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修、腦科學談身心調和五事(I)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9期,2018.07)

天台山修禪寺智者(538-597)大師所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亦名《小止觀》; 「止、觀」與「定、慧」可以對應)是漢傳佛教界所熟悉的禪修入門書。其中有將「修心」善調五事(飲食、睡眠、身、息、心)和適,以「彈琴調絃」鬆緊適中,作如下的比喻:「云何名調和?….亦如彈琴,前應調絃,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所謂「調五事」之前兩項「飲食、睡眠」與《人生》雜誌(2010年10月)的拙文「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之後兩項「吃對、睡好」有關。
對於其餘三項之「調身、息、心」,若從禪修、腦科學的對話角度探究,有如下的運用可能。限於篇幅,先討論「調身、息」,「調心」部分,下回分解。

1. 調身(姿勢):身調動靜、鬆緊


有關「調身」,可與「四念處」之「身念處」禪修搭配,根據《中阿含經》卷24:「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這與保持觀察「行住坐臥」的姿勢變化的專注力(念)有關。若從認知神經科學之Embodied cognition(體現認知、具身認知)的觀點,我們不可忽視調合身體之動靜、鬆緊等「姿勢、姿態」的變化,對心智訊息處理的影響。簡言之,我們應該重視身(肌肉等生理條件)對心(認知)的影響。
此外,哈佛醫學院精神科約翰.瑞提醫師(John J. Ratey)之《運動改造大腦》書中提到:運動可以促進與調節多數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而且小腦不只是負責協調肢體動作也有促進統整思維、注意力、情緒、社會技能的功用。若再配合學習較複雜的肢體技巧以更可增進腦內「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持之以恆,有助神經元的分化、成長與重塑,改善認知功能,減輕憂鬱。總之,運動可在如下三個層次改善學習能力:(1)使心智最佳化,提高警覺性、注意力和動機;(2)促進神經細胞互聯,為接收新資訊奠基;(3)刺激海馬回之幹細胞發展新的神經細胞,有助於記憶形成。
書中也建議:選擇一種同時鍛鍊心肺和腦部的運動(例如:球拍類的運動);或先做十分鐘的有氧熱身操(提升神經傳導物質),再做以技巧為主(強化及拓展神經網路)的無氧運動,例如攀岩或平衡練習。
可見養成調和身體姿勢的基本變化「動靜、鬆緊….」的習慣是非常有助於心智的調和。例如:將此習慣融入工作或日常生活中,設定25分鐘(也可微調)為一個工作時程(請參「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至少休息5分鐘,補充水分、舒展筋骨,可以藉由體操、太極拳、瑜伽、原地跑步等容易讓身體與注意力如實對話的動作,或觀想「機器人動作設計」之精巧,以學習最適當的力量運作身體、調整上下左右軸線的對稱,以及增強核心肌群與身體柔軟度。
如此,除了可以避免同一個姿勢太久等問題,造成肌筋膜鬆緊失調的問題之外,也容易引發焦慮緊張,乃至動作協調能力減弱而伴隨注意力缺失,而且如認知神經科學所提倡: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

2. 調息(呼吸、語言):息調出入、長短…..


有關「調息」,也是可與「四念處」之「身念處」禪修搭配,根據《中阿含經》卷24:「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這與保持觀察「出入、長短…..」的「呼吸」變化的專注力(念)有關。呼吸是由自主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交互拮抗)自動調節,但也可由意識來控制。
一般而言,交感神經在白天較活躍,耗能產生精力,以應付工作或緊急狀況。副交感神經在用餐與晚上較活躍,消化食物蓄能,以利休息或修補器官。
但是,現代人容易因為各種壓力或追求興奮的社會活動與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即使到了夜晚,副交感神經依然低迷,無法安眠、疲勞累積,造成便祕、缺乏食慾、血壓上升、胃脹等副交感神經障礙等症狀。
由於吐氣運動則讓心跳減慢、胸壓上升,可抑制交感神經,活化副交感神經。所以我們可以藉由「從鼻吸氣3秒鐘;從口緩緩吐氣6秒鐘」之深呼吸練習,來改善自主神經失調。
我個人是融入上述25分鐘工作時程後之原地跑步運動5分鐘時練習此深呼吸法;或在說話或唱誦時練習以避免粗暴語;或在睡前練習美國Andrew Well醫師之「4-7-8」(從鼻吸氣4秒;屏氣7秒;從口緩緩吐氣8秒)之舒眠練習,如此來調息(呼吸、語言)等。

