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知量,定慧成就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53期,2021年5月)

拙文〈佛教禮儀的「問訊」是問什麼?〉(《人生》424期,2018年12月)提到:問「安樂」: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包含如《瑜伽師地論》卷88之四句([A]~[D])、五問[1]~[5]、五詞(1)~(5))的如下內容:

[A]少病不者,此問[1]不為嬰疹惱耶?

[B]少惱不者,此問[2]不為外諸災橫所侵逼耶?

[C]起居輕利不者:此問[3]夜寐、得安善耶?[4]所進飲食、易消化耶?

[D]有歡樂不者?此問[5]得(1)存養、(2)力、(3)樂、(4)無罪、(5)安隱而住。

於食知量:安隱而住/安樂住

其中,第五問之五詞(1)存養~(5)安隱而住(對應於問「安樂住」)是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卷23(大正30冊,410c5-12)「於食知量」的解釋:「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1)存養。若除飢羸,是名為(2)力。若斷故受(未食前之飢餓),新受不生(避免過飽產生新的感受),是名為(3)樂。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亦不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而受用之,是名(4)無罪。若受食已,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為(5)安隱而住。」。

   對於(5)「安隱而住」完整的說明是在前(如前廣說)之卷23(410b10-17):「云何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謂知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從此可知「於食知量」的習慣有助於「梵行」(離欲清淨行)的原因是:飲食不過量,身心輕安(不沈重),堪能對治修道所應斷的煩惱,容易獲得禪定(三摩地),乃至有能力證得涅槃。為何「於食知量」的習慣與「戒、定、慧」等解脫道有關?這或可從佛教「四食」教義來體會。

四食: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所謂「四食」是四種維持生命存續的營養,包含(1)飯菜類維持體力的食物、(2)六根(感官)與六境相觸之感覺滋養、(3)求生的意志力、(4)維持各種生命機能的心識根源。《雜阿含經》卷15有8部(編號371-378)經討論「四食」,例如:[375]「……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但我們若對這四類維持生命存續的營養不能如實觀察,則容易被「貪、喜」所染污。因此,《瑜伽師地論》卷94解說:「於四食中,有漏意會思食因緣,專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隨順樂受觸食因緣,於能隨順喜樂諸食,多生染著名『貪』。」換言之,上述「四食」之(2)隨順快樂感受之六根(感官)與六境相觸之感覺滋養,容易讓我們產生「貪」;(3)求生的意志力,則容易讓我們產生「喜」。因此,我們需要如實觀察「四食」無常、無我性,保持適當的警覺性,於食知量,避免產生「貪、喜」染執。

觸食之貪

這種隨順快樂感受之(2)六根(感官)與六境相觸之感覺滋養(觸食),容易讓我們產生「貪」的情況,有時勝過我們對(1)飯菜類維持體力的食物,例如拙文〈善護「腹腦」與飲食教育〉(《人生》444期,2020年8月)所述:現代人覺得用餐時間無聊,匆忙吞嚥,想節省下時間來作其他事情。或邊吃邊追劇;或邊吃邊滑手機,忙於回應FB或LINE等社群網站;或邊吃邊開會,一心多用。其實這些習慣會讓大腦搶用腹腦的資源,同時也抑制副交感神經,快慢節奏失調,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祕、缺乏食慾、血壓上升、胃脹等副交感神經障礙等症狀,乃至讓「菌-腸-腦軸」失調,影響代謝、免疫、精神等機能。

此外,廢寢忘食的「追劇」、沈迷於上網、電玩、社群網站乃至閱讀過度、工作過勞等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也是「觸食之貪」的實例,可見「於食知量」是有助於身心健康乃至「戒、定、慧」等解脫道的生活習慣。

如何控制「觸食之貪」?養成調和「空有、動靜、鬆緊、快慢 …」生活節奏,於「觸食」知量。例如:於工作或日常生活中,設定25分鐘(也可微調)為一個工作或生活時程(請參「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或拙著《校長的番茄時鐘》),至少休息5分鐘,補充水分、讓眼睛等六根(感官)休息,也可藉由體操、太極拳、瑜伽、原地跑步等容易讓身體與注意力如實對話的「觸食」,減低觸食之貪,有益健康以及定慧成就。

如此,除了可以避免同一個姿勢太久等問題,造成肌筋膜鬆緊失調的問題之外,也容易引發焦慮緊張,乃至動作協調能力減弱而伴隨注意力缺失,而且如認知神經科學所提倡: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

一個回應 to “四食知量,定慧成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