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惠敏(2005)。《臨終關懷與實務》第13章。國立空中大學電視教學教材 第13章 生命的奧秘 :人生最後的48小時

釋惠敏(2005)。《臨終關懷與實務》第13章。國立空中大學電視教學教材
第13章 生命的奧秘 :人生最後的48小時

學習目標:
一、 探討生命的演化過程與生態系統。
二、 明了生命的繁殖與生死的關係。
三、 探討死亡過程的知識。
四、 死亡的過程的觀察與準備

摘要
 約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初期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約在38億年前,「DNA-RNA-蛋白質」的系統產生「膜」將自己的系統包住,形成了相對獨立於環境的生命體系,此就是最初的細胞。
多細胞生物大多是藉「有性生殖」產生新個體(新基因組合)的後代,生物的壽命(或謂死亡)可以說是在演化過程中,與「有性生殖」同時出現在地球上的現象。死亡也可以說是物種的生命轉換點,為了保留適應環境的基因,而淘汰不適應環境的基因。
從生命的起源,歷經細菌和藍藻時代、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所以,一切的生命並非常恆不變,諸行無常,每一物種的生命於相似相續、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
生命也可說是生物圈中「生態系統」(ecosystem)種種不可逆物質循環過程的中心環節,每一代活著的生物都靠著前代生物所釋出的化學物質維生。生命並非可以非獨立自存,「諸法無我」,個別的生命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既然「無我」,誰生?誰死?
 佛教認為:在每個人的身心中,若有貪愛執著,則有生死輪迴;若因智慧斷除貪愛執著,則可體證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以,「凡是親證真理,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紮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裡。他不求得、甚至連精神資糧也不積貯;因為他沒有「我」的錯覺,而不渴求重生。」
 佛教的基本教義常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界的角度,教導不同根機的眾生,正確地觀察與認識身心的相依關係,破除對「自我」是恆常不變的執著,體証「身心解脫」。並且可以藉由「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的分解「界差別」的觀察方法,來探討「死亡的過程」的知識,希望成為面對人生最後階段(terminal phase of life) 的智慧。
我們對死亡看法為何?對一般人來說,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喪失,也是一種最痛苦的過程。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布施,也是一種最深奧的學習。

