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社區,看見淨土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05期,2009.01)

紀錄社區,看見淨土
如何將「莊嚴淨土,成就眾生」之淨土行落實於現代社會?「社區淨土」應該是個重要的目標。因為,對一般人而言,以整體社會為目標,不一定切乎實際;若只以家庭為目標,則小了些,不離「自掃門前雪」的心態。若以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社區」作為目標是比較中道,而且順應當今政府與民間所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向。
近年來,由曾吉賢導演所帶領之西蓮淨苑「實相房」在製作智諭和尚與道安長老的音像紀錄片累積了一些成果,我鼓勵大家將此經驗向社區推廣,讓一般人可以藉由拍攝音像紀錄,學習關心社區,凝聚共識,發現社區人文、生態環境、地方產業等多元價值。於是,於2007年8月開始舉辦「社區音像紀錄培訓營」,共計27位學員參加,總共學習18小時,製作了6部紀錄短片,並於2008年1月6日舉辦2008年春季「社區音像紀錄成果展」,讓此善法種子散播,期待能生根發芽,透過各種組織與活動,從心淨、行淨,實踐社區淨土。
之後,再以音像紀錄台北縣三峽鎮五寮里的風華及當地產業-綠竹筍,以及三峽鎮碧螺春茶的產業等兩個專題,並且將成果陸續在網誌 (Blog,部落格)上發表,公諸同好,也引起一些反響。但是,這樣的音像紀錄活動如何與佛法結合?是否有別於一般的媒體或文史工作室?是我們一直在注意的問題。
根據大乘經典,例如《法華經》或《維摩詰經》,我們知道︰「菩薩淨土之行」是出自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所問的問題,「發菩提心」的菩薩是為「成就眾生」故,必須「願取佛國」,修行「淨佛國土」。所謂「淨土」,相對於將「器世間」(環境)莊嚴成「寶方」(七寶所成地方),將「有情世間」(眾生)淨化成「菩薩」,才是根本。如是同行眾生(眾生淨)來生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當我們為社區居民作音像紀錄活動時,居民們的第一反應是︰佛教人士在關心他們,似乎也引發他們更深層愛鄉愛土的意識。其次,在互動中,他們感受到佛教人士的純真與善意,因此可以建立長期的互信關係。我們希望這些關懷與善意能成為社區建設的種子,散播、生根、發芽,進而開花結果。

音像紀錄是新世紀國民基本表達能力
人類學會書寫文字的歷史已經有6,000年,公元前3500-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人為了農牧業的記賬或輔助記憶,發展出「楔形文字」,接著用它們來記錄口頭語言的體系,之後成為表達和溝通思想的工具。最初文字系統的閱讀或書寫都必須通曉大量的符號或文字,並且所用的工具不便與媒材取得不易,例如︰早期的泥版(如﹕楔形文字)、莎草與石塊(如﹕象形文字)、甲骨、貝葉(佛典)、竹簡等等。因此,當時學會寫字可以帶來權力,享有恩寵,成為一種特權,並非人人都有學習機會。中國漢朝時,紙張的發明,西元7世紀出現的雕版印刷術與11世紀膠泥活字版的發明,以及近代教育的普及,語言文字的說、聽、讀、寫逐漸成為國民基本表達能力。但是,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進步,一般人很方便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機或數位相機,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影像或音像,並且也很容易藉由網路來儲存、整理、搜取、呈現與傳播、交流,例如︰flickr,YouTube,Facebook,地圖日記等網站。特別是YouTube,它讓使用者很容易上載觀看及分享音像視頻短片,從2005年2月創立至2006年已經有4000萬支短片,每天吸引600萬人瀏覽,每天約有65,000支以上新短片上傳,2008年7月已經超過50億支短片被瀏覽。YouTube也引起校園教育與傳播的革命,除了可作為課堂的音像教材之外,目前我們也可找到127,800支以上的theU.com之大學各種簡介短片,提供大眾選擇學校以及作生涯規劃,逐漸取代傳統的學校簡介形式。
此外,它也激發網上音像創作的各種可能性並且影響社會,例如︰William James Adams, Jr.音樂家將歐巴馬在2008年1月之 “Yes We Can”競選美國總統口號的演說詞,拼貼成音樂短片“Yes We Can – Barack Obama Music Video”發行,並且在YouTube流通,迅速吸引千萬次的觀看數,不僅助長選情,也贏得本年度的艾美獎 (Emmy Award)。歐巴馬在11月總統當選演說時,再次以“Yes We Can”為主題,激勵不知如何面對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泥沼與金融海嘯的美國人。

淨土︰現世與未來的夢想
最近看到一本有趣的書,名為《1~100歲的夢》,它收集了從1到100歲、囊括各年齡層、各行各業、全台灣各地、從原住民到新移民的夢想藍圖,從平凡的上班族,到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甚至在病痛、單親家庭中奮力生活人們,侃侃而談他們的夢想,以及準備如何實踐。其中,有位清華大學19歲的沈苓菱同學,她以「想幫助別人,不必等長大」為標題敘述她的夢想︰
……我的童年是在幫忙看顧攤位,以及吆喝聲中度過。深記得在一個寒冷的新春,我們到北港朝天宮販賣氫氣球…..我一時分神鬆了手…..我為此愧疚許久,而母親牽著我到媽祖廟內…..許下心願:「天公伯若願意留阮一條生路、一口飯呷,阮必定教囝仔以愛待人。」我將此誓言銘記在心……因小學家境困苦,第一部電腦也是母親變賣玉飾而來的。我…..借閱數百本書籍自學,至今已架設各行各業等四十多個大型網站,考取三十七張國際電腦專業證照。十二歲起利用網路「打造知識公益」,架設兩岸三地大型「安安免費教學網站」,至今有兩百多萬學子登錄學習……十四歲為「一元柳丁」發聲、也幫助台灣媳婦與柬埔寨的失學兒童…從十三歲起便揹著一台相機,走過每個窮鄉僻壤的陰暗角落,記錄「草根台灣臉譜」。五年的光陰,汰換過十一台相機…..至今已拍攝二十多萬張、近三千組系列的影像,秉持著「若能記錄為台灣默默打拼的草根英雄,無論拍攝一百萬張,一千萬張,只要有一張能感動台灣島上的人民們,儘管竭盡所有錢力,仍深深以草根子女為耀。」期許能記錄半世紀的草根台灣,直到雙手無法按下快門為止。
這讓我想到法鼓佛教學院希望同學們、同仁們能善用語言音像表達能力與Web 2.0的資訊環境,例如︰e-Portfolio網路電子化教與學歷程檔案的服務,或配合教育理念規劃的網誌 (部落格),隨時思考與表達了解自己知道什麼?眾生的疾苦何在?環境的問題何在?自己能做什麼?如何結合有心者共同為現世與未來的夢想(淨土)發菩提願?讓我們一齊學習《1~100歲的夢》書中所說的︰如果可以花30分鐘把夢想挖出來,再用500個字記錄它,或許就能一輩子不忘,這個夢想對我有多重要。

