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番茄時鐘》自序:番茄時鐘‧惜時如金

《校長的番茄時鐘》。法鼓文化。2017

自序:番茄時鐘‧惜時如金

釋惠敏

我最先兩本「人生新視界」專欄書是《心與大腦的相對論》(2003年10月到2005年8月,共23篇)與《當牛頓遇到佛陀》(2005年9月到2007年8月,共24篇)。接著是《校長的午後牧歌》(2007年9月到2010年3月,共26篇)、《校長的三笑因緣》(2010年4月到2012年11月,共32篇)主要是敝人擔任法鼓佛教學院兩任校長期間(2007年4月到2014年7月;53歲-60歲)的專欄文章。

前者是敘述敝人當時年齡已是人生「午後」,吟唱著「牧心之歌」。後者是校長第二任期學習「【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諸法無我】助人快樂、【涅槃寂靜】寂滅最樂」【三法印】之「三笑」因緣,希望進而體會弘一法師於1942年臨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之生死微笑間、或微笑問生死的深意。

之後,「人生新視界」專欄從2012年12月到2016年11月是有46篇。由於此專欄的文章大都是表達我該月前後的人生經驗,所以其中的三分之一的文章已經編入於「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敝人而出版的《六十感恩紀》或「法鼓文化」再出版《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增訂版)》。因此,這本《校長的番茄時鐘》所收錄的文章是從2012年12月「無瞋大悲的生命典範」到2016年11月「拖延與番茄工作法」尚未結集成書的30篇文章,而「番茄工作法」的「番茄時鐘」就是這本書名的來源,或許也反映敝人擔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2014年8月開始)的若干心境。

所謂「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是我在2013年知道的時間管理法,如同拙文所說,它近年來成為我改善「拖延」、專注工作、增進效率與保養眼睛、脊椎的方法。此方法是1980年代由義大利人法蘭西斯科.奇里洛(Francesco Cirillo)提出,取名自廚房之控制烹飪時間之番茄造型「扭轉式計時器」,目前有各種的電腦或手機應用軟體(例如:Flat tomato或「發條番茄鐘」)可供利用。

「番茄工作法」是依六個步驟進行:

(1)規劃工作目標,預估需要幾個「番茄工時」,依序進行。如果1個目標需要太多番茄工時(例如5個以上),可以再分割;反之,1個目標不足1個番茄工時,也可合併其他目標。

(2)設定25分鐘(也可微調)為「番茄工時」。

(3)專注工作,直至定時器提示。

若在「番茄工時」中,其他事情發生時,有如下兩種處理方式:

[i]若是緊急必須立即處理,則將當前的「番茄工時」廢棄,找時間重新開始。

[ii]若非緊急,則可告知(inform)對方目前我正在工作;協調(negotiate)預計延後的時間;立即安排(schedule)追蹤(follow-up);當「番茄工時」完成後,叫回(call back)對方,準備處理該事情。

(4)標記次數,成為視覺化記錄,若是應用軟體則可自動記錄。

(5)休息5分鐘,閉目養神,補充水分,舒展筋骨。

(6)每完成4個「番茄工時」,休息15-30分鐘。

如此的工作方法可以減少內生和外在的干擾,培育工作時之「心流經驗」(the flow,主動、專注),這是有助於前額葉執行控制功能的增進,可以提高工作者的成就感,並提供自我觀察和改進數據,也可學習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因此,最近,敝人特別注意「番茄工作法」如何改變使用者工作習慣?奇里洛的網站(https://goo.gl/Qj0leI)提出如下六個層次:

  1. 知道一個工作需要多少努力:從您的視覺化的番茄工作記錄,以讓您綜觀不同工作您所花費的時間。
  2. 排除工作中的干擾:當需要持續專注於手邊的工作時,您將學會如何處理不可避免的干擾。
  3. 更準確地預估未來各種工作所需的努力(番茄工時)
  4. 以「概觀(recap)à工作(work)à回顧(review)」次第,讓每個「番茄工時」更有效率 (https://goo.gl/WWr9WX):於「番茄工時」,先用幾分鐘「概觀」,然後才進入「工作」,再用最後幾分鐘「回顧」。
  5. 建立各階段(半天、天、週、月……)時間表(timetable)。
  6. 讓您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確化(define your own objects)。例如:作家覺察到花費太多時間在修訂,應調整番茄時間表將腦力激盪時間增多。

番茄工作法的關鍵是規劃(planning),追蹤(tracking),記錄(recording),處理(processing),以及視覺化(visualizing)。在規劃階段,工作任務依照優先順序排入"To Do Today" list(工作一覽表)。讓使用者學習預估每個任務的工作量;每個「番茄工時」結束後,記錄成果以提高使用者的成就感,並提供未來的自我觀察和改進基本數據,從此養成愛惜時間、「惜時如金」的習慣。

《大毘婆沙論》卷153記載:有一比丘有「滅盡定」(類似涅槃的禪定)的能力,食時將至,著衣持缽,詣食堂中。是日打揵墀(又稱揵槌、揵椎;僧團中敲打用之報時器具)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打揵墀當出。另外一位具備「滅盡定」能力的比丘,遇天大雨,恐壞衣色,少時停住,則作是念:我何為空過此時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則立誓願入於滅定,乃至雨止當出。

此兩位比丘縱使是在等待齋堂報時或雨停時間,也不空過時間不修善法,如此珍惜時間修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希望我人生最後一個「番茄工時」也可以如此。

釋惠敏 序於法鼓文理學院   2017年1月10日

「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2期,2016. 04)

2016年1月15日,敝人應日本岐阜聖徳學園大學之邀,以「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之養成」為題目,為該校師生演講。同時也親身體驗到日本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經達到 25.1 %以上的「超高齡化社會」所引發的問題,特別是失智老人數快速增多,2015年520萬人,接近1/4的高齡者比例,推估2025年將可能會有700萬失智老人,長期照顧的人力嚴重不足。例如:我所認識日本朋友談起失智長輩們的狀況。

超高齡化社會與失智的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3月首度召開部長級失智症會議,指出全球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罹病者。而失智人口數每20年成長一倍,2050年將超過1億3550萬人。

回國後,也有聽到如下的幾則新聞: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某個老人安養院,2014年底連續發生3起老人墜樓死亡案件,警方經過長達1年多的偵辦,2月15日以涉嫌殺人罪名逮捕安養院23歲的前員工今井隼人。原本否認殺人的今井在偵訊後終於坦承,基於厭煩失智老人照顧而產生殺人的動機,將老人從陽台扔下樓。日本埼玉縣83歲老人不堪長期照護的疲勞,拿刀刺死失智症老妻,被捕後持續絕食兩周,2月13上午過世。警察廳指出:含未遂事件,過去一年日本有44件照護過勞殺害親人,有26件是老老照護,男性是女性的3倍。

根據國發會所公布2014年台灣「人口推計」估算,65歲以上人口在2025年就會佔全體人口達20%(超高齡社會),因此台灣從高齡化邁向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僅 32 年,遠比法國歷時 156 年、美國 92 年短,甚至快於日本的 35 年,人口老化速度非常驚人。

依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2014年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2,808,690人(佔總人口12%),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有524,500人,佔18.67%;失智症人口有227,137人,佔8.09%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91,673人,佔3.26%,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35,464人,佔4.82%)。

依此流行病學調查之結果,每五歲之失智症盛行率分別為:65~69歲3.40%、70~74歲 3.46%、75~79歲7.19%、80~84歲13.03%、85~89歲21.92%、90歲以上36.88%,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

 

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

上述統計顯示,台灣生命曲線延伸,但失智、失能成為社會隱憂,對於「博學雅健」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或許是討論「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重要環節之一。為落實法鼓文理學院設校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培育兼具慈悲與智慧的領導者與卓越人才,服務社會、促進文化與國家發展、探索與反思人類未來願景」,特設立全校新生校必修「心靈環保講座」,期待能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博雅教育校園文化。

