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26期,2010.10)

健康與「生活習慣病」的預防
本校創辦人聖嚴法師常說: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業精進。因此,民國99年校慶主題定為:社團交流,身心健康。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日本政府與民間為配合「21世紀國民健康促進運動」,設立「生活習慣病對策」的部門、開辦「生活習慣病預防教室」與發展「生活習慣病預防指導士」的專業,最近,對於如何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敝人有如下的小心得,分享大家:
一、 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
時時保持「微笑」,但不是亂笑。可以先從「知足常樂」學習,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觀想能夠呼吸、五官手足無缺,比起許多病人或殘障者,實在很難得。而且,若能食衣住行工作無慮,那更是不容易,能知福惜福,知道這是由許多眾生流血流汗所成就的。因此,能感恩與報恩,對於眾生的苦難,激發「利人、利己」之「助人快樂」的心願,樂於行善,喜好施捨。猶如《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何求唯自度?」,對於「利他行」,充滿「赴湯蹈火」決心與歡喜(意樂)。此外,對於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這是人類與地球的大問題,也當養成保護與捍衛的決心與歡喜(意樂)。
如此,培養歡喜做利人、利己、環保的事是有助於健康,也能成就「初禪」五個禪支(禪定狀態的條件):有「覺」有「觀」、有「喜」有「樂」、「一心」。這種習慣也是庚午(1990)年季春聖嚴法師所講述「四眾佛子共勉語」之「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的學習。
二、刷牙:正確刷牙,使用牙線
其次,養成正確「刷牙」與使用牙線的習慣,保持口腔健康,可以與預防許多疾病。我個人刷牙習慣的養成,可以參見拙文「刷牙習慣與受戒戒體」(《人生》260期,2005年4月,並收載於《心與大腦的相對論》法鼓文化)。事實上,口腔衛生可以預防老人失智症以及心臟血管等疾病。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09年之研究發表,維持良好口腔衛生,避免牙周發炎,可預防老來罹患失智症。研究人員讓2300名滿60歲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患者接受記憶測驗。這些患者都已牙齦萎縮、齒牙動搖,測驗顯示五分之一的人記憶力有問題。於回想測驗中三個單字的順序時,口腔病菌最多的一組患者,想不起來的機率是口腔病菌最少患者的3倍。測驗心算減法,前者算錯的機率也有後者的兩倍。研究發現口腔病菌會導致和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相關的發炎症狀;口腔病菌也可能會造成動脈壁發炎而變窄,導致心臟病或中風、糖尿病、男性精子數量過低等毛病。
對此,倫敦學院大學的最新(2010)研究也有同樣的發現。從1萬1000名蘇格蘭人的病歷、家族疾病史和生活習慣的調查結果:不注重口腔衛生的人,例如每天刷牙少於兩次的人,口腔發炎的機率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高出70%,因為口腔發炎是造成動脈阻塞的重要因素。
三、運動:體適能333計畫
除了養成「刷牙戒」之外,也應發願學習「運動戒」,至少可以實踐「體適能333計畫」,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 130跳的有氧性運動。希望我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猶如我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人生》316期,2009年12月,並收載於《校長的午后牧歌》法鼓文化)文章中所說。
四、吃對:素食、八分飽、補充有益菌或食用「益菌生源」、喝夠水
第四、是養成正確「飲食」習慣,素食、八分飽、補充各種「有益菌」(例如:雙叉乳桿菌、嗜乳酸桿菌),養成食用「益菌生源」(例如:異麥芽寡糖、膳食纖維)習慣,持續給予腸道有益菌良好的生存環境或是營養來源,增強人體免疫系統。這是最近的拙文「好人好心「腸」」(《人生》325期,2010年9月)中所說。此外,要能喝足夠的水份,除了正餐中的湯之外,每日至少喝五至六杯水,這也是讓排泄順利的關鍵點。特別是在起床空腹時喝一杯冷水,具有刺激大腸蠕動、利便的效果。
五、睡好:不熬夜,定時睡眠
最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情境,不熬夜,定時睡眠。例如:晚上11點休息,睡眠7、8小時,不超過9小時;健康的午睡約20~30分鐘為宜。睡眠佔據著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頗巨。據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15個機構之2萬餘名在基層醫療就診的病人進行調查,發現有27%的人有睡眠問題。因此,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於2001年發起的一項全球睡眠和健康計畫――每年的3月21日是「國際睡眠日」(International Sleep Day),目的是希望喚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心。訂在每年的3月21日的理由是因為這天是春季的第一天,季節變化的周期性、睡眠的晝夜交替規律都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健康「五戒」與禪修
其實,有睡眠困擾的人於禪修或學習時,也容易惛沈睡眠,成為障礙。所以,佛教將「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列為學習禪定的「五蓋」(五種障礙)。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六門教授習定論》則將「根律儀」(以正念防護心意,使六根不受外境的誘惑,不令煩惱流入內心)、「於食知量」(不貪多、貪味,只為維持生命、治療飢渴而適當地攝食)、「初夜後夜覺寤瑜伽」(初夜與後夜保持清醒,淨修其心,在中夜養息)、「正知而住」(行住坐臥、在內或外出,都能保持如理作意)等四者,列為「戒淨四因」(能令戒律清淨之四種要素)。天台宗也將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等五項,稱「調五事」,作為禪修的基本條件。
總之,健康「五戒」(簡稱:笑、刷、動、吃、睡)不僅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也有助於禪定與智慧的開發,利人利己,自度度人。