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 —

釋惠敏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254期,2004.10)  

 漢譯「淨土」之梵語是 “buddha-ksetra"(佛土,佛國土),是佛所教化的世界之意,如娑婆世界是釋迦佛之國土,極樂世界是彌陀佛之國土。
一般人談到「淨土行」比較容易聯想到「念佛求生極樂淨土」的法門。

 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菩薩淨土之行」是出自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所問的問題,「發菩提心」的菩薩是為「成就眾生」故,必須「願取佛國」,修行「淨佛國土」。
若是二乘(聲聞、辟支佛),則如《法華經》所說:聲聞弟子們「自謂已得到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例如:在《維摩詰經》「佛國品」第一:「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對於何謂「菩薩佛土」的問題,佛陀先總答:「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再以「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之譬喻說明「眾生」如建築物的「空地」(基地),後以「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作為結論。

 對此,僧肇法師解說為「土之淨者,必由眾生」,接著又說「眾生之淨,必因眾行。
直舉眾生,以釋土淨。
今備舉眾行,明其所以淨也。
夫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
此必然之數,不可差也」。
窺基法師也說:各種有情的國土是菩薩修行所嚴淨將來成佛之土,如一般世俗所說「人為邦本,本固邦寧」。
所以,所謂「淨土」,相對於將「器世間」(環境)莊嚴成「寶方」(七寶所成地方),將「有情世間」淨化成「菩薩」,才是根本。

 《維摩詰經》之「行淨」有十七種或十八種(菩提心….六度、四無量、四攝事….),即十八「淨土之行」,基本上是以「○○(例如:(1)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例如:(1)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的句型與內容來說明菩薩「化緣相」(因行)與「果報相」(得果)的關係。
菩薩依十八種「淨土之行」令自與彼眾生皆「行淨」,故說「行淨則眾生淨」。
如是同行眾生(眾生淨)來生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

對此「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的淨土行,我們應如何落實在現代社會?我個人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
因為,若有心發願「淨化眾生」、「成就眾生」,對一般人而言,以整體「社會」為目標,則太廣泛,不一定切乎實際;若只以「家庭」為目標,則小了些,只是改善私人的生活領域,不離「自掃門前雪」的心態。
所以,若以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社區」(從「家庭」擴大到「家園」)-作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目標是比較中道,而且順應當今政府與民間所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社區主義」、「社會福利社區化」、或「社區服務」等運動方向。

 所謂「社區」(community)是指住在同一空間地理範圍內的一群人,藉由各種communication(溝通,可見community的成立的關鍵在於communication),產生共識、有共同行動能力。
這種運用社區組織的社會工作方法,推行社會服務,藉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解決問題,並預防問題之發生的社區服務意識正是台灣居民所欠缺的。
例如:我們對於家裡遭到小偷偷竊後的解決方案,若只考慮到個人「家庭」的層次,只能以加裝門鎖、鐵窗(難怪臺灣住宅的特色是鐵窗)等措施來對付,或求助於保全公司。
但是,我們若能考慮到整個「社區」的層次,我們將有很多可能的方案可以採用︰大家可以合資裝設監視系統,組織守望相助系統,輪流巡邏,並維護公共安全。
除了「治安」之外,環保、美化、育樂、福利等改善社區目標,我們都可動員社區中有形的物質資源與無形的精神資源來完成。

 此外,我們也可從三方面來發展社區建設:
(1)公共設施建設︰排水溝、下水道、道路、路燈、自來水塔、公園、運動場、活動中心等改善家戶衛生以及美化綠化環境等。
(2)生產福利建設:社區造產、社區合作農場、技藝訓練、曬穀場、托兒所、社區合作社、就業輔導等。
(3)精神倫理建設:社區康樂聯誼活動、社區圖書館、社區媽媽教室、長壽俱樂部、早覺會、社區童子軍、社區網站架設、讀書會、兒童繪本故事班、社區臨終助念團等。

 從個人、家庭、職場乃至社區推行「社區淨土」(身心及環境清淨)理念,讓佛教徒們能將在佛教團體(社團性質)中所學到的經驗,運用到社區(從社團性質>社區性質)的發展建設,透過各種組織與活動,讓社區居民了解從心淨、行淨,到國土淨之理念,進一步達到「生活清安,生死自在」。

除了居住性質的社區之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需要關心「萍水相逢」性質的「隨緣社區」。
例如:在同一車廂、在同一銀行(郵局、區公所……)等候、在同一旅行團、在同一飯店……等,我們也能隨時隨地發揮「社區淨土」的精神,如此臺灣社會、我們的家園將更加溫馨、美麗。
例如,我們在國際機場看到國人使用行李推車的習慣,將有感於如下的情景:當大家很高興領到行李,推著行李車出機場大門,將行李移到來接機的車上後,就遺棄行李車在路旁,七橫八豎,妨礙其他人將行李車接近車道,可是大多數的習以為常,無動於衷。
因此,每次我都會清理行李車歸位,以便大家使用車道。
此時有些人也會跟著幫忙整理,我想多一些人注意的話,我們的家園與生活會更美好。