這也上述「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之生活型態培養相符合,讓大眾趁早因應高齡化社會,從根本降低低銀光經濟「市場價值」(例如日本製老年銀光產業約有四十兆日幣產值)與「社會價值」不對稱問題。

因為古典社會學及當代社會學對於經濟活動的討論,主要是以 「市場」 為主要的場域。企業在市場中的發展,是以市場邏輯進行,市場的經營以能取得一定的價差為最終目的,因此,市場的存在邏輯使得社會行動被市場化。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 1886-1964)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市場社會的形成使得市場價值支配了人的生活,企業追求最低成本、最大利潤的經營策略,傳統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惠原則很難存在。廣大的消費社會,對企業所提供的市場價值,很難獲得對稱知識與資訊作為評斷。

因此,我們需要讓企業以其產品或勞務對應到 「社會」 而非 「市場」,企業才能覺察到經營模式的轉換。例如:高齡社會的銀光經濟不能只重視明顯市場價值的醫療機構與安養設施,應學習芬蘭重視推動運動保健的預防性的社會價值,以位於芬蘭中部、人口只有8萬人的大學城Jyväskylä(佑偉斯克列)為例,每年市政預算百分之2(約2億5千萬元)用於推動運動保健。因此可以聘請13位運動教練、40位物理治療師,和70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設立公立老人運動俱樂部,指導老人實踐各種運動處方,在舒適的健身館內,生龍活虎地翻滾、跳躍、在吊環上倒立等,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質提高,芬蘭的老年生活願景是: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減低醫療或安養設施社會醫療與人力成本,提到自利利人的社會價值。

此外,敝校「心靈環保講座」也參考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或「心識、生命、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或許可以內化與擴充「社會價值」的意義。

「大歷史」與「小思考」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7期,2016. 09)

2015年秋季,於法鼓文理學院新生校必修「心靈環保講座」的課程中,我從「大歷史」(Big History;宇宙與生命的歷史)與「小思考」 (Thinking Small;從原子、分子到細胞之各種生命運作的共通方式)等不同視角來探討「生命科學」與「心靈環保」相關之理念與議題,分享部分心得如下:

「大歷史」:萬物同源、眾生平等、珍惜生命

「大歷史」(Big History)是近年出現之歷史學觀點,以跨學科方法為基礎,結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之多學科之研究成果,檢視從宇宙起點「大爆炸」(Big Bang)到現代世界之約137億年之長時間框架背景下,探討了生命、人類存在於宇宙、地球之實證性因果關係。[1]它被講授於大學、中學以及TED論壇「18分鐘內回顧我們的世界歷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講演。此外,「歷史電視頻道」(History Channel)也有發行的「兩小時內回顧世界歷史」(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o Hours)紀錄片。我個人認為這種「大歷史」的學習有助於我們從「寬廣深遠」的尺度來了解心靈環保的議題。

137億年前之大爆炸所創造之恆存所有能源,成為星體動力與一切生命體的來源。宇宙膨脹經過38萬年,溫度下降,讓帶電的電子和質子在宇宙中可以結合成電中性氫原子。大爆炸3億年後,氫原子互相猛烈碰撞,融合為新元素「氦」,爆發大量的輻射能量,首批發光的恆星誕生了。恆星是猶如製造元素的工廠,將氫融合成氦,氦融合成鋰,鍛造出25種最常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包括碳、氧、氮及鐵。所以120多億年前,星球已經在創造促成鐵器時代來臨的元素。首批恆星形成之後數百萬年,部分星體老化而爆炸了,光亮超過原來星體的百萬倍以上,也就是「超新星」(supernova),提供融合較重元素必要的額外能量,產生了銅、鋅、硒等我們服用綜合維他命丸中所含的元素,以及金、鈾等其它元素。這些元素在宇宙、星系、行星的生命之間流轉,我們都是「星塵」。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太陽外圍的第三顆行星,便是我們的家園-地球,而幾乎所有我們從宇宙大爆炸分到的能源,都是由太陽照射過來的。

上述「大歷史」學者大衛克利斯汀在TED論壇發表「18分鐘內回顧我們的世界歷史」講演中提到: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耗散定律),宇宙是往缺乏規律與結構方向變化。因此問到:「目前人類生命與社會「複雜性」(Complexity)如何能產生?」答案是;「宇宙能創造出複雜性,但帶些困難度,在大歷史中,我們稱這些階段為閥值(thresholds)時段。每一個閥值是愈來愈難,複雜的系統是更脆弱,更易破碎,適宜條件(Goldilocks conditions)是更嚴峻,更困難。」並提醒:「越複雜的系統,則越脆弱;集體式學習可說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巨大力量,但是不知人類是否可以妥善駕馭此力量?因為他認為人類也有可能以自己所發明的巨大武器(例如:核武器)破壞地球生態圈(biosphere)。」因此,我們人類更應該善用集體式學習之智慧,珍惜生命與社會「複雜性」得之不易,維持的難度,尊重生命,愛惜地球,保護環境,這些也是提倡「心靈環保」的目標。

「小思考」:體會分子、善用生命、發揮價值

相對於上述「大歷史」的尺度來探討生命科學與心靈環保之議題,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中譯本《觀念生物學》)所談的主題大多發生在細胞內分子的層級,因此作者提出「小思考」(Thinking Small)的觀點,從「分子」的尺度來探討生命議題。

作者以如下的比喻說明原子、分子、細胞、器官和個體之間的相對大小:「想像自己一手握著一顆BB彈,猶如一個原子,另一手握著一顆彈珠,猶如一個簡單的分子(核苷酸、胺基酸、醣類)。身旁的貓咪,猶如長鏈分子(蛋白質、DNA)。附近一輛貨櫃車,猶如分子結構物,例如細胞膜或胞器(核糖體、粒線體…..)。遊輪猶如細胞,北美大陸則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生物個體。」

此書介紹:「人類的細胞大約比針尖小10倍,我們的身體大約是由5兆個細胞組成的。每個細胞內含有不計其數的非常微小的原子、分子。尺度大小與速率是相關的。一般而言,愈小的東西移動得愈快。水分子也好,體內其他上千種的分子也好,它們都是以極驚人的速率,在百萬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瞬間內,與其他分子擦肩而過,或彼此相撞。生物就是靠著這樣頻繁且激烈的碰撞來維繫生命。當你意識到細胞內的分子是以你能想像的速率的百萬倍來移動時,就比較容易明白細胞內不斷進行著的生化反應的確切速率(每秒約有數千種反應發生)。」可見各種生命化學反應的忙碌與辛勤,值得我們珍惜與善用生命,盡可能讓生命發揮價值。

 

 

[1] 參考《維基百科》“Big History”(https://goo.gl/dmKnP0)

「阿賴耶識」記事本:聞思熏習、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門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3期,2011.05

阿賴耶識:眾生的資料庫

佛教的唯識學派以「阿賴耶(ālaya)識」為基礎,來說明凡夫之生死流轉、聖者之涅槃還滅「緣起」教義。「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用來表達「含藏」功能之「住處」、「容器」的意義。例如:himalaya(喜馬拉雅)是由 hima(雪)加上ālaya(住處)所組成的語詞,說明此山是the abode of snow(雪的住處,雪鄉)。

唯識學派將「含藏」眾生一切生起萬法功能(種子)之「住處」(深層心識)稱為「阿賴耶(ālaya)識」。若根據《成唯識論》,認為它具有(1)「能藏」萬法種子、(2)表層心識熏習諸法種子之「所藏」(處所)、(3)恆被眾生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等三種意義。依此緣起,凡夫則有「愛執→造業→受苦」之生死流轉(惡性循環)。

