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65期,2014.01。2015年修訂)

(一)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之校園路名

財團法人法鼓佛教學院於2012年5月7日經董事會會議通過,進行與籌設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工作。首先申請法人合併為「法鼓學校財團法人」,其捐助章程於2012年11月27日經教育部同意,依規定於2013年3月29日陸續完成董事、董事長及監察人之聘任。

至於攸關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申請立案的第一期校園工程,預計於2013年底至2014年初陸續完工,包括禪悅書苑、健康館及綜合大樓等。其中,禪悅書苑已經於2013年12月6日取得使用執照,這可說是工程進度之重要里程碑,因為這讓我們具備申請學院立案之校舍空間的基本條件。禪悅書苑由7棟建築結合之院落式空間,主要功能涵蓋住宿與圖書閱覽、生活、交流、學習等,預訂於2014年初完成驗收交屋。

我由於居地利之便,定期參與工程進度報告會議,以及訪視新校區進展,因此內心逐漸醞釀出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校園路名建議(如圖85),只是一種內心中的構想,未來在實務上,或許會隨因緣而變化也不一定。總之,只是一種建議或內心的校園,於2014年1月,不揣鄙陋撰文發表於《人生》,然後在2015年5月再作修訂,敬請大家指教,以便未來校園規劃參考。

(二)以法印心、法法相益
依據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的校園規劃,有座108公尺的「大願橋」,感恩護法信眾與社會大眾響應創辦人聖嚴法師之「大願興學」活動。此橋可從東區的兼具教學、研究、生活與行政功能的綜合大樓,跨越六個沉沙池(暫名「六度池」),連接中區,經由南北向的「法藏大道」步行道,通往兼具大會堂與圖書館功能的「大慧館」,顯示通往智慧法藏之意涵;以及經由東西向的「法喜大道」步行道,連接西區的禪悅書苑、揚生館之步行橋,希望大家每天往返校園時,都能「法喜充滿、禪悅為食」。
主要的交通幹道是以環狀心形道路圍繞連結校園各區,因此,我們可以依四面的方位,將此「心」形道路之四段分別稱為「法心東路」、「法心南路」、「法心西路」、「法心北路」,祈願校園師生「以法印心」學習智慧、「以法連心」培育慈悲,成就「悲智和敬」的校訓,也可以與法鼓山的核心價值「心靈環保」、「心六倫」、「心五四」等理念相呼應。
進入學校正門的大路,稱為「法大路」;參考法鼓山園區之法鼓一橋、法鼓二橋名稱,可將進入學校正門的橋樑稱為「法大一橋」,連接位於「法心東路」之綜合大樓的第二座橋,稱為「法大二橋」,橫跨法印溪,連接佛教學系與新校區的三座人行便橋稱為「法印一橋」、「法印二橋」、「法印小橋」。一方面,延續法鼓山園區命名規則,同時也感恩「法」鼓山「大」眾同心協力成就「法」鼓山「大」學院教育之功。誠如我上述「聚沙興學、微塵淨土」(《人生》,2013年10月)所讚歎參與「聚沙成塔」之5475「大願興學」諸位菩薩們的功德。
其次,可將位於校園後方、通往東校門的兩段路,稱為「法行路」、「法緣路」,感恩法鼓山的法行會與法緣會長期護持,也呼應聖嚴法師對大家期許:以「法行」自我提昇,學習作一個時時以「佛法」修正「行為」的人,以「法行」作為責任,學習作一個時時處處弘揚佛法的行者。也能開發自我的慈悲並增長智慧,共同學習佛陀的精神,由「眾生緣慈」再而「法緣慈」更上而「無緣慈」。
其次,可將通過校園後方隧道,可以觀海景的道路,稱為「法海路」。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海印三昧,以大海風平浪靜時,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之景象,來譬喻《華嚴經》中佛陀之內心世界-識浪不生、湛然澄清、明靜如鏡、森羅萬象三世諸法同時炳現的境界,以開展深廣的菩薩道。
接著,可將通過未來的「和敬書苑」,連接校園上方頂端,可以觀山景的道路,稱為「法頂路」。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97)於天台山最高峰-華頂,修頭陀行,雖經歷各種強逆怖畏境、軟順可愛境,但可「強來以寂,軟來以照」的功夫克服萬難。誠如宋朝慈雲大師(964-1032)所讚歎的境界:「孤禪片石心彌淨,寒擁深雲夜未央....強軟消摩寂照功,神僧出現親稱讚」,如如不動的「默照」禪修精神,克服我們內心、生命、社會、環境的各種逆順、怖愛境,展現猶如「華頂秀色、石樑飛瀑、銅壺滴漏、赤城棲霞、瓊台夜月、桃源春曉」之天臺八勝景之高妙的菩薩道。
上述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校園路名建議:從「法大路」經「法大一橋」、「法大二橋」,可通「法心東路」、「法心南路」、「法心西路」、「法心北路」,在「心」形道路內,有「法藏大道」與「法喜大道」步行道交叉連接;從「法行路」接東校門、從「法緣路」接後山平台,學習菩薩行緣。從「法海路」、「法頂路」可觀海景與山景,開展深廣、高妙的菩薩道。
這或許也可與《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16部經對於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的修行次第說明之後,以:「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的結語相應,祈願法鼓山大學院教育「以法印心」、「法法相益」。
(三)轉法輪、四聖諦、八正道
「以法印心」源自佛法,佛陀的說法名為「轉法輪」 (dhamma-cakka-pavattana),因為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煩惱與惡業,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巖石等各種障礙,安定世間。《佛說三轉法輪經》是以苦、集、滅、道「四聖諦」(聖者所見之諦理)作為「轉法論」的教法,即佛陀在波羅奈(vārāṇasī)對五位修行者說:遠離苦、樂兩邊的中道,及苦、集、滅、道的教法,五比丘依此證悟離苦得樂的境界,佛教僧團因而成立。
此外,說一切有部的論書《阿毘達磨發智論》卷18定義是:「云何法輪?答:八支聖道。」《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67提到:「尊者妙音(Ghoṣa)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轂、輞,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
其中,「輻」是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譬喻八支聖道(又名八正道)之「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等四支;「轂」是車輪的中心部位,譬喻八支聖道之「正語、正業、正命」等三支;「輞」是車輪的外框,譬喻八支聖道之「正定」一支。
因此,我們期待未來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結合「佛教學系」以及「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及「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如同佛陀轉四聖諦、八正道法輪的教育功能,以「心靈環保」的理念,建構「心」校園,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4期,2014.10)

