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時代與Science 2.0︰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網際網路(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透過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產生豐富的資源。
最近,一些科學界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運用Web 2.0廣大開放的性質,隨時展示他們的工作,被稱為”Science 2.0”。根據《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6期6月號)引用美國俄勒岡州癌症研究員胡克爾(Bill Hooker)的看法:「對我而言,公開我的實驗室筆記,就是打開一扇窗,讓人們看看我每天在做什麼,那是說清事務上的一大躍進。在論文中,我只能看見你已經完成的事,但無法得知你做過哪些嘗試卻沒成功。實驗筆記一旦(在網路上)公開了, 那些在其他溝通機制中會被隱藏起來的細節就會顯露出來,這使得科學更有效率」。
此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濕體計畫」(www.openwetware.org)被認為是最早的成功案例之一。它以維基 (Wiki)的合作方式,讓學生高興地開始在網頁上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很快的,他們發現把自己的學習心得發表到網站上也很方便。如此的資訊對實驗室成員非常有用,並且隨時成為全世界都可分享的資訊。目前此計畫已有3000位註冊編輯者,網頁數超過6100頁,包含了各洲的實驗室活動、數十種課程與團體活動、數百項實驗程序討論。
此種很合乎佛教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精神的Web 2.0,除了增進學術研究工作之外,也改善許多教導、學習與評量的模式。
﹡e-portfolio(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與「畢業呈現」、數位人生履歷表
例如︰在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為了改善以product-orientation學習成就為主之傳統評量,開始重視process-orientation學習歷程為主之portfolio評量,並且善用Web 2.0的資訊環境,提供師生e-Portfolio網路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的服務,例如︰美國賓州州立大學http://portfolio.psu.edu/about,或者國內逢甲大學http://eportfolio.fcu.edu.tw/index.html。
Portfolio(歷程檔案)的教育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與Experience + Reflection = Learning,學習者必需自己收集、篩選、整理各項資料,在此過程中學會統整各項材料,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會做什麼?為使學習歷程能配合自己的條件、理想與生涯規劃,學習者必需反思︰我是什麼樣的學生?我的正向人格特質有哪些?了我的求學與人生經驗,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對我有什麼意義?目前的學習有助於達成我未來的目標嗎?目前的學習歷程,是否完整反應在我的歷程檔案中?
如此,學生可以製作歷程檔案過程中,主動建構對學習材料的認識並連結相關知識,e-Portfolio容易促使學生與他人共享在課堂上所討論的真實案例與所進行的相關課程活動,並進而藉由他人的回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同時,借此熟練電腦訊息處理技巧,並且為課堂外的學習成果,提供學術上的認證。
老師們借由e-Portfolio更容易引導學生的成就動機,提供更佳的諮商輔導服務;同時,藉由反省課程目標與作業、考試內容,使教學歷程、目標與評量策略更能緊密結合。
為因應此潮流,法鼓佛教學院也將規劃e-Portfolio,並且提供訓練與服務,希望能幫助學生們配合自己的生涯規劃,將學業與志業結合,並養成自主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建構My e-Portfolio,隨時檢視與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隨時補強或改進,隨時可傳出或再建置,作為「畢業呈現」的基本成果,以及形成未來繼續開展自己的學業、事業或道業之如實且精彩的數位人生履歷表。
﹡部落格(blog,博客)與「法身常在」
其實,使用e-portfolio很像是在建構我們個人之配合教育理念規劃的網誌 (Blog,部落格)一樣。《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7期7月號)「部落格越寫越健康」的專題中提到︰「科學家(以及文字創作者)早就知道,把個人經驗、想法及感想寫出來,是具有療效的。以書寫方式表達的過程,除了可抒解心理壓力,對生理也有好處。研究顯示,它能改善記憶及睡眠,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愛滋病患體內病毒的生產量,甚至加速手術後傷口的癒合」。專家認為︰寫部落格就如同聽音樂、跑步、欣賞藝術品一樣,可刺激腦部釋出多巴胺(dopamine),可影響情緒。
此外,《讀者文摘》(2007年10月)「仁勇風範」的專欄中「林公開山︰一個日本人的中國緣」一文,介紹一位日本人「林克之」一生的志業︰他大學畢業後,1979年到尼泊爾的山村,自力為居民建小型水力發電機,改善村民砍伐森林來升火煮飯的習慣,以保護喜馬拉雅山的自然生態。1992年,他到泰國北部的一個瑤寨,發現當地人也有同樣砍樹維生的習慣。基於環保理念,他再度動工為村民建造水力發電機。1995年,林克之到中國雲南瑤鄉廣南縣,為村民建小水電站與碾米加工廠。他在昆明一所大學念中文時,他對瑤族文化引發興趣。之後,他到桂林參加國際瑤族研究會第四屆年會,聽人談起: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最美的風光在陽朔縣的興坪小鎮。他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能欣賞興坪鎮老寨山絕美的景色,回日本打工存錢並領出父母的遺產,作為開路建亭的經費。後來,陽朔地方政府為了報答他,答應送他山腳的一塊地蓋旅館,條件是︰他要鏟平原有的簡陋公廁,改建為免費的現代化公廁。他心想︰大半輩子漂泊不定,日本是不想回去了,何不就在興坪定居?在日本的妻子不願和他到中國這偏遠的小鎮過下半輩子,兩人選擇離婚。
2001年,林克之在近兩百名日本朋友的捐助下,開始動工興建旅館。後來,他與一位中國女性再婚,生了兒子。62歲的林克之每隔幾天就到江邊和山上撿垃圾,一生都在貫徹環保理念。林太太說他每晚堅持寫網誌(blog又稱「博客」),一年除了去香港更新簽證的那幾天外,從不間斷。「他知道自己老了,想留下一筆精神財產給兒子。」林太太望著在一旁玩耍的三歲兒子(2007年時),微笑著說。
我想︰林克之雖然目前無法與他的兒子交談,但是他的「法身」(精神財產)是可以借由每晚堅持寫「部落格」(blog)而常存,將來他兒子一定可以經由blog,了解學習到他父親一生的志業歷程。而我自己在寫網誌(Blog)時,也覺得《論語‧里仁》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受,在Web 2.0時代,可以發展成「朝聞道行道,夕Blog,夜死可矣」。
from《人生》雜誌no. 301.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