轉識成智

如能藉由清淨「聞思熏習」-聽聞「無我」法之清淨熏習、如理作意思惟-,對治妄執為實我、實法之我愛「執藏」種子,轉化為「法身種子」,則無分別、清淨智生。如此,歷經「通達轉」、「修習轉」、「果圓滿轉」,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此時,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如大圓鏡之光明,能如實遍映萬象。依此,第七識「末那識」(我執)轉化為「平等性智」,自他不二,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第六識「意識」轉化為「妙觀察智」,通達諸法自相、共相,能依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化「成所作智」,「成」就「所」應該「作」之身、口、意等各種善業,利樂諸眾生。

 

「阿賴耶識」記事本:如何「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

長久來,我一直在尋求,是否有「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記事本?或許可以稱為「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我想藉此,「隨時隨地」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終於,在2011年1月,我得知有一種名為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http://www.evernote.com/about/home.php),已經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ever-note)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

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

此外,Evernote記事本軟體有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以便讓我「隨時隨地」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以便觀察與反思我的「阿賴耶識」中「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關係,以便把握正確的「聞思熏習」,學習「轉識成智」。

 

阿賴耶識之「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反思

阿賴耶識所含藏的虛妄我執之萬法種子隨時、隨地、隨緣生現行(所謂:種子生現行),表現於凡夫眾生的認識世界;此現行萬法有熏習作用,成就種子又含藏於阿賴耶識(所謂:現行熏種子),成為生死流轉之惡性循環。這種「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的緣起關係,剎那剎那不斷的展轉熏生,凡夫眾生難以覺察,難以解脫。

若能藉由「隨時隨地」可以猶如「大圓鏡」一般,如實地記錄、創作、反思的筆記本,如同拙文「修行次第的基本意義」(刊於2005年12月《人生》雜誌268期,結集《當牛頓遇到佛陀》法鼓文化,2007)所述︰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依序輔助戒律、禪定、智慧的學習,讓深層之第八識「阿賴耶識」轉化為「大圓鏡智」等「轉識成智」,成就聖者「無我→無漏業→苦滅」之涅槃還滅(空性、不生不滅),或許這也是讓「科技」與「人性」間,產生雙贏可能的法門之一。

日行萬步・健康保固・學習穩固

日行萬步・健康保固・學習穩固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85期,2015.9)

 

自從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校地約25公頃)與「法鼓佛教學院」(校地約5公頃)合併審議會,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校地約30公頃)。由於職務需要,我需要參與工程進度報告會議,以及訪視新校區各項工程進展,因此我個人的「日常生活圈」,從5公頃的範圍,擴大為30公頃,時常走來走去,逐漸養成日行萬步習慣,如此「累積里程數」的樂趣,也有一些小小心得,野人獻曝,提供給全校同仁與同學參考,因為從2015年暑假開始以及秋季開學之後,大家需要適應數倍大「日常生活圈」的身心準備。因為,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程度達51%,超過其他3項的總和。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

首先,對於比以前大數倍的校園,學校雖有配合整體法鼓山園區,規劃適當的校內、校外交通方案,例如:環保之考量,接駁用交通工具採用電動車等等。但是,「走路」畢竟還是我們的基本功,因此,敝人建議:可以藉此因緣,養成走路習慣,因為可以「健腦、健身、環保」,正是身心健康、心靈環保的基本素養。

 

步行,健腦又健身!

個人對於走路或步行的了解,《步行,健腦又健身!──讓大腦越來越年輕的健行法》這本書是我的啟蒙,這是由日本之腦生理學家、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大島清醫學博士監修,書中強調:「只要多走路,每一天都能讓大腦更年輕。走路不但為我們帶來身體的良好影響,更讓心和大腦不再僵化。因為持續走路,不只能消耗卡路里、防止肌肉骨骼衰退,也可讓大腦分泌β-腦內啡以及多巴胺,使人更有自信與活力,能夠幫助我們釋放壓力、消解煩惱、改善免疫力等等益處。

大島博士從腦部演化的角度來說明為何「步行可以健腦又健身」的理由,人類直立行走了數百萬年,我們的腦部與DNA蝕刻著「走路」的行為,走路感覺傳到大腦的邊緣系統(舊腦皮質),若善能體會這種本能性的滿足感,可以增強傳遞到大腦的新皮質,發展為精緻的感覺與思考,形成有力的正面意義。此外,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運動如何強化或重塑大腦,根據《運動黃金20分鐘》的作者葛瑞真.雷諾茲(Gretchen Reynolds)的引述: (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是一種在血液中循環的蛋白質,在運動時會大量產生。IGF-1通常會被擋在血腦障壁之外,但是運動被認為能幫助IGF-1穿過血腦障壁,啟動神經新生和其他大腦組織的變化。(2)腦源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在運動期間和運動後會大量出現,它能幫助神經元發展茁壯,也能讓大腦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3)大腦之成骨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愈活躍,大腦內的幹細胞就變得比較沒有活性,…..但是運動能改變BMP對大腦負面的影響,….」。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傑‧馬克‧戴維斯(J. Mark Davis)博士的研究團隊檢查有做運動的老鼠的腦部組織樣本,發現大腦細胞生成新的粒線體(合成ATP,細胞的能量來源);較高的粒線體密度,理論上能讓身體免於某些神經性的疾病。總之,大腦和肌肉一樣,在運動期間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而步行是人類的基本運動模式,在運動科學相關期刊中,有不少的研究報告發現,以每日步行步數,推估身體的活動程度,是一項頗具可信度的主要評估方法,因此,若能善用步行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說是健腦又健身!

此外,營養師建議大家要養成戶外曬太陽的生活習慣,因為人體所需維生素D(保持骨鈣的平衡)大多數來自於日曬的光化學作用,在皮膚細胞內生成。每天20到30分鐘曝曬,可有一萬單位的維生素D生成,若能維持體內維生素D的適當濃度,可以讓骨骼健康,似乎也有助於預防癌症。

 

每日1萬步、健康有保固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徐錦興教授之「走路有風–透過健走,促進健康」文章的說明:早在1960年代,日本九州大學吉城旗野(Yoshiro Hatano)博士就提出「日行萬步」的概念。在往後的四十多年間,獲得世界各國政府與健康機構的認同及迴響,紛紛推動與步行相關的策略和活動。例如美國政府健康部門提出對國民每日步行步數的建議量:成人每日應至少步行8千5百步、7~16歲的男孩是1萬3千步、女孩是1萬1千步以上,方能達到動態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研究顯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平均步行步數約在6千5百步左右,顯示現狀是有待改善。因此,臺灣也提出「每日1萬步、健康有保固」的口號。不論是每日8千5百步或1萬步,甚至是1萬3千步,都是鼓勵民眾「動」起來,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與步行或走路相關的運動項目是「健走」(exercise walking),它被公認是最容易執行的健身運動項目,也是全世界最多醫師與健身專家建議的運動處方之一。根據統計,在美國就有超過8千萬以上的民眾是以健走做為最主要的運動模式,在日本最活絡的社區運動組織也是健走社團。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以健走做為主要的健身運動項目,這一點可從住家附近的學校操場,在傍晚時分的運動人潮觀察得知。

徐教授也說明:正因為健走運動的容易執行,讓多數民眾在選擇運動項目時產生:「走路算是一項運動嗎?」或「走路是低強度的運動,具有促進健康的效果嗎?」的疑惑。…….過去的觀念一直認為「走」的運動量可能不足以改善心肺功能。但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只要行走速度在每小時6.4公里以上,健走運動一樣可以改善個體的心肺適能。雖然在同樣的距離下,健走所需的時間會較慢跑長,但從能量消耗的觀點,健走僅較慢跑少消耗10%的卡路里,而健走運動的易行性與持續性,卻遠非慢跑能比擬。因此,健走特別適合正準備進入運動行列的族群,且不分性別與年齡。……根據上述的論點,要把「走」這個動作變成運動,決定因素應以「運動強度」和「步行距離」為主,進而形成健走運動。在設計與執行健走運動時,可透過以下的4種強度,建構多樣化的健走運動模式:(1)漫步健走(時速4.8公里以下),(2)適能健走(時速4.8到9.6公里),(3)強力健走,在前者的速度範圍,以更大幅度的擺臂與更大步伐前進、單手或雙手持水瓶或帶上有重量的腕套、甚至背上有重量的背包或腰包等,以增加身體負重程度。(4)競賽健走(時速可高達12公里)。