107學年法鼓文理學院行事曆

法鼓文理學院授課大綱表(樂齡大學) 107學年度第1學期

課程中文名稱(Chinese Course Title)博雅樂齡之道:從禪修、腦科學養成「博學雅健」生活型態
課程英文名稱(Engilsh Course Title)A Path of the Learning and Healthy aging
授課教師(Instructor) 釋惠敏
上課時間(Time) 每堂課1.5小時
課程目標(Goal) 從禪修、腦科學養成「博學雅健」生活型態,以因應台灣之高齡社會。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專家們指出個人日常生活習慣(戒),對健康影響程度達51%,超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等3項的總和。從禪修、腦科學,我們如何養成博學雅健的生活型態(Life Style),以因應台灣之高齡社會?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的校訓是「悲智和敬」,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本課程將與學員們一起探索有關「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身心調和五事:調身、息、念、受、想」的經驗,以養成「博學多聞、雅健生活」之生活型態。
授課方式:(Tuituinal Method)▇課堂講授(lecture) ▇課堂報告與討論 (seminar) ▇實習(practice) ▇參觀訪問 (interview) ▇讀書報告 (essay)
評分標準(Evaluation)方式(Method)
▇平時成績 (paper & presentation) 40%
▇期中測驗或報告(mid-term exam or essay) 20%
▇期末測驗或報告(final exam or essay) 40%
總分:依以上百分比計算
上課教材(Texts) 1.釋惠敏(2018)。「從禪修、腦科學養成「博學雅健」生活型態」文選
2.王婉卉 譯。《大腦先生的一天:從起床開始的思緒與工作,腦力如何幫助我們做好(或搞砸)每件事?》(2017。大寫) 。Marbles (2015). Your Daily Brain: 24 Hours in the Life of Your Brain (The Brain Store with Garth Sunden, Marble Holdings, Inc.)
週次 預訂進度
第1週09.10 課程簡介
第2週09.17 樂齡社會之終身學習總說
0924 中秋節
第3週10.01 終身學習五戒:閱讀
第4週10.08 終身學習五戒:記錄
第5週10.15 終身學習五戒:研究
第6週10.22 終身學習五戒:發表
第7週10.29 終身學習五戒:實行 【書評比賽】
第8週11.05 樂齡社會之身心健康總說
第9週11.12 身心健康五戒:微笑
第10週11.19 身心健康五戒:刷牙
第11週11.26 身心健康五戒:運動
第12週12.03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
第13週12.10 身心健康五戒:睡好
第14週12.17 樂齡社會之身心調和總說
第15週12.24 身心調和五事:調身、調息(禪修實習或參訪)
12.31 調整放假
第16週01.07 身心調和五事:調念(禪修實習或參訪)
第17週01.14 身心調和五事:調受、想(禪修實習或參訪)
第18週01.21 期末分享

洞崧法師(2018)《解脫道論》「行處」與《清淨道論》「業處」之比較研究

序 –學習研究的模範–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洞崧法師是我所學位論文指導學生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因為他不僅能自己很主動的規劃研究計畫,也能按部就班的實踐老師所提供的建議,這種作研究的學習過程可以作為其他學生的模範。敝人想藉著他的碩士論文(《解脫道論》「行處」與《清淨道論》「業處」之比較研究)出版的因緣,在此序言中說明,以便有緣人參考,也請方家指教。

一、明確且長期發展性研究目標
如同此書之「一、研究緣起」所述。洞崧法師從大學時期(2003年)接觸《清淨道論》、佛學院三年級(2010年)讀到印順法師對《解脫道論》的簡介,之後他便稍微翻閱,雖然有許多不解之處,卻覺得此論是一部值得研究,也可以作為修學指南的典籍。因此他在入學法鼓佛教學院(今法鼓文理學院)後,便定下以此論四年(2012~2016年)的研讀計畫。因為他認為:除了對於修道的次第以及內容更為清楚,也可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方向。
我認為這是「解行並重」、「學以致用」、「學習與學位兼顧」的好構想。敝人也以在日本東京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期間(1987~1992年),是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為研究目標為例,說明敝人希望藉學位論文研究,探討「聲聞瑜伽師」(解脫道修行者)的種姓論、資糧論、以及「所緣」(禪定對象)與「所依」(身心)轉換機轉,以便學習佛教修行階位與境界。1992年回國後,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延續「合乎倫理的外在行為習慣」(戒律)、「調整內心情緒反應與思考模式」(禪法)的主題,1999年將10篇相關研究論文結集出版《戒律與禪法》,作為教授的升等著作,希望學生們可以確立長期發展性研究目標。