好人好心「腸」

好人好心「腸」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25期,2010.09)
腸道健康法
2010年6月13日,我聽了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的王輝明醫師之『健康從「腸」計議』的講座。不久,在《讀者文摘》2010年7月號有一篇介紹蔡英傑博士《腸命百歲—腸道權威最新長齡保健大典》的文章。從這些資訊中,我得知旅美的日本醫學博士胃腸內視鏡權威新谷弘實(1935年-)醫師所提倡的「腸道健康法」。新谷醫師以發明大腸內視鏡切除息肉的手術方式聞名(1968-9),40年間從35萬例的胃腸診治研究中,得到了腸內腐敗毒素循環全身是老病的原因。此觀點引起廣泛討論,一些先進國家對腸道健康問題也開始重視。例如:英國自 1999 年即推動「腸道週」活動;美國癌症研究預防基金會自2000年起將每年3月定為「國家腸癌認知月」,加拿大等許多國家相繼回應。2010年6月5日至6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的中國科技館主辦「中國首屆腸道健康科普活動」。

腸道菌叢失衡→慢性自我中毒→「腸漏症候群」
腸道是人體主要消化器官,同時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之一,腸道中蓄養了數十兆計的腸內細菌,有益菌與有害菌互相競爭,形成平衡。但是,假若食物種類的攝取不適當,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比如攝取太多動物脂肪、蛋白質,而缺乏鈣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或食用抗生素、避孕藥、放射治療等,讓有害菌滋生,有益菌也就減少。
根據王輝明醫師的講座,腸道中有超過 500 種以上的各種「有益菌」(Probiotics,例如:雙叉乳桿菌、嗜乳酸桿菌),執行數百種不同的代謝及免疫功能。這些細菌會分泌酵素,將代謝廢物(細胞碎片、荷爾蒙、化學廢物、膽汁、膿、病毒性毒素、細菌性毒素等)轉化之後,再排出體外,增強免疫力。其中,「雙叉乳桿菌」又可促進腸內維他命B群合成,增強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以及保持腸道酸性的環境,有效減少有害菌的繁殖,是人體最重要的有益菌。【圖1有益菌;取自王輝明醫師之簡報】

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例如,25年來,國人每天吃肉的比例增加38%,但是肉類普遍含抗生素,長期多量吃肉等於長期吃抗生素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使腸道原生有益菌消失而腐敗菌增生。東京大學微生物系本間道與光岡知足教授檢驗出腐敗菌會產生許多毒素:氨、硫化氫、引朵、靛甘、腐肉素、屍毒素、神經鹼。他們認為這些毒素會造成「慢性自我中毒」,產生「腸漏症候群」(Leaky Gut Syndrome)。【圖2 腐敗菌;取自王輝明醫師之簡報】

王輝明醫師認為許多的病因與事實上是與「腸漏症候群」有關,但經常沒有被覺察。初期先使腸子蠕動遲緩、無力而產生腹痛、脹氣症狀。毒素積在大腸由粘膜吸收經肝門靜脈進入肝臟,當肝臟無法完全解毒時,毒素會循環全身。除了有全身不對勁、情緒不穩定、易怒、神經質、對工作失去興趣、注意力不持久集中、消極、缺乏活力等慢性精神中毒症狀之外,也造成周邊神經症狀(背痛、腰痛、偏頭痛)、中樞神經症狀(睡眠障礙、暈眩)、自主神經症狀(血管痙攣導致暈眩、呼吸短促、胸痛、手腳冰冷、盜汗)以及免疫失調(氣喘、食物過敏、蕁麻疹、慢性鼻竇炎、濕疹),乃至滲到皮膚,產生舌苔、口臭、身體異味、挫瘡、紅疹等症狀。
此外,王醫師也提醒:肉類經過高溫油炸燒烤後會產生致癌物。一公斤燒烤紅肉的致癌物含量,約等於600枝香煙的含量,吃1支烤雞腿約等於吸80支香煙。另外香腸、臘肉、火腿有添加致癌的亞硝酸鹽,這些亞硝酸鹽經腸道細菌代謝後會產生氮-亞硝基化合物(N-Nitro compound),是很強致癌物質。又因為大環境工業污染嚴重,動物性食品容易經由食物鏈的濃縮作用,累積許多環境致癌物質如:戴奧辛(dioxin), dibenzofuran與PCBs,其中以牛肉、奶油與淡水魚最多。