「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

(本文曾刊載於《中華佛學學報》10:25-44,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7;也收載於《戒律與禪法》(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法鼓文化,台北;1999)
摘要
《維摩詰經》「心淨則佛土淨」之說與古來的「唯心淨土」乃至現代的「人間淨土」之主張有密切的關係。漢傳佛教之諸注解家如何解釋此篇經文?「心淨則佛土淨」之命題為何可以成立?此「淨土行」之具體內容為何?如何論此「淨土行」之階漸與次第?與「心淨故眾生淨」有何關係?吾人是否能依此而作為《維摩詰經》是「唯心論」的證據?「心淨」應作何解釋?本文考察、比較現存諸漢譯本與諸注疏之解釋,並參考《大智度論》等相關佛典的說明,以及今人之研究成果來討論以上諸問題後,有如下幾點的結論:
一、 「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為「成就眾生」故,必須「願取佛國」,修行「淨佛國土」。
二、 十八「淨土之行」: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菩薩依十八種「淨土之行」令自與彼眾生皆「行淨」,故說「行淨則眾生淨」。如是同行眾生(眾生淨)來生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
三、 《遠記》、《吉疏》依《肇注》「淨土行之階漸說」,配以菩薩之種姓位、解行位……七地(成就眾生)、八地(佛土淨)、九地(說法淨)、十地(智慧淨)、金剛心等覺地(心淨)、佛地(一切功德淨)之菩薩乃至成佛十三階位漸次。但與《大智度論》之七地(自利具足)、八地、九地(自利利他,所謂教化眾生,淨佛世界)的說法不同。
四、 若依《奘譯》與《基疏》,則是以「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轉法輪度化有情」之模式說明。這與《大智度論》中所引《般若經》所說「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度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的說明有相通之處。
五、 「心淨則佛土淨」不可解釋為:自心淨,則淨土「自成」,而是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其關鍵點在於「眾生淨」。
六、 「心性本淨」與如來藏心或阿賴耶識無關,應採取如《般若經》與中觀思想,作「非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的解釋,比較合乎《維摩詰經》的根本思想。《基疏》將「心淨」解釋為「第八識淨」(淨化第八阿賴耶識),他將「淨」解釋為淨化之「行淨」,而非「本淨」,如此是正確的解釋;但是,將「心淨」之「心」解釋為「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屬於瑜伽行派的看法。

關鍵詞:1.《維摩詰經》 2.心淨 3.成就眾生 4.淨佛國土

§0. 前言
眾所周知,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之說,是出於羅什(AD 344-413)之漢譯《維摩詰經》(406譯,以下略稱《什譯》)中,佛告寶積菩薩: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漢傳佛教之諸注解家如何解釋此篇經文?「心淨則佛土淨」之命題為何可以成立?此「淨土行」之具體內容為何?如何論此「淨土行」之階漸與次第?與「心淨故眾生淨」有何關係?吾人是否能依此而作為《維摩詰經》是「唯心論」的證據?「心淨」應作何解釋?
本文將考察、比較現存諸漢譯本,例如:東吳支謙之《維摩詰經》(222-229譯,以下略稱《吳譯》)、《什譯》、玄奘《說無垢稱經》(650譯,以下略稱《奘譯》),以及諸注疏,例如:羅什之弟子僧肇(AD 374?-414)之《注維摩詰經》(以下略稱《肇注》)、淨影寺慧遠(AD 523-592)之《維摩義記》(以下略稱《遠記》)、吉藏(AD 549-623)之《維摩經義疏》(以下略稱《吉疏》)、玄奘之高足窺基(AD 632-682)之《說無垢稱經疏》(以下略稱《基疏》)之解釋,並參考《大智度論》等相關佛典的說明,以及今人之研究成果來討論以上諸問題。
§1. 菩薩淨土之行與發菩提心
由於「心淨則佛土淨」之說是佛對寶積菩薩所問「菩薩淨土之行」的回答,所以我們先回溯如下所引此問題的源頭。

《什譯》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以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大14,538a15-18)

《奘譯》如是五百童子菩薩,皆已發趣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咸問我嚴淨佛土。唯願如來哀愍為說淨佛土相,云何菩薩修淨佛土?(大14,559a5-7)

首先,應注意漢譯「淨土」之梵語,是 “buddha-ksetra"(佛土,佛國土),是佛所教化的世界之意,如娑婆世界是釋迦佛之國土,極樂世界是彌陀佛之國土(藤田1973,507-512; 田村1977,17-19)。「佛土」的一般範圍則如《大智度論》所說

「佛土者是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土。佛於此中施作佛事……」(大25, 708b23-26)。

其次,「菩薩淨土之行」(或「菩薩修淨佛土」)是出自於「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所問的問題。若是二乘(聲聞、辟支佛),則如《法華經》所說:聲聞弟子們

「自謂已得到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大9,16b13-17)

其重頌部分亦說: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無生無滅」(大9, 18b24-28)。

由此,可知「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是必須修行「淨佛國土」。
§2. 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
對於何謂「菩薩佛土」(《奘譯》「菩薩嚴淨佛土」)的問題,《維摩詰經》先總答,如《什譯》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奘譯》「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再如下表所示分作四項(或五項)說明,並且以「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之譬喻,後以「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作為結論。(《什譯》大14, 538a21-29;《奘譯》「菩薩如是知一切法皆如虛空,唯為有情增長饒益,生淨功德,即便攝受如是佛土」大14, 559a13-27)。
其理由如《肇注》云「土之淨者,必由眾生」(大38, 335b15f),而《基疏》 也說:各種有情的國土是菩薩修行所嚴淨將來成佛之土,如一般世俗所說「人為邦本,本固邦寧」。所以,所謂「淨土」,相對於將「器世間」(環境)莊嚴成「寶方」(七寶所成地方),將「有情世間」淨化成「菩薩」,才是根本。