二、精讀研究目標「基本文獻」的計畫
由於《解脫道論》是他的研究目標的基本文獻,在2014年2月,他主動交給我他的《解脫道論》12卷的解讀計畫:「預定以每個月精讀1卷的進度,從2014年2月10日開始,到2015年2月10日完成」。並且,他在通過畢業論文口試(2016年3月)之後,不僅有此論文的出版計畫,也可以將其研究目標文獻《解脫道論》的精讀筆記(科判、標點、校勘、註解、難解文句解讀)訂定「校注篇、補注篇」的出版計畫(2016年9月完成「自序」),產生多層次的學術成果分享。
在這方面,敝人會以自己寫作碩博士論文時,精讀《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的筆記以及近年執行科技部「人文社會經典譯注計畫」之梵本《大乘莊嚴經論》譯注計畫(2014 ~ 2017年)為例,提供學生們參考。

三、精讀與研究目標「相關論文」的計畫
對於與研究目標「相關論文」的研讀(也即是「文獻回顧」),他將特別重要的日本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翻譯精讀,並且在通過畢業論文口試之後,與原作者聯繫取得同意,發表於相關期刊,提供華文學術界參考,自利利人。例如:
 發表於《福嚴佛學研究》第11期(2016年)有如下2篇:
1. 遠藤信一(2000)的 〈《解脫道論》における煩惱論について〉、
2. 馬場紀寿(2008)的〈《上座部佛 教之思想形成:從佛陀至覺音》第二篇 修習體系的再構築〉;
 發表於《正觀》 第 77 期(2016年)有如下2篇:
1. 林隆嗣(2008) 〈アバヤギリ派の五蘊・十二処・十八界–『有為無為決択』第 13 章〉
2. 林隆嗣(2010) 〈アバヤギリ派の十二縁起–『有為無為決択』第 14 章〉
此外,已經完稿但仍未發表的,還有干澙龍祥(1933)收錄在《國譯一切經》 〈論集部 7〉的〈《解脫道論》解題〉;佐佐木現順(1958)的《ウパティッサ 解脫道論:〈頭陀品〉チベット校訂本文並びに訳註》;以及浪花宣明(2001) 收錄在《新国訳大蔵経(インド撰述部)19》〈論集部 5〉的〈《解脫道論》解題〉與「補註」(頁 323-411)。
在這方面,敝人會建議學生們使用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書目管理資訊工具(例如:Zotero),因為可以比較容易對於研究目標「相關論文」,建立長期收集、管理、筆記、引用、分享與合作的機制與習慣。對此,敝人常以近年來個人的研究目標梵本《大乘莊嚴經論》為例,我以Zotero整理這百年來的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研究簡史,統計不同年代的研究數量與主要學者,評析研究類別,發表〈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研究百年簡史與未來展望〉(《正觀雜誌》62期,2012年),提供學術界參考,也作為未來建構與梵本《大乘莊嚴經論》研究之相關資料庫網站的準備。

四、擬定研究計畫書與執行力
洞崧法師在2015年4月的學位論文研究計畫書中提到:「曾拜讀釋惟善《說一切有部之禪定論研究: 以梵文俱舍論及其梵漢注釋為基礎》(2011),因此有一構想,即:不想只針對某種行處(業處)作不同部派傳承的比較研究,而想嘗試將範圍設定在《解脫道論》自身的定學,作一整體的研究專文,期待也讓讀者能夠一窺《解脫道論》較整體的定學全貌。在稍微作了一些資料搜尋以及觀察了學界對本論的研究以後,決定以定學為主題,題為《解脫道論》行處(kammaṭṭhāna)特色之研究——以《清淨道論》為比較基準。」這是他原先的研究構想與題目。在他的論文研究計畫書審查時,審查委員們建議以「《解脫道論》行處與《清淨道論》業處之比較研究」為題目,因為碩士論文是初習研究,先以作客觀的比較研究為大方向,以免可能是為顯示「特色」,有所偏於某一方。洞崧法師從善如流,調整研究題目。
2014年10月,敝人準備翻譯日本平岡聰教授所著的《法華経成立の新解釈-仏伝として法華経を読み解く》(《法華經成立的新解釋-從佛傳解讀法華經》),需要有人協助初譯,我再作修訂,以減輕負擔。當時,洞崧法師正是忙著寫碩士論文之際,卻願意分出時間來協助。我們從2014年10月29日開始啟動,大約每天一頁的翻譯進度,於2015年9月17日完成。他開始時的翻譯比較生澀,需要我作較多的修訂,但是他的進步狀況日新月異,非常值得肯定,因此我邀請他掛名為協同中譯者。同時,他也能隨我的建議從此書中學到論證架構與章節鋪陳方式,從此可以看出他具備優秀的語言學習、學術研究以及時間管理能力,忙而不亂,執行與完成多重任務。