補好菌或養好菌:異麥芽寡糖
  有些專家認為:來自優酪乳或活菌補充劑的外來有益菌,最多只能在腸道內生存3至5天。短時間內會有顯著的菌落數提高的現象,若沒有持續給予有益菌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或是營養來源的話,這些補充的有益菌會很快被代謝掉。有益菌可利用「益菌生源」(Prebiotics,例如:寡糖、啤酒酵母與膳食纖維)來繁殖,同時也生產有機酸。有機酸是對抗喜歡鹼性環境壞菌的主要武器;同時這些有機酸可以促進腸道表皮細胞的正常代謝機能,維持免疫屏障不被破壞,而對於人體的免疫機能有所助益。在各種「益菌生源」中,目前在日本醫學界比較推薦「異麥芽寡糖」,因為它耐酸、耐熱,幾乎不被唾液、胃液、小腸液所分解而轉換熱能,經食用後直接送到大腸,提供人體最重要的有益菌「雙叉乳桿菌」作營養來源,卻難被有害菌利用;而且它也不易被蛀牙病原菌發酵利用,所以較不會誘發齲齒。此外,也有將「有益菌」和「益菌生源」合在一起的產品就稱為「合益素」(Symbiotics) ,同時補菌與養菌。

心念健康法:從「有漏」到「無漏」
如上所述「腸漏症候群」是當今影響身心產生疾病的重要原因。讓我們聯想到佛教所說「有漏」到「無漏」的修行觀念。「有漏」(sāsrava)是「漏泄」之意,即指各種煩惱。此諸煩惱於「苦、集」二諦之相應法及其所緣境(感官與對象)中,互相隨順,互相增長,故稱苦、集二諦之法為「有漏」。至於緣「滅、道」二諦所生之諸漏,因其互不隨增,故滅、道二諦之法是「無漏」。
此外,如同腸道中蓄養了數十兆計的腸內細菌,有益菌與有害菌互相競爭的現象。我們的心中,無量無數的善念與惡念,生滅相續不斷,也是有類似彼此消長的情形。當「善念」表現於言語或行為時,則可產生幸福與快樂。如漢譯《法句經》所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反之,「惡念」表現與言語或行為時,則可造成罪惡與痛苦。故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

補善念或養好念: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如同多量吃肉容易使腸道腐敗菌增生;「益菌生源」(例如:寡糖、啤酒酵母與膳食纖維)則是「有益菌」的食物營養。《中阿含52.食經》:「何謂有愛食?答曰:無明為食,無明亦有食、非無食;何謂無明食?答曰:五蓋為食。……明、解脫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可見「五蓋」(貪欲、瞋恚、昏沈、掉悔、疑)供給無明、有愛的食糧養分,引發「有漏」煩惱。「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提供智慧、解脫的食糧養分,培養「無漏」覺悟。
進一步,「五蓋」與「七覺支」各有其食與不食。例如:《雜阿含.715經》所說:「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 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於生活中若能時時刻刻如理作意、內正思惟(四念處、四正勤……),則可供給「七覺支」食物、營養,斷絕「五蓋」的食物、營養;反之,不正淨欲思惟、於障礙相不正思惟……即可供給「五蓋」食糧,斷絕「七覺支」的食物、營養。
因此,於(1)「念」覺(菩提)支的修行,於動靜、獨處或群眾、待人、接物、處事,保持正念、正知;明了(2)「擇法」從善、惡念而表現於言語或行為時,則可產生福樂與罪苦的差別;(3)「精進」於改過行善。猶如《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所說︰持戒→無悔→歡→(4)「喜」→(5)「輕安」→樂→(6)「定」→如實知見→厭→離欲→(7)「解脫」(捨)→解脫知見之「法法相益,法法相因」的修行次第,也是菩提道的相關原料與營養。
看來,好「腸」與好「心」對身心健康(好人)同等重要,好「心」與好「腸」的培養也有同樣原理。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說:好人,好心「腸」。

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6期,2009.12)