《什譯》 《奘譯》
(1)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1)隨諸有情增長饒益,即便攝受嚴淨佛土
(2)隨諸有情發起種種清淨功德,即便攝受嚴淨佛土
(2)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3)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而得調伏,即便攝受如是佛土

(3)隨諸眾生應以何國
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4)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悟入佛智,……
(4)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
薩根而取佛土 (5)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起聖根行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諸善男子!
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眾生故 菩薩攝受嚴淨佛土,皆為有情增長饒益,發起種種清淨功德
譬如:
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譬如:
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或復莊嚴,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菩薩如是知一切法皆如虛空,
唯為有情增長饒益,生淨功德,即便攝受如是佛土。攝受如是佛土者非於空也。

如此,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之行,也是菩薩不同於二乘(聲聞、辟支佛)之處,如《肇注》云「淨土必由眾生,譬立宮必因地。無地、無眾生,宮室無以成。二乘澄神虛無,不因眾生,故無淨土」(大38, 335b11-14),或依《大智度論》中解釋《般若經》「舍利弗!空行菩薩摩訶薩不墮聲聞辟支佛地,能淨佛土,成就眾生」(大25, 334c20-22)之經句時,云「但行空墮聲聞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則無處可墮……」(大25, 335a18ff.)等說明亦可知。
其次,對於為何佛土果報不只是菩薩行業清淨自得,何須立願取佛土的問題。《大智度論》中,對於「佛土願」有如下之問答(大25, 108b14-c20)。

「問曰: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標立。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復次,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世界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所以,《基疏》總諸經論說「淨土因者,一由善根。二由大願。若不修善根,佛土無因。不發大願,佛土無緣。因緣具足,力感果故。……要修眾行,以願為資。……」(大38, 1029b17ff.)
§3. 十八「淨土之行」:
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
《肇注》如前所引「土之淨者,必由眾生」,接著又說「眾生之淨,必因眾行。直舉眾生,以釋土淨。今備舉眾行,明其所以淨也。夫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數,不可差也」(大38, 335b15-19)。
所謂「行淨」有十八種(《什譯》有十七種),即十八「淨土之行」,如下表所示,基本上是以「○○(例如:(1)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例如:(1)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什譯》。《奘譯》以「○○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有情來生其國」)的句型與內容來說明菩薩「化緣相」(因行)與「果報相」(得果)的關係。

《什譯》句型 《奘譯》句型
「直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發起無上菩提心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
菩薩證得大菩提時,
「一切發起大乘有情」來生其國。

依《肇注》解釋「菩薩心既直,化彼同自,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則佛土之義顯也」(大38, 335b24-25)。菩薩令自「行淨」,亦令彼眾生「行淨」(化彼同自)故說「行淨則眾生淨」。如是相同淨行眾生(眾生淨)將來同生(同行斯集)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如《大智度論》所說:

「三業清淨,非但為淨佛國,一切菩薩道皆淨此三業。初淨身口意業,後為淨佛土,自身淨亦淨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國土中者,皆共作因緣,內法與外法作因緣,若善若不善。多惡口業故,地生荊棘。諂誑曲心故,地則高下不平。慳貪多故則水旱不調,地生沙礫。不作上諸惡故,地則平正,多出珍寶。如彌勒佛出時,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寶。」(大25, 708c15-23)

《維摩詰經》「淨土行」之詳細內容(《什譯》大14, 538a29-b26;《奘譯》大14, 559a39-c10;《吳譯》大14,520a16-b16)如下表所示,若依次節「淨土因行」之次第展轉關係(菩提心→意樂→加行→上意樂→止息→發起→迴向→寂靜→……),如《基疏》所解 ,可將《奘譯》十八種的內容分為五段:

《什譯》十七「淨土之行」之內容 《奘譯》十八「淨土之行」之內容 (可分為五段)
第一段 :菩提心、意樂、加行、上意樂
(3)菩提心:大乘眾生
(1)發起無上菩提心土:一切發起大乘有情
(1)直心:不諂眾生
(2)順意樂土:所有不諂、不誑有情
(3)善加行土:發起住持妙善加行一切有情
(2)深心:具足功德眾生
(4)上意樂土:具足成就善法有情
第二段:六度(止息諸障)
(4)布施:一切能捨眾生
(5)修布施土:一切能捨財法有情
(5)持戒:行十善道滿願眾生
(6)修淨戒土:圓滿成就十善業道意樂有情
(6)忍辱:三十二相莊嚴眾生 (7)修安忍土: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堪忍柔和、寂靜有情
(7)精進:勤修一切功德眾生 (8)修精進土:諸善勇猛精進有情
(8)禪定:攝心不亂眾生
(9)修靜慮土:具足成就正念、正知、正定有情
(9)智慧:正定眾生
(10)修般若土:一切已入正定有情

第三段:發起
(10)四無量心:成就慈悲喜捨眾生 (11)四無量土:常住慈悲喜捨有情
(11)四攝法:解脫所攝眾生
(12)四攝事土:諸有解脫所攝有情
(12)方便: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 (13)巧方便土:善巧觀察諸法有情
(13)三十七道品: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 (14)修三十七菩提分土:通達一切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圓滿有情
第四段:迴向
(14)迴向心: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15)修迴向土:其國具足眾德莊嚴
第五段:寂靜
(15)說除八難: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16)善說息除八無暇土:其國永離惡趣無暇
(16)自守戒行、不譏彼闕: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17)自守戒行,不譏彼土:其國無有犯禁之名
(17)十善: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 (18)十善業道極清淨土:壽量決定、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宣密意、離諸貪欲、心無瞋恚、正見有情

