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連結(yoga)與解脫(mokṣa)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60期,2021年12月)

2021年10月14日,敝人受邀到輔仁大學野聲樓1樓谷欣廳演講。這是是屬於該校文學院劉雅芬老師向日本之Euraisa(歐亞)基金會申請「歐亞連結-歐亞文化交流Eurasian Connection-Eurasian Cultural Exchange」講座(120位選修,為防疫,半數分流實體與線上)之一堂課, 我的講題是「 歐亞文化交流:佛教在歐亞大陸的傳譯」,由輔仁大學使命副校長聶達安神父擔任主持人。

歐亞連結

演講前,劉老師說明此基金會期待學校可以培養具備多元歷史觀、人文關懷、創意思考以及兼具在地與宏觀視野的青年人才,跳脫單一國家、單一媒介的視野框架,思考「歐亞」歷史、文學、文化的生成與交流問題,打破「文化心牆」,增進互相了解,減少國際或人際誤解與衝突,期待亞洲各國也可以如「歐盟」般的合作架構,促進地域和平。因此,贊助亞洲各大學辦理此類講座。

對於「歐亞連結」,我先從公元前4500至500年之間,古代印歐民族宗教文化之婆羅門教、佛教的起源與開展談起,以大衛.安東尼(Anthony, D. W., 2007).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How Bronze-Age Riders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中譯本《馬、車輪和語言: 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的大作,介紹處於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 「草原騎馬者文明」,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將「草原海洋」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四處移居、建立聚落,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

連結(yoga)與解脫(mokṣa)

「連結」的梵文是“yoga”,音譯為「瑜伽」,其字根是√ yuj,原意是將兩頭牛或馬「套軛」,連結合一,以便駕馭成對的牛馬,合作完成農事或運輸等工作,因此也延伸為「合一、成對」意義,可以指稱:身心、心境、止(定)觀(慧)、或理智之連結(相應、契合)的「練身修心」方法。因為維持「身心統一性」的狀態,猶如兩頭牛或馬同心協力的連結(軛),比較可以完成各種所應作的目的,可見「身心、心境、自他、人與自然」的正確連結的重要性。

反之,錯誤的連結則需要解脫,「解脫」的梵文是“mokṣa”,音譯為「木叉」,其字根是√ muc,原意是鬆綁、解開,引申為從世俗欲望與生死苦海解脫。佛教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解脫道,例如:梁武帝時代,僧伽婆羅法師漢譯的《解脫道論》(優波底沙Upatissa所造)是以三無漏學為內容,因為戒學定學、慧學是將我們的身(行為)、口(言語)、意(思考)業作「正確的(如法的)連結」(修行),如此則可以從「錯誤的連結」(貪欲、執著)解脫。所以《瑜伽師地論》卷92也說:「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戒學)。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定學)。心正定故,能見如實(慧學)。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連結、相應)次第。」

不可思議解脫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提到:「羅什所譯《維摩詰所說經》,經題下注『一名不思議解脫』。《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智度論》稱為《不可思議解脫經》;『四十華嚴經』題,也作『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解脫(vimukti)是佛法的修行目標,大乘佛法稱為『不思議解脫』,形式與方法上,應有某種程度的差異;差別的重點,就是方便。」

所謂「方便」(upāya)是指「引導眾生的巧妙方法」,有時也會善用似乎是逆緣逼迫,乃至以「捨身」的方式,發揮布施波羅蜜之極致,猶如《大乘寶要義論》卷9:「又十方世界或有菩薩從其求乞手足耳鼻、血肉筋骨、頭目身分、妻子奴婢、人民國邑、象馬車乘。凡如是等或來求者,皆悉給施。菩薩以如是相故行逼迫,此等皆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迦葉!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凡夫亦復如是,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而菩薩者乃能如是逼迫菩薩。」

例如佛教「捨身飼虎」故事傳譯亞洲各地的不可思議「連結」(與眾生之同體大悲)或「解脫」的意義。此是講述佛陀曾是薩埵太子,與兄長出遊,見到餓虎,發起慈悲心,以自己肉體餵食餓母虎與七隻虎子之事蹟,出現於《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金光明經》<捨身品>等諸多佛典,被描繪成各樣式的壁畫或繪畫。

其中,莫高窟第254窟南壁前部西側之北魏時期的壁畫或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蟲廚子」(國寶)須彌座右面都是精彩生動的傑作,充分表達出<捨身品>中捨身的精神:「當使此身修廣大業,於生死海作大舟航,棄捨輪迴,令得出離。·····,以求無上究竟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苦惱,生死休息,斷諸塵累,以定慧力圓滿熏修,百福莊嚴成一切智,諸佛所讚微妙法身,既證得已,施諸眾生無量法樂。」以此培養學生具利他精神敘事力之此講座目標,能將專業知能實踐於社會,達到知識與社會之良性互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