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如樹•人間淨土

大悲如樹•人間淨土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67期,2014.03)

大悲如樹、觀苦之無上智

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大乘莊嚴經論》(以下簡稱《莊嚴》),曾在印度名重一時,所謂「凡大小乘學,悉以此論為本,若於此不通,未可弘法」。於唐朝貞觀年間,由波羅頗迦羅蜜多羅(Prabhākaramitra,565-633)漢譯。此論的品名雖然是淵源於《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分品結構,但《莊嚴》各品的內容並不是按照「菩薩地」內容逐句解說,是有運用其他大乘經論以及採用「譬喻」解說等文學方法,從瑜伽行派的觀點,闡揚大乘佛法與菩薩道哲學。

其中,《莊嚴》漢譯本第20「梵住品」,延續「菩薩地」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總結「如是菩薩一切無量,名為哀愍(anukaṃpa),以諸菩薩成就此故,名哀愍者」,接著有許多篇幅討論「此中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諸有情,修悲(karuṇā)無量」,可見「菩薩地」對於修四「無量心」,並不重視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等的禪修的快樂,反而重視觀察眾生的一百一十種苦,以及緣十九苦,發起大悲(mahā-karuṇā),似乎可看出《菩薩地》於「四無量」中,重視「悲」的傾向。

《莊嚴》也是如此,並且以「悲忍思願生,成熟次第說,大根至大果,悲樹六事成」偈,藉由「根、莖、枝、葉、華、果」之樹木的成長歷程,譬喻說明「大悲如樹」。「菩薩地」所論述發起大悲的第一個原因是:依據「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duḥkha)」為對象,或許是與大乘佛教將「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及阿含經典常說「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甚深」的意義相結合有關。

從此意義,我們可以體會:雖然我們都希望自己能「離苦得樂」,但是菩薩則是如《佛華嚴經》卷23所說:「除滅一切諸心毒,思惟修習最上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或許是大乘佛教將聲聞乘佛教之觀察「苦」聖諦與「緣起」的智慧,除滅自他一切諸心毒(煩惱),開展成為自己刻「苦」耐勞而讓眾生離「苦」以及的「最上智」。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勇於面對眾生「苦」與讓菩薩開展「大悲」與「智慧」。

悲樹六事成:悲、忍、思、願、生、熟

所謂「悲樹六事成」是《莊嚴》藉由(1)根、(2)莖、(3)枝、(4)葉、(5)華、(6)果之樹木的成長的六個歷程,譬喻說明:此樹以(1)大悲為根,以(2)忍辱為莖,以(3)利益眾生思惟為枝,以(4)勝生(殊勝的出生處)願為葉,(5)以所得勝生為華,(6)以成熟眾生為果。這六個次第是因為:若沒有(1)悲為根,則不能(2)忍耐難行。若不能(2)忍苦,智者則不能(3)思惟眾生利益。若缺乏(3)思惟的智慧,則不能作(4)願生於殊勝的出生處。若不能趣於(5)殊勝的出生處,則不能(6)成熟眾生。

「大悲如樹」的相似性如下所述:(1)灌溉悲的根是慈,因為見眾生苦而產生慈愍心。(2)對由於悲憫眾生而自己產生的苦,刻苦耐勞反而覺得是快樂故,猶如忍耐的莖幹廣大增長。 (3)枝的廣博地繁茂,猶如於大乘的多樣有枝的繁茂,是因為多元性的如理作意多元眾生利益之故。(4)葉落如捨棄劣小之舊願,葉增如發起廣大之新願,是因為殊勝的出生處之願力相續之不斷絕故。(5)內緣成就故,即自己身心成熟故,如花不虛開,可以成果般,生命的不虛度。(6)外緣成就故,即讓他人的身心成熟故,應知如果實般,成熟眾生的利益是不虛的。

所謂「成熟眾生」,根據《莊嚴》卷2的說明:「菩薩成熟眾生,偈曰:癰熟則堪治,食熟則堪噉,眾生熟亦爾,二分捨用故」之兩方面的意義。(一)以「癰瘡」譬喻眾生因煩惱顛倒,貪著世間五欲之樂,如癰瘡傷害身體。但是癰膿必須等待成熟(被體內免疫系統控制)才能切開治療,否則癰膿內的細菌將會大量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嚴重感染之敗血症。

同樣的,為令眾生捨離貪欲煩惱,菩薩必須有能力觀察眾生貪欲癰瘡是否成熟?才能施予適當的對治。(二)以「食物」譬喻眾生之「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各種善法的心理作用,對治煩惱惡法,可以引發各種善良的言行,如食物滋養身體。但是食物必須料理成熟,才能衛生美味,適合享用。