四、撰寫與發表論文與長養「聞思修」三慧
在他準備與撰寫此畢業論文時,能養成隨緣撰寫與發表論文的習慣,例如:
1. 大眾部之菩薩觀──以《大事》菩薩四行、十地說為主──(2012年,正覺堂佛學論文得獎集)。
2. 不增不減義之探究——以《大智度論》為主(2012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獎學金)。
3. 《解脫道論》念佛之特色—— 兼論《清淨道論》之佛隨念(2015年,第26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4. 《解脫道論》三種慈心之探究(2015年,印順文教基金會「論文獎學金」)。
5. 試論《解脫道論》的十八佛法(2015年,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及文學創作徵文獎學金)。

2016年3月,敝人指導洞崧法師完成學位論文之後,覺得應該將上述的模式加以推廣。同年4月,敝人為促進所指導之研究生透過團體學習以利完成學位論文或精進研究,定期舉辦三學研究會。此會研討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原則,由學生輪值發表學位論文相關問題或精進研究議題,提供與會者腦力激盪的材料或資訊。
會中,敝人常提醒學生們以洞崧法師為榜樣,除了撰寫學位論文之外,也可以養成選譯所研讀的論文或著作,隨緣發表於期刊或網誌(Blog,部落格)以及養成於「維基百科」(Wikipedia)條目撰寫相關術語或人物的習慣,以便廣泛地分享學習成果。因為,因應Web 2.0時代,可經由網誌、分享書籤、維基、和社群網絡等功能,讓上述成果能更快分享與互動,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而隨時產生,發展為更具互動性與分享性之開放性學術研究環境(或許可稱為Science 2.0),進而產生更豐富的數位人文資源,則是我們應該持續努力的目標。
此外,「三學研究會」更重要的目標是長養「聞思修」三慧,猶如《瑜伽師地論》卷77所述:「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希望學生不只是學習研究與撰寫論文,重要的還能隨時隨地「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如同《解脫道論》、《清淨道論》中,如下三階段的學習歷程︰(1)「遍作(準備)相」(parikamma-nimitta)是屬於五識的認識作用。(2)「取相」(uggaha-nimitta)雖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但在把握所緣的鮮明度和純粹性上,尚未達到禪定的標準。(3)「彼分相」(~似相,paṭibhāga-nimitta,相當於〈聲聞地〉相似所緣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乃屬於意識的認識作用,且在把握所緣的鮮明度和純粹性可以讓「五蓋」(貪欲、瞋恚、昏沈、掉悔、疑)次第鎮伏,止息煩惱,以近行定(upacāra-samādhi)等持於心,進而開展解脫道的智慧或菩薩道的慈悲,才是學習研究的醍醐味,與大家共勉之。

釋惠敏 
日本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2017年5月7日

淨信之腦內藥方與外在訊息

淨信之腦內藥方與外在訊息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7期,2018.05)
佛教之最初證悟:隨信行(四證淨)
依照學習者或重視「信仰」或重視「理論」的不同,有「隨信行、隨法行」兩種轉凡成聖的證悟方式,確立正信,善法不退。
隨信行者雖對於佛教理論沒有把握,或沒有充裕的時間研究理論,但是對於「佛、法、聖者僧、戒」四種,體證堅固不壞之清淨信心,稱為「四證淨」(四不壞信)。有名的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可表達此「四證淨」的內涵「自淨其意」是對佛法僧三寶的淨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受持戒律。
所謂「四證淨」(四不壞信)之淨信,從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所發現的運作機制是否可讓我們用於修行或日常生活?

