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6期,2018.04)
佛教之三樂:知足常樂、助人快樂、寂滅最樂
誠如《大丈夫論》所述「一切眾生皆同一事,皆欲離苦得樂。」但什麼是佛教之樂?或許可參考拙文「身心健康五戒四句偈」(《人生》雜誌2011年9月),配合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體悟與三種道來說明,其相關性如下圖所示:
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解脫道
諸法無我→助人快樂→菩薩道
涅槃寂靜→寂滅最樂→涅槃道
此外,《法句經》:「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此中所謂「善惡」與「苦樂」關聯法則為何?從腦科學的角度,有何觀點有助於我們深入探究?
愉悅之羅盤:苦樂同功、善惡同源
2017年底,敝人閱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大衛•林登(David Linden)博士之The Compass of Pleasure(愉悅之羅盤;中譯本《愉悅的秘密》),頗有收獲。因爲他從腦神經科學,對人類追求愉悅的行為模式,提出跨文化的生物學解釋,其重點如下:
- 生物演化史很早就已出現基本的愉悅迴路。例如土壤中秀麗隱桿線蟲(1公釐長,302個神經元)也有基本的愉悅迴路。線蟲以細菌為食,善於追蹤氣味尋覓食物。但當含「多巴胺」(dopamine)的8個關鍵神經元沒有反應時,線蟲雖還能偵測到氣味,但對食物變得不在意(不太感覺吃細菌之樂趣)。
- 人類、老鼠等哺乳動物的愉悅(報償)迴路比較複雜,因其與腦部攸關決策、計畫、情緒、記憶儲存的中樞交織連結。有些經驗會促使「腹側被蓋區」(VTA)含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元活化,傳導到「伏隔核」(NAc)、掌管情緒的杏仁核(AMYG)與前扣帶迴皮質(ACG),攸關習慣養成的背側紋狀體(DSTR),與事實及事件的記憶有關的海馬迴(HIP),控制判斷與計畫的前額葉皮質(PFC),帶給人愉悅感,在此愉悅經驗發生之前或同時發生的感覺訊息與行為會被記憶或聯想為正向的感覺。
- 愉悅經驗三部曲:(1)喜歡該經驗(立即的愉悅感);(2)將外在的感覺提示(影像、聲音、氣味等)與內在的提示(當時的想法、感覺)與該經驗連結,以預測如何才能再擁有同樣經驗;(3)評定愉悅經驗的價值多寡,以便選擇何種愉悅經驗,並決定所願意付出的努力與風險。。
- 苦樂同功:痛苦與愉悅同具顯著性(salience)功能,不論是正向情緒如欣快感與愛,或是負向情緒如恐懼、憤怒、厭惡,都代表不應忽略的事件。因為,愉悅是心智功能的羅盤,指引我們去追求善與惡,痛苦則是另一個羅盤,猶如策動驢子的棍子與紅蘿蔔。但是,愉悅是延續生命的推力、學習之核心。文藝、宗教等引發超脫的愉悅感,也深植文化實踐中。對此強大的力量,各文化對於食、性、酒、藥物甚至賭博之愉悅,都有詳細的規範與習俗。
- 善惡同源:不論是違法的惡習或道德作為(冥想、祈禱、捐獻)都會活化上述「內側前腦」愉悅迴路(medial forebrain pleasure circuit),具腦神經學上的一致性,都以愉悅為羅盤。
- 我們或許以為法律、宗教禁忌、社會規範最嚴密控管的部位是性器或嘴巴或聲帶,但其實是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無論是社會或個人,無不費盡心力要追求與控制愉悅經驗,然而這場爭戰的主戰場其實是人類腦部深處的愉悅迴路。
- 追求愉悅之黑暗面—成癮。例如藥物成癮之耐受(需求量增強)、依賴與渴求,愉悅被慾望取代,喜歡(liking)減弱變成需要(wanting),乃至無法自拔。這與此愉悅迴路神經元的電學、形態、生化功能及突觸連結的長期改變有關。此改變幾乎與腦部其他部位用以儲存記憶的迴路所引發的改變一樣。因此,記憶、愉悅與成癮是密切相關。
- 聯想式學習(association learning)加上愉悅的經驗,人類可創造「認知性愉悅」,例如:金錢數字、某種觀念(ideas)或信念就可以活化愉悅迴路。因此,人類可基於宗教原則、政治理念,能以「禁食」或「禁慾」為樂。但是此過程猶如「兩面刀」,有時也會讓愉悅轉變為成癮。
禪定之「上緣」或「內緣」
禪修時,觀察(愉悅與腦部聯想式學習的互動)初禪之離欲之身心之安靜、單純,依照上述「愉悅經驗三部曲」之「評價、選擇」捨棄感官愉悅之麤俗、複雜,提升(上緣)到二禪、三禪、四禪等各種禪定。但若因而執著禪定樂,則是世間禪定。
若能觀察身心無常、無我,不執著禪定樂,因各種喜樂同源於腦部之愉悅迴路,體悟唯心所造(內緣),學習《中阿含經》「持戒(善行)→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之解脫道,以及利他為樂之菩薩道。
這或許是《六門教授習定論》須分辨禪修之「上緣」或「內緣」的原因。
20 五月, 2021 at 9:22 下午
[…] 愉悅羅盤:苦樂、善惡、上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