 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議決: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並於8月4日正式發文同意。因此,敝人於上期《人生》(2014.9)的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啟航)中提到: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是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可以具備「博雅教育」「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最近,敝人覺得法鼓文理學院在發展「博雅教育」方面,可以有如下三方面的特色,敬請大家指教。

一、「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生命、社區、社會、環境

  在英文校名,特別採用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不是用Liberal Arts College,主要是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Institute of Liberal Art,依此實踐學院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原「法鼓佛教學院」之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與原「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其教學單位的結構相關如圖1所示:

【圖1】法鼓文理學院的沿革

如此可以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和敬」能力與態度。猶如「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如下圖2所示:

【圖2】「心靈環保」博雅教育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圖

二、「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終身學習、身心健康

法鼓文理學院的校訓是「悲智和敬」,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博雅教育」的宗旨是要教導人「博學多聞有悲智,雅健生活樂和敬」。這或許可以配合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這可說是成就「雅健生活樂和敬」基礎,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這可說是成就「博學多聞有悲智」的基礎。

在佛教所謂「戒」的梵語是śila(音譯︰尸羅),是行為、習慣、性格……等意義,一般常稱好習慣為「戒」,而教育的基礎是培育各種的良好習慣,常言說得好:「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建立「法鼓文理學院」的博雅教育基礎。如此可以與佛學專業、生命教育(人文社會學群的核心學程)與博雅生活形態形成如下圖3的關係:

【圖3】佛學專業、生命教育與博雅生活形態的關係圖

三、跨界與轉型:從「T」型到「工」型博雅人才培養

此外,於《人生》(2014.9)的拙文(法大「心」世界:跨界、轉型、擴展)中提到:兩校校園可以「跨界」(crossover)法印溪,共享教育資源,學校的學科與領域也會產生各種「轉型」(transformation)的可能性,這也是法鼓佛教學院七週年校慶的主題意義。對於「跨界」與「轉型」的新意義,法鼓文理學院可以落實於教育目標:從「T」型跨界人才培養,轉型為「工」型人才培養。

所謂T」型人才,是轉換目前高等教育對於專業能力「縱向深度」之「I」型人才的培養的偏重,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跨界」)智能「橫向廣度」之「T」型人才的培養(如圖4)。

【圖4】T」型人才培養

哈佛商學院教授桃莉絲‧巴登(Dorothy Barton)於其著作《知識之泉》《Wellsprings of Knowledge》(1995年)中提到,如微軟、惠普等科技巨人,現在需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工程師,而是擁有第二、第三專長的「T」型能力(T-Shaped skill)。國際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也指出:所謂的好設計師是「T」型人才(T-Shaped people),除了具有專精技術,有同理心能理解別人的想法,善於溝通協調且是個好的說故事者。

但是,醫學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s)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特別是因應高齡化的社會,如何建立「終身學習、健康老化」之「博」學多聞、「雅」健生活的習慣?這是法鼓文理學院之「博雅教育」的目標。因為良好人才若沒有養成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則很有可能是「英才早逝」,或者老人生活品質低落,社會醫療成本增加,因為「T」型人才培養的底盤不穩固,容易倒塌。

因此,在法鼓文理學院,我們提出:為因應時代的需要,應該注重從「T」型人才培養,「轉型」為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以養成終身學習、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為基礎(博雅教育的目標),加上「縱向深度」之佛學專業的培養,鼓勵學生擴展跨領域智能「橫向廣度」,例如:「人文社會學群」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關懷生命,奉獻社會,成為如下所示之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如圖5)

【圖5】博雅教育「工」型人才培養(以「佛學專業」為例)

  因此,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為例,其學士班教育目標是:「培育佛教研修之基礎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社區的志業。」碩士班教育目標:「培育佛教研修之中堅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志業。」博士班教育目標:「培育佛教研修之領導人才,實踐關懷生命、奉獻國際社會的志業。」換言之,法鼓文理學院或許可以說是培養「關懷奉獻」、「博學雅健」人才的園地。

「法鼓文理學院」啟航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73期,2014.9)

   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舉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經過法鼓學校法人代表簡報及審議委員提問答詢,由審議會議決:通過兩校合併,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多年的「大願興學」終於成就;之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代表法鼓山向長期協助的教育部致謝,圓滿各方情義。

今後,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或簡稱為:法鼓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或簡稱為:法鼓文社學群)的名義招生,將於2015年春季開始招收「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2015年秋季入學。

  於「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縮寫DILA)正式啟航之時,藉此解釋有關中英文校名的緣由與學校發展願景,祈請大家指教。

(一)   為何不能以「法鼓大學」或「法鼓學院」為校名?礙於法規或慣例

   70年代的台灣經過石油危機的考驗,產業界對於高級技術人才需求迫切,長達13年之久的停止私人興學申請的教育政策,自1985年起再度開放,但只限工學院、醫學院或技術學院。於是,佛教界設立了「華梵工學院」(1990年招生;1997年改名為「華梵大學」)、「慈濟醫學院」(1994年招生;2000年改名為「慈濟大學」)。

之後,政府再開放設立私立「人文社會學院」,於是有「南華管理學院」(1996年招生;1999年改名為「南華大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1997年招生;2004年改名為「玄奘大學」)之開辦,與1998年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核准籌設,以及「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0年招生;2006年改名為「佛光大學」)之成立,這是當代佛教界辦學的軌跡。

  聖嚴法師為籌辦「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從1993年9月敦聘李志夫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1997年10月由曾濟群教授接任,2007年8月由劉安之教授接任,2012年2月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再敦聘曾濟群教授接任。劉安之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期間,曾經嘗試向教育部提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直接成立「法鼓大學」的申請,曾濟群主任期間也嘗試提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直接成立「法鼓大學」的申請,但是最後都無法突破如下的法規或慣例:私立「大學」的成立程序,須經過「學院」階段,具備辦學成效良好,並有具體績效證明以及校務行政運作制度正常等條件,才能提出成立「大學」的申請。因此,我們不能直接以「法鼓大學」作校名。