悲病褐根:六棵雀榕的褐根病

於2011年,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有刊載如下的消息:位於法鼓山園區圖書資訊館前的七棵雀榕,不但是新北市政府列管保護的珍貴老樹,也被聖嚴法師稱為「七如來」,是法鼓山園區重要景觀之一。然而,一向生氣盎然的雀榕們,2010年底卻逐漸落葉成枯枝。經檢查發現,原來靠近大殿方向的六棵雀榕,皆感染了由褐根病菌引起、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常見的林木病害──樹木褐根病。為救治雀榕,在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新北市農業局協助下,五月份開始為七棵雀榕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治療期間須先架設鋼骨支撐,避免樹木傾倒,再將感染部位切除,並更換周圍病土。經過專業人員細心的照料、大眾的祈福,原本乾枯的雀榕,已逐漸長出新葉。...

專家說:樹木褐根病 (Brown root rot) 是亞洲、非洲與紐澳熱帶地區的木本植物真菌性根部病害,病原菌為有害木層孔菌 (Phellinus noxius) 或俗稱褐根病菌,它引起木本植物的根部及莖基部木材白腐朽及樹皮腐敗,導致莖基部環狀壞死,因而輸導功能遭受破壞,而引起植株萎凋死亡。一般的防治法是將大多是先將受害植株的主根掘起並燒燬,再用藥劑防治發病周圍的健康樹等等的處理。

從菩薩道的角度,或許可以說:菩薩若「悲」心發生疾「病」,無法「莊嚴佛土,成就眾生」,類似樹木「褐根」病。所謂「悲心」有無,可由見眾生苦的不同反應得知。例如:《大丈夫論》卷2:「無悲心者,見他苦時,如月極冷;有悲心者,見他受苦,如夏盛日。」接著,該論又說:「菩薩思惟:使我從今,生死長遠,設我不見佛時,莫一剎那頃,離於悲心。菩薩思惟:....得徹髓悲心;使我身身,得受佛智解脫」來說明菩薩的所發的願心。這種「徹髓悲心」的願力可以讓菩薩防治大悲樹的褐根病,也是我們將法鼓山之環境教育與佛法結合的實例之一。

大悲心起:雙菩提樹「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祈願觀音殿」正門外掛書法家董陽孜居士所寫「大悲心起」的匾額,內部側壁陳列陶藝家連寶猜居士所創作的「人間淨土」(如附圖)。根據佛教藝術專家陳清香老師的解說:這是於開山大典的兩三年前,聖嚴法師將構思大要告訴連寶猜居士,請連居士起草繪作,經過十數次的修正,在2004年元月定稿完成......此圖是以左右兩棵菩提大樹為構圖主軸,樹下所匯集的人群為表現主題,兩棵樹中間的山坡背景顯現法鼓山場景。人群的前面為各種畜獸,更前面是一條溪流,或可看成蓮花池,池中除各式蓮葉蓮花之外,尚有悠遊於水中的水族與家禽;兩棵樹的樹幹與枝葉濃密處,則棲息了無數的鳥類與爬蟲動物.....圖中樹下聚集成排的人群,是以不同的容貌、膚色和服飾造型,來表現那屬於娑婆世界,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只要摒棄爭端,沒有敵對,和平相處,就是走向淨土的第一步。那些飛翔天際、棲息樹梢水澤的禽鳥昆蟲,匍匐爬行於地面的走獸蛇類,悠游於水中岸邊的龜蟹魚蝦等,是台灣的原生動物,和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的人們,相互依存,同地共處,已經經歷了好幾十個世紀。.....聖嚴法師將護生和環保的觀念,融攝入法鼓山的景致之中,是當代最前衛的人間淨土繪畫作品之一。

我們也可以將這幅「人間淨土」圖中的兩棵菩提大樹,也藉由上述「大悲如樹」也即「悲樹六事成」之(1)根、(2)莖、(3)枝、(4)葉、(5)華、(6)果之樹木的成長的六個歷程,譬喻說明「祈願觀音殿」正門外掛「大悲心起」的歷程,所謂此圖的兩棵菩提大樹以(1)大悲為根,以(2)忍辱為莖,以(3)利益眾生之思惟為枝,以(4)殊勝的出生處之願為葉,(5)自己身心成熟(捨離煩惱,成就善法)故,如花不虛開,可以成果般,生命的不虛度。(6)讓他人的身心成熟故,應知如果實般,成熟眾生的利益是不虛的。假如人人「大悲心起」,發願學習「大悲如樹」以及「悲樹六事成」,則人間淨土可以成就,也是我們將法鼓山之「祈願觀音殿」藝術教育與佛法結合的實例之一。

以上的這些意義與觀想,可以作為法鼓山導覽義工解說的運用材料,也可以作為了解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寶山的「大悲如樹」與「人間淨土」的參考,因為法鼓山「開山」的意義,即是開啟人人心中寶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