徐教授提到:綜合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國人自述具規律運動習慣者(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健身運動者)約在15%上下,顯示要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運動健康的概念,仍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如以健走運動做為主要運動項目,建議可先以「漫步健走」做為無運動習慣者的運動處方,以容易執行、不需他人指導為號召,吸引更多人加入健走行列。而針對一般民眾或以改善體能為目標的族群,「適能健走」是一項不錯的運動處方。最後,對於那些需要更高運動程度,希望藉由健走運動達到肌耐力訓練者,「強力健走」應是最佳建議。…….期待各位讀者能體認到身體活動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如何把走變成日常運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並把「多動一分鐘、多活兩分鐘」變成健康生活的準則,如此不僅能延長壽命,也會讓您看起來更有活力,走起路來更是「虎虎生風」。不過,好像還有一個問題尚未回答,為何要動?答案就只有一個:「為了追求更好的生命品質。」

如何規劃達成「日行萬步」,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先養成每天早、中、晚三次至少30分鐘的步行,可以安排於餐前、餐後的時間,比較容易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每天必須用餐。盡量採用步行的方式到比較遠的餐廳,特別我現在是生活在比以前大數倍的校園,更可以善用此環境因緣。用餐時若能「細嚼慢嚥」,減低腸胃消化的負擔,餐後更適合養成散步習慣,因為這種不激烈的運動,有益於消化,消耗熱量以減重。誠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古諺、唐代名醫孫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百歲高壽)之《千金翼方》說:「平旦點心飯訖後,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所提出的生活習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此外,可以再利用清晨或傍晚,進行上述的「適能健走」、「強力健走」或其他(例如:重力訓練、腳踏車、瑜伽、太極等等)可以改善體能、肌耐力訓練、柔軟度、平衡感等的項目,則可以更圓滿運動的功效,而且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走路哲學。

 

會走路的人:學習穩固

法國研究傅柯(Foucault)的代表性學者費德希克‧格霍(Frédéric Gros)的暢銷書Marcher, une philosophie (A Philosophy of Walking行走的哲學)中提到: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的生活節奏規律到彷彿有個樂譜在指揮一樣,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與朋友)交談會準時在傍晚五點前結束。因為康德風雨無阻的散步時間要到了。他會一個人上路,.....康德的散步路徑都是同一條,始終如一到這段途經公園的路線,後來被叫做「哲學家小徑」(http://www.mplus.com.tw//article/742)。

談到「哲學家小徑」,會讓人聯想到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家小徑」(德文Philosophenweg),海德堡大學的學生很早就發現這條小徑是浪漫的散步的理想地點。在過去,學生和哲學家是同義詞,因為每個接受博雅教育(德文Sieben Freien Künste,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學生,都需要學習哲學,這或許也合乎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校名「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日本京都大學附近有段路徑,因為京都學派哲學家西田幾多郎(1870~1945年)和田邊元(1885~1962年)等人經常散步之故,而被稱為「哲学の小径」。

上述《行走的哲學》又說明:哲學家康德之每天一小時,絕不例外的散步,顯示了散步這件事三個重要的面向。

第一是單調,散步的單調近乎苛刻。……但單調的奧義就在於它是無聊的解藥,無聊是身體面對心靈空洞時的牢固不動,散步乏味的重複消去了無聊,當身體動了起來,心靈就不再被其慵懶(lassitude)影響,也就不會再有惰性招致而來的,無盡漩渦般的模糊暈眩感。……身體的單調解放了思想,在走路的時候,我們不是被迫思考,被迫想這想那,是這樣還是那樣,在身體不間斷又自動的作用之下,心靈完全就在支配之下,彼時思想就會湧現、閃掠或成形。

第二點是規律。康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鋼鐵般的紀律。……康德每天寫一頁、發展一個想法、多加上一個證明或者優化一個論證,最後就會是一個偉大的鉅著。……每天持續反覆小小的動作,是紀律成就了康德這位思想巨人,他不是靈光乍現時,天地為之驚動,就生了所有作品,而是一步一腳印,一磚一瓦堆砌出來的。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是關於無所遁形(the inescapable)。……無以遁形顯示了紀律不單單只是被動的習慣,它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出於意志的天命,尼采說這才是自由的定義。對散步來,無以遁形就是一旦開始就一定走到終點,沒有其他出路,就是必須往前走。儘管疲累,總是會抵達終點,這是註定而且無法更改的。走吧!一旦開始上路,終有一天一定會抵達,意志就是天命!

 

最後,想以台灣知名作家林良(子敏)之〈會走路的人〉這篇故事與大家共勉,故事中敘述一個中年人,買來一套大部頭的歷史書,全套三十多本,將近一千萬字,下決心要把它讀完。與一般人一樣,他會因為許多工作上、家庭生活的事情,常常不得不中斷,但是他絕不放棄。三年以後,堅定不移的他,終於完成了他的「偉大的閱讀」,或許這也是《老子》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意義:微小的累積,巨大的成果。我們希望法鼓文理學院的同仁同學成為「會走路的人」,建立走路的校園文化以及各類「哲學家小徑」,從每天一步一步走路經驗,完成一個一個的人生計畫,這應該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基本功課之一。

 

退休•善終?!

退休•善終?!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68期,2014.04)

60歲退休:22年的藝大年資

1992年6月,我從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後,陸續接任了西蓮淨苑、國立藝術學院(2001年改名為︰台北藝術大學)、中華佛研所與法鼓佛教學院等三個不同機構的管理階層的工作。例如:西蓮淨苑副住持(1992-1998年)、住持(1998年迄今)、國立藝術學院學生事務長(1994-1997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主任(2000-2006年)、教務長(2000-2006年)、教務長兼代理校長(2006年1月-7月)、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 (1994-2007年)、法鼓佛教學院(2007年迄今)等職務。

2006年8月1日,我將職務交接給朱宗慶校長之後,開始教授休假研究一年,並協助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李志夫教授籌設法鼓佛教學院,成為全國第一所向教育部申請成立獨立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我因受聘擔任首任校長,因此從台北藝術大學借調,於2007年4月8日(佛誕節),參加「成立揭牌暨首任校長就職典禮」,開始另外一個階段的大學行政歷程。

由於我是從台北藝術大學借調,必須在原來學校至少義務授課一門課;在借調擔任校長的職稱之外,也需要保留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的職稱。如此情況,再延續第二任佛教學院校長,於2014年2月1日,正好滿60歲,也累積約22年的台北藝術大學的年資,可以辦理退休。因此,台北藝大的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共同學科主任李葭儀老師與共同學科同仁,於1月21日下午籌辦「榮退茶會」,實在愧不敢當,感激不盡。

隔天,共同學科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nuage)上貼文:昨天寒冷的冬日,我們有暖暖的釋惠敏老師退休茶會。茶會中,我們簡短分享了惠敏老師在北藝的點點滴滴,惠敏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他是如何進入北藝這個大家庭與在其中樂遊的經典轉變!傳音系蔡淩惠老師與舞蹈系葉晉彰老師帶領傳音系同學演出「鐘聲樂響」的精彩傳統音樂作品,最是令現場參與人員驚豔。參與演出的同學都是自動自發參與,也特別為此場演出搭配鐘響與唱詞的書寫,學生將自己的所學,結合場地與人,這是對惠敏老師最高的致敬與祝福了!!活動相關照片參見http://goo.gl/vpQ0ZL

 

