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波羅的海三國演講行(2)拉脫維亞、立陶宛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412期,2017.12)

2017年10月9~13日,政治大學林鎮國教授與敝人受邀參加拉脫維亞大學與駐拉脫維亞臺北代表處,向文化部臺灣書院的「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申請的「信仰之樂土:臺灣的佛教與佛學教學」(The Island of Faith:Buddhism and Buddhist Teaching in Taiwan)演講、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活動第一站是在愛沙尼亞首都的塔林大學演講(9日,中午12點到下午4點)結束之後,我們一行搭乘長途巴士,經過4小時多的車程到達拉脫維亞(Latvia)首都Riga(里加),進住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演講、研討會場地)附近的旅館。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光明城堡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位在老城區,成立於1919年,新館則在道加瓦河(Daugava)對岸。新館已是里加的重要地標,由活躍於美國的拉脫維亞建築師岡納・比爾克茨(Gunnar Birkerts,西元1925~2017年)所設計,在2014年首次啟用。比爾克茨的代表作有「康寧玻璃博物館」(1951年)、「聯邦準備銀行」(1973年)等,也曾擔任密西根大學教授(1959~1990年)。

新館的外觀,象徵著拉脫維亞民間傳說中的玻璃山和光明城堡。相傳此城堡沉入一個古老的湖泊,當拉脫維亞人再次成為自己的土地的主人時,才會從深處浮現。此意象深刻反映:拉脫維亞人由於長期受到外人統治,渴望自由的心情,因而將自由視為希望與光明。

為了新館的啟用,作為「2014年歐洲文化之都:里加」慶典環節,該年1月18日,儘管天氣是攝氏零下12度,來自全國各地與海外的15000多人成列,載歌載舞,參加了「愛書人鏈:光明之路」(The Chain of Book Lovers: The Path of Light)的活動(https://goo.gl/8CjEZo),氣氛感人。5個小時內,大家將2000多本紀念性書籍從舊館,傳接2.7公里,經過道加瓦河(Daugava)的石橋,運送到別稱「光明城堡」的新館中庭五層高的紀念書架,象徵知識寶庫所散發的智慧之光。該年7月,前總統夫人周美青訪問該國時,也受邀參觀此圖書館。

2017年10月10日,敝人在此圖書館演講「慈心禪修與其對象之獲得」(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 How to Attain the Meditative Object),介紹學校「ZEN︰『輕安一心』創意禪修空間研究」以及「「慈悲心像:禪修在宗教教育場域的運用研究」等有關禪修與電腦與腦科學之跨領域研究成果。11日下午,我於小型研討會中發表「正念」於臺灣臨終關懷及安寧療護的應用(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in Taiwan),讓大家了解台灣在安寧療護領域的軟實力,因為2010年臺灣民眾的「善終指標」(Quality of Death Index,《經濟學人》發布)是世界排名14(40個國家),亞洲第一;2015年進步到世界排名6(80個國家),亞洲第一的成果。
此外,當地人說:拉脫維亞人接觸佛教主要是藏傳與南傳佛教,似乎從來沒見過來自漢傳佛教的僧人。當天晚上,主辦者邀請我在該圖書館的靜坐空間,指導禪修1小時,但大家似乎意猶未盡,再延長1小時教念佛法門,互動熱絡,欲罷不能,但限於閉館時間,只能收場。

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唯名、唯識


10月12日,我們再搭乘長途巴士,經過近4小時的車程到達立陶宛(Lithuania)首都Vilnius(維爾紐斯)。13日,在維爾紐斯大學以「《大乘莊嚴經論》中「唯」之意涵與佛教禪修關係之考察」(An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Mātra" in Relation to Buddhist Meditation in the 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為題演講,說明《大乘莊嚴經論》之「求法品」(11品)第5詩頌之「安心唯有名」(nāman)的「名」是「非物質性」(名)之「受、想、行、識」之四蘊。此與《大念住經》「反復」之第3個關鍵層面:「唯」為了「知與持續念」之故 = 唯知、唯念有關。

唯識之「境」(所取)無體 的觀察,引發「識」(能取)也不可得之體悟(解脫)修行過程也類似《大念住經》之「唯知、唯念」的觀察,引發「無所依而住,不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之解脫過程。問答時間,敝人提到大乘禪法的特色,是提倡容易普及的「三昧」(samādhi,等持),因為可以包含「離欲」的禪定與一般性的專注,因此可發展各種(所謂「百八」)以「利他」為主的三昧。

對岸共和國:「唯名」的藝術國家


1997年4月1日愚人節,一些文藝界人士在維爾紐斯老城之維爾尼亞河(Vilnia)圍繞地區,宣布成立名為「對岸共和國」(Uzupis Republic)的「微國家」(Micro-nation,或稱「私人國家」,沒有實質的政治權),或許是「唯名」的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設有藝術畫廊、工作坊、咖啡館等;在入口處,我還發現有西藏帳篷的特產店。但煞有介事,有國旗、貨幣、總統、憲法(38條加「不戰、不贏、不投降」3個箴言,http://uzhupisembassy.eu/?p=22)。其中,憲法第1條「每個人都有權在維爾尼亞河邊生活,維爾尼亞河有權在任何人身邊流過」、第12條「一隻狗有權去做狗」、第13條「貓沒義務愛它的主人,但有需要時就要幫忙」和第37條「每個人都有權不擁有權利(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have no rights)」,強調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每件事情擁有做與不做的權利。這種浪漫的國家宣言不導致政治衝突,或許從「唯名、唯識」、「唯心淨土」角度容易體會,可帶給我們對實體國家過份執著的省思。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