療癒的藝術:儀式、醫學安慰劑
2018年3月《讀者文摘》摘取《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12月)的文章,以「人體自癒力:科學顯示,除了飲食、行為及思考,信念也會左右我們的感受」為標題,報導「朝聖、醫學安慰劑」相關實例與研究。或許可讓我們參考而善用「淨信」的力量,自利利人。
此報導:有宗教朝聖者雖帶有傷痛,但因堅信信仰的對象會給與療癒力量,可跋涉一百三十五公里路。帕金森氏症(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的病人,參加新藥試驗,透過隨機安排進行安慰療法的假手術,居然獲得改善。
上述的儀式或醫學安慰劑效應,猶如精彩的藝術表演會讓人身歷其境、渾然忘我,療癒的戲碼目的是在腦中創造出高度期望,產生影響身體的變化。
此表演藝術延伸到療癒的諸多面向,於潛意識發揮功效。昂貴的安慰劑會比便宜的有效;注射的效果比錠劑有效;而效用最強的是假手術。
病人被告知在嚴謹的臨床試驗中,安慰劑可展現能夠誘發自癒力的效用。醫院也是一處經常上演信念戲碼的場所,醫療設備(道具)的「舞台」、穿制服(戲裝)的醫護人員(演員),數以百計利用預期心理的替代療法,包括順勢療法、維他命針劑、音療等,都被證實具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腦內藥方:正確的「信念+經驗」
21世紀初,科學家才得以觀察這些影響在腦中作用的過程。例如: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實驗,在受試者的手腕上塗抹乳膏,然後綁上可能產生疼痛或熱度的電極,再讓受試者接受腦部掃描。
受試者被告知其中一種乳膏可減輕疼痛,其實兩種乳膏都不具減輕疼痛的成分。
經過幾次制約後,受試者學會在塗有「止痛」乳膏的手腕上感覺到較輕微的疼痛。最後一回試驗時,受試者對於強烈電擊的感受就跟輕捏差不多。
大腦掃描顯示,正常的疼痛感從傷處開始,瞬間沿著脊椎上傳至大腦辨識疼痛的部位。安慰劑反應則是反向作用。前額葉皮層的治療期望將訊號傳遞至腦幹,製造出類鴉片,並釋放至脊椎,產生止痛效果。
該實驗的主持人說:「正確的信念和正確的經驗共同作用,就是處方。」
美國陸軍醫療中心疼痛暨成癮專科史佩瓦克(Dr. Christopher Spevak)醫師運用此「腦內藥方」的機制,協助病人控制慢性疼痛。他讓病人說自己的故事,從而得知某人小時候非常喜歡家門外的桉樹,或者愛吃薄荷糖。每當病人服用類鴉片止痛劑,同時也嗅聞桉樹油或吃薄荷糖。病人開始將感官體驗與藥物建立連結。
一段時間後,醫師將藥物減量,只提供感覺或氣味。此時患者的大腦已能從體內藥房獲得所需的藥物,學會控制慢性疼痛。

外在訊息的作用
最近,有實驗室測試外在訊息(例如:他人的反應)對受試者疼痛經驗的影響,結果認為:在改變疼痛的感受上,社交訊息的作用可能比制約以與下意識的提示更強大。這或許是大型宗教活動的群眾效應的影響力的原因。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感受手臂上的灼痛感,要求他們評估強度。此外,受試者還看了一系列先前受試者用來標示疼痛度的記號。
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刺激強度相同,受試者卻會參照前人的反應來回報自身的疼痛感。受試者之皮膚傳導反應測試(身體傳導電流的非自主性變化)顯示,他們不僅回報他們認為研究人員想聽的內容,實際上對痛苦的反應也比較小。
研究人員說:「從人際關係中獲得訊息,不僅對主觀感受產生深遠的影響,對疼痛以及康復等與健康有關的結果也一樣。….」

「安慰劑」(placebo)與「反安慰劑」(nocebo)效應
相對於「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安慰劑(placebo)效應;若對於藥物抱有負面的態度,則容易讓病患產生病情惡化的反安慰劑(nocebo)效應。
依此「唯心所造」的正反效應,若能選擇「止惡行善」(戒)、或聖賢、真理(佛法僧三寶)作為淨信對象,對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保持「尊重、敬意」儀式意義,或許是佛教之最初證悟「隨信行」的學習方便;也是「正向心理學」發展的目標。

第三季臺灣人文美學之旅: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1)mind-brain-habit 01

明心見性與博雅的生活習性(2)mind-brain-habit 2

「思考與表達」1-5上課資料

思考與表達00上課資料-2017.03.8 導論 00 introduction

思考與表達01上課資料-2017.03.15 意義與定義 01meaning-definition

思考與表達03上課資料-2017.03.22 認知意義及其準則 03 criteria for meaning

思考與表達04上課資料-2017.03.29 非形式謬誤 04 fallacies-s

思考與表達05上課資料-2017.03.29 對意見的批評 05critic

思考與表達00上課資料-2017.03.8 導論 00 introduction

思考與表達01上課資料-2017.03.15 意義與定義 01meaning-definition

思考與表達02上課資料-02 語言結構功能

思考與表達03上課資料-2017.03.22 認知意義及其準則 03 criteria for meaning

思考與表達04上課資料-2017.03.29 非形式謬誤 04 fallacies-s

思考與表達05上課資料-2017.03.29 對意見的批評 05critic

《校長的番茄時鐘》自序:番茄時鐘‧惜時如金

《校長的番茄時鐘》。法鼓文化。2017

自序:番茄時鐘‧惜時如金

釋惠敏

我最先兩本「人生新視界」專欄書是《心與大腦的相對論》(2003年10月到2005年8月,共23篇)與《當牛頓遇到佛陀》(2005年9月到2007年8月,共24篇)。接著是《校長的午後牧歌》(2007年9月到2010年3月,共26篇)、《校長的三笑因緣》(2010年4月到2012年11月,共32篇)主要是敝人擔任法鼓佛教學院兩任校長期間(2007年4月到2014年7月;53歲-60歲)的專欄文章。