76歲善終?!38年的人生回饋年資

近來,我在整理國史館佛教人物口述歷史之之關於我的訪談稿時,發現我在出家前之學習時間(1954-1979年,1-25歲)與出家後之學習時間(1979-1992年, 25-38歲):包含西蓮淨苑3年的僧團學習、中華佛學研究所的3年時期、日本東京大學之6年留學,合計受到家庭父母、學校師長、社會大眾所護持的時間大約有38年之久。雖然可以扣除2年的空軍預備軍官司藥官邸服役時間,不過若要回饋或回報,因為我的工作質量不佳,至少也是需要有38年的人生回饋年資,才能平衡。若扣除已經22年工作年資,大約還需要奉獻16年才能回饋圓滿,屆時是76歲、西元2030年。

如此,我或許需要修改發表於《人生》雜誌276期的拙文「Huimin2525︰我的生命密碼」(2006.08,後收載於《當牛頓遇到佛陀》)所預估的死亡年份2025年(71歲)。原先我想用huimin2025作為網路名稱,因為可以經常提醒佛教「諸行無常」之法義與修「念死」之法門,倒數計算自己的生命長度。進一步,又想到︰直接用2025,太明顯,不好玩,應編作密碼,跟上最近各種所謂「密碼」的潮流。於是,將huimin2025抽出25(因為2025年常被簡寫為’25),然後重複,成為我的生命密碼huimin2525。不過,若從2025年(71歲)修改西元2030年(76歲),似乎也是方便記憶的數字,或許才能回饋圓滿

對於「善終」,敝人於《人生》雜誌「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2011.03,後收載於《校長的三笑因緣》)的拙文中提到:若參考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使用的對於癌末病人善終評估5項指標(1996年),包括「了解死之將至」、「心平氣和接受」、「後事交代安排」、「時間恰當性(病人與家屬都有做好準備)」和「去世前3天舒適性」;並且以不含生活細胞所組成的「心材」、哺乳動物之紅血球與皮膚角質層、或者「細胞自戕」等各種「善終」現象為例,或許可以讓我們體悟生命細胞之生死的兩面性:「雖生而不長存」、「雖死而有用、長存」。因為萬事萬物因「利用」而產生價值與「意義」,這或許也是印度梵文artha意味:目標、用途、利益、意義等多重含義的思維理路。

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

對於如何準備善終的議題?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醫師於2012年4月在法鼓山演講「從現代醫學看生死:如何預防病人與家屬受苦」中提到:「善終不是理所當然的!機會是給已準備好的人!」特別是每個人應該要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避免生命末期執行無效醫療。因為從1960年代,以心肺復甦術(CPR)搶救因溺水、電擊、車禍、心臟病發作、等急性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之後隨著醫學的發達,各種急救技術與維生器材的施用成為醫療的標準作業程序,乃至用於慢性之「末期病人」,如癌症末期、心、肺、肝、腎或腦功能嚴重器官衰竭的病人、運動神經元萎縮末期的病人,由於法律顧慮、家屬不捨、或溝通不足,成為醫院對所有病人之「死亡前的儀式或死亡套餐」;縱使能用CPR救回心臟暫時的跳動,只有受盡CPR折磨,延長死亡過程而已。

因此,我於2012年5月於雲端筆記本Evernote記錄:「安寧器捐,山海隨緣,網路告別,一善紀念」作為我善終的準備。因為我幾年前已經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與「器官捐贈同意書」並加註於全民健保憑證內。遺體火化之後,隨緣採取植葬或海葬,方便即可;書籍等遺物也隨緣捐贈即可。不發訃聞、不需辦告別儀式,需要紀念的話,在我的網路社群(facebook或google+等)上,記錄隨緣行一善於世間即可。希望:我的生命的善終計畫可以與人生的退休計畫一樣,作最好的準備,有最壞的估算。我也希望我的親友、師長、乃至一切有情早作準備,生死自在,無有怖畏。

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

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9期,2013.07

身心健康與終身學習

2013年6月8日,第二屆「法鼓佛教學院暨法鼓山僧伽大學畢結業典禮」,如同第一屆,依照(一)搭菩薩衣,深智廣行;(二)傳燈發願,大悲心起;(三)吟唱法鼓,勇健啟航之三階段進行(詳參《人生》雜誌,2012.06)。這次,敝人在思考「校長致詞」的內容時,除了想到於《人生》2010年1月)的拙文提到「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是我的教學根本目標之外,也想分享如何面對「無常、苦、無我」的人生大海,可以「勇健啟航」的基本資糧。

資糧需要靠日常生活習慣累積,所謂「生活習慣」,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意譯為「戒」,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因此,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可說是健康資糧。

其次,敝人認為「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是第二種「勇健啟航」的智慧資糧,因為「聞、思、修」是佛教之簡擇事理的三種智慧(三慧),而「閱讀、記錄」與「聞所成慧」有關,「參究、發表」與「思所成慧」有關、「實行」與「修所成慧」有關,分述如下:

一、閱讀:廣學多聞

對於佛法的學習,需要聽聞、閱讀「三藏」(經、律、論),如《大毘婆沙論》卷42:「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布,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大乘佛教的「聞慧」,除了佛法(內明),更擴大到當時世間的各種學問(醫方明、因明、聲明、工業明),合稱「五明」,如《瑜伽師地論》卷13:「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

面對現代社會,更需要廣大到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各種層面的聽聞與閱讀。因此,敝人除了佛典的閱讀之外,長期訂閱《讀者文摘》、《科學人》、Newton、The Economist等刊物或電子書以及中外網路新聞,也使用各種類型的電子書閱讀器,例如:Kindle, iBooks, Zinio, Hamibook,Kobo等,方便購閱各類書籍。更重要的,也經常閱讀自己的身心狀況,如同拙文「有空逛逛腦海網路」(《人生》2006.6)所述:注意當前的心情氣溫?煩惱指數?如何超越生死、涅槃的「兩岸」關係?探索如何建立十方佛國土的「國際」關係。

二、記錄:知識管理

如上所述,「聞所成慧」由「聽聞、領受、讀誦、憶念」獲得。其中,「憶念」的聞慧,在紙張昂貴、沒有電子媒體的時代,特別重要。因此,在印度文化中,發展成為「陀羅尼」(dhāraṇī;意譯︰總持)的記憶術,以成就聞慧。佛教也運用它來學習「憶持」各種善法,以遮除各種惡法。特別是菩薩以利他為主,為不忘失無量之佛法,在大眾中無所畏,能自由自在的說法,故必須學習陀羅尼︰從一法,聯想一切法;從一句,聯想無量句;從一義,聯想無量義;以總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

但是,在知識量暴增的時代,我們不能完全藉由「記憶」,而且人們常會有「記憶力錯覺」(illusion of memory),必須養成適時記錄的習慣,以成就現代聞慧。因此,拙文「阿賴耶識記事本」(《人生》雜誌2011.05)中,介紹Evernote的具備網路服務功能的記事本軟體,它是近乎我夢寐以求的「隨時when-ever隨地where-ever」可以如實地記錄與創作的「阿賴耶識」記事本。因為,它可以讓我可以不拘形式(輸入或手寫文字、錄音、拍照、網頁剪輯等)、不拘平台或裝置(手機或電腦)的記錄與創作,並且可以藉由網路上傳到雲端的伺服器備份,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同步與瀏覽。使用者可以輕鬆的藉由「筆記夾」與「標籤」的功能來資料管理(分類、搜尋等),或者使用「共用」功能分享筆記或筆記夾,以及強大的搜尋(包含掃描辨識)與各類(按時間排列的清單、縮圖、混合等)檢視功能,讓我可以將日記本與筆記本整合。

如同現代企業界對知識產生流程的分析︰資料(data)→〔處理、分析〕→資訊(information)→〔審核、分類〕→知識(knowledge)→〔行動、驗證〕→智慧(wisdom),配合「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運用資訊科技的知識社群、智庫等機制或方法,將個人核心專長或團體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經驗、技術、文化、習慣….)有效率地轉化為「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文件、手冊、報告、程式….),因為這些知識與價值的總合是我們的「智慧資糧」。

