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

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9期,2013.07

身心健康與終身學習

2013年6月8日,第二屆「法鼓佛教學院暨法鼓山僧伽大學畢結業典禮」,如同第一屆,依照(一)搭菩薩衣,深智廣行;(二)傳燈發願,大悲心起;(三)吟唱法鼓,勇健啟航之三階段進行(詳參《人生》雜誌,2012.06)。這次,敝人在思考「校長致詞」的內容時,除了想到於《人生》2010年1月)的拙文提到「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之外,也想分享如何面對「無常、苦、無我」的人生大海,可以「勇健啟航」的基本資糧。

資糧需要靠日常生活習慣累積,所謂「生活習慣」,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意譯為「戒」,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因此,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可說是健康資糧。

其次,敝人認為「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是第二種「勇健啟航」的智慧資糧,因為「聞、思、修」是佛教之簡擇事理的三種智慧(三慧),而「閱讀、記錄」與「聞所成慧」有關,「參究、發表」與「思所成慧」有關、「實行」與「修所成慧」有關,分述如下:

一、閱讀:廣學多聞

對於佛法的學習,需要聽聞、閱讀「三藏」(經、律、論),如《大毘婆沙論》卷42:「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大乘佛教的「聞慧」,除了佛法(內明),更擴大到當時世間的各種學問(醫方明、因明、聲明、工業明),合稱「五明」,如《瑜伽師地論》卷13:「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面對現代社會,更需要廣大到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各種層面的聽聞與閱讀。因此,敝人除了佛典的閱讀之外,長期訂閱《讀者文摘》、《科學人》、Newton、The Economist等刊物或電子書以及中外網路新聞,也使用各種類型的電子書閱讀器,例如:Kindle, iBooks, Zinio, Hamibook,Kobo等,方便購閱各類書籍。更重要的,也經常閱讀自己的身心狀況,如同拙文「有空逛逛腦海網路」(《人生》2006.6)所述:注意當前的心情氣溫?煩惱指數?如何超越生死、涅槃的「兩岸」關係?探索如何建立十方佛國土的「國際」關係。

二、記錄:知識管理

如上所述,「聞所成慧」由「聽聞、領受、讀誦、憶念」獲得。其中,「憶念」的聞慧,在紙張昂貴、沒有電子媒體的時代,特別重要。因此,在印度文化中,發展成為「陀羅尼」(dhāraṇī;意譯︰總持)的記憶術,以成就聞慧。佛教也運用它來學習「憶持」各種善法,以遮除各種惡法。特別是菩薩以利他為主,為不忘失無量之佛法,在大眾中無所畏,能自由自在的說法,故必須學習陀羅尼︰從一法,聯想一切法;從一句,聯想無量句;從一義,聯想無量義;以總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

但是,在知識量暴增的時代,我們不能完全藉由「記憶」,而且人們常會有「記憶力錯覺」(illusion of memory),必須養成適時記錄的習慣,以成就現代聞慧。因此,拙文「阿賴耶識記事本」(《人生》雜誌2011.05)中,介紹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它是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以及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

如同現代企業界對知識產生流程的分析︰資料(data)→〔處理、分析〕→資訊(information)→〔審核、分類〕→知識(knowledge)→〔行動、驗證〕→智慧(wisdom),配合「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社群、智庫等機制或方法,將個人核心專長或團體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經驗、技術、文化、習慣….)有效率地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因為這些知識與價值的總合是我們的「智慧資糧」。

三、參究:參疑研究

對於「思所成慧」,《瑜伽師地論》卷16:「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黑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換言之,應該(1)安排獨處靜思的時間;(2)不浪費時間思考沒有意義的對象,專注於所應該學習的對象;(3)可以分辨謬論與正論;(4)依據意義,不拘泥文字; (5)有些可相信專家直覺,有些需要智慧分析思量;(6)堅定思惟;(7)安定思惟;(8)持續思惟;(9)究竟思惟不退縮等九種態度,對於所聽聞與記錄的知識之「疑情」參究。

其次,《瑜伽師地論》卷16:「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五種。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這是說明對於「存在」(有法)的五種角度與「非存在」(無法)的五種角度的研究(善思擇)。例如:善思擇「自相」「存在」(有法),可以從將所有物質性存在分析到「其小無內」的單位,稱為「極微」(或「微塵」),有別於其他而「自相不失」。如此經常思惟:分析萬物為「極微」的平等性,漸斷「身見」的執著以及憍慢。

猶如《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觀察其身上下支節,皆微塵聚,地水火風和合所成;復應思惟,即彼一一微塵之內,皆有虛空;…..復應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所有支節,一一支節所有微塵,皆亦如是。」藉由自他身之微塵的觀察,破除「身見」的我執,進而對所有眾生起「大慈」,故說:「若捨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

在運用工具方面,敝人除了文書軟體的樹狀標題模式作為文件分析的呈現之外,也用mindmap的相關軟體(例如:Xmind)協助分析,以及試算表軟體作統計運算。

四、發表:刊行交流

將所聽聞、記錄、參究的成果,運用各種形式發表刊行以便切磋交流是「思所成慧」成就的關鍵。因為閉門造車,不容易進步。我們若能養成同儕切磋交流的習慣,容易發現自己所「聞、思」的缺點與錯誤。因此,學術界的刊物皆有「專業審查」制度,以確保「聞、思」知識的品質。

所以,我們盡量讓自己之「聞慧、思慧」透明化,善用眾人的「聞思」力,隨時隨地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如此「借力使力」,容易保持「聞、思、修」三慧清淨。並且,也隨時隨地以世界為平台,準備服務所有世人,容易保持創造價值力,讓創意無限,功德無量。

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可以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產生豐富的資源。

五、實行:自利利人

「修所成慧」是與禪定相應的觀察智慧。如同拙文「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人生》2008.6)所述:佛教不僅重視師徒之間口傳、心記、持誦的學習,也重視從知識→〔行動、驗證〕→智慧,經由「行證」,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或效益。所以,《增壹阿含經》卷23:「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這些佛教警句,提醒我們對在學習時,不要只是增加知識的數量,也應該重視內化與「體證」 (embodied),以禪定相應的觀察智慧,能產生有解脫或利他價值之「實行」智慧品質。

終身學習「五戒」與菩薩道

如上所述與「聞、思、修」簡擇事理的三種智慧(三慧)有關之「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可以讓我們從「閱讀:廣學多聞」開始,學習《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或者《大般若經》卷571〈9無所得品〉:「常依正教,修佛隨念,捨俗出家,如教修行,轉為他說,雖為他說而不求報;見聽法眾,常起大慈;於有情類,恒起大悲;廣學多聞,不惜身命;常樂遠離,少欲喜足;但採義理,不滯言詞;說法修行,不專為己;為有情類,得無上樂,謂佛菩提大涅槃界。」

總之,終身學習「五戒」(簡稱:讀、記、研、發、行)不僅可以增長「聞、思、修」三種智慧,也有助於菩薩道的學習,衷心祝福諸位同學終身學習「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利人利己,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