此十八種菩薩自淨亦淨彼眾生之「淨土行」於《大智度論》所引之《般若經》 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佛言:有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自除身業,除口業,除意業,亦淨他人身口意業。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身業、口業、意業?佛告須菩提:不善業若殺生乃至邪見是名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業。復次,須菩提!慳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亂心、愚痴心是名菩薩意業。復次,戒不淨是名菩薩身口業. . . 」(大25, 706c2-9)。

《大智度論》也說:

「淨佛世界者,有二種淨。一者、菩薩自淨其身。二者、淨眾生心,令行清淨道。以彼我因緣清淨故,隨所願得清淨世界」(大25, 418b14-17)。
§4. 淨土行之十三階位
《維摩詰經》十八淨土行之後,依《什譯》則有如下十三種境界關係的說明:

菩薩(1)隨其直心則能(2)發行,隨其發行則得(3)深心,隨其深心則(4)意調伏,隨意調伏則(5)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6)迴向,隨其迴向則能(7)有方便,隨其方便則(8)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9)佛土淨。隨佛土淨則(10)說法淨,隨說法淨則(11)智慧淨,隨智慧淨則(12)其心淨,隨其心淨則(13)一切功德淨。(大14, 538b26-c4)

《肇注》認為此乃說明「(淨佛國土)行之階漸」,因為此段「至極深廣」,故「不可頓超」,應該「尋之有途,履之有序」。 淨影寺慧遠(AD 523-592)之《遠記》順此「階漸」之解釋,更加配以菩薩之種姓位、解行位……七地(成就眾生)、八地(佛土淨)、九地(說法淨)、十地(智慧淨)、金剛心等覺地(心淨)、佛地(一切功德淨)之菩薩乃至成佛十三階位漸次。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心淨得佛一切功德淨土」(大38, 437c20f.),如此則(12)「心淨」是指十地之後的「金剛心」(等覺地),而「佛土淨」是指(13)「佛一切功德淨土」,不同於(9)八地之「佛土淨」。
吉藏(AD 549-623)之《吉疏》也承襲此解,將此十三種境界配合菩薩階位如下表所示(括弧內所引是其所判斷的理由):

《遠記》 《吉疏》
(1)直心 種性已上(心無邪偽,故名為直) 外凡十信
(2)發行 解行心(發求出世間,故名發行) 內凡(既有信心,則應修行)
(3)深心 初地(信樂愍至,故曰深心) (初地已上修治地業)
(4)調伏 二地(持戒離過,名為調伏) (持戒防惡名為調伏)
(5)如說行 三地(依聞修定)
(依聞修定)
(6)迴向 四五六地(修習順忍,趣向無生) (修於順忍,趣向無生,名為迴向)
(7)方便 七地(修習十方便慧) (習於十方便故)
(8)成生 七地(修無量種化眾生德) (能成就眾生)
(9)佛土淨 八地(修習淨佛國土) (修淨佛國土)
(10)說法淨 九地(辯才為人說法) (辯才為人說法)
(11)智慧淨 十地(成就智波羅蜜) (成就智波羅蜜)
(12)心淨 金剛心(金剛心淨) 等覺地(即金剛心)
(13)佛果 一切功德淨(佛果淨)
妙覺地(行願既圓,故一切功德淨)

雖然這類配合菩薩階位的解釋,似乎有其適當性,但是在《大智度論》所引的《般若經》則是說「云何菩薩淨佛世界,淨眾生故。……是為菩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大25, 416c21),並且以「菩薩住七地中,破諸煩惱,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謂教化眾生,淨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大25, 419b17-20)解釋來比較七地(自利具足)與八、九地(教化眾生,淨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菩薩的區別。如此,與《遠記》與《吉疏》所說:七地(教化眾生)、八地(淨佛世界)的區別有所差異。
此外,我們從《大智度論》「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教化眾生故得淨佛世界。如《毘摩羅詰》(即《維摩詰經》)佛國品中說:眾生淨故世界清淨」(大25, 657b4-8)的說明,也可看出:由於菩薩深心清淨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菩薩容易教化眾生故眾生清淨。以眾生清淨故,因此淨佛世界(世界清淨)。亦就是深心清淨→教化眾生(眾生清淨)→淨佛世界(世界清淨)的關係。依此,或許可以將《維摩詰經》中(1)直心→(2)發行→(3)深心→(4)意調伏→(5)如說行→(6)迴向→(7)方便的部分,簡化為《大智度論》之「深心清淨」。
§5. 淨土行之十七展轉相
此段經文若依《奘譯》 與《基疏》,則可以分為如下所示三段:
(一)重述十八種淨土行之「次第展轉相」
(1)發菩提心→(2)純淨意樂→(3)妙善加行→(4)增上意樂→
(5)止息(合牒前六度。止六蔽故)→
(6)發起(合牒前四:無量、攝事、巧方便、菩提分法。發起自他二勝益故)→
(7)迴向→
(8)寂靜(合牒前三:,息八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寂眾惡故)→

(二)嚴前因感淨土國(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
《基疏》意謂:菩薩以十八種行教化有情離惡修善而心淨,故有(9)清淨有情,「諸有情土,是佛土故」,所以有(10)嚴淨佛土。亦如《大智度論》所說「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眾生。若不能成就眾生,亦不能淨佛世界。何以故?以眾生淨故,世界清淨」(大25, 463b2-4);又說「眾生心清淨故,佛界清淨,佛界清淨已得佛道」(大25, 606b7f.)。若以教化眾生行十善道為例,《大智度論》則說「能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者,菩薩住是空相應中無所復礙,教化眾生令行十善道及諸善法。以眾生行善法因緣故佛土清淨。以不殺生故壽命長,以不劫不盜故佛土豐樂,應念即至。如是等眾生行善法則佛土莊嚴」(大25, 335a23-29)。