關鍵詞
生死觀、生命的演化、生態系統、相似相續、相依相存、無常、無我、人生最後階段(terminal phase of life)、四大分解、五輪塔、身心解脫

第一節 生命的奧秘與生死

一、生命的起源、演化與「無常」的生死觀

生命無常(非常恆不變),
於相似相續、變異演化過程中,
猶如生命長流中的水泡。

 地球上各類各樣、形形色色的生物,從體積最最龐大的鯨魚到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都會經過生長、發育、繁殖、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歷程。這就是生命的事實。
 (一)地球的形成與生命的起源
回顧地球形成初期,約46億年前,地球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地上沒有草木野獸,空中沒有飛鳥昆蟲,水中沒有魚貝蝦蟹,地球表面一片死寂荒涼。但是,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地球處於太陽系的「生命圈」的距離,有適於生命產生和生存的溫度及大氣、水和其他化學元素。
40億年前左右的地球,在原始大氣層中,出現了甲烷、二氧化碳、氨、氣以及水蒸氣、硫化氫和氰化氫等簡單物質。由於當時缺少氧氣,天空沒有形成臭氧層,太陽短波紫外線直射地面。在電離輻射、閃電、火山、高溫和局部高壓等因素長期作用下,使上述無機物以及地球內部衝出的金屬化合與分解,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有機化合物。
這些有機化合物在原始海洋裡,繼續不斷地發生著化學反應,逐漸由簡單的有機物(氨基酸、核苷酸等),聚合成有機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等。RNA(核醣核酸)也能製造蛋白質,形成RNA與蛋白質相輔相成的系統;之後,DNA(去氧核醣核酸)出現,確立了「以DNA的鹽基序列為生命設計圖,透過RNA的仲介,合成負責生命活動的蛋白質」的系統。約在38億年前,這種系統產生「膜」將自己的系統包住,內外分化,便形成了相對獨立於環境的體系,此就是最初的細胞,也是最初的生命。
 (二)無性生殖則無所謂生死
生命體生長到某階段,就能產生與自身相似的個體,這叫繁殖。生命體繁殖的過程,親代和子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上都相似,這種現象叫遺傳;親代和子代之間也有些差異,這種現象叫變異。物種是自然界生物的繁殖與生存單元,有其特定的生活習性與適合的居住環境。對生存不利的變異個體被淘汰,而對生存有利的變異則會保存。有利變異的逐漸積累,或是突然變異,形成了適應的性狀和新的類型。
  細菌(例如:大腸桿菌)、藍藻等原核生物都進行「無性生殖」,就是一個細胞直接分裂為兩個,所產生的子代與親代的遺傳物質完全相同,並沒有產生所謂「新個體」,只要營養等生存條件延續,可以無限增殖,因此也就沒有所謂「死亡」 ,可說是不死的。但是單親遺傳,子代只得到一組遺傳資訊,變異量小,而且不同的親代所發生的突變,也很少有機會積累,不利於進化。所以,將近二十億年前是無性生物的歷史,生命長期停留在單細胞階段。
 「有性生殖」的化石記錄見於距今9億年前。有性生殖形成雌雄兩種生殖細胞,叫配子,通過染色體的拆對與配對,不僅提高了突變量(即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還可使種內不同親系所發生的突變在群體內不斷積累起來,其結果就是加快了進化速度。兩種配子結合為合子,經由兩組遺傳資訊的分離和組合,可產生多種新基因組(新個體),使物種保持大量的變異以適應環境,有利於生存發展。地球上的生物現今已知約二百萬種,其中原始的無性生物不過百分之一、二,有性生殖的物種佔壓倒優勢。
 (三)有性生殖與生死
多細胞生物大多是藉「有性生殖」產生新個體(新基因組合)的後代,這些生物個體於生殖期結束後迎向死亡。生命持續的期間稱作壽命,生物的最長壽命依動物種類大致有其年限,老鼠為3歲,大象為80歲,人類為120歲,海龜為170歲左右;也有像鮭魚那樣生殖完畢立刻死亡的。所以,生物的壽命(或謂死亡)可以說是在演化過程中,與「有性生殖」同時出現在地球上的現象。而且,物種藉由「有性生殖」,可以有較多得機會適應不同環境變化而延續。經由「生殖結束,親體死亡」,舊的基因組合消失。因此,死亡也可以說是物種的生命轉換點,為了保留適應環境的基因,而淘汰不適應環境的基因。
 (四)生命演化的七箇時期
 從生命的起源,植物、動物的產生,到人類出現和發展的歷史是一個逐漸分化、不斷變化、互相競爭和合作的漫長歲月,大慨可以劃分如下幾個代表時期:(1)細菌和藍藻時代(38億~18億年前),(2)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18億~5億年前),(3)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4.4億~3.5億年前),(4)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3.5億~2.25億年前),(5)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2.25億~7千萬年前),(6)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7千萬~3百萬年前),(7)人類時代(3百萬年前)。所以,一切的生命並非常恆不變,諸行無常,每一物種的生命於相似相續、變異演化過程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

二、生命的生態系統、新陳代謝與「無我」的生死觀

生命無我(非獨立自存),
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
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
 