前者是敘述敝人當時年齡已是人生「午後」,吟唱著「牧心之歌」。後者是校長第二任期學習「【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諸法無我】助人快樂、【涅槃寂靜】寂滅最樂」【三法印】之「三笑」因緣,希望進而體會弘一法師於1942年臨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之生死微笑間、或微笑問生死的深意。

之後,「人生新視界」專欄從2012年12月到2016年11月是有46篇。由於此專欄的文章大都是表達我該月前後的人生經驗,所以其中的三分之一的文章已經編入於「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敝人而出版的《六十感恩紀》或「法鼓文化」再出版《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因此,這本《校長的番茄時鐘》所收錄的文章是從2012年12月「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到2016年11月「拖延與番茄工作法」尚未結集成書的30篇文章,而「番茄工作法」的「番茄時鐘」就是這本書名的來源,或許也反映敝人擔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2014年8月開始)的若干心境。

所謂「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是我在2013年知道的時間管理法,如同拙文所說,它近年來成為我改善「拖延」、專注工作、增進效率與保養眼睛、脊椎的方法。此方法是1980年代由義大利人法蘭西斯科.奇里洛(Francesco Cirillo)提出,取名自廚房之控制烹飪時間之番茄造型「扭轉式計時器」,目前有各種的電腦或手機應用軟體(例如:Flat tomato或「發條番茄鐘」)可供利用。

「番茄工作法」是依六個步驟進行:

(1)規劃工作目標,預估需要幾個「番茄工時」,依序進行。如果1個目標需要太多番茄工時(例如5個以上),可以再分割;反之,1個目標不足1個番茄工時,也可合併其他目標。

(2)設定25分鐘(也可微調)為「番茄工時」。

(3)專注工作,直至定時器提示。

若在「番茄工時」中,其他事情發生時,有如下兩種處理方式:

[i]若是緊急必須立即處理,則將當前的「番茄工時」廢棄,找時間重新開始。

[ii]若非緊急,則可告知(inform)對方目前我正在工作;協調(negotiate)預計延後的時間;立即安排(schedule)追蹤(follow-up);當「番茄工時」完成後,叫回(call back)對方,準備處理該事情。

(4)標記次數,成為視覺化記錄,若是應用軟體則可自動記錄。

(5)休息5分鐘,閉目養神,補充水分,舒展筋骨。

(6)每完成4個「番茄工時」,休息15-30分鐘。

如此的工作方法可以減少內生和外在的干擾,培育工作時之「心流經驗」(the flow,主動、專注),這是有助於前額葉執行控制功能的增進,可以提高工作者的成就感,並提供自我觀察和改進數據,也可學習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因此,最近,敝人特別注意「番茄工作法」如何改變使用者工作習慣?奇里洛的網站(https://goo.gl/Qj0leI)提出如下六個層次:

  1. 知道一個工作需要多少努力:從您的視覺化的番茄工作記錄,以讓您綜觀不同工作您所花費的時間。
  2. 排除工作中的干擾:當需要持續專注於手邊的工作時,您將學會如何處理不可避免的干擾。
  3. 更準確地預估未來各種工作所需的努力(番茄工時)
  4. 以「概觀(recap)à工作(work)à回顧(review)」次第,讓每個「番茄工時」更有效率 (https://goo.gl/WWr9WX):於「番茄工時」,先用幾分鐘「概觀」,然後才進入「工作」,再用最後幾分鐘「回顧」。
  5. 建立各階段(半天、天、週、月……)時間表(timetable)。
  6. 讓您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確化(define your own objects)。例如:作家覺察到花費太多時間在修訂,應調整番茄時間表將腦力激盪時間增多。

番茄工作法的關鍵是規劃(planning),追蹤(tracking),記錄(recording),處理(processing),以及視覺化(visualizing)。在規劃階段,工作任務依照優先順序排入"To Do Today" list(工作一覽表)。讓使用者學習預估每個任務的工作量;每個「番茄工時」結束後,記錄成果以提高使用者的成就感,並提供未來的自我觀察和改進基本數據,從此養成愛惜時間、「惜時如金」的習慣。

《大毘婆沙論》卷153記載:有一比丘有「滅盡定」(類似涅槃的禪定)的能力,食時將至,著衣持缽,詣食堂中。是日打揵墀(又稱揵槌、揵椎;僧團中敲打用之報時器具)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墀當出。另外一位具備「滅盡定」能力的比丘,遇天大雨,恐壞衣色,少時停住,則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雨止當出。