    於上述2014年7月28日,教育部之「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審議會時,我們也曾提出以「法鼓學院」為校名的意見,因為比「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簡潔之故。但是教育部表示礙於私立學校法第五條:「私立學校之名稱,應明確表示學校之類別、等級及所屬學校法人」的法規,學校之名稱必須標示「類別」的慣例。因此我們才提出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的意見,讓教育部審議會可以通過併校提案。

(二)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重視「博雅教育」小而美的學院

如上所述,1993年9月,「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成立,是由於當時政府之私立「人文社會學院」的法規開放,讓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可以開展。但是,鑑於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面臨(一)少子化的社會趨勢,造成學生來源逐年減少;(二)大學數量(目前已有171所大專院校)已經飽和,台灣62所公立大專院校與109所私立大專院校辦學資源競爭日益激烈。為因應此「生源減少」、「資源競爭」的情勢,法鼓山體系決定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及「法鼓佛教學院」兩校整合,以達到「集中資源」並且「發展特色」的效益。

為使兩校合併後,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且具備「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在英文校名,特別採用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不是用Liberal Arts College,主要是有別於一般以「大學部學士班」為主的Liberal Arts College,而是以「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為主的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依此實踐學院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立基原「法鼓佛教學院」之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與原「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之「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碩士學位學程,建構佛法與世學兼備的多元的教學環境,以培養「悲智和敬」能力與態度以及因應全球化地球村公民之素養與能力的各級領導人才,好比在美國,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與傑出校友並不亞於哈佛、耶魯等常春藤盟校,例如:蔣宋美齡、希拉蕊柯林頓、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王力宏等。

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法喜(delight)充滿的學園

  此外,我們也考慮到「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Dharma Drum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簡稱DDCHSS或DCHSS)中英文名稱有些冗長,不如「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的簡潔有特色,而且目前台灣還沒有以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博雅教育研究與實踐型學院)為名稱與發展方向的大學,值得我們一起來努力。最後,博君一「喜」,我們的校名英文簡稱為DILA,與英文delight(歡喜)的發音類似,所以我們也期待它是一所讓大家法喜充滿的學園。

研究三慧:研究基本功三部曲

  •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 研究論文題目可以用「是否有價值」、「是否有可行性」兩個標準來檢驗。
    • 一、「是否有價值」需要放在特定領域的脈絡中考察,因此需要作系統性的研究文獻與論著回顧,以評析此領域「已知」與「待研究」的題目,評估自己所選題目的價值。若是「待研究」的需求高,則研究價值也高。
    • 二、「是否有可行性」需要拿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則需要作如下三階段的功夫:
  • (一)發現問題:評析已知(聞慧)
    • 反覆閱讀、分析相關「基本文獻」(包含身心、世界),並且作好「筆記」,累積實例。
    • 反覆閱讀、分析相關「研究論著」,並且作好「筆記」,累積實例。
  • (二)解決問題:探究未知(思慧)
    • 形成論題,撰寫論文計畫,完成論文,並與相關專家切磋,以便改善與分享發表。
  • (三)隨時將上述研究歷程(或分段成果)與成果不斷反覆印證與力行或推廣,以便自利利人(修慧)。
  • 因此,「基本文獻」與「研究論著」的確定是基本的研究啟動基礎。
  • 將學習或研究的「標的」(所緣),
    • (1)用「科判」的知識結構/網絡方法,作理性的分析。"Analysis" cognition.
    • (2)用「讀誦」的身心體驗方式,作感性的內化。Embodied cognition.
    • 讓自己的「身心與大腦」浸潤於文意或情境,逐漸讓「一切佛」或「一切施」配合經題,比較何者可能性高?這也是一項有意義的參究功夫。

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草案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82期,2015.6)

「校必修」之「心靈環保講座」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的名義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準備秋季入學。

 為落實本校設校宗旨「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培育兼具慈悲與智慧的領導者與卓越人才,服務社會、促進文化與國家發展、探索與反思人類未來願景」,特成立「心靈環保講座」(以下簡稱本講座)。此本講座設立目的如下:

(一)促進學生學習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中與心靈環保相關的核心理念、研究方法與最佳實務。

(二)提供佛學、人文社會科學之跨領域交流學習平台。

(三)協助新生規劃在校期間與心靈環保有關的學習與研究計畫。

(四)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因此,本講座為全校新生「校必修」2學分,於每學年第一學期開設,由本校「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辦,本校佛教學系、人文社會學群配合提供師資與專業意見。講座之課程師資由(一)講座主持人、(二)協同主持人、(三)講者(由講座主持人自行授課或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搭配授課)等類別組成,並且依照學生人數的數量,配置若干名教學助理(由博、碩士班學生擔任),協助討論、課程攝影、記錄、教材整理上網、線上學習回應、文稿編輯出版等工作;其影音紀錄及文稿資料得經主持人及講者同意由本校集結出版。

   由於考量到需要有以學生為主的討論時間,增進教學助理領導小組的經驗以及新生交流的機會。但是,此講座的時間只有2小時,若每次安排學生討論時間,會減少講者演講時間。因此,考量以「兩週演講、一週討論」作為一階段的模式來進行。也就是:每聽完「兩週(次)演講」,第三(週)次是以學生為主的「綜合討論」課,由講座主持人、協同主持人與教學助理來主持。討論課的第一小時討論第一週主題,第二小時則討論第二週主題,以便學生有充分時間可以進行分組討論與大組分享,發揮互相交流學習的效益。

心靈環保的意義:心淨>眾生淨>社區淨土>國土淨

法鼓文理學院之設校宗旨的核心價值「心靈環保」的佛教經典根據,大家都知道是出自於《維摩經》之「心淨國土淨」的思想。聖嚴法師曾於《法鼓山的方向II》中說:「『心靈環保』是教我們心淨國土淨,以菩薩的福田來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恩人,以知恩、感恩、報恩的心來生活,人間就是淨土。」此外,1997年,我曾在於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發表過〈「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對當時的研究結論︰「自他行淨=眾生淨>國土淨」的淨土行,應如何落實在現代社會?在2004年,我開始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因此於同年10月在《人生》發表「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國土淨 —」的拙文。

