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信之腦內藥方與外在訊息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7期,2018.05)
佛教之最初證悟:隨信行(四證淨)
依照學習者或重視「信仰」或重視「理論」的不同,有「隨信行、隨法行」兩種轉凡成聖的證悟方式,確立正信,善法不退。
隨信行者雖對於佛教理論沒有把握,或沒有充裕的時間研究理論,但是對於「佛、法、聖者僧、戒」四種,體證堅固不壞之清淨信心,稱為「四證淨」(四不壞信)。有名的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可表達此「四證淨」的內涵「自淨其意」是對佛法僧三寶的淨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受持戒律。
所謂「四證淨」(四不壞信)之淨信,從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所發現的運作機制是否可讓我們用於修行或日常生活?
療癒的藝術:儀式、醫學安慰劑
2018年3月《讀者文摘》摘取《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12月)的文章,以「人體自癒力:科學顯示,除了飲食、行為及思考,信念也會左右我們的感受」為標題,報導「朝聖、醫學安慰劑」相關實例與研究。或許可讓我們參考而善用「淨信」的力量,自利利人。
此報導:有宗教朝聖者雖帶有傷痛,但因堅信信仰的對象會給與療癒力量,可跋涉一百三十五公里路。帕金森氏症(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的病人,參加新藥試驗,透過隨機安排進行安慰療法的假手術,居然獲得改善。
上述的儀式或醫學安慰劑效應,猶如精彩的藝術表演會讓人身歷其境、渾然忘我,療癒的戲碼目的是在腦中創造出高度期望,產生影響身體的變化。
此表演藝術延伸到療癒的諸多面向,於潛意識發揮功效。昂貴的安慰劑會比便宜的有效;注射的效果比錠劑有效;而效用最強的是假手術。
病人被告知在嚴謹的臨床試驗中,安慰劑可展現能夠誘發自癒力的效用。醫院也是一處經常上演信念戲碼的場所,醫療設備(道具)的「舞台」、穿制服(戲裝)的醫護人員(演員),數以百計利用預期心理的替代療法,包括順勢療法、維他命針劑、音療等,都被證實具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腦內藥方:正確的「信念+經驗」
21世紀初,科學家才得以觀察這些影響在腦中作用的過程。例如: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實驗,在受試者的手腕上塗抹乳膏,然後綁上可能產生疼痛或熱度的電極,再讓受試者接受腦部掃描。
受試者被告知其中一種乳膏可減輕疼痛,其實兩種乳膏都不具減輕疼痛的成分。
經過幾次制約後,受試者學會在塗有「止痛」乳膏的手腕上感覺到較輕微的疼痛。最後一回試驗時,受試者對於強烈電擊的感受就跟輕捏差不多。
大腦掃描顯示,正常的疼痛感從傷處開始,瞬間沿著脊椎上傳至大腦辨識疼痛的部位。安慰劑反應則是反向作用。前額葉皮層的治療期望將訊號傳遞至腦幹,製造出類鴉片,並釋放至脊椎,產生止痛效果。
該實驗的主持人說:「正確的信念和正確的經驗共同作用,就是處方。」
美國陸軍醫療中心疼痛暨成癮專科史佩瓦克(Dr. Christopher Spevak)醫師運用此「腦內藥方」的機制,協助病人控制慢性疼痛。他讓病人說自己的故事,從而得知某人小時候非常喜歡家門外的桉樹,或者愛吃薄荷糖。每當病人服用類鴉片止痛劑,同時也嗅聞桉樹油或吃薄荷糖。病人開始將感官體驗與藥物建立連結。
一段時間後,醫師將藥物減量,只提供感覺或氣味。此時患者的大腦已能從體內藥房獲得所需的藥物,學會控制慢性疼痛。
外在訊息的作用
最近,有實驗室測試外在訊息(例如:他人的反應)對受試者疼痛經驗的影響,結果認為:在改變疼痛的感受上,社交訊息的作用可能比制約以與下意識的提示更強大。這或許是大型宗教活動的群眾效應的影響力的原因。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感受手臂上的灼痛感,要求他們評估強度。此外,受試者還看了一系列先前受試者用來標示疼痛度的記號。
實驗結果顯示:雖然刺激強度相同,受試者卻會參照前人的反應來回報自身的疼痛感。受試者之皮膚傳導反應測試(身體傳導電流的非自主性變化)顯示,他們不僅回報他們認為研究人員想聽的內容,實際上對痛苦的反應也比較小。
研究人員說:「從人際關係中獲得訊息,不僅對主觀感受產生深遠的影響,對疼痛以及康復等與健康有關的結果也一樣。….」
「安慰劑」(placebo)與「反安慰劑」(nocebo)效應
相對於「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安慰劑(placebo)效應;若對於藥物抱有負面的態度,則容易讓病患產生病情惡化的反安慰劑(nocebo)效應。
依此「唯心所造」的正反效應,若能選擇「止惡行善」(戒)、或聖賢、真理(佛法僧三寶)作為淨信對象,對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保持「尊重、敬意」儀式意義,或許是佛教之最初證悟「隨信行」的學習方便;也是「正向心理學」發展的目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