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公共電視2008年4月,以「活躍老化、樂在施予、國際學堂夢」為主題,播出一系列芬蘭老人生活的相關報導。其中,「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900)之有關芬蘭老人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的報導,讓我更確認對自己生死規劃的願景。

多年前,我也加入「半百老翁」的行列,健康檢查也開始出現因缺乏運動而產生的「代謝症候群」之一,血脂異常。這是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警信。若是不改善,將來的身心狀況不僅無法助人,也可能會拖累他人。這可不是我所願意的晚年生活。於是發願學習遵守「運動戒」︰體適能333計畫,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 130跳的有氧性運動。希望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如今,我在芬蘭國家保健政策中看到實踐這種淨土的案例,實在令我感動不已,與大家分享之情也油然而生。

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7.1%,已經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會指標。2006年已高達10.4%。若依據經建會統計估計,2029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全台灣人口數的1/4。2005年的7.5比1的「扶老比」(Old Ag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5至64歲人口之比例),預估2015年會上升到3.3比1,2051年將可能提高到1.5比1。青壯人口的老人扶養負擔明顯加重,有關協助老人適應身體、心智和感情的變化壓力的全面性方案,與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的政策,是我們當今迫切性的公共議題。

生活型態與健康

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

如同此次公共電視節目所指出︰台灣的健保制度的盲點是大部份的經費用在治病,比較少投資在預防。芬蘭和台灣同樣是人口快速老化的國家,但是在老人身上花錢的政策,卻和我們不太一樣。以位於芬蘭中部、人口只有8萬人的大學城Jyväskylä(佑偉斯克列)為例,每年市政預算百分之2(約2億5千萬元)用於推動運動保健。因此可以聘請13位運動教練、40位物理治療師,和70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設立公立老人運動俱樂部,指導老人實踐各種運動處方,在舒適的健身館內,生龍活虎地翻滾、跳躍、在吊環上倒立等,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質提高,社會醫療成本也可降低,自利利人。所以,芬蘭的老年生活願景是: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目前佛教界,於修念佛三昧儀式中,常用宋代慈雲遵式(964~1032)法師所撰的迴向發願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其中,所謂「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應該是佛教徒的生死規劃願景。為了實踐此理想,除了經常「念佛」,以保持正念、正知,讓我們的行為、言語、思想(身、口、意三業)清淨之外,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因科技進步帶來方便而容易導致運動不足的現代人生活,以及醫學進步帶來高齡化的現代社會結構,提早養成運動習慣,讓老人的身心更健康,則可以「臨終自知時至」,約「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而且「身無病苦」。因為可以終身學習、終身奉獻,所以「心不貪戀」,無憾無悔,同時也累積「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的資糧,這實在是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生活形態」。

朝聞道行道,夕Blog,夜死可矣(2008.09,人生雜誌no.301)

﹡Web 2.0時代與Science 2.0︰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網際網路(Internet)給全世界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透過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產生豐富的資源。
最近,一些科學界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運用Web 2.0廣大開放的性質,隨時展示他們的工作,被稱為”Science 2.0”。根據《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6期6月號)引用美國俄勒岡州癌症研究員胡克爾(Bill Hooker)的看法:「對我而言,公開我的實驗室筆記,就是打開一扇窗,讓人們看看我每天在做什麼,那是說清事務上的一大躍進。在論文中,我只能看見你已經完成的事,但無法得知你做過哪些嘗試卻沒成功。實驗筆記一旦(在網路上)公開了, 那些在其他溝通機制中會被隱藏起來的細節就會顯露出來,這使得科學更有效率」。
此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濕體計畫」(www.openwetware.org)被認為是最早的成功案例之一。它以維基 (Wiki)的合作方式,讓學生高興地開始在網頁上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很快的,他們發現把自己的學習心得發表到網站上也很方便。如此的資訊對實驗室成員非常有用,並且隨時成為全世界都可分享的資訊。目前此計畫已有3000位註冊編輯者,網頁數超過6100頁,包含了各洲的實驗室活動、數十種課程與團體活動、數百項實驗程序討論。
此種很合乎佛教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精神的Web 2.0,除了增進學術研究工作之外,也改善許多教導、學習與評量的模式。