文中提到:我個人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所謂「社區」(community)是指住在同一空間地理範圍內的一群人,可藉由各種communication(溝通,可見community的成立的關鍵在於communication),產生共識、有共同行動能力。這種運用社區組織的社會工作方法,推行社會服務,藉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解決問題,並預防問題之發生的社區服務意識正是台灣居民所欠缺的。

真善美的金山社區

 法鼓文理學院附近的「朱銘美術館」與「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都是積極推動社區服務的典範。前者建設種種設施,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營隊與青少年活動,長期致力於社區藝術教育推廣與生活美學種子的培育,發揮「藝術即修行」的效益。後者由黃勝堅前院長帶領,讓全院同仁積極且謙卑的用心投入社區安寧療護與老人居家照顧,發揮「視病如親」的精神;現任黃瑞仁院長繼續發揚光大,並且為留住人才同時讓員工自我學習成長,定期舉辦「金山講堂」,規劃醫療、法律常識、經營管理及人文宗教藝術等 4大類課程,同時邀請地方人士參與,促進與地方的融洽互動。

 因此,這兩個單位也成為法鼓文理學院2014年9月10-11日「師生共識營」參訪與交流的地點,以及未來學習與合作的重要夥伴。於該參訪與交流活動時,敝人在開場致辭時提到:「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法鼓山佛教園區、朱銘美術館」等三個機構,按照排列順序,或許可以作為金山社區之「真、善、美」的資源之一,因為對應著:醫學的「真」、宗教的「善」、藝術的「美」之故。之後,我有聽到台大附設醫院金山分院與朱銘美術館的主管與同仁們,異口同聲的說此三機構與金山社區之「真、善、美」資源的論述,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值得我們一起努力來開發。

心靈環保講座主題:心識、生命、社會、環境

  如上所述,心靈環保的佛教意義是「心淨、行淨、眾生淨、國土淨」,我們也可以參考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三特色」(《人生》雜誌2014.10)所說:參考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沒有界限、博雅)的擴展面向,成為「生命、社區、社會、環境」或「心識、生命、社會、環境」之波形圓周式擴展。因此,「心靈環保講座」也將依此模式來發展各種主題。

  例如:有關佛教的心識論與生命觀,日本佛學泰斗水野弘元教授認為:「相當於一般所謂的「心理論」,佛教自古的表現方法,稱為「心識論」。西方佛教學者為與一般的「心理論」區別,則稱為「倫理性心理論」(ethical psychology)或「心理性倫理學」(psychological ethics),例如:戴維斯夫人(Mrs. Rhys Davids)所出版的《佛教心理性倫理學手冊》(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cal Ethics, London 1900)。但是,佛教心理說不單只是倫理性,也具有宗教性、哲學性的意義,可說是廣義的人類學,乃至人格心理說。」

因此,水野弘元教授主張:「佛教的理想是在於人格的完成。所謂理想人格的佛陀,是指在個人及社會上的完成者,而使個人及社會發展至理想狀態,此乃佛教之目的,因此,倫理性、人格性、宗教性的心理說,即是佛教心理論的心識說。佛教所說的是:沒有理想的無自覺者,是在怎樣的狀態?為何會苦惱,輪迴三界而不向上發展?如何才能脫離此無自覺的狀態,向理想世界發展?對於如此的人生動轉,做合理的理論性解釋;又根據此正確的知識,如何才能從無自覺狀態,向著自覺的理想世界前進?佛教認為,不論是墮落流轉的狀態,或者是向上發展的狀態,如此的人生動轉,皆是以我們的心之動轉為中心而運行,所以,佛教教理學說,廣義來說,都與「心的狀態」有關。不論是談苦惱,或者談脫離苦惱的淨福狀態,皆與心的作用有關。」

  此外,水野教授認為佛教的生命觀:「不只是對人類的生命,對於人類以外的動物之生命亦深加考慮。例如:在釋迦國的春季農耕祭。釋尊十四、五歲時,和父親淨飯王及大臣們一同出席農耕祭,他們從搭建在樹下的看臺,觀看五百頭牛在廣大的田地上耕田的情景。田裡的土一被犁掘起,麻雀等小鳥便飛了過來,啄食爬出土中的蚯蚓、小蟲等。然而飛到田地四周的許多小鳥,又遭到從高空俯衝而下的鳶、鷹等猛禽類的突襲。如此弱肉強食的景像,一般人似乎看得覺得很有趣,但是釋尊雖然年少,卻感到十分難過:就像世間有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殺戮一樣,在自然界也是互相殘殺;他思索著:是否有和平無爭的生存方法?於是他陷入沈思中,而進入了初禪的精神統一狀態。……。總之,釋尊從年少開始似乎就對生老病死等很敏感,尤其是對於作為生老病死根源的自他生命有著深刻的關心。後來他為了要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甚至捐棄皇太子之位,捨棄父母、妻子而出家,經過六年多的修行之後,解決了人生問題,成為佛陀而說法,開創了新宗教─佛教。」

  以上這些論述值得我們在「心靈環保講座」中,作為「心識、生命、社會、環境」波形圓周式擴展的參考典範。

心靈環保的基礎: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

「心靈環保講座」設立目的之(四)建構博學多聞(終身學習)、雅健生活(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如同敝人於《人生》(2014.9)的拙文(「法鼓文理學院」啟航)中提到:為何以「法鼓文理學院」為校名?是為跳脫一般「○○人文社會學院」必須發展為5000人以上規模才能維持與發展的困境,也為完成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創校期許:「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可以具備「博雅教育」「小而美」特色,將參考北美高等教育之「文理學院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的辦學方針,故以「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簡稱DILA)作為中英文校名,發展規劃方向:學生約數百人,可以實施「全住宿、小班制」,校園猶如「大家庭」氛圍,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關懷生命、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

雖然推動心靈環保有許多的面向,若能從每個人的生活教育開始,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長期深耕撒播正見、正信的種子,生根發芽,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基礎。例如,有關每個人的生活教育,或許可以敝人近年來所提倡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請參《人生》2010年10月; 2011年9月)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請參《人生》2013年7月)作為參考指標。

  藉由這兩大類的習慣養成,形成穩固的「心靈環保」教育,我們比較不容易因為身心健康的問題,以及知識無法與時俱進,因而,當發生天災人禍等災難或個人與家庭變故而成為自他身心的無助、無知等脆弱因素,無法分辨「倫理、生理、心理、物理」等不同層次的「善惡、苦樂、憂喜、利害」因果法則,讓各種負面因素或「怪力亂神」有機可乘。

