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23期,2018.11)
法鼓文理學院校園工程於2013年底至2014年初陸續完工之際,敝人由於居地利之便,定期參與工程進度報告會議,以及訪視新校區進展,因此內心逐漸醞釀出學院「心」地圖校園路名建議。因此有拙文「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心』地圖」刊登於《人生》雜誌(2014年1月)。
該文提到:「將通過校園後方隧道,可以觀海景的道路,稱為『法海路』。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海印三昧,以大海風平浪靜時,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之景象,來譬喻《華嚴經》中佛陀之內心世界:識浪不生、湛然澄清、明靜如鏡、森羅萬象三世諸法同時炳現的境界,以開展深廣的菩薩道。
圓通海印
2018年5月底,法鼓山建設工程處提到:「近日要發包進行『法海路』隧道的美化工程 (預定採用仿清水模工法),然隧道兩頭出入口均有預留名稱位置,請問校長該隧道名稱為何?望能此次一併施作完成。」於是,敝人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前美術學院院長、名書畫家林章湖教授撰寫篆體「圓通海印」墨寶,作為『法海路』隧道名稱。因為是安置於隧道上方,隧道是「圓」形,可以「通」往「海印」三眛的觀景區域。
如同《楞嚴經》所述諸菩薩之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二十五「圓(性體周遍)通(妙用無礙)」,以觀世音之耳根圓通為最上,所謂「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也是《法鼓山故事》所說:「於日常生活中,修行觀音法門的『入流亡所』、『大悲心起』,並且發願有一天也能「觀世自在」。這是法鼓山名為「觀音道場」的殊勝之處。」
法印:通達無礙、法性平等
「海印」三昧之梵語在梵本《大般若經》、《悲華經》中是sāgara-mudrā(海之印),在《華嚴經•十地品》是sāgara-samṛddhi(海之成就)。所謂mudrā(印)有「印章、印璽、封印、指環印、手印」等意義,藉由文字、符號或肢體語言,表達印可、印證、印契的效能。佛教藉此意象(印璽)說明「無常、無我、寂滅」的教義為驗證是否佛法的判準,因此印證,流傳久遠,通達無礙,故稱為「三法印」。
例如《大智度論》卷22:「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如此「三法印」是從「緣起」而如實知無常、無我、體證涅槃寂滅;若從緣起而直顯諸法本性寂滅、通達無二、無別、平等無礙,則是法性實相「一法印」。
海印三昧:同時炳現、生佛互攝
華嚴宗對此「一法印」則以無始(眾生)無終(諸佛)、同時炳現之「海印三昧」,來闡述事事無礙法界緣起,建立「初發心時便成佛、雖成佛不捨初發心」相即相入、互攝互入的信願,開展菩薩道。如《華嚴疏鈔》卷1:如來說《華嚴經》時,入此海印三昧。一切諸法,炳然齊現大寂定中,猶如香海澄渟,湛然不動,一切眾生色身形像,皆於其中歷歷頓現,如印印文,其差別無盡,教法及所化機,雖大小不同,事事無礙法界緣起,同時炳現於海印三昧中。
有別於書畫之前後、始終順序呈現,印璽拓印圖文時,無前無後,同時炳現,猶如《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依《華嚴經》中,立十數為則,以顯無盡義。初、同時具足相應門者,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海印定中,炳然同時顯現成矣。」所謂「同時具足相應」是《華嚴一乘十玄門》之總綱;這或許也是sāgara-samṛddhi(海之成就)的意涵。禪宗《證道歌註》也說:「佛所印者,諸佛法門,遞相印可,一印印定,起畢同時,更無前後,故名曰印也。」
三昧還聽法鼓鐘
從校園「法海路」之「圓通海印」隧道,可通往觀海區,敝人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前總務長、名雕刻家張子隆教授佈置景石,大石兩面刻有林章湖教授撰寫篆體「海印三眛」與草書詩:「三昧還聽法鼓鐘,圓通諸漏伏龍蹤;印空一悟風吹盡,自性了然四海同。」以便讓大家觀海印三眛,也學習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還聽法鼓鐘與海潮音,能所雙亡,圓通諸漏,煩惱即菩提,降龍伏虎無影無蹤,體悟法「印」猶如大海,同時炳現,緣起「空」性,人我、是非、得失風吹雲散;自性眾生諸佛平等,百川四海互攝互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