三、參究:參疑研究

對於「思所成慧」,《瑜伽師地論》卷16:「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黑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換言之,應該(1)安排獨處靜思的時間;(2)不浪費時間思考沒有意義的對象,專注於所應該學習的對象;(3)可以分辨謬論與正論;(4)依據意義,不拘泥文字; (5)有些可相信專家直覺,有些需要智慧分析思量;(6)堅定思惟;(7)安定思惟;(8)持續思惟;(9)究竟思惟不退縮等九種態度,對於所聽聞與記錄的知識之「疑情」參究。

其次,《瑜伽師地論》卷16:「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有法?當知此法、略有五種。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知此相、亦有五種。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這是說明對於「存在」(有法)的五種角度與「非存在」(無法)的五種角度的研究(善思擇)。例如:善思擇「自相」「存在」(有法),可以從將所有物質性存在分析到「其小無內」的單位,稱為「極微」(或「微塵」),有別於其他而「自相不失」。如此經常思惟:分析萬物為「極微」的平等性,漸斷「身見」的執著以及憍慢。

猶如《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觀察其身上下支節,皆微塵聚,地水火風和合所成;復應思惟,即彼一一微塵之內,皆有虛空;…..復應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所有支節,一一支節所有微塵,皆亦如是。」藉由自他身之微塵的觀察,破除「身見」的我執,進而對所有眾生起「大慈」,故說:「若捨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

在運用工具方面,敝人除了文書軟體的樹狀標題模式作為文件分析的呈現之外,也用mindmap的相關軟體(例如:Xmind)協助分析,以及試算表軟體作統計運算。

四、發表:刊行交流

將所聽聞、記錄、參究的成果,運用各種形式發表刊行以便切磋交流是「思所成慧」成就的關鍵。因為閉門造車,不容易進步。我們若能養成同儕切磋交流的習慣,容易發現自己所「聞、思」的缺點與錯誤。因此,學術界的刊物皆有「專業審查」制度,以確保「聞、思」知識的品質。

所以,我們盡量讓自己之「聞慧、思慧」透明化,善用眾人的「聞思」力,隨時隨地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如此「借力使力」,容易保持「聞、思、修」三慧清淨。並且,也隨時隨地以世界為平台,準備服務所有世人,容易保持創造價值力,讓創意無限,功德無量。

近年來,第二代網際網路(所謂Web 2.0)的概念與相關的技術架構及軟體成為新的資訊潮流,其特點是可以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可以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 (Sharing Tagging)、維基 (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達成迅速分享的效果,進而產生豐富的資源。

五、實行:自利利人

「修所成慧」是與禪定相應的觀察智慧。如同拙文「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人生》2008.6)所述:佛教不僅重視師徒之間口傳、心記、持誦的學習,也重視從知識→〔行動、驗證〕→智慧,經由「行證」,產生有價值的結果或效益。所以,《增壹阿含經》卷23:「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這些佛教警句,提醒我們對在學習時,不要只是增加知識的數量,也應該重視內化與「體證」 (embodied),以禪定相應的觀察智慧,能產生有解脫或利他價值之「實行」智慧品質。

終身學習「五戒」與菩薩道

如上所述與「聞、思、修」簡擇事理的三種智慧(三慧)有關之「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可以讓我們從「閱讀:廣學多聞」開始,學習《八大人覺經》:「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或者《大般若經》卷571〈9無所得品〉:「常依正教,修佛隨念,捨俗出家,如教修行,轉為他說,雖為他說而不求報;見聽法眾,常起大慈;於有情類,恒起大悲;廣學多聞,不惜身命;常樂遠離,少欲喜足;但採義理,不滯言詞;說法修行,不專為己;為有情類,得無上樂,謂佛菩提大涅槃界。」

總之,終身學習「五戒」(簡稱:讀、記、研、發、行)不僅可以增長「聞、思、修」三種智慧,也有助於菩薩道的學習,衷心祝福諸位同學終身學習「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利人利己,自度度人。

法鼓佛教學院「五分鐘說書」比賽感想

法鼓佛教學院「五分鐘說書」比賽感想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5期,2013.3)

  筆者於《人生》雜誌353期(2013.1)發表<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的拙文中,介紹有關日本年輕人因為起源於2007年「書評比賽」(ビブリオバトル,Bibliobattle)而興起讀書風氣乃至促進地域社區交流的報導,並且提到「敝人希望能從法鼓佛教學院每年年底的圖書館週開始推行此自利利人的活動」。很高興,法鼓佛教學院圖資館於102年1月2日舉辦「5分鐘『說書』」比賽,總共有16位參賽者帶「自己讀過而喜歡的書」(規則1)來集會,分為「學士班」、「碩博士班」、「教職員」三組比賽,根據日本「書評比賽」3條規則,依序每位發表者以計時器於5分鐘之內介紹該書(規則2,發表之後由其他人提問,有2~3分鐘的問答。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每組所介紹的書籍中「最想讀的一本書」(規則3。綜觀整個進行過程,高潮迭起,發表者與提問者之間的互動也非常精彩,值得於此分享一些心得與感想,提供大家參考與運用。

舉辦「五分鐘說書」比賽心得

這種可以隨時隨地自主性辦理的「書評比賽」以4~5人左右發表者為宜,但是聽眾可以更多數,並安排司儀或主持人,以便比賽可以順利進行。參加發表者不是為了獎金或獎品,而是為了享受讀書與分享樂趣以及學習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擔任「五分鐘說書」主持人除了需要熟悉規則,控制時間之外,也要能把握如下兩個原則,讓比賽可以維持「寓教於樂」的氣氛進行。(一)、主持人應隨時維持「選書重於選人」的會場氣氛,以把握「對書不對人」精神,以減少人為的「得失心」,讓大家可以「樂在其中」。(二)、主持人要能讓會場維持以「最想讀的一本書」為票選「冠軍書」的依據,避免成為票選「最有價值的書」或「最好的書」的「嚴肅」活動而減低會場「輕安」的樂趣。發表者也是以紳士禮讓精神,不投自己所介紹的書,而投票給其他的發表者。

法鼓佛教學院圖資館這次舉辦「五分鐘說書」的活動,引起校園熱烈的回應,與會者主動希望可以增加舉辦次數。因此,敝人建議可以配合學校的全校性活動,學校各單位輪流舉辦四季「5分鐘說書」比賽。例如:於「春季」校慶活動時、「夏季」畢業聯歡會時、「秋季」開學時、「冬季」圖書館週時。為長期推廣此活動,圖書館將設置歷次冠軍書專區,展示活動照片或相關訊息,並且建置「5分鐘說書」網頁,也將活動中各個講者的錄影,分段上傳Youtube,藉由網路傳播,分享大眾而產生廣泛的互動。

五分鐘之無常觀

日本「書評比賽」之「五分鐘」時限的規則是從資訊學科讀書會之“Lightening Talk”(如閃電般的短時間的發表)形式得來的靈感,同時也與Youtube的播放時間的適當性相配合,以便與Web 2.0「大眾參與與互動」的「專注時限」想配合。

其實,也可以從佛教「無常觀」來學習,例如:《四十二章經》卷1:「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簡言之,即所謂「人命在呼吸間」是佛教「無常觀」的修行之道。因為,眾生的生命是由每一次「呼吸」的小單位所組成,每一次「呼吸」再由許多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緣條件所組成,於「呼吸之間」思惟「無常」,能知福惜福,容易「專注」,也可以如實生命危脆而體悟「無我」而解脫。

同樣的,書籍之知識生命(法身慧命)也可看成由創作者之無數嘔心瀝血的「五分鐘」的小單位所組成,於「五分鐘」表達書籍(作者之知識生命)精要,能知福惜福,容易「專注」,也可以如實感受「輕安」,容易學習《中阿含經》所解說「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之「解脫道」。因為學習從「小單位」把握起,不貪多、不嫌少,「知足常樂」:深刻體會領受「精神糧食」從生產、傳播、研習的可貴。其實,「精神糧食」的危脆與匱乏更甚於物質性的糧食,因為除了錢財的障礙之外,眾生內心的煩惱也會時時刻刻產生障礙,例如:「貪欲、瞋恚、昏沈、散亂、疑」等被稱為「五蓋」(五種覆蓋心性而不生善法之障礙)。