  外在的社會環境的污染與混亂,根源於內在心靈的染污與混亂,我們應從「心」作起,發揮波形圓周式擴展模式,從個人的生命的淨化,擴展到社區、社會、環境的淨化,這也是參與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全體師生一起學習的目標。

生死管理:夏花與秋葉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52期,2021.04)

清明掃墓或祭祀,我們常會看到「祖德流芳」的字句,似乎是提醒:緬懷祖先的意義是在於「德行」不只是「血緣」,因為道德典範的存續,才能讓家族、社會乃至人類永續發展,萬世流芳。

《雜阿含經》卷24(638經)記載「五分法身不滅」的意義:舍利弗尊者因病涅槃,其弟子純陀沙彌帶其舍利與衣缽回王舍城竹園精舍,阿難悲痛不已,釋尊安慰他,謂:「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息滅)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舍利弗只是有漏因果的身心息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不滅,聖者典範傳播十方、世代相傳。

這或許也是泰戈爾(1861-1941)《漂鳥集》「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意境,也是敝人所謂「生死管理:生涯規劃、善終準備」的目標。

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

當高齡、超高齡社會成為未來世界的常態,「比鄰若天涯」的社會關係,無論已婚未婚、有子無子,任何人需要有面臨「孤獨死」或「一個人的臨終」準備。其實,從「諸行無常」的角度,我們更需要有「人命在呼吸之間」、「黃泉路上,獨來獨往」等覺悟。敝人於2014年出版之《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1]於「捌、安寧與老人療護、社區淨土」的開頭提到:

於1998-1999年,我有幸與一些法師以及台大醫院陳慶餘教授等醫護人員一起參與由蓮花基金會陳榮基董事長大力支持與贊助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研究計畫與報告。····此外,於2005年,也應國立空中大學之邀,撰寫與錄影《臨終關懷與實務》電視教學教材之第6章「靈性照顧」以及第13章 「生命的奧秘 :人生最後的48小時」·····

1997年,我曾在於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發表過〈「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對當時的研究結論︰「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的淨土行,應如何落實在現代社會?在2004年底,我開始認為「社區淨土」是很重要的目標,於是,有「三願六行」等呼籲,與上述的安寧與老人療護配合,推行「社區淨土」的理念與活動是我的第三個夢想實踐目標,或許也是因應「孤獨死」或「一個人的臨終」議題的方案。以下,依此「生與死、個人與社區社群」之脈絡綜整,野人獻曝三則,就教方家。

一、CPR等救生學習與簽署ACP、AD等善終準備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其中以突發性心跳停止居多,若急救延遲1分鐘,成功率將遞減7~10%。因此,全民學習CPR、AED等救生技能,以及哈姆立克等各種急救法是值得鼓勵,因為人命無常迅速,可以救人之外,也多些人可以救自己或親友,利人利己。

此外,我們也需要善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00年實施,2002年修訂)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2019年實施),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d Decision, AD),並註記於健保卡,讓末期病人或「醫院外心肺功能停止」的腦死者,事前表達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避免「無效醫療」的痛苦,例如:CPR或「延命措施」(葉克膜、升壓藥物、血管輸液、鼻胃管等),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此預立意願與死亡品質或善終密切相關,也值得推廣,自利利人。[2]

二、累積善緣、減少擁有

養成累積善緣於各種人際關係、社區社群以及減少多餘的擁有與避免囤積物品的·生活習慣。

根據Fifty Plus(2021-01-03)社群標題:「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的報導,記者陳莞欣提到: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臺灣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

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但盧拉拉指出,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鉅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

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三: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

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了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几淨,家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才發現裡頭堆滿了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

如此由人際關係與個人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現象,值得我們省思。此外,日本遺物整理師小島美羽之《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陳柏瑤 譯)書中,把令人不忍卒睹的孤獨死,化為精巧逼真的8座微縮模型屋,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共同特徵、來不及說出口的故事,皆濃縮其中,令人深思。

三、剎那無常、百歲人生

我們需要有「剎那無常」的生活態度——將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每一口氣當成最後一口氣——,同時也要有因應「百歲人生」的準備,避免因醫療體系的進步,而走向只延長壽命卻不健康的晚年,我們應該養成盡量延長身體各器官與心智功能等使用年限的習慣,例如:從養成戴防外線的太陽眼鏡習慣開始,延後發生白內障的年齡;從養成日記與筆記習慣開始,延後發生智能退化的年齡。

2016年,英國倫敦商學院教授們出版《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為個人、企業與政府描繪未來世界的挑戰與機會:2007年後出生的孩子有一半會活到100歲。日本一些專家,參考北歐芬蘭等國的經驗,提出「全民基本收入」(BI)的社會制度可能是解決方案。

敝人覺得:對於雙A(AI人工智能 + Aging高齡化)時代的挑戰,「雙B(BI基本收入+BL基本[健康]生活型態)」的因應,會更有長遠效果。例如:推行「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與「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參、發表、實行」之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Basic Life styles),如此更可以減少個人與社會經濟負擔,提升全民的服務體能與智能,增進大家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這或許是「生死管理」與建設「人間淨土」的基本方針。


[1] 侯坤宏、卓遵宏訪問,臺北:國史館初版;增訂版(2015,臺北:法鼓文化)

[2]  詳參拙文<人生會議(ACP)與人生期末考(AD)>(《人生》2019年4月,428期)

佛典戲劇舉隅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3期,2022年3月)

拙文⟨「佛典戲劇編導演」角色體驗⟩(《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記錄有關汪其楣教授為2022年之法鼓文理學院15週年校慶演出所開設課程中敝人的角色體驗。

這門課程中,汪教授也隨堂推薦相關資料,增進學生學習的深廣度,她於10月底,介紹康保成教授大作《佛教與中國古代戲劇形態》(2017年)。此書論述佛教與金元雜劇、明清以來的地方戲、藏戲、傀儡戲、影戲之演出場所、腳色、劇本體制、音樂、表演身段諸方面的關係。例如,宋代戲劇演出的重要場所「瓦舍」原為僧舍,「勾欄」亦與佛寺建築相關;佛寺僧團中的「淨人」與戲劇腳色「淨」,還有元雜劇的「題目正名」、「楔子」、「折」等,均從佛教術語借來,戲劇史上存在一個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的過渡環節。

