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8期,2016. 10)
最近,我連續接觸到討論「為何我們「拖延」(procrastination)」的報導,例如:《讀者文摘》(2016年5月)「大腦的美麗世界」封面專文之「推託延遲」:由於當下想要感覺輕鬆自在,所以我們會延後處理急迫的計畫,以避免討人厭的苦差事帶來負面的情緒。不過,這麼做其實是把麻煩丟給未來的自己。
我們為何要這樣對待未來的自己?
加拿大心理學家皮奇樂(Pychyl)博士指出:「這個問題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就變成:我們為何要這樣對待未來的自己?」美國方面有項研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受測者在想到[用數位技術模擬]目前的自己、未來的自己[的臉孔]以及別人(名人的臉孔)時,因為「自他之別」的判斷會引發「吻側帶狀皮質」(rACC)之活躍,結果發現想到未來的自己時,腦內運作的狀態和想到別人比較接近。
《華盛頓郵報》博客文章(4月27日)「拖延的真正理由以及如何停止?」(https://goo.gl/bgt7GV),以及BBC英語學習節目(6 Minute English) 6月30日的主題是「開始/繼續工作吧!」(Get on with it! http://goo.gl/dNOJWk)都提到:根據專家的建議,多想像現在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未來的自己要事,例如:提早準備考試、寫報告……退休儲金,不要拖延到火燒眉毛。
佛教晚課「普願警眾偈」之「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甚勿放逸」也是好的提醒習慣。
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
人氣部落客提姆厄本(Tim Urban)雖知拖延不好,但積習難改,於是撰寫「等等但為何」(Wait But Why)部落格。他曾受邀在2016年2月TED論壇的節目,以「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等有趣譬喻來說明拖延者腦中運作的模式。
「理性決策者」(Rational Decision-Maker)能為我們合理地作長期規劃,不拖延。但是,腦袋裡的「立即享樂猴」(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只想作眼前容易且快樂的事,因而控制我們的行為,不知不覺陷入「暗黑玩樂場」(Dark Playground),直到作業或工作期限緊逼,「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才驚醒,嚇跑「享樂猴」,再讓「理性決策者」收拾善後。這種拖延的惡性循環,會讓我們產生焦慮感、愧疚感、失去自信等不愉快的感受。此外,有些人生重要目標是沒有期限約束,不會有「恐慌怪獸」驚嚇「享樂猴」,就會讓我們拖延一輩子,遺憾終生。
三重腦理論與「人、猴、獸」的關係
美國腦科學家馬克林(Paul D. MacLean)於1990年曾出版《演化之三重腦》(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說明人類的腦:一、腦幹(brain stem),是生命中樞,掌管心肺活動等維持生命的功能,與約兩億年前的爬蟲類的演化有關。二、腦幹的外側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掌管食欲、性欲以及憤怒、恐懼等情感,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有關。三、覆蓋其上的是演化到靈長類才發達的大腦新皮質,是智能中樞,掌管思考、判斷、說話等等高度智能活動。
上述《讀者文摘》的報導也提到:拖延也是腦部組織中兩個不同系統之間的拉扯。其中一個是掌管基本情感的邊緣系統,屬於演化的第二重腦;它的反應快速、自動,渴求立即的情緒補償,立刻的感覺良好。另一則是比較新(演化的第三重腦)系統,是前額葉皮質,是執行功能的總部,與規劃和控制衝動有關,但它的運作比較慢,必須有意識地、費力開啟。當我們開始苦思如何撰寫困難的企劃案時,當下就要感覺愉悅的邊緣系統卻先活化,伴隨而來的是想逃避的感覺。而比較有責任感、主動思考準時完成工作的前額葉皮質,運作速度落後於邊緣系統。
我個人認為:前額葉皮質(第三重腦)、邊緣系統(第二重腦)、腦幹(第一重腦)的運作關係也可以對應上述「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譬喻。前二重的關係,猶如「慢思-理性決策者」、「快感-立即享樂猴」的對應。生命中樞的第一重腦則可對應於「生死成敗關頭」所啟動的「恐慌怪獸」,它會嚇跑「享樂猴」,讓「理性決策者」收拾善後。但這不是好的處世待人習慣,因為會形成「放縱」與「恐慌」的惡性循環,也是佛教所說「麁重」的煩惱,讓我們的身心對於善法無法負荷(不堪能性)。
禪定:「輕安」與「一心」的良性循環
根據《瑜伽師地論》,禪定之成就者,依於「止(定)、觀(慧)」平衡的習慣,或可說是:前額葉皮質、邊緣系統協調良好,減少「理性決策者」與「立即享樂猴」衝突。因此,「麁重」的身心次第地消失、「輕安」(不是「放縱」)的身心漸漸地顯現,會促成「心一境性」(專注力,不是「恐慌」)的增長,如此「輕安」與「一心」展轉互相增長,成為良性循環,因而成就初禪、二禪等各種禪定,這才是好的處世待人習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