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48期,2020年12月)
「後疫情時代」
2020年,全世界如火如荼進行「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也開始討論所謂「後疫情時代」,例如:7月24日Heho健康報導〈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2020年,全世界如火如荼進行「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也開始討論所謂「後疫情時代」,例如:7月24日《Heho》健康報導〈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一、學會與病毒和平共存;二、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
三、新產業的開創;四、創造人與人的之間「新距離」;
五、改變與自然界關係;六、臺灣疫苗生技業上的成長;
七、創造的新常態;八、國際政治體系的改變;
九、更加支持傳染疾病研究;十、個人影響。
對這些社會變遷,敝人將提供與「生死」議題相關的一些淺見,野人獻曝。
生死三關、解脫三經
拙文〈生死三關〉(《人生》雜誌314期,2009年10月)曾提到:我們面對生死問題或關卡時,雖然狀況千差萬別,似乎可收攝為「病緣善惡關︰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醒睡正念關:若是昏睡,則不能正念?」、「生死涅槃關:我是誰?我從何來?我將何去?」等,簡稱「生死三關」。
佛教之「戒、定、慧」三學,可讓我們比較容易身心解脫;若有疾病或橫死,也容易「身苦,心不苦」。平時若能養成善習,則臨終時不會拘泥心識是清醒或昏睡狀態,也可體證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以不追悔過去,不空求未來,適當的作好每一時段應該作的事。
若想學習打通「生死三關」,佛教提供「解脫道」的修行,初期佛教《阿含經》是其重要資源,拙文〈解脫三經〉(《人生》雜誌439期,2020年3月)曾介紹:《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之「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次第;《雜阿含經》第1~4經: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念住經》每階段禪修反覆觀察的四個步驟:(1)內(自)、外(他)、內外(自他平等);(2)生、滅、生滅(平等);(3)唯知與唯念;(4)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
防疫三則:防護傘、免疫力、養心神
此外,敝人曾於 2020夏季號《法鼓文理學院校刊》提出如下的「防疫三則」,與全校師生共勉:
一、公衛專家提醒:由於新冠肺炎的疫苗還未上市,疫情將如天氣的變化,晴雨不定,防疫措施則如雨傘防雨,我們需要作長期與快速機動因應的準備:晴天收傘、陰天備傘、下雨撐傘。
二、敝人常分享的「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可以健全免疫系統,「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分享、實踐」可增進防疫知識,例如:施打疫苗協助免疫系統辨識病原;為避免傳播病原,若有症狀,注意咳嗽禮節並戴口罩、勤洗手,主動居家休養,有助於提升免疫力。
三、保持「社交距離」防疫原則,但維持「內觀與神交」,猶如左宗棠「讀書靜坐,養氣凝神」、「讀書萬卷,神交古人」等生活態度。此外,1665年鼠疫流行,牛頓(Isaac Newton)避疫回鄉兩年間,專注研究,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相關原理與運用。雖然「社交」是人之天性,但因應疫情,讓我們有機會善學「獨處:內觀與神交」的意義。
自家寶藏:牧牛、牧心
如何「內觀與神交」以養心神,或許可以借用拙文〈禪文化與牧牛、牧心〉(《人生》雜誌272期,2006年4月)如下的段落,提供參考。
禪宗以不立文字、不依經典,直傳佛之心印為宗旨,故又稱「佛心宗」。所謂「牧心」如「牧牛」,所以禪宗有「牧牛圖頌」的禪詩與禪畫的流行。
借由「牧牛」的譬喻,來說明「攝心」、「制心」的教導,主要以佛陀臨入涅槃之遺教類的經典。例如︰《大般涅槃經》卷22:「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
在禪宗,溈山懶安禪師(大安禪師,793~883年)參問百丈懷海禪師︰「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後如何?百丈曰︰如人騎牛至家。師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因為現前一念本來解脫自在的「無住」真心是我們每個人已經騎著的牛,不假外求。猶如大珠慧海和尚敘述從江西和尚(馬祖道一;709~788)所學到的悟境︰汝自家寶藏(心性本來清淨)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最後,猶如拙文〈善用「自家寶藏」:免疫系統〉(《人生》雜誌(440期,2020年4月),了解我們與隱形微生物世界需要維持適切的共生關係,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以健全免疫系統,善用免疫系統開發可治療疫疾、癌症等病的醫藥。這或許也類似佛教所說:體悟煩惱與菩提的共生關係,保持戒定慧的生活習慣,也可以作為因應「後疫情時代」生死議題的自家寶藏,培養與善用自性清淨心之自家寶藏,自度度人的旨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