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38期,2011.10)
正念禪修:佛教對現代社會的貢獻之一
2011年9月18日至21日,德國漢堡大學舉辦"Mindfulness – a Buddhist Contribution to Modern Society(正念禪修:佛教對現代社會的貢獻之一)"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邀請了約25位國際專家學者發表與座談,並於閉幕前,邀請達賴喇嘛到場演說與座談。聽說近兩千張的入場卷被搶購一空,主辦者連保留票也沒有留,盛況空前。大會首先安排艾倫.華樂思博士(Dr. B. Alan Wallace)以「佛教正念的意涵為何?」(What the Buddha meant by mindfulness?) 為題,作18日晚間的開幕演說。
由於華樂思博士兼具物理學、佛學兩種學科的背景,對於佛教與科學間的議題,因此提出佛教的正念禪修與西方心理學的各種觀點。他現為美國Santa Barbara「意識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與泰國Phuket 「國際心識學術中心」(International Academy Mind Centre)主任。台灣的學者也有注意到他對意識研究有(一)批判科學唯物論意識研究取向的謬誤;(二)科學與佛教的整合,將有助於意識的探究;(三)佛教禪定學可為心識研究提供不同角度等等觀點。
19日、20日前二天,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一個部會,共有4個部會。21日的上午同時安排2個部會,由聽眾自己選擇,每個部會有4位講者擔任發表與座談。此外,白天的研討會同時也安排各種「正念禪修」工作坊,晚上則安排共同實修的課程,屬於研究與實踐並重的活動。
傳統與現代
第一個部會是「佛教傳統」(Buddhist Tradition),Analayo比丘比較初期佛教之「身、受、心、法」之「四念住」與佛之「三念住」(對於眾生信佛、不信佛或半信半疑,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不喜不憂)之異同。Schmithausen教授則探討不同傳統對《念住經》中「觀照內身…觀照外身…..觀照內外身」詮釋的差異。Neumaier教授考察從印度佛教的「心」與「念」到東亞佛教傳統的變遷。Spitz教授則以西藏佛教為主分析在各種相應心理作用脈絡中「念」的意義。
第二部會是「傳統與現代」(Tradition vs. Modernity)的主題, Gethin教授評論英國的「正念認知療法」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簡稱MBCT)是否有佛法之世俗化的問題。敝人則討論「四念住」在台灣的安寧療護的運用,有關「身、心、靈」模式與「身、受、心、法」模式的異同。Gruber準博士介紹近代南傳緬甸佛教的不同內觀禪修法之「技術性方法」 (technical methods)與「自然性進路」(natural approaches)的類別。Grossman教授的論文是探討有關近代禪修研究的從原始佛典之「去情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與其「再情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進入西方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
正念與腦神經科學
第三部會是「正念與腦神經科學」,哈佛醫學院的Lazar博士講解有關以「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方法,對於正念禪修的研究案例,證明「正念舒壓」(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療程的效果,並且她也證實長期禪坐能讓右腦島(身體與內臟的覺知)與內前額葉(情緒和認知的整合)兩個腦區增厚,表示禪修可能導致腦神經重塑(neuroplasticity)的效果,此研究曾在美國引起媒體廣泛的報導。Ulrich Ott博士則探討與正念禪修之呼吸、感受、安靜有關的腦部結構,與神經重塑的效果。Malinowski博士提出有關正念禪修如何產生正面心理變化的假設理論,他目前在作禪修當下的情境效果(state effect)與禪修之長期的性向效果(trait effect)的相關研究。法國的Matthieu Ricard喇嘛則介紹「慈悲利他」正念禪修可以引發當下與長期的高振幅γ腦波的同步化(與專注、記憶、學習或覺知等功能有關)或者減低杏仁核對負面情緒的反應之研究的親身體驗,因為他本人曾是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團隊的實驗對象。
正念與教育、醫療、倫理責任