 (一)生命:生態系統中能量不可逆之物質循環的環節
 在太陽系內,生命活動見於地球的生物圈(向上約離地表20公里的大氣層,向下深入地表十幾公里地底處)。在生物圈內有的生命體含有葉綠素,以日光為能源﹐吸收空氣中的CO2及土壤中的養分,進行光合作用,稱為自養生物。大部分植物、藍藻和部分細菌屬於此種生命體。
此外,有一些生物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必須依靠攝取自養生物或其他生物為食而生存,稱為異養生物。真菌﹑動物(包括人類)﹐以及大部分細菌屬於此種生命體。
  生物圈中的無機物質,經由自養生物的光合作用,融入生物體。之後,有些通過自養生物本身的代謝活動而回歸無機世界;有些為異養生物所攝取,由於代謝活動以及呼吸﹑排泄等作用也回到無機世界。例如:牛羊排泄的糞便被細菌分解,進入土壤中,成為蚯蚓等的食物,或促進青草的生長,青草又被牛羊所吃,形成物質的循環。此外,大部分植物和動物屍體最後都經腐生生物(異養生物)的分解作用而返回無機世界。
  如此,形成生物圈內的物質循環。在每一個循環中,植物和動物交換生產能量和基礎建材所需的化學物質。但此種物質循環運動之能量都是單方向流動,不可逆轉。生命可說是上述生物圈中「生態系統」(ecosystem)中種種能量不可逆之物質循環過程的環節,每一代活著的生物都靠著前代生物所釋出的化學物質維生。生命反覆利用它所使用的東西。
 (二)生命活動藉由新陳代謝來維持
 為了維持生命活動,生物進行化學反應。生命是以「新陳代謝」(metabolism)之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的形式呈現。它包括兩個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過程。其中,生命體從外界攝取物質,製造出其活動所需的複雜物質,稱為「同化作用」(assimilation);例如:植物利用太陽光能,以二氧化碳和水製造出葡萄糖和氧的反應。反之,將複雜物質分解成生物體活動所能利用的形式,提供生命活動的需要,一部分廢物排出體外,則稱為「異化作用」(catabolism);例如:植物、動物利用氧,將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伴隨釋出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反應。這兩個方面互相依存、相互轉換,就是生命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換言之,新陳代謝和環境條件產生密切的關係。同化作用的物質取自環境,異化作用的分解產物歸於環境,生物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一切作用於新陳代謝的各種外界條件,都對生命活動產生影響。由於新陳代謝,生物與整個自然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系統。
 為了讓體內的系統維持在高度組織化的狀態,需要不斷的建構及拆解它的組成。生命是藉由汰舊換新來維持,每天我們的體內約有7%的分子被汰換掉,這表示體內所有的分子大約在兩週內會全部更新過。此外,個別的細胞也會更新,也就是死掉的細胞會由新的細胞取代。這種汰換(更新)也提供生物頗多應變能力。環境的改變往往使生物需要切換到另一種蛋白質系統,新蛋白質可以利用被拆解的舊蛋白質來製造。生物體內就是經由不斷的建構與瓦解,擺動於井然有序與紛亂失序之間,來維持高訊息與高能量的狀態。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代謝的過程,一切生命物質都是代謝的產物。因此,新陳代謝是「生命」的特徵,當「新陳代謝」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
但是,生命並非可以非獨立自存,「諸法無我」,個別的生命於相依相存的生態系統中,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既然「無我」,誰生?誰死?

三、東方思想之生死與不生不死
 (一)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
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古代中國人認為人死後稱為「鬼」,會回到祖神的所在,所謂「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的信仰 。從戰國時代的傳說來看,古代的死鬼住處,略有三處:一、東方的泰山,二、西方的九原(或作九京),三、南方的夔越。但由於東方夷族(殷商屬於這一系)的文化影響力大,所以,死了的鬼在泰山獄的傳說,在西漢時已成為中國人的普遍信仰。 可知,古代中國並沒有類似佛教所說「六道輪迴」的觀念。
相對於「人死曰鬼,歸於泰山」的民間信仰,佛教未傳入中國以前,古代中國人認為長生不死的理想世界有西北方的崑崙山,及東方海上的蓬萊仙島二類。崑崙山和西王母授與長生不老之藥的信仰有關;蓬萊仙島則是仙人及不老不死藥所在之處。
 (二)佛教的四諦
對於生死與不生不死的問題,佛教是以四種真理(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來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準則。 其彼此關係圖與箇別說明如下︰
1. 生死果︰苦諦(知苦)
2. 生死因︰苦集諦(斷集)
3. 不生不死果︰苦滅諦(證滅)
4. 不生不死因︰苦滅道諦(修道)