(三)淨土成更生「轉法輪度化有情」勝果
得(10)嚴淨佛土已,可將(11)清淨法教視為「能化利益果」,(12)清淨妙福~(17)清淨諸妙功德則是「所化利益果」。這又可依下表所示,從「轉法輪義」及「可施他義」兩種觀點說明:

轉法輪義 可施他義
A:能化利益果
(11)清淨法教:嚴淨已便能化他,故有法教。
以十地(有情土淨)教而教化之
B:所化利益果
(12)清淨妙福:化生妙福,生天人中。 無漏福(十王果等種種福)
(13)清淨妙慧:有漏聞思三妙慧 無分別慧
(14)清淨妙智:無漏智 後得智
(15)清淨妙行:無漏行 無漏行
(16)清淨自心:八識心一切清淨 八識心淨
(17)清淨諸妙功德:得果圓滿,無量妙德,無不具足。 萬德具足,遂致作佛。

簡言之,即是: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轉法輪度化有情之模式。這與《大智度論》中所引《般若經》所說「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度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於涅槃」(大25, 652b1-3)的說明,有相通之處。
§6. 心淨則佛土淨:
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
接著,《什譯》《維摩詰經》導出「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大14, 538c4-5),所謂「心淨則佛土淨」的結論。《肇注》 將「心」與「淨土」的關係,以視覺所見之物體的「形」正直,則「影」也端正;聽覺所聽之「聲」和雅,則「響」也順耳的實例,來譬喻「心」淨則「佛土」淨的因果「報應」關係。
對於《奘譯》「諸善男子!是故菩薩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應方便嚴淨自心。所以者何?隨諸菩薩自心嚴淨,即得如是嚴淨佛土。」(大14, 559c23-25)的譯文,《基疏》 特別指出不可解釋為:自心淨,則淨土「自成」,而是「菩薩自心清淨,五蘊假者有情亦淨。內心既淨,外感有情及器亦淨」,也就是「自心淨」→「有情淨」(眾生淨)→「佛土淨」的關係,理由是:「有情為土,本所化故」,如§2所論「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什譯》「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菩薩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
所以,我們配合§3所論:「行淨」(十八種「淨土之行」)→「眾生淨」→「佛土淨」的觀點,對於「心淨則佛土淨」之說,應該要注意「自心淨」→「行淨」→「有情淨」→「佛土淨」的關係,也就是以各種「淨土之行」令自「行淨」,亦令彼有情「行淨」(化彼同自),故說「行淨」→「有情淨」,如是共作淨行因緣的有情們將來共同生於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有情淨則佛土淨」,不能只認為:「自心淨」則淨土「自成」。
如此,也比較合乎《大智度論》所引之《般若經》「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淨佛國土?佛言:有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自除身業,除口業,除意業,亦淨他人身口意業。」以及「淨佛世界者,有二種淨。一者、菩薩自淨其身。二者、淨眾生心,令行清淨道。以彼我因緣清淨故,隨所願得清淨世界」的解釋(如§3之結論)。
若依此「心淨則佛土淨」的主張,則將引發舍利弗問釋迦佛:「行菩薩道時,心不嚴淨故,是佛土雜穢若此」(大14, 559c27f.)。對於此類疑問,《基疏》則以極長的篇幅,分為八門說明「佛土義」(大38, 1027c13-1032c14;同於《大乘法苑義林章》之「佛土義」大45,369b-374c),其要點是以「佛身有二:一、生身,二、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隨眾所宜,數現生故。一切佛土必有身居,身既有二,故土亦然。生身土通淨穢,法身土唯清淨……」等「二身二土」、「三身三土」、「四身四土」……之觀點來解釋,此與「佛身觀」的思想有關,不是本文所討論的範圍,因此不多作說明。
但是,《基疏》引用《佛地經》之「最極自在淨識為相」為經證,如同§5將「隨其清淨自心,則有清淨諸妙功德」解釋為「八識心淨已,萬德具足,遂致作佛」(大38, 1027a6f.),也將「菩薩自心嚴淨,即得如是嚴淨佛土」解釋為「故識淨時,佛土便淨」(大38,1027a18f.)。對於此種將「心淨」解釋為「第八識淨」的看法,將「淨」作「淨化第八阿賴耶識」之意,《基疏》是配合淨土行之實踐面(行淨),而非「本性淨」,這正確解釋;但是,於「心性本淨」之理論面,是否能如《基疏》所認為「心性」即是「阿賴耶識」?此問題將於下節討論。
§7. 心相無垢(心性本淨) 與「非心」
與「心淨則佛土淨」類似的說法,有《維摩詰經》「弟子品」 中所引用阿含經之文「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並依此而論證「一切眾生心相無垢」(《奘譯》心性本淨之理論)。瑜伽行學派(例如《成唯識論》)即引此《維摩詰經》之經文而證示「阿賴耶識」(alayavijbana)及「唯識性」(vijbaptimatrata)的存在(卷4, p.154;卷7, p.316)。
對此,比利時學者 Etienne Lamotte不以為然。他認為:此處所說之「心性本淨」(Pure mind)應解釋:如《般若經》“…tatha tac cittam acittam prakrtiw cittasya prabhasvara…”(Astasahasrika,p.495,3ff.;《小品般若》「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大8, 537b13-19)中所主張的「非心」(acittata;Non-mind)或「是心非心」(cittam acittam;Non-mind Mind),亦即唯是「空寂心」(cittabhavamatra;purely and simply,the inexistence of thought),「有(astita;existence)、無(nastita;non-existence)不可得」,而它與「如如」(Tathata)不可分。因此,《維摩詰經》是一部純屬中觀的經典,不應將它列為如《解深密經》、《楞伽經》、《勝鬘經》一樣是具有唯心論傾向(idealistic tendency)的大乘經典(cf. L/B/ 郭 1990, 82,93ff.;註64;L/Boin 1976,LXXIII,LXXVIIIff.;note 45)。
此外,從思想史發展年代前後來說,Lamotte氏也認為:先有談論「光淨心」(Luminous mind)之小乘學派,之後才有將「光淨心」與「如來藏」、「一切眾生佛性」相結合之新出大乘經典,《維摩詰經》之編集時代則處於二者之間。所以,《成唯識論》引《維摩詰經》為經證,而建立「阿賴耶識」及「唯識性」之事是不妥當的(cf. L/B/ 郭 1990,93;L/Boin 1976,LXXVIII)。
印順法師亦說:「《般若經》說菩提心本性清淨,不是清淨功德莊嚴,而是由於「是心非心」,也就是菩提心不可得。從心本空而說心性本淨,清淨只是空性的異名,所以龍樹的《大智度論》說:「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大25, 508c6)。一切法非法,一切法空,也就是說一切法清淨。所以本性清淨是「無變異,無分別」,也是一切法如此的。《般若經》從甚深般若─慧的立場,引部派異論的「心性本淨」,化為一切法空性的異名,是從修行甚深觀慧而來的。」(印順,1989,20-21;cf. 1981,79-85)
因此,《維摩詰經》之「心性本淨」與如來藏心或阿賴耶識無關,應採取如《般若經》與中觀思想,作「非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的解釋,比較合乎《維摩詰經》的根本思想。《基疏》將「心淨」解釋為「第八識淨」,若將「淨」解釋為淨化之「行淨」,而非「本淨」,才是正確的解釋;將「心淨」之「心」解釋為「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屬於瑜伽行派的看法。
§8. 結語
根據上文對於《維摩詰經》之「心淨則國土淨」的考察,將可總結為如下幾點:
一、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為「成就眾生」故,必須「願取佛國」,修行「淨佛國土」。
二、 十八「淨土之行」: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菩薩依十八種(《什譯》十七種)「淨土之行」令自「行淨」,亦令彼眾生「行淨」(化彼同自),故說「行淨則眾生淨」。如是同行眾生(眾生淨)來生(同行斯集)菩薩將來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