第四部會是「正念與教育」,泰國Dhammananda比丘尼介紹「正念」運用於尼寺僧眾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實例。Dauber教授討論「正念」運用於教育的陷阱與機會。Kaltwasser老師介紹將「正念」運用於中學的教育理論,對於青少年的自我覺察、情緒控制、集中注意力以及減輕教師壓力等效果。Keuffer教授認為中小學之「正念」課程可以用Peter Sloterdijk教授之Anthropotechnique(人類調控系統研究)的定義來理解,所謂「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You have to change your life),並用於促進人類發展。Kobusch博士介紹運用與學校、醫療方面的「正念」實驗,例如:經由關注、友善與接受他人等態度的改善,促進師生、醫病等人際關係。
第五部會是「正念在醫學與心理治療」,Anderssen-Reuster博士提供近4年來以「正念」治療憂鬱症病人的臨床實例,病人從自我療程到自我禪修的過程。Dobos教授介紹10週「正念舒壓」(MBSR)的療程或配合營養與運動,對於乳癌病人的疼痛、噁心、壓力、焦慮、憂鬱等症狀的改善,並且建議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同時學習的重要性。Schmidt教授發現「正念」雖然對於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背痛、偏頭痛等慢性病的患者之個別性疼痛改善有限,但是可以大幅提升整體的生活品質與心理調適。
第五部會是「正念與倫理責任」,Garfield教授認為「正念」連接了善意與善行的間隔(gap),讓我們對於高尚道德保有持續力,所以它是身心轉換為善法的關鍵,並且增進我們對社會、政治、經濟的責任感。Samten格西討論「正念」與同情心的倫理。Senauke禪師引用一行禪師之「正念必須入世」(Mindfulness must be engaged)的「覺察世界的問題而行動」觀念,說明「正念」除了讓我們分辨善惡之外,也提醒我們必須肩負責任。
分別與無分別、世間與出世間
此次國際研討會的講者與聽眾的素質都很高。聽眾中許多是醫療人員、教師等社會精英人士,願意花錢、花時間,甚至從遠道乃至國外,千里迢迢來參加此「解行並重」的研討會,並且熱烈發言與討論,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動。我個人觀察大家所論辯的焦點似乎有兩方面。(一)對於近代運用「正念」於醫療(例如「正念減壓」)的方法,會將「正念」定義為涉及專注於使用「非判斷式態度」 (nonjudgmental manner)之相關經驗,或許類似漢傳佛教用語的「無分別心」;但是,一些專家學者則認為「正念」的本意應該是「正確的分辨力」,或許類似漢傳佛教用語的「分別」。我個人認為,其實「正念」具備有此兩種面向,所謂清晰的思考(分別)和開放的心胸(無分別)。若根據《瑜伽師地論》,此二者也有互相增長的作用,因為以「有分別」影像做為對象的「毘鉢舍那」(vipaśyanā,觀察的智慧)反復練習所生清淨的力量,逐漸增廣,伴隨於此,能令以「無分別」影像做為對象、生起身心輕安的「奢摩他」(śamatha,安止的禪定)亦逐漸增長,則可以協助觀察的智慧增長,乃至兩者妥善配合、平等地活動之時,成為「止觀雙運」的境界。(二)各種將「正念」運用於醫療、教育等方面是否有佛法之世俗化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佛法猶如大海,可納百川,所以有「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層次,提升生活品質的人天乘,解脫生死的聲聞乘,捨己為人的菩薩乘都可以互相交流成佛法大海。
最後,敝人有幸受邀參加此盛會,並且發表論文與參與座談討論,因緣殊勝。因為,法鼓佛教學院將要於101學年招生博士班,正是以「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為發展主軸,而於99年底申請,100年審查通過而設立的。教育部的審查委員們認可:此方向可以與世界學術界對禪修運用於現代社會之研究新趨勢接軌,例如:禪定與教育、醫學、心識科學、腦科學、心靈哲學、社會倫理等研究議題,並且可以培養安定人心、淨化社會的「心靈環保」人才,或者培育具備人文創意與跨領域能力的高級佛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同時也是發揮本校創辦人聖嚴法師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佛學研究主軸的精神,以及結合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以禪修與教育為重點的特色,並且續與提升法鼓佛教學院之融合佛學研究與實踐修行的發展方向。所以,敝人感覺到:我們的姐妹校–德國漢堡大學似乎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我們開辦博士班之前,對於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各種深廣化的可能性,功德無量。
28 五月, 2021 at 10:40 上午
[…] 佛教禪修傳統與現代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