1. 苦諦:知苦
 佛教中,「苦」的含意可從「苦苦」、「壞苦」、「行苦」三方面去審查︰
除了一般的「苦苦(苦的感受的苦)」,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等,總說為五受陰苦 之外,快樂的感受會變異,它蘊含著「壞苦」的可能性;不苦不樂也不是沒有苦,它蘊含著為條件所制約而生起的苦(行苦)。
所以,生死等之苦是人生的現實,我們必須如實地了知,這是了知苦諦的智慧。
2. 苦集諦:斷集
其次,我們應該有斷除苦生起的根源(集)的智慧。因為
「苦的根源,就是『渴(愛)』。它造成『來世』與『後有』;與強烈的貪欲相纏結,隨地隨處拾取新歡。這『渴(愛)』有三:(一)感官享受的渴求(欲愛),(二)生與存的渴求(有愛);(三)非存在的渴求(無有愛)」。」
而且「『渴(愛)』的核心是從「無明」生起的虛妄我見。……事實上唯有生滅變異的「五蘊」,無「絕對性」、「恆常性」、「主宰性」之「我」(實體)。」
所以,苦生起(苦集)的真相(諦),從根源來說,是渴愛與無明;所引起的現象是業與輪迴。
 因此,佛教對死亡與再生的說明是:
「這身體機能停止之後,對於生存、持續之渴愛與意志,是一股可以推動整個生命乃至世界的極大力量(業力),此力量並不因身體機能停止─死亡─而止息。它繼續以別的形式出現,而成為再生(rebirth)。」
3. 苦滅諦、道諦:證滅、修道
然而我們可以從生死輪迴苦中得解脫,證得貪、瞋、痴熄滅的涅槃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滅的非緣生法(無為法)。因為有這不生不滅、非緣生法之故,才能從生滅、因緣和合法(有為法)中得解脫。 苦與輪迴(相續不斷的生死),都是緣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緣滅的。苦因貪愛(渴)而生,由智慧而滅。所以說「在這眾生六尺之軀內,我說即是世界(苦諦)、世界的生起(集諦)與寂滅(滅諦),以及走向世界寂滅之道(道諦)。」
 換言之,在每個人的身心中,若有貪愛執著,則有生死輪迴;若因智慧斷除貪愛執著,則可體證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所以,「凡是親證真理,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紮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裡。他不求得、甚至連精神資糧也不積貯;因為他沒有「我」的錯覺,而不渴求重生。」
 (三)當前佛教徒的認知
 這些佛教的「生死與不生不死」基本觀念,與當前佛教徒的認知是否有差異,我們先從最近一篇題名為:《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潘素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的研究談起。該研究是用「質的研究法」(Qualitative Research),採用「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正式訪談的對象有十位(男性有6位,女性有4位;法師2位,居士8位;平均年齡大約39.8歲)。學歷是大專以上。職業包括:牙醫師、教授、檢察官、記者、人事管理、商人、教師。研究結果整理出這些佛教徒精英份子的死亡觀內容有六點。若對應上述佛教的四種真理(四諦)──知苦(苦諦)、斷集(苦集諦)、證滅(苦滅諦)、修道(苦滅道諦),則可用下表說明﹕
(1)生命會以不同的形態無始無終輪迴 ─苦諦、苦集諦
(2)修行可跳出輪迴 ─ 苦滅道諦
(3)生死是業力的顯現 ─ 苦集諦
(4)生命是苦 ─ 苦諦
(5)[對]死亡[的恐懼]是錯誤觀念的產物 ─ 苦集諦
(6)死亡是自然的現象 ─ 苦諦
 如此,對真正佛教徒而言,臨終時是可以從輪迴解脫或往生善道、淨土的機會之一,也可說是一件喜事。但是,若就一般佛教徒而言,所謂「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的傳統中國人的信仰、民俗似乎也是支配處理臨終、喪儀的主要力量。例如認為喪事是不祥之事,觸犯喪禮禁忌者也都以家族的不幸或個人死亡為代價。

第二節 人生最後48小時

一、死亡過程是身心回歸自然的分解狀態

 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如水泡不得久住,
想如陽炎從渴愛生,行如芭蕉都無有實,
識如幻境從顛倒起。
-《方廣大莊嚴經》等-

 在「生死學」(Thanatology)的領域以及「安寧療護」(Hospice Care)之「臨終關懷」(terminal care)的理論與實務,佛教之身心關係的理論與修行經驗,有何運用價值?佛教的基本教義常以五蘊(skandha,又譯為「陰」)、十二處(āyatana,又譯為「入」)、十八界、六界(dhātu)的角度,教導不同根機的眾生,正確地觀察與認識身心的相依關係,破除對「自我」是恆常不變的執著,體証「身心解脫」。
(一)、五蘊
 其中,「蘊」(skandha,又譯為「陰」),是積聚(aggregate)義,即同類之聚合。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身心觀是著重於心理作用的分析,將身體(body)的各種狀態歸為色法(物質)的聚合(色蘊,色陰)一種。
 除物質性的色蘊外,內在的心理作用(心所法),則細分為三種:
 一、受蘊:受(vedanā)的定義是「領納」,即領受各種外境而納受於心的,是眾生的感覺(sensations)、感情 (feelings)作用。當感受順境,即引起喜樂;反之,當感受逆境,即感到憂苦。
 二、想蘊:想(saṃjñā)的定義為「取像」,即是知覺(perception)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的認識(recognition)作用。
 三、行蘊:行(saṃskāra)的定義是「造作」(mental formations),主要是「思」(volition)心所,即意志作用。對境後,經審慮、決定,依貪、瞋、癡或無貪、無瞋、無癡的意向,發動行為與語言的造作。
 四、識蘊:以上三類各別的心理作用,可總說為「識蘊」。識(vijñāna; consciousness)的定義為「了別」。識蘊也是眾生的認識作用的主體(心王法),不斷地攀緣、住於色蘊、受蘊、想蘊、行蘊等四蘊上活動,增長貪愛,不得解脫。所以,此四蘊也稱為「四識住」(catur-vijñāna-sthiti),若認識作用的主體能離此四而不再貪著,即「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印順法師認為:五蘊說的安立,由「四識住」而來,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二者的關係,可以下圖表示:
┌身體…………………………… 色─┐
「四識住」─┤ ┌情感………………… 受 │
└心理─┤知覺………………… 想 ├─五蘊
└意志………………… 行 │
識……………………………………………… 識─┘