﹡e-portfolio(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與「畢業呈現」、數位人生履歷表
例如︰在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為了改善以product-orientation學習成就為主之傳統評量,開始重視process-orientation學習歷程為主之portfolio評量,並且善用Web 2.0的資訊環境,提供師生e-Portfolio網路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的服務,例如︰美國賓州州立大學http://portfolio.psu.edu/about,或者國內逢甲大學http://eportfolio.fcu.edu.tw/index.html。
Portfolio(歷程檔案)的教育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與Experience + Reflection = Learning,學習者必需自己收集、篩選、整理各項資料,在此過程中學會統整各項材料,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會做什麼?為使學習歷程能配合自己的條件、理想與生涯規劃,學習者必需反思︰我是什麼樣的學生?我的正向人格特質有哪些?了我的求學與人生經驗,具有什麼意義?這些對我有什麼意義?目前的學習有助於達成我未來的目標嗎?目前的學習歷程,是否完整反應在我的歷程檔案中?
如此,學生可以製作歷程檔案過程中,主動建構對學習材料的認識並連結相關知識,e-Portfolio容易促使學生與他人共享在課堂上所討論的真實案例與所進行的相關課程活動,並進而藉由他人的回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涯規劃。同時,借此熟練電腦訊息處理技巧,並且為課堂外的學習成果,提供學術上的認證。
老師們借由e-Portfolio更容易引導學生的成就動機,提供更佳的諮商輔導服務;同時,藉由反省課程目標與作業、考試內容,使教學歷程、目標與評量策略更能緊密結合。
為因應此潮流,法鼓佛教學院也將規劃e-Portfolio,並且提供訓練與服務,希望能幫助學生們配合自己的生涯規劃,將學業與志業結合,並養成自主終身學習的習慣,隨時建構My e-Portfolio,隨時檢視與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隨時補強或改進,隨時可傳出或再建置,作為「畢業呈現」的基本成果,以及形成未來繼續開展自己的學業、事業或道業之如實且精彩的數位人生履歷表。

﹡部落格(blog,博客)與「法身常在」
其實,使用e-portfolio很像是在建構我們個人之配合教育理念規劃的網誌 (Blog,部落格)一樣。《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7期7月號)「部落格越寫越健康」的專題中提到︰「科學家(以及文字創作者)早就知道,把個人經驗、想法及感想寫出來,是具有療效的。以書寫方式表達的過程,除了可抒解心理壓力,對生理也有好處。研究顯示,它能改善記憶及睡眠,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愛滋病患體內病毒的生產量,甚至加速手術後傷口的癒合」。專家認為︰寫部落格就如同聽音樂、跑步、欣賞藝術品一樣,可刺激腦部釋出多巴胺(dopamine),可影響情緒。
此外,《讀者文摘》(2007年10月)「仁勇風範」的專欄中「林公開山︰一個日本人的中國緣」一文,介紹一位日本人「林克之」一生的志業︰他大學畢業後,1979年到尼泊爾的山村,自力為居民建小型水力發電機,改善村民砍伐森林來升火煮飯的習慣,以保護喜馬拉雅山的自然生態。1992年,他到泰國北部的一個瑤寨,發現當地人也有同樣砍樹維生的習慣。基於環保理念,他再度動工為村民建造水力發電機。1995年,林克之到中國雲南瑤鄉廣南縣,為村民建小水電站與碾米加工廠。他在昆明一所大學念中文時,他對瑤族文化引發興趣。之後,他到桂林參加國際瑤族研究會第四屆年會,聽人談起: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最美的風光在陽朔縣的興坪小鎮。他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能欣賞興坪鎮老寨山絕美的景色,回日本打工存錢並領出父母的遺產,作為開路建亭的經費。後來,陽朔地方政府為了報答他,答應送他山腳的一塊地蓋旅館,條件是︰他要鏟平原有的簡陋公廁,改建為免費的現代化公廁。他心想︰大半輩子漂泊不定,日本是不想回去了,何不就在興坪定居?在日本的妻子不願和他到中國這偏遠的小鎮過下半輩子,兩人選擇離婚。
2001年,林克之在近兩百名日本朋友的捐助下,開始動工興建旅館。後來,他與一位中國女性再婚,生了兒子。62歲的林克之每隔幾天就到江邊和山上撿垃圾,一生都在貫徹環保理念。林太太說他每晚堅持寫網誌(blog又稱「博客」),一年除了去香港更新簽證的那幾天外,從不間斷。「他知道自己老了,想留下一筆精神財產給兒子。」林太太望著在一旁玩耍的三歲兒子(2007年時),微笑著說。
我想︰林克之雖然目前無法與他的兒子交談,但是他的「法身」(精神財產)是可以借由每晚堅持寫「部落格」(blog)而常存,將來他兒子一定可以經由blog,了解學習到他父親一生的志業歷程。而我自己在寫網誌(Blog)時,也覺得《論語‧里仁》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受,在Web 2.0時代,可以發展成「朝聞道行道,夕Blog,夜死可矣」。
from《人生》雜誌no. 301.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