三、 《遠記》、《吉疏》依《肇注》「淨土行之階漸說」,配以菩薩之種姓位、解行位……七地(成就眾生)、八地(佛土淨)、九地(說法淨)、十地(智慧淨)、金剛心等覺地(心淨)、佛地(一切功德淨)之菩薩乃至成佛十三階位漸次。但《大智度論》則認為「菩薩住七地中,破諸煩惱,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者利益他人。所謂教化眾生,淨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此與《遠記》及《吉疏》所說七地(教化眾生)、八地(淨佛世界)的區別有差異。
四、 若依《奘譯》與《基疏》,則可將「淨土行之十七展轉相」分為(一)重述十八種淨土行之「次第展轉相」、(二)嚴前因感淨土果(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三)淨土成更生「轉法輪度化有情」勝果等三段。簡言之,即是十八種淨土行→清淨有情→嚴淨佛土→轉法輪度化有情之模式。這與《大智度論》中引《般若經》所說「饒益一切眾生已淨佛國土。淨佛國度已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已轉法輪。轉法輪已安立眾生於三乘,令入無餘涅槃」(大25, 652b1-3)的說明有相通之處。
五、 心淨則佛土淨: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佛土淨。不可解釋為:自心淨,則淨土「自成」,而是「菩薩自心清淨,五蘊假者有情亦淨。內心既淨,外感有情及器亦淨」,也就是「自心淨」→「有情淨」(眾生淨)→「佛土淨」的關係。因此,「心淨則佛土淨」主張的關鍵點在於「有情淨」(眾生淨)。
六、 「心性本淨」與如來藏心或阿賴耶識無關,應採取如《般若經》與中觀思想,作「非心」、「是心非心」、「空寂心」的解釋,比較合乎《維摩詰經》的根本思想。《基疏》將「心淨」解釋為「第八識淨」(淨化第八阿賴耶識),他將「淨」解釋為淨化之「行淨」,而非「本淨」,如此是正確的解釋;但是,將「心淨」之「心」解釋為「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屬於瑜伽行派的看法。
〔參考文獻與略號〕
大 ﹦大正新修大藏經
田村1977 ﹦田村芳朗。。《佛教淨土思想》。東京:日本佛教學會。
印順1989 ﹦印順。《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台北:正聞出版
印順1981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
長尾1983 ﹦長尾雅人譯注。改版《維摩經》。東京:中公文庫。
L/Boin 1976 ﹦Boin,Sara. The Teaching of Vimalakirti(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SBB 31),London:PTS. 譯自Lamotte,Etienne.1962. L’Enseignement de Vimalakirti(Vimalakirtinirdewa)traduit et annote(Bibliotheque du Museon,vol.51)Louvain:
L/B/郭 1990 ﹦郭忠生譯。《維摩詰經序論》。台灣•南投:諦觀雜誌社。譯自L/Boin 1976之序論。
藤田 1970 ﹦藤田宏達。《原始淨土思想之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9期,2010.03)
2004年10月,敝人曾經發表「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人生》雜誌254期)小文,說明「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的理念,以及以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社區」,作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行動基點。事隔5年,於2009年底,西蓮淨苑僧伽教育期末回饋活動中,看到學習者除了經典學習心得發表之外,也有「學以致用」於蓮友關懷、生態教育等實踐方面的影音紀錄呈現,親切感人,讓我確認「社區淨土」的「三願、六行」之菩提心。同時,也讓我有機會整理在《人生》雜誌陸續發表之相關文章,藉此因緣,建構我對「社區淨土」的導航系統,請教大家。
所謂「發菩提心」是發起「自覺、覺他」與「利人、利己」的心願,其內容包含︰慈悲關懷、智慧無礙、方便善巧等三個面向。依此三願,我們可以學習如下六種菩薩行(習性)︰
(一)慈悲關懷願︰1.利人利己、2.護生環保之意樂
覺知「苦諦」是佛道的開始,對於眾生的苦難,養成「利人、利己」之意樂,樂於行善,喜好施捨。猶如《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何求唯自度?」,對於「利他行」,充滿「赴湯蹈火」決心與歡喜(意樂)。此外,對於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這是人類與地球的大問題,也當養成保護與捍衛的決心與歡喜(意樂)。這些觀點,讓我回顧於2006年10月至12月之間,寫作「再見﹗降龍尊者︰鱷魚先生Steve Irwin(1962-2006)」(《人生》278期)、「窮人銀行與無盡藏」(《人生》279期)、「希望的根芽與妙法蓮華︰珍古德博士與法鼓山」(《人生》280期)等文章的心情。
(二)智慧無礙願︰3.聞思修慧、4.身心健康之習性
要實踐利人、生態環保的意樂,需要有智慧的條件。要「智慧無礙」,則需要養成聞思修慧、身心健康之習性。廣學多聞、如理思惟、修身養心,「身、口、意」三業清淨。這些觀點我於「五段、四句、三支論式」(《人生》315期,2009年11月)、「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人生》317期,2010年1月)文中比較詳細論述。
此外,養成刷牙(「刷牙習慣與受戒戒禮」《人生》260期,2005年4月)、運動、不熬夜、飲食適當等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如此累積利人、利己的資糧,則可以成就「慈悲關懷願」。尤其,如我曾經發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人生》316期,2009年12月)小文說明︰台灣早成為高齡化社會,有關協助老人適應身體、心智和感情的變化壓力的全面性方案,與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的政策,是我們當今迫切性的公共議題。
(三)方便善巧願︰5.音像紀錄、6.佛學資訊之運用
近代教育的普及,語言文字的說、聽、讀、寫是國民基本表達能力。但是,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進步,一般人很方便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機或數位相機,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影像或音像,並且也很容易藉由網路來儲存、整理、搜取、呈現與傳播、交流。這也是我在「紀錄社區,看見淨土」(《人生》305期,2009年1月)文中的主要論點。
為因應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訊時代來臨,應培育兼具佛學及資訊知能人才,運用資訊、傳播以及教育科技等理論與方法,促進佛教在教學、研究、服務、行政、弘化、禪修、文化、藝術等各個層面的發展。此是我於「21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人生》244期,2003年12月)文中的論點。
「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相輔之妙
因此,面臨2010年的開始,往後估算我進入「高齡期」(65歲以上)的2020年,還有10年。感謝《人生》雜誌發表的因緣,讓我能探索人生航向,雖迤邐而不斷。今後,希望我每天能學習將此「三願、六行」,念念觀照,時時實踐,並且彼此之間發揮相輔相成的妙用。例如︰改變只求安逸享樂的心態,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將自己所能運用的各類資源,激發自己與他人之「聞思修慧」、「身心健康」的學習動力,除了盡份之外,把握時機因緣,規劃實踐各種「利人利己」、「護生環保」的個人或團體行動;同時善用「音像紀錄」與「佛學資訊」的方便,分享經驗,結合同行菩薩,成就眾生,莊嚴淨土。