五分鐘、五段書評結構與生死大事

如何來看待或善用「五分鐘」學習創作或表達法身慧命呢?或許可以參考筆者於《人生》雜誌315期(2009.11)發表「五段、四句、三支論式」之拙文所介紹「五段論文結構」,我們可以將「五分鐘」大約分配成「五段書評結構」:(一)序說;(二)論點A:舉例、比較與引申;(三)論點B:舉例、比較與引申;(四)論點C:、比較與引申;(五)結語。如此每一段落,大約可以有一分鐘的配置時間。

此(一)序說與(五)結語的核心文句,可用「我最想推薦大家閱讀的書名是oooo〔主張〕,因為〔論點A〕, 〔論點B〕與〔論點C〕之故」的句型來表達,然後各別「論點」再分別「舉例、比較與引申」說明。其中,「論點」不限制只能有A、B、C三個,可以視實際需要而增減。

因此,「五分鐘說書」的文句結構不難,大約只要運用20個(5段x4句)句子,若字字珠璣成串、句句互相呼應,則足夠表達意見。若是結構沒條理、主張不清楚、論點不精彩,講者雖然滔滔不絕,但是自己或聽眾都不知所云為何?這是我們可能會犯的毛病。

但是,也需要學習電影評論的介紹方式,避免說教式的推薦,應注意引人入勝的佈局,需保留適當的想像空間,讓大家有想親自閱讀的意樂。特別是故事情節曲折的書籍,若是曝露太多伏筆或揭露意外結局,則會讓讀者喪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閱讀樂趣。

我們可以參考此種結構(Structure)為閱讀、思考與表達的共通的反覆練習(Practice)格式,於此為基礎,再讓個人發揮想像力(Imagination)與創意(Innovation)。此種SPII的聽聞、思惟、修練、證悟」的學習步驟有兼顧保持共同規則與發揮個人創意的好處,是值得我們學習運用於各方面。

例如:我們可以將每天的生活節奏以「五分鐘」為單位來閱讀、思考與表達我們生命歷程。運用「五分鐘說書」的模式與態度,讓每天之穿衣、盥洗、清掃、飲食等生活習慣,以及各種工作項目,產生閱讀、介紹、賞析與創作一本書(穿衣)、一本書(盥洗)、一本書(清掃)般之「無常」的意義與「無我」的樂趣,也隨時可讓自己或他人選出「最想讀的一本書」而產生精進的成就感,也可隨時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教,乃至臨命終時,可以學習佛陀之「寂滅最樂」的《大涅槃經》或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賞析與創作此生壓軸或壓卷之作,這或許是「五分鐘說書」運用於生活細節或生死大事的甘露味﹗

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

好書大家讀:「書評比賽」的日本經驗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53期,2013.1)
「書評比賽」的原型
2012年10月18日,敝人從日本NHK網路電台聽到一則有關日本年輕人因為「書評比賽」而興起讀書風氣乃至促進地域社區交流的報導,覺得很有意義,值得介紹給大家。
根據此「書評比賽」網站(http://www.bibliobattle.jp/)說明,其日文名稱ビブリオバトル之英文名稱是Bibliobattle(知性書評合戰)。這是2007年,在日本京都大學資訊學科,由谷口忠大博士為了讓演習課堂討論能更有趣且踴躍而發展出來的。
一般的讀書會是選定一本書,大家分配研讀與輪流心得發表的形式。但是,若是選到不適合的書或不是大家喜歡讀的書,則無法產生真正的讀書樂趣。而且,對企業與組織管理學的領域而言,個案研究的學習是重要的,因此需要廣學多聞,不是只精讀某一本書即可。此外,只有某人準備講義,其他的人聽講的讀書會的氣氛容易沉悶,而且講者容易只照本宣科,沒有真正吸收消化。因此,重視「即席」之面對面、眼對眼(不是對著銀幕或講義)的接觸,讓講者與聽眾可以「即興地」(拉丁語:ad libitum)直接互動。並且配合計時器,依序每位發表者介紹該書。全部發表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冠軍書」。以上是發展為這種「書評比賽」的原型,也可以說是從資訊學科讀書會之“Lightening Talk”(如閃電般的短時間的發表)形式得來的靈感。

修訂規則、5分鐘時限與Youtube的融合
此「書評比賽」最初是以找出「必須學習書」為目標而選出「冠軍書」讓大家來研讀討論為規則。但是,這帶來辛苦且有壓力的後果。後來,發現,不需要此規則,不需強制,大家自然會想讀「冠軍書」或其他所介紹的書。此外,原先以「組織論」作為讀書範圍的規則,後來也被取消了,任何書皆可。如此是否會造成亂七八糟的場面呢?其實不會的。因為,為了讓被大家選為「冠軍書」,講者自然會努力選擇有趣且有意義的好書來閱讀與介紹,這是一種無形的「自己組織化」。
同時也嘗試出5分鐘為適當時限的規則,這也與Youtube的播放時間的適當性相配合。當時,正好也趕上Web 2.0的風潮流行,可以將個別場域的「書評比賽」,藉由網路傳播,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產生如網狀般廣泛的互動組合,形成各種辯證效果與如音樂之混搭(mashup)的趣味性。
2007-8年之間的活動收載於http://biblio.sblo.jp/網站。2008年,谷口博士轉到立命館大學任教,起初沒有機會繼續推動。不久,京都大學總合人間學部的田野調查研究會以及大阪大學「科學溝通」(science communication)的團隊Scienthrough,以此形式進行讀書會活動。2009年,上述諸位師生聚會討論如何開始以大阪為主推動「書評比賽」,累積與分享活動經驗。同年,谷口博士在Human-interface(人機界面)學會中,與兩位京都大學學者共同發表「ビブリオバトル:書評で繋がりを生成するインタフェースの構築」(書評比賽:以書評而產生聯繫界面之建構」)研究論文,介紹以書評比賽而建構人與人、人與書(至少)的聯繫界面的相關資訊溝通理論與實驗成果。這段時間有許多不同領域的人員參與,可以說是「書評比賽」的成長期。
2010年則是「書評比賽」的爆發期,在日本全國各地自發性的風行,並且也成立了「書評比賽普及委員會」。目前,日本各大學社團與各級圖書館正興起此「書評比賽」,並從地區性的比賽發展成全國性的大賽。一些社區也運用此活動來促進男女老少之讀書與分享的交流機會,凝聚力量,提升生活品質。

三條規則、八個補充規則
目前的「書評比賽」有3條規則:(1)各個發表者帶自己讀過而喜歡的書來集會。(2)配合計時器,依序每位發表者5分鐘內介紹該書。(3)全部發表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最想讀的一本書」,以決定「冠軍書」。全程可以配合錄影,以便上傳Youtube分享。此外,有如下4項8個補充規則:
1.各個參加發表者帶自己讀過而喜歡的書來集合。
a.可以由別人推薦,但是必須是發表者自己選定的。
b.可依照個別主辦目的而設定主題。
2. 依序每位發表者以計時器於5分鐘之內介紹該書。
a.超過5分鐘則必須停止發表。
b.原則上不分發書面或簡報資料,盡量發揮即席臨場感以口頭發表。
3. 發表之後由其他人提問,有2~3分鐘的問答。
a.所提的問題,不是挑毛病,也不是批判,而是想要進一步了解,以便選擇「最想讀的一本書」為目的。
b.以讓全體參加者可以樂在其中為考量。
4. 全部發表之後,讓所有講者與聽者投票選出「最想讀的一本書」,以決定「冠軍書」。
a.以紳士禮讓精神,發表者不投自己所介紹的書,而投票給其他的發表者。
b. 以民主精神,全體講者與聽者投票決定「冠軍書」,不能由教師、司儀或審查人員等少數者決定。