為管窺印度與中國佛教佛典戲劇題材的種類與其旨意,拙文想舉如下幾個實例:

佛傳、佛弟子傳:出家解脫道

在古印度,馬鳴(Aśvaghoṣa,約80-150年)菩薩善於將佛教人物傳記,改編為文藝作品,宣揚出家解脫道。他所著《佛所行讚》(Buddhacarita)之梵文佛傳詩歌劇,流傳千古,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南壁「降魔變相圖」(北魏)就是描繪此梵劇第13〈 破魔品〉之意境:面對猙獰氣洶的魔軍、妖媚萬千的魔女,釋迦牟尼泰然不動,魔軍潰敗,魔女變成老婦。

《付法藏因緣傳》卷五:「[馬鳴菩薩]於華氏城(Pāṭaliputra,現在的巴特納市Patna)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啝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賴吒啝羅(Raṣṭrapāla)本是富豪之子,想出家但不得父母允許,斷食明志,遂隨佛出家得道,返家度化家人與國王。馬鳴菩薩以此事蹟為題材,創作伎樂(詩歌舞蹈劇),宣揚苦空無我之解脫道。

同書接著敘述:「……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㲲衣,入眾伎中,自擊鐘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可見馬鳴菩薩不僅是文藝創作家也是梵詩歌劇之演奏家。因此,印順法師《青年的佛教》(1973年):「到西元一世紀,佛教的文藝大師——馬鳴菩薩,作《三契經》。三契就是三節:先歌讚三寶,次誦經或講經,末了唱回向頌。佛教的法事,與歌讚結合起來,成為後代佛教法事的典範。馬鳴又作賴吒啝羅伎,這是佛化的歌劇,感動了好多人來學佛。」

此外,馬鳴菩薩也將佛陀的堂弟孫陀羅難陀(Sundara-nanda,簡稱:難陀)的戲劇性出家修道歷程,改寫為梵文詩歌劇。難陀是當時的美壯男(故稱Sundara),又非常喜愛他美麗的妻子孫陀利(Sundarī,美女),佛陀誘導他出家,讓他徹悟愛欲的過患。

本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本生(Jātaka)」是「從現在的某事件,說到過去某偉大事蹟,又歸結到過去的某某,就是現在佛陀自己或弟子」之佛典故事題材,於傳統之「持戒、禪定、智慧」之外,許多偉大德行(捨身布施、忍辱、精進)故事不斷傳頌,收集歸類,成為佛與弟子們過去生中的因行,引發「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願。

例如:康僧會(251-280年)漢譯之《六度集經》收載91則本生故事,其中第18則「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菩薩世世危命濟物,功成德隆,遂為尊雄。佛告諸比丘:時鹿王者,是吾身也。國王者,舍利弗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此故事是膾炙人口的「鹿王本生」,描述鹿王為輪到獻給國王作食物之懷孕母鹿而捨身,感動國王戒殺,保護鹿群。這也是汪其楣教授《悠悠鹿鳴》舞台劇本的根據。對於過去生與現在世的因果連結,汪教授解讀:佛陀和舍利弗現身說法,敷演鹿王與人王的角色,詮釋慈悲捨身主題的戲劇。

淨土宗祖師傳:歸元鏡

類似前生與今世的因果連結之印度佛教「本生」題材,明朝智達法師創作《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三祖實錄》(簡稱《歸元鏡》)之崑曲傳統劇目,講述了中國佛教淨土宗主要人物東晉廬山(慧遠,334-416年)、唐末永明(延壽,904-975年)、明末雲棲(蓮池;1535-1615年)三位祖師的間隔轉世和永續傳燈之故事。

此劇從釋迦牟尼佛宣示《阿彌陀經》之持名念佛往生極樂國之「殊勝方便歸元」法門,舍利弗自願下凡,剃度慧遠,並協助造殿,接引群賢結蓮社。有一老僧、疾僧投奔廬山。老僧發願專修淨業,廣度羣生,是永明前身;疾僧願為國王,護持佛法,是高麗王前身。

唐末吳越地區,王税司買放魚蝦放生,家無餘蓄,挪用官錢,事發處斬,臨刑之際,刀折為三段,經府尹許自新(蓮池前身)保奏赦免,出家修行,普利羣生,世稱永明延壽大師。

許自新年老時,得大師遺囑及偈詩,決定另換皮囊來世傳燈。五百年後,大勢至菩薩碎其所愛茶碗,示現幻相無常,蓮池警醒,七筆勾塵,捨妻離家雲遊。

蓮池雲遊歸來,入雲棲修道,應村民之求,念佛祈得抗旱甘霖;後又應杭州太守之請,發牒祈祝海神暫停潮汐,以建朱橋;在竹院幽窗下重訂《彌陀疏鈔》,此後傳燈無窮。

「佛典戲劇編導演」角色體驗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釋惠敏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2期,2022年2月)

2021年4月8日法鼓文理學院校慶時,敝人預告明年是15週年校慶,將由前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汪其楣教授帶領本校「佛典戲劇編導演:生命教育之舞台實踐」課程的學生表演《悠悠鹿鳴》的佛教本生故事。

《悠悠鹿鳴》原是汪教授為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聯合承辦第16屆2011年「國際佛學會議」(IABS)的「文化之夜」表演節目。汪教授以「鹿王」為輪到獻給人王作食物之懷孕母鹿而捨身的故事架構所編導一齣富有生命教育意義的戲劇。

課程緣起

原先,我是電郵請問汪教授是否可邀請當初演出的「拈花微笑聾劇團或其他組合」再來表演。汪教授回覆:「何必召集外面的演員來為法鼓作戲,何不就到貴校去帶一個戲劇製作,參與者就是佛學系的學生,經由劇本策劃,表演基礎,到排練製作的方法步驟,上台親自體驗,現身說法。·······」

她的電郵接著:「回到2011年的初衷,讓源自佛典的《悠悠鹿鳴》為討論基本,或其他變奏,或其他發想,或也可能就是鹿,再度生自法鼓,更留在法鼓。除了在2022年的校慶演出,完整製作排練演出的編導演經驗,不僅留在參與者身上,還可帶到未來的工作之中。·······」

