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理論」與「淨土行」

釋惠敏

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96期,2016. 08)

2016年5月底,法鼓文理學院與相關單位合辦第一屆「社會價值與影響力國際論壇」與工作坊,介紹國際上對「社會價值」(social value)與企業之「社會影響力評量」(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的最新觀念與各國發展趨勢,引介相關的評量邏輯方法與工具,建構透明、有效和責信的執行策略與方案與企業之社會影響力報告書框架,發展具備台灣在地特質的評量機制。敝人有幸參與學習,藉此因緣,野人獻曝,請教大家。

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 ToC)

在討論「社會價值與影響力」評量方法,例如「在投資上的社會報酬」(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專家們常會引用「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 ToC)。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我的中譯是:這是一種為了企劃、參與決策與評量之特別型態的方法學,被用於慈善、非營利與政府之諸部門以促進社會變化。它先定義長程目標,然後倒推規劃(maps backward)確認其必要諸條件,以描繪短程、中程、常程效果之原因連結(causal linkages)輪廓,解釋在某一倡議(initiative)之變化過程。已確認的變化,以效果路線(outcomes pathway)規劃,顯示每個效果與其他效果的邏輯關係與時間流程。解釋效果之間的連結之理由或論述為何此效果是另一效果的預備條件。「改變理論」之創新在於區別想要(desired)與實際(actual)效果的差異,以及在他們決定介入之諸形式(forms of intervention)以達到那些效果之前,要求諸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先形塑(model)其所想要的效果。

這種所謂「諸利害關係人」先形塑其所想要的效果(長程目標),倒推規劃確認其必要諸條件之原因連結輪廓,解釋在某一倡議之變化過程」,從大乘佛教的觀點,「發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薩為「成就(改變)眾生」故,必須「願取佛國」(長程目標),修行「淨佛國土」改變社會的活動。

十八「淨土之行」:行淨(見解、行為改變)則眾生淨(社會改變),眾生淨則佛土淨(環境改變)

根據《維摩經》之「行淨」(見解、行為改變)有十八種(《什譯》有十七種),即十八「淨土之行」,如下表所示,基本上是以「○○(例如:(1)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例如:(1)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什譯》。《奘譯》以「○○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有情來生其國」)的句型與內容來說明菩薩「化緣相」(因行)與「果報相」(得果)的次第展轉關係(菩提心→意樂→加行→上意樂→止息諸障(六度)→發起(四無量心、四攝、巧方便、三十七菩提分)→迴向→寂靜(十善業道)→……)。

依《維摩經‧肇注》解釋「菩薩心既直,化彼同自,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緣相及故果報相連,則佛土之義顯也」。菩薩令自「行淨」,亦令彼眾生「行淨」(化彼同自)故說「行淨則眾生淨」。如是相同淨行眾生(眾生淨)將來同生(同行斯集)菩薩成佛之國土,故說「眾生淨則佛土淨」。

此外,我們從《大智度論》「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薄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教化眾生故得淨佛世界。如《毘摩羅詰》(即《維摩詰經》)佛國品中說:眾生淨故世界清淨」的說明,也可看出:由於菩薩深心清淨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菩薩容易教化眾生故眾生清淨(社會改變)。以眾生清淨故,因此淨佛世界(環境改變)。亦就是深心清淨→教化眾生(眾生清淨)→淨佛世界(世界清淨)的關係。依此,或許可以將《維摩詰經》中(1)直心→(2)發行→(3)深心→(4)意調伏→(5)如說行→(6)迴向→(7)方便的部分,簡化為《大智度論》之「深心清淨」,也就是煩惱輕、不起貢高、我慢、瞋恨心。

或許這也是心靈環保的意義:心淨>行淨>眾生淨>社區淨土>國土淨,而「心淨」的修行「因果次第」,若根據《中阿含經》卷10與《瑜伽師地論》卷92所說,則是︰持戒→無悔→歡悅→心喜→身安(輕安)→樂→心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知解脫(自謂︰我證解脫。復起如是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