (State of the LOD Cloud) 報告,全球約有1014個(2011年295個)資料集(dataset),例如:DBpedia、Open Library等。

目前,法鼓文理學院法源法師也有「Buddhist Ontological Wordnet 之建構方式研究」的構想,參考「語意網」的概念,將佛教傳統知識架構(例如:科判),建構語意網之Ontology(知識本體)。例如:「定學」的「類別」(Class)可找出「子類別」(Subclass):樂遠離、清淨諸蓋、依三摩地…..;「依三摩地」再有二個子類別:三三昧、四靜慮,其中「三三昧」有三個「個例」(Individual):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可用「屬性」(Property):hasFormer(有前者)及hasLatter(有後者)表示前後之順序關係。如此的佛教語意知識架構,若又是LOD,對於佛學知識的學習、研究、教學等層面,會有突破性發展。

 

哲人其萎,法界無盡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台北藝術大學 名譽教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主任委員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01期,2017. 01)

1992年秋,我從日本回國任教,同時也在中華佛學研究所開課。有天,與同學們在北投文化館前的公園附近散步,走過一輛車旁,有人向我介紹:「在車子內補眠的是教佛學英文的杜正民老師,他很喜歡讀書,晚上會讀到捨不得睡覺。」接著他也醒了,靦腆地揉眼睛,整理車中的散落的書,走出車外,與我親切問訊寒暄,是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次見面。

1987年,杜老師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後,也在所裡任教。他對各種佛學資料與目錄的整理很有興趣,因此,1997年,恆清法師找他作臺灣大學「佛學網路資料庫」。1998年,我聽說他常會教同學佛學網路資料的使用方法,因此,請他當場示範,當時我覺得這是佛學未來的發展方向,當場以副所長的立場,邀請他加入專任師資行列,擔任「佛學網路資料室」主任,也感謝佛研所創辦人聖嚴法師與李所長完全支持。

從此,杜老師依序就任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總幹事、副主任委員協助主任委員的我,任職中華佛研所圖書資訊館館長協助我擔任副所長,任職法鼓佛教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副校長協助我擔任校長,乃至因為調適身體狀況,卸任行政職務,我們合作近19年,是非常珍貴的工作、研究夥伴與朋友關係。

杜老師、維習安(Dr. Christian Wittern)博士、恆清法師、中研院謝清俊教授等師友協助CBETA與國內外相關團體交流,定期參加國內外研討會。例如:於1998年於太平洋鄰里協會會議,由杜老師與維習安顧問於中研院舉行說明會,首度對國外學者發表與介紹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工作,開啟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契機。

在跨領域交流方面,1999年,中正大學舉辦「語言學與漢文佛典演講暨座談會」,杜老師、維習安顧問與我,各有一場的論文發表。此時,CBETA已經完成的漢譯佛教三藏「經、律、論」(《大正藏》印度撰述部,6千多萬字)的資料庫,初步確立了「高效率、高品質、標準化、國際化」的目標。

2001年,我向聖嚴法師請示如何籌措CBETA第二期的經費,他介紹新加坡企業家吳一賢居士到中華佛研所來了解狀況,我與杜老師向他介紹CBETA的功能以及續作《卍續藏》電子化的意義。吳居士回報聖嚴法師說:同意以他夫人黃淑玲女士的名義以及另一位隱名朋友合資,分5年贊助CBETA第二期(《卍續藏》電子化)的經費。於2002年11月,我與杜老師赴日,拜訪國書刊行會,表達無償授權《卍續藏》電子化的感謝。

2007年,我與杜老師邀請台灣大學歐陽彥正、黃乾綱教授以及京都大學維習安教授組成研究團隊,由杜老師主筆,我建議以「台北版電子佛典集成之研究與建構」(3年期)計畫名稱,申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數位內容公開甄選子計畫」,讓CBETA可以接續完成第三期(2009-2014年):嘉興藏、歷代藏經補輯等、國圖善本佛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等目標。

杜老師也是旅行家,敝人因一起出國開會或考察的因緣,受惠於他的照顧。1999~2004年,杜老師與我主持國科會「數位博物館計畫:玄奘西域行」之子計畫一「文獻、圖像、史地資料之組織與研究」。因而,2001年暑假,我們兩個人僱吉普車,安排新疆絲路考察之旅。第八天,在喀什(疏勒) 到帕米爾高原(蔥嶺)上的塔什庫爾干(Taxkorgan,石頭城,海拔3,094公尺)的路途,杜老師向我提醒:「注意呼吸舒暢,避免劇烈跑動,以免高山症。」可是到了目的地,已經黃昏,我心中只想著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卷12:「朅盤陀國(塔什庫爾幹), …….伽藍十餘所,僧徒五百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今王淳質,敬重三寶」以及「公主堡」的神奇傳說,忘了杜老師的叮嚀,爬上衝下,搶時間拍攝古城遺址。當晚就出現頭痛嘔吐、心跳加速等高山反應症狀。當時痛不欲生的感受,我想或許會在此地往生,向杜老師說:「若我死在如此寧靜乾淨之地,也是福報。可以的話,不用麻煩運回台灣,就地火化,植葬此地。或按照當地習俗,方便即可。」他則不慌不忙的幫我刮痧,消解症狀。隔天調整行程,下山讓我休養。

不久,我們一起參加在香港舉辦的「漢文史資料庫研討會」。出發前,台北藝術大學有緊急會議需要我主持,因此我想放棄。沒想到,他在機場幫我處理延後班機,托杜師母帶改好班次的機票,送到學校會議室門口,讓我可以轉搭下一班的飛機參加研討會。我稱讚說您們服務這麼好,可以開「杜家旅行社」。

杜老師善於規劃旅行,對於「人生的生死旅途」也同樣善巧安排。或許,我們只是人生「遊山玩水」旅途的過客,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或者是生命大地中的塵土。法界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浪花與塵土起自於大海或大地,再回歸大海或大地,好像是「回家」,我們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