最後,她構想:「這門戲劇課應該是一學年。······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習與實作課程,期末呈現就已見雛形,有所表現。寒假期間有機會充實必須外求配合的製作,如服裝道具配樂等。明年下學期開學,就是更多的技術排練、彩排,4 月8日校慶上演。若計畫與當地學校互動,可聯繫安排到附近國中國小去輕簡巡迴幾場,如此劇場經驗更紮實完整!」

我回覆:「的確是很有意義、且有創意的課程與表演,當然敝人也非常佩服您的智慧與勇氣(面對如此大的挑戰:以「表演素人」為對象),而且選課學生不知是否可以達到表演人數?」汪教授答:「素人可塑性較高,流露本色時,比匠人更吸引人。課程也包括肢體和聲音口白的訓練,感情與連結的創造練習活動。要把課程設計得吸引多一點學生來上課,培養各種人才·······」於是,經過汪教授、學校同仁、同學的一起努力,開課成功,我也託大家的福,參加這門課。以下是一些粗淺的學習心得,野人獻曝。

「鹿王捨身」角色體驗

過去,我只能以「觀眾」角度來體會「人生如戲」,因參與此課程,可練習從「演員」角度來學習。第一節課之後,我開始練習將每天的每一個時段,作為人生劇本的橋段,學習好好思考、言語與行住坐臥,揣摩如何優化自己的角色。例如:提醒自己如何練習猶如「鹿王捨身」之「捨己為人」的精神,在學校扮演校長角色時,假如有同仁或同學有什麼狀況,我會不會捨身替他/她們擋子彈?

因此,在課堂之選擇角色練習時,我選《悠悠鹿鳴》第七景「鹿王為懷孕母鹿而捨身」的台詞。準備期間,自己沒有特別去思考如何表演,只是每天有空的時候,就思考「現在就是捨身的場景」,例如,吃飯時揣摩最後一餐的面對捨身死亡之感受。

上課當天,上台時,將自己放空,讓身心隨著台詞的意境走,沒想到,當我說出鹿王的台詞:「是的,當初跟人的王約定好, 每個初一和十五送一頭鹿過去,不是兩頭……」之「每個初一和十五送一頭鹿過去」時,猶如「鹿王附身」,一些意想不到的情緒與表達,油然而生。身心湧出的是「無奈的悲傷」,貫穿之後一連串的「台詞」的情緒。因為相對於人,鹿是弱者,雖與人的約定,已從「濫獵」到「按日提供」(原來經文),汪老師曾說:她下筆時對日獻一鹿還是不忍心,方改為「每個初一、十五」的表現方式。

我下台後,餘韻緩緩起伏,再回到自己。這種「入出」的經驗,讓自己深切反思「演戲的真實」到自己於「真實修行」的不足。當時,自己似乎有感受到鹿王對其鹿民的不捨,成為表演情緒的引發點,但還不知是否有其他參考根據。之後,我在查閱三國時代漢譯《六度集經》的版本,讀到「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泣涕,誨喻之曰:『覩世皆死,孰有免之?尋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無怨矣!』日日若茲。」之「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泣涕」的文字,發現與自己的感受有相應之處,古今情交,不可思議,記於「佛典戲劇編導演」臉書社團。

汪教授於臉書社團回饋:「經典名著,刻劃真情與至性的精準,怎不流傳千古,引動四海共鳴!就是校長您説的古今情交啊⋯⋯」並且提醒需要再反覆練習,情緒輕重才能流露自在。其他的同仁也於臉書社團回饋:「在那一天隨著校長表演的情緒說:『有哪一頭鹿願意代替這頭母鹿,明天去給人吃』,在台下深受感動的我,差點舉手說:『我去!』第一次看現場的戲劇,張力、渲染力十足。感謝此課程帶給自己如此切身的反省經驗。」我們難得有因緣可學習此戲劇三昧,記之分享。

生命與能量定律暨「緣起、涅槃」的聯想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4期,2022年4月)

2022年1月23日,敝人受邀於法鼓山僧伽大學所主辦第19屆「生命自覺營」(出家生活體驗營),講授第5天早上「生命的覺醒與超越」的課程。其中,我介紹有關「生命與能量定律」暨佛教「緣生緣滅、不生不滅」法則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聯想如下:

緣起甚深,涅槃倍復甚深

根據佛傳文獻,佛陀在覺悟後,觀察到貪愛執著於我的眾生,難以理解二種甚深「緣起與涅槃」妙法而多日躊躇︰「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雜阿含經》卷12也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其中,『緣起』的「緣生緣滅」法則,說明眾生貪執「有為法」而生、住、異、滅之生死流轉;『涅槃』的「不生不滅」法則,顯示聖賢無欲無我而隨順「無為法」不生、不住、不異、不滅之涅槃還滅。換言之,「生滅」流轉與「不生不滅」寂滅的法則是二種甚深難解的妙法。

「能量守恆、熱量消散」之難解

此二種難解的眾生流轉與寂滅法則,在探究「生命與能量定律」也有類似甚深難解之處。例如:分子生物學家馬龍・霍格蘭(Mahlon Hoagland)與插畫家伯特・竇德生(Bert Dodson) 在1995年合著The Way Life Works(生命運作的方式)之論述:「所有生命的化學反應,或者應該說宇宙中所有的能量與物質,竟都遵守熱力學的兩個定律。第一定律說,在化學反應中,能量可以在不同的形式間轉換,但它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消失。能量的進出始終維持在平衡狀態。第二定律說,能量無可避免的會消散,也就是從較有利用價值的形式,例如光子或鍵結,轉變成較無價值的形式,像是『熱』。能量消散的傾向,以及物質從有序傾向無序的現象,就叫做『熵』,物理學家指出,宇宙的熵直在增加中。這種說法倒是引來一個謎題。 如果宇宙的能量一直在消散中,且所有的物質一直在瓦解中,那為何生命卻是朝相反方向進行?這真是太矛盾!當能量不斷的消散,生命卻似乎愈來愈有條理、愈來愈複雜。」

「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因此,奧地利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在1944年刊行What is life?《生命是什麼?》提到:「從人類思想史之初,乃至今天,不斷的有人認為:在生物體內有某種特殊、非物質或超自然的力(vis viva,生命力)在作用。」