好書大家讀: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新讀書運動
這種可以隨時隨地自主性辦理的「書評比賽」以4~5人左右發表者為宜,但是聽眾可以更多數,並安排司儀或主持人,以便比賽可以順利進行。參加發表者不是為了獎金或獎品,而是為了享受讀書與分享樂趣以及學習思考與表達的能力。發表者並以紳士禮讓精神,不投自己所介紹的書,而投票給其他的發表者。
在日本NHK網路電台報導中也介紹:目前日本各大學有成立「書評比賽社團」並且推廣到中小學,以及各級圖書館。此外,在北海道某城市的書店街與當地的大學「書評比賽社團」合作,預計每年辦理4次「書評比賽」,讓讀書習慣成為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目前,這些大學生們很高興可以與不同年齡層居民合作辦理如此有意義的活動;正苟延殘存於網路購物與電子書時代之實體書店街經營者們很感謝年青人們所帶來的活力、創意與新希望;居民們很歡喜參加可以促進各年齡層居民分享讀書經驗與心得交流機會;形成學校、商區、社區三贏的局面。
這種活動與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與運用,敝人希望能從法鼓佛教學院每年年底的圖書館週開始推行此自利利人的活動,從親朋好友的聚會開始,運用社團、家庭、教室、職場、社區等各個集會場域,乃至到全國各地,讓我們的聚會不只是閒聊八卦或無益綺語而已,無形中凝聚人心與分享知識,提升家庭與社區生活品質,做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一環。

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

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7期,2011.09)
上醫治未病:身心健康五戒
敝人在《人生》雜誌326期(2010年10月)曾經發表「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的拙文,與大家共勉。有位以前台北醫學院的學弟陳醫師在他的電子郵件之信末部分,常附上此句話流通。最近,他將二十多年的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職務轉換,與他的藥師太太自行開設診所與藥局,服務大眾。他希望我能為他們的診所與藥局撰寫「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的字句,掛在他座位的後方牆壁上或藥袋背面,便於推廣健康教育。
對此大幅版面(橫100-120 cm,縱50-60 cm),我想:可以藉此因緣,將此「身心健康五戒」的每一條,個別加上要點說明的四句偈,讓我容易憶持與學習,也讓大家容易了解其內容。
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之說。我想陳醫師對此「身心健康五戒」存有推廣的美意,應該與「上醫治未病」之說相應。於是,為他們撰寫「上醫治未病:身心健康五戒」的標題,各條的四句偈如下:
一、微笑:知足常樂、助人快樂、寂滅最樂、心樂身樂
聖嚴法師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也說:「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此處所說四句偈則可以配合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體悟與三種道(解脫道、菩薩道、涅槃到)來學習,或生或死,都可以「心樂身樂」,其相關性如下圖所示:
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解脫道
諸法無我→助人快樂→菩薩道
涅槃寂靜→寂滅最樂→涅槃道
也就是先學習體悟「諸行無常」的第一個佛法特色(法印),觀察:一切有為法剎那無常,例如:此時此刻,眾生的呼吸或有(生存)或無(死亡)?五官手足或具足或不具足?食衣住行、工作或苦或樂?社會或和平或戰亂?環境或順(安和)或逆(災難)?我們比上,或許不足,但是比下,綽綽有餘。因此,能知福惜福,知道這是由許多眾生流血流汗所成就的。因此,感恩持戒,學習《中阿含經》所說明「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之「解脫道」。
其次,學習體悟「諸法無我」的第二個佛法特色(法印),能感念眾生恩與報恩,對於眾生的苦難,激發「利人、利己」之「助人快樂」的心願,樂於行善,喜好施捨,學習《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開展「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決心與歡喜(意樂),以實踐「菩薩道」。
如同敝人於拙文:「寂滅為樂的典故與禪法」 所說,「寂滅為樂」源自於《大般涅槃經》等經典「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偈語,中國禪宗則運用為如下的禪法︰平常雖然因應於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六種認識器官)與所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產生各種認識(分別)作用,卻能觀察因緣剎那生滅無常,所以能不起「我」用之分別想,證悟無我、寂滅空性,以及「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的境界。

二、刷牙:配合牙線、隨食刷牙、兩兩來回、牙淨心淨
其次,「隨」於飲「食」之後,養成使用牙線與正確「刷牙」的習慣,一次刷兩顆牙齒來回數次,按照上排外側、內側,以及下排外側、內側與咬合面的順序刷牙,確實去除牙菌斑,以保持口腔健康,提升生活品質。根據近年來相關的醫學研究,保持口腔衛生也可以預防老人失智症以及心臟血管等許多疾病。此外,我個人刷牙習慣的養成,可以參見拙文「刷牙習慣與受戒戒體」 ,我也借助此堅持「刷牙戒」的經驗,運用於其他好習慣的養成,特別是「身心刷牙戒」的養成,身心有煩惱時,即時刷洗乾淨,身心感受到清爽,逐漸遠離惡業(壞習慣),猶如《六祖壇經》中,神秀大師所提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心性偈」。如此,我們則可期待「牙淨則心淨」,「心淨則國土淨」。

三、運動:週三三三、胸臂腹腿、平衡柔軟、身動念在
除了養成「刷牙戒」之外,也應發願學習「運動戒」,至少可以實踐「體適能333計畫」(週三三三),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 130跳的有氧性運動。根據1990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的聲明,科學研究證實:不只是強化心肺功能、負荷較少的「有氧運動」有益健康,以「胸臂腹腿」的肌肉訓練(肌力、肌耐力)為主的「無氧運動」也有益健康。因為,它不僅有助於提升基礎代謝率與體力,對現代人常見的下背疼痛、骨質疏鬆等症狀也有改善效果。此外,配合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身體「平衡感」、「柔軟度」的改善。
所謂「身動念在」,是結合佛教「四念住」的修習法: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受、心、法等四方面,使「覺察力」(念, mindfulness)敏銳且穩定(住, establishment)。平日的運動,與第一「身念住」直接相關,是先以培養對呼吸之出入、長短等有關身體性變化的「覺察力」,以訓練覺察力之集中,如此可以同時培養體力與心力。其實,運動也可以與覺察身心的感受、苦樂生滅變化的「受念住」、覺察各種善惡心境的生滅的「心念住」、覺察真理、法則、義務等「法念住」的學習搭配,則可以破除錯誤見解,從生死煩惱中解脫。
如此,我們的身心狀況能保持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的可能性,猶如我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拙文所說。

四、吃對:素食少鹽、低脂少糖、全穀根莖、多色喝水
台灣的衛生署2011年7月公布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國民飲食指標」、「素食飲食指標」。「指南」不僅增加蔬果攝取量與種類的「多」樣顏「色」化,減少米飯主食份量,蛋白質攝取量也變多,且以植物性蛋白質優先。「指標」包括12項原則:除持續宣導的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炸、少脂肪、少醃漬、多喝開水外,特別強調應避免含糖飲料及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包括穀物麩皮、胚芽,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礦物質)食物。其他注意事項可參考拙文「好人好心腸」 中所說。
五、睡好:定時睡眠、早睡早起、午間小睡、正念正知
最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情境,不熬夜,定時睡眠,早睡早起,午睡約20~30分鐘為宜,若是超過30分鐘,身體會進入深睡期,容易攪亂生理時鐘,影響正常夜間睡眠。
在佛典中,對於睡眠時,建議:心理狀態能保持「正念」,能使已聞、已思、已熟修習之諸法於睡夢中亦常記憶、隨觀;保持「正知」,能正覺了,任一煩惱現前,速疾棄捨,令心轉還。

以上,我們若能實踐健康「五戒」(簡稱:笑、刷、動、吃、睡)四句偈的內容,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也有助於禪定與智慧的修習;若能推廣流傳,則可以促進社會大眾健康,提升眾生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