此兩位比丘縱使是在等待齋堂報時或雨停時間,也不空過時間不修善法,如此珍惜時間修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希望我人生最後一個「番茄工時」也可以如此。

釋惠敏 序於法鼓文理學院   2017年1月10日

「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2期,2016. 04)

2016年1月15日,敝人應日本岐阜聖徳學園大學之邀,以「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之養成」為題目,為該校師生演講。同時也親身體驗到日本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經達到 25.1 %以上的「超高齡化社會」所引發的問題,特別是失智老人數快速增多,2015年520萬人,接近1/4的高齡者比例,推估2025年將可能會有700萬失智老人,長期照顧的人力嚴重不足。例如:我所認識日本朋友談起失智長輩們的狀況。

超高齡化社會與失智的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3月首度召開部長級失智症會議,指出全球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而失智人口數每20年成長一倍,2050年將超過1億3550萬人。

回國後,也有聽到如下的幾則新聞: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某個老人安養院,2014年底連續發生3起老人墜樓死亡案件,警方經過長達1年多的偵辦,2月15日以涉嫌殺人罪名逮捕安養院23歲的前員工今井隼人。原本否認殺人的今井在偵訊後終於坦承,基於厭煩失智老人照顧而產生殺人的動機,將老人從陽台扔下樓。日本埼玉縣83歲老人不堪長期照護的疲勞,拿刀刺死失智症老妻,被捕後持續絕食兩周,2月13上午過世。警察廳指出:含未遂事件,過去一年日本有44件照護過勞殺害親人,有26件是老老照護,男性是女性的3倍。

根據國發會所公布2014年台灣「人口推計」估算,65歲以上人口在2025年就會佔全體人口達20%(超高齡社會),因此台灣從高齡化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僅 32 年,遠比法國歷時 156 年、美國 92 年短,甚至快於日本的 35 年,人口老化速度非常驚人。

依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2014年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2,808,690人(佔總人口12%),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有524,500人,佔18.67%;失智症人口有227,137人,佔8.09%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91,673人,佔3.26%,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35,464人,佔4.82%)。

依此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歲3.40%、70~74歲 3.46%、75~79歲7.19%、80~84歲13.03%、85~89歲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

 

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

上述統計顯示,台灣生命曲線延伸,但失智、失能成為社會隱憂,對於「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或許是討論「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重要環節之一。為落實法鼓文理學院設校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培育兼具慈悲與智慧的領導者與卓越人才,服務社會、促進文化與國家發展、探索與反思人類未來願景」,特設立全校新生校必修「心靈環保講座」,期待能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博雅教育校園文化。

這也上述「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之生活型態培養相符合,讓大眾趁早因應高齡化社會,從根本降低低銀光經濟「市場價值」(例如日本製老年銀光產業約有四十兆日幣產值)與「社會價值」不對稱問題。

因為古典社會學及當代社會學對於經濟活動的討論,主要是以 「市場」 為主要的場域。企業在市場中的發展,是以市場邏輯進行,市場的經營以能取得一定的價差為最終目的,因此,市場的存在邏輯使得社會行動被市場化。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 1886-1964)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社會的形成使得市場價值支配了人的生活,企業追求最低成本、最大利潤的經營策略,傳統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惠原則很難存在。廣大的消費社會,對企業所提供的市場價值,很難獲得對稱知識與資訊作為評斷。

因此,我們需要讓企業以其產品或勞務對應到 「社會」 而非 「市場」,企業才能覺察到經營模式的轉換。例如:高齡社會的銀光經濟不能只重視明顯市場價值的醫療機構與安養設施,應學習芬蘭重視推動運動保健的預防性的社會價值,以位於芬蘭中部、人口只有8萬人的大學城Jyväskylä(佑偉斯克列)為例,每年市政預算百分之2(約2億5千萬元)用於推動運動保健。因此可以聘請13位運動教練、40位物理治療師,和70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設立公立老人運動俱樂部,指導老人實踐各種運動處方,在舒適的健身館內,生龍活虎地翻滾、跳躍、在吊環上倒立等,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質提高,芬蘭的老年生活願景是: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減低醫療或安養設施社會醫療與人力成本,提到自利利人的社會價值。

此外,敝校「心靈環保講座」也參考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或「心識、生命、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或許可以內化與擴充「社會價值」的意義。

「大歷史」與「小思考」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7期,2016. 09)

2015年秋季,於法鼓文理學院新生校必修「心靈環保講座」的課程中,我從「大歷史」(Big History;宇宙與生命的歷史)與「小思考」 (Thinking Small;從原子、分子到細胞之各種生命運作的共通方式)等不同視角來探討「生命科學」與「心靈環保」相關之理念與議題,分享部分心得如下:

「大歷史」:萬物同源、眾生平等、珍惜生命

「大歷史」(Big History)是近年出現之歷史學觀點,以跨學科方法為基礎,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之多學科之研究成果,檢視從宇宙起點「大爆炸」(Big Bang)到現代世界之約137億年之長時間框架背景下,探討了生命、人類存在於宇宙、地球之實證性因果關係。[1]它被講授於大學、中學以及TED論壇「18分鐘內回顧我們的世界歷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講演。此外,「歷史電視頻道」(History Channel)也有發行的「兩小時內回顧世界歷史」(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o Hours)紀錄片。我個人認為這種「大歷史」的學習有助於我們從「寬廣深遠」的尺度來了解心靈環保的議題。

137億年前之大爆炸所創造之恆存所有能源,成為星體動力與一切生命體的來源。宇宙膨脹經過38萬年,溫度下降,讓帶電的電子和質子在宇宙中可以結合成電中性氫原子。大爆炸3億年後,氫原子互相猛烈碰撞,融合為新元素「氦」,爆發大量的輻射能量,首批發光的恆星誕生了。恆星是猶如製造元素的工廠,將氫融合成氦,氦融合成鋰,鍛造出25種最常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包括碳、氧、氮及鐵。所以120多億年前,星球已經在創造促成鐵器時代來臨的元素。首批恆星形成之後數百萬年,部分星體老化而爆炸了,光亮超過原來星體的百萬倍以上,也就是「超新星」(supernova),提供融合較重元素必要的額外能量,產生了銅、鋅、硒等我們服用綜合維他命丸中所含的元素,以及金、鈾等其它元素。這些元素在宇宙、星系、行星的生命之間流轉,我們都是「星塵」。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太陽外圍的第三顆行星,便是我們的家園-地球,而幾乎所有我們從宇宙大爆炸分到的能源,都是由太陽照射過來的。

上述「大歷史」學者大衛克利斯汀在TED論壇發表「18分鐘內回顧我們的世界歷史」講演中提到: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耗散定律),宇宙是往缺乏規律與結構方向變化。因此問到:「目前人類生命與社會「複雜性」(Complexity)如何能產生?」答案是;「宇宙能創造出複雜性,但帶些困難度,在大歷史中,我們稱這些階段為閥值(thresholds)時段。每一個閥值是愈來愈難,複雜的系統是更脆弱,更易破碎,適宜條件(Goldilocks conditions)是更嚴峻,更困難。」並提醒:「越複雜的系統,則越脆弱;集體式學習可說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巨大力量,但是不知人類是否可以妥善駕馭此力量?因為他認為人類也有可能以自己所發明的巨大武器(例如:核武器)破壞地球生態圈(biosphere)。」因此,我們人類更應該善用集體式學習之智慧,珍惜生命與社會「複雜性」得之不易,維持的難度,尊重生命,愛惜地球,保護環境,這些也是提倡「心靈環保」的目標。

「小思考」:體會分子、善用生命、發揮價值

相對於上述「大歷史」的尺度來探討生命科學與心靈環保之議題,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中譯本《觀念生物學》)所談的主題大多發生在細胞內分子的層級,因此作者提出「小思考」(Thinking Small)的觀點,從「分子」的尺度來探討生命議題。

作者以如下的比喻說明原子、分子、細胞、器官和個體之間的相對大小:「想像自己一手握著一顆BB彈,猶如一個原子,另一手握著一顆彈珠,猶如一個簡單的分子(核苷酸、胺基酸、醣類)。身旁的貓咪,猶如長鏈分子(蛋白質、DNA)。附近一輛貨櫃車,猶如分子結構物,例如細胞膜或胞器(核糖體、粒線體…..)。遊輪猶如細胞,北美大陸則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生物個體。」

此書介紹:「人類的細胞大約比針尖小10倍,我們的身體大約是由5兆個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內含有不計其數的非常微小的原子、分子。尺度大小與速率是相關的。一般而言,愈小的東西移動得愈快。水分子也好,體內其他上千種的分子也好,它們都是以極驚人的速率,在百萬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瞬間內,與其他分子擦肩而過,或彼此相撞。生物就是靠著這樣頻繁且激烈的碰撞來維繫生命。當你意識到細胞內的分子是以你能想像的速率的百萬倍來移動時,就比較容易明白細胞內不斷進行著的生化反應的確切速率(每秒約有數千種反應發生)。」可見各種生命化學反應的忙碌與辛勤,值得我們珍惜與善用生命,盡可能讓生命發揮價值。

 

 

[1] 參考《維基百科》“Big History”(https://goo.gl/dmKn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