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4期,2022年4月)
2022年1月23日,敝人受邀於法鼓山僧伽大學所主辦第19屆「生命自覺營」(出家生活體驗營),講授第5天早上「生命的覺醒與超越」的課程。其中,我介紹有關「生命與能量定律」暨佛教「緣生緣滅、不生不滅」法則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聯想如下:
緣起甚深,涅槃倍復甚深
根據佛傳文獻,佛陀在覺悟後,觀察到貪愛執著於我的眾生,難以理解二種甚深「緣起與涅槃」妙法而多日躊躇︰「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雜阿含經》卷12也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其中,『緣起』的「緣生緣滅」法則,說明眾生貪執「有為法」而生、住、異、滅之生死流轉;『涅槃』的「不生不滅」法則,顯示聖賢無欲無我而隨順「無為法」不生、不住、不異、不滅之涅槃還滅。換言之,「生滅」流轉與「不生不滅」寂滅的法則是二種甚深難解的妙法。
「能量守恆、熱量消散」之難解
此二種難解的眾生流轉與寂滅法則,在探究「生命與能量定律」也有類似甚深難解之處。例如: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Mahlon Hoagland)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Bert Dodson) 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生命運作的方式)之論述:「所有生命的化學反應,或者應該說宇宙中所有的能量與物質,竟都遵守熱力學的兩個定律。第一定律說,在化學反應中,能量可以在不同的形式間轉換,但它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消失。能量的進出始終維持在平衡狀態。第二定律說,能量無可避免的會消散,也就是從較有利用價值的形式,例如光子或鍵結,轉變成較無價值的形式,像是『熱』。能量消散的傾向,以及物質從有序傾向無序的現象,就叫做『熵』,物理學家指出,宇宙的熵直在增加中。這種說法倒是引來一個謎題。 如果宇宙的能量一直在消散中,且所有的物質一直在瓦解中,那為何生命卻是朝相反方向進行?這真是太矛盾!當能量不斷的消散,生命卻似乎愈來愈有條理、愈來愈複雜。」
「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因此,奧地利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在1944年刊行What is life?《生命是什麼?》提到:「從人類思想史之初,乃至今天,不斷的有人認為:在生物體內有某種特殊、非物質或超自然的力(vis viva,生命力)在作用。」
古印度也有以「十六神我/十六知見」的思想,來說明這類的生命原理,但是佛教從「緣起、無我、無自性」的觀察來否定,例如:《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之「四相」,在《大智度論》卷35則完整提到「十六神我」(十六種我執)之錯誤知見:「一切我常不可得,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我·····」這是「般若波羅蜜」(智度、智慧究竟)之體會,也是《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龍樹菩薩對佛說「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消散)與三法印之好處
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粉碎了人類對於永動機械的夢想,還預測:宇宙終將進入所謂「熱寂」(heat death)的靜止狀態。佛教則有「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觀察,例如《大智度論》卷22:「行者觀作法(有為)無常,·····知一切無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但此定律卻可以幫助化學鍵的形成,The Way Life Works解釋:「每當細胞內的分子要合成一個新的鍵結時,它所需要的能量有一部分確實儲存進鏈結中,有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消散到四周。換句話說,真正儲存在鍵結中的能量比形成過程中所消耗的還少,多餘的能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早已消散掉了。乍看之下,你可能覺得是浪費能量,但其實這是有好處的。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那些多餘的能量沒有消散,而仍逗留在鍵結的附近,很可能會發生能量逆流,引起逆向反應,讓鍵結又被拆開。所以多餘能量(即熱能)的散失,可確保已形成的鍵結不再分開,讓反應呈單方向進行。」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體會「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好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