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6期,2009.12)

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公共電視2008年4月,以「活躍老化、樂在施予、國際學堂夢」為主題,播出一系列芬蘭老人生活的相關報導。其中,「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900)之有關芬蘭老人的運動習慣與健康的報導,讓我更確認對自己生死規劃的願景。

多年前,我也加入「半百老翁」的行列,健康檢查也開始出現因缺乏運動而產生的「代謝症候群」之一,血脂異常。這是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警信。若是不改善,將來的身心狀況不僅無法助人,也可能會拖累他人。這可不是我所願意的晚年生活。於是發願學習遵守「運動戒」︰體適能333計畫,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最少30分鐘,心跳數能達到每分鐘 130跳的有氧性運動。希望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如今,我在芬蘭國家保健政策中看到實踐這種淨土的案例,實在令我感動不已,與大家分享之情也油然而生。

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7.1%,已經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會指標。2006年已高達10.4%。若依據經建會統計估計,2029年後,65歲以上人口將全台灣人口數的1/4。2005年的7.5比1的「扶老比」(Old Age Population Dependency Ratio;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5至64歲人口之比例),預估2015年會上升到3.3比1,2051年將可能提高到1.5比1。青壯人口的老人扶養負擔明顯加重,有關協助老人適應身體、心智和感情的變化壓力的全面性方案,與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的政策,是我們當今迫切性的公共議題。

生活型態與健康

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

如同此次公共電視節目所指出︰台灣的健保制度的盲點是大部份的經費用在治病,比較少投資在預防。芬蘭和台灣同樣是人口快速老化的國家,但是在老人身上花錢的政策,卻和我們不太一樣。以位於芬蘭中部、人口只有8萬人的大學城Jyväskylä(佑偉斯克列)為例,每年市政預算百分之2(約2億5千萬元)用於推動運動保健。因此可以聘請13位運動教練、40位物理治療師,和70位領時薪的體育科系學生,設立公立老人運動俱樂部,指導老人實踐各種運動處方,在舒適的健身館內,生龍活虎地翻滾、跳躍、在吊環上倒立等,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因此老人生活品質提高,社會醫療成本也可降低,自利利人。所以,芬蘭的老年生活願景是: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

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目前佛教界,於修念佛三昧儀式中,常用宋代慈雲遵式(964~1032)法師所撰的迴向發願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其中,所謂「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應該是佛教徒的生死規劃願景。為了實踐此理想,除了經常「念佛」,以保持正念、正知,讓我們的行為、言語、思想(身、口、意三業)清淨之外,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因科技進步帶來方便而容易導致運動不足的現代人生活,以及醫學進步帶來高齡化的現代社會結構,提早養成運動習慣,讓老人的身心更健康,則可以「臨終自知時至」,約「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而且「身無病苦」。因為可以終身學習、終身奉獻,所以「心不貪戀」,無憾無悔,同時也累積「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的資糧,這實在是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生活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