古印度也有以「十六神我/十六知見」的思想,來說明這類的生命原理,但是佛教從「緣起、無我、無自性」的觀察來否定,例如:《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之「四相」,在《大智度論》卷35則完整提到「十六神我」(十六種我執)之錯誤知見:「一切我常不可得,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見我·····」這是「般若波羅蜜」(智度、智慧究竟)之體會,也是《中論》觀因緣品第一:「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龍樹菩薩對佛說「緣起即不生不滅」的禮讚。

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消散)與三法印之好處

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僅粉碎了人類對於永動機械的夢想,還預測:宇宙終將進入所謂「熱寂」(heat death)的靜止狀態。佛教則有「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觀察,例如《大智度論》卷22:「行者觀作法(有為)無常,·····知一切無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但此定律卻可以幫助化學鍵的形成,The Way Life Works解釋:「每當細胞內的分子要合成一個新的鍵結時,它所需要的能量有一部分確實儲存進鏈結中,有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消散到四周。換句話說,真正儲存在鍵結中的能量比形成過程中所消耗的還少,多餘的能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早已消散掉了。乍看之下,你可能覺得是浪費能量,但其實這是有好處的。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那些多餘的能量沒有消散,而仍逗留在鍵結的附近,很可能會發生能量逆流,引起逆向反應,讓鍵結又被拆開。所以多餘能量(即熱能)的散失,可確保已形成的鍵結不再分開,讓反應呈單方向進行。」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體會「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的好處。

佛教的連結(yoga)與解脫(mokṣa)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0期,2021年12月)

2021年10月14日,敝人受邀到輔仁大學野聲樓1樓谷欣廳演講。這是是屬於該校文學院劉雅芬老師向日本之Euraisa(歐亞)基金會申請「歐亞連結-歐亞文化交流Eurasian Connection-Eurasian Cultural Exchange」講座(120位選修,為防疫,半數分流實體與線上)之一堂課, 我的講題是「 歐亞文化交流:佛教在歐亞大陸的傳譯」,由輔仁大學使命副校長聶達安神父擔任主持人。

歐亞連結

演講前,劉老師說明此基金會期待學校可以培養具備多元歷史觀、人文關懷、創意思考以及兼具在地與宏觀視野的青年人才,跳脫單一國家、單一媒介的視野框架,思考「歐亞」歷史、文學、文化的生成與交流問題,打破「文化心牆」,增進互相了解,減少國際或人際誤解與衝突,期待亞洲各國也可以如「歐盟」般的合作架構,促進地域和平。因此,贊助亞洲各大學辦理此類講座。

對於「歐亞連結」,我先從公元前4500至500年之間,古代印歐民族宗教文化之婆羅門教、佛教的起源與開展談起,以大衛.安東尼(Anthony, D. W., 2007).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How Bronze-Age Riders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中譯本《馬、車輪和語言: 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的大作,介紹處於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 「草原騎馬者文明」,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將「草原海洋」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四處移居、建立聚落,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

連結(yoga)與解脫(mokṣa)

「連結」的梵文是“yoga”,音譯為「瑜伽」,其字根是√ yuj,原意是將兩頭牛或馬「套軛」,連結合一,以便駕馭成對的牛馬,合作完成農事或運輸等工作,因此也延伸為「合一、成對」意義,可以指稱:身心、心境、止(定)觀(慧)、或理智之連結(相應、契合)的「練身修心」方法。因為維持「身心統一性」的狀態,猶如兩頭牛或馬同心協力的連結(軛),比較可以完成各種所應作的目的,可見「身心、心境、自他、人與自然」的正確連結的重要性。

反之,錯誤的連結則需要解脫,「解脫」的梵文是“mokṣa”,音譯為「木叉」,其字根是√ muc,原意是鬆綁、解開,引申為從世俗欲望與生死苦海解脫。佛教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解脫道,例如:梁武帝時代,僧伽婆羅法師漢譯的《解脫道論》(優波底沙Upatissa所造)是以三無漏學為內容,因為戒學定學、慧學是將我們的身(行為)、口(言語)、意(思考)業作「正確的(如法的)連結」(修行),如此則可以從「錯誤的連結」(貪欲、執著)解脫。所以《瑜伽師地論》卷92也說:「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戒學)。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定學)。心正定故,能見如實(慧學)。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連結、相應)次第。」

不可思議解脫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提到:「羅什所譯《維摩詰所說經》,經題下注『一名不思議解脫』。《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智度論》稱為《不可思議解脫經》;『四十華嚴經』題,也作『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解脫(vimukti)是佛法的修行目標,大乘佛法稱為『不思議解脫』,形式與方法上,應有某種程度的差異;差別的重點,就是方便。」

所謂「方便」(upāya)是指「引導眾生的巧妙方法」,有時也會善用似乎是逆緣逼迫,乃至以「捨身」的方式,發揮布施波羅蜜之極致,猶如《大乘寶要義論》卷9:「又十方世界或有菩薩從其求乞手足耳鼻、血肉筋骨、頭目身分、妻子奴婢、人民國邑、象馬車乘。凡如是等或來求者,皆悉給施。菩薩以如是相故行逼迫,此等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迦葉!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凡夫亦復如是,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而菩薩者乃能如是逼迫菩薩。」

例如佛教「捨身飼虎」故事傳譯亞洲各地的不可思議「連結」(與眾生之同體大悲)或「解脫」的意義。此是講述佛陀曾是薩埵太子,與兄長出遊,見到餓虎,發起慈悲心,以自己肉體餵食餓母虎與七隻虎子之事蹟,出現於《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金光明經》<捨身品>等諸多佛典,被描繪成各樣式的壁畫或繪畫。

其中,莫高窟第254窟南壁前部西側之北魏時期的壁畫或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蟲廚子」(國寶)須彌座右面都是精彩生動的傑作,充分表達出<捨身品>中捨身的精神:「當使此身修廣大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棄捨輪迴,令得出離。·····,以求無上究竟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苦惱,生死休息,斷諸塵累,以定慧力圓滿熏修,百福莊嚴成一切智,諸佛所讚微妙法身,既證得已,施諸眾生無量法樂。」以此培養學生具利他精神敘事力之此講座目標,能將專業知能實踐於社會,達到知識與社會之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