(二)、十二處(六根與六境)
  其次,眾生的認識作用,不可能獨自存在,要依於感官與境界的因緣。「十二處」是眾生的身體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六種認識器官)與所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由眼色等十二處而引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才能了別境界,引起的種種心理作用: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等。以此眾生身體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六種認識器官)與所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產生之六種心理作用(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這也就是現實的「一切」。
  因此,印順法師提出:「十二處是一切,一切有的;離了十二處,就沒有什麼可知可說,可修可證的。那些離十二處而有所施設的──超經驗的,形而上的,在佛看來,那是戲論,是無關於實存的幻想,佛總是以「無記」去否定他。」 所謂「無記」,是指釋尊認為有些問題,無法以六種認識器官來證實,無回答之意義,故不答以是或非(無記、不可記)。例如:是否有永恆不變的靈魂、時間與空間有限性或無限性等問題。

(三)、 十八界
 「界」(dhātu)有同性質種類之「種族」的意義,例如:山中有金、銀、銅、鐵、白鑞、鉛、錫、丹青等各種礦產的族類。同樣的,在眾生的身心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種認識器官)與所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及所產生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理作用(六識)等不同種類的身心要素,合稱十八界。
(四)、六界(六大)
 此外,佛教也以「界差別」(dhātu-prabheda)的觀察方法,對治「慢行」(mānacarita,過分執著自我之自高自慢的心理特質)的修行者。此時,所說的「界」,是指「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前四界「地、水、火、風」也稱為「四大種」(mahābhūta),是指構成物質(色法)的四大元素,也是物質通遍的特性,其各別的特徵與作用如下:
 「地」即物質的堅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質的濕性,作用為攝聚;「火」即物質的煖性,作用為熟變;「風」為物質的動性,作用為增長。其中,地與風,水與火,在性質與作用上有相對的關係。例如:「地」是物質的堅定性,以維持物體固定的形態;「風」是輕動性,以促成物體增長的變化。「水」有攝聚的作用,「火」有熟變的作用。在因緣條件配合時,四大是相互依存而和合,所謂「四大調和」,身體的狀況則良好、健康。但是,因緣條件不配合時,四大是相互乖違而背離,所謂「四大不調」,身體的狀況則生病、死亡。《雜阿含經》更以「篋」(比喻無常變壞危脆「四大所造血肉之體」)中的「四蚖蛇」(比喻「四大」)的比喻「四大不調」(猶如:四毒蛇出脫互相惱害)時「能令身死,及以近死」;但是平常我們卻不自覺,只會對此猶如「四蚖蛇」的「四大」「摩拭洗浴,恩親養食」。
 如此觀察「四大」或「六界」的佛法(「界差別」的觀察方法),在平時禪定的修行中也常用。例如:《中阿含經》「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於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 。提醒修行人觀察自己的身體是由六種元素(地、水、火、風、空,再加上心識)組成,同時此六種元素也都有分解的特性,每天我們的身體約有7%的分子汰換,體內所有的分子大約在兩週內會全部更新過。藉由此種觀察破除我執。了知我們的身心是藉由「六大」隨時不斷在分解、組合(新陳代謝,汰舊換新)而維持生命現象。當「新陳代謝」停止,也就是命終之時,經腐生生物(異養生物的分解作用而返回無機世界。
 斯里蘭卡Rahula,Walpola(1958)法師在What the Buddha Taught的第四章(第三聖諦:滅諦-苦的止息)將《中阿含經.分別六界經》說明如下:
人由六種元素組成:堅性、濕性、暖性、動性、空與識。佛將六者予以分析,結論是六者中沒有一樣是「我的」、「我」或「我自己」。
他徹底明了識如何來?如何去?
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覺如何來?如何去?
由於這種了解,他即心無所著。
心無所著,就成為一純粹、平等的捨心。
他可將這捨心隨意昇到任何高層的心靈境界,而長時間的維持此一狀態。
但是他又想:
「如果我將這純淨的捨心集中於空無邊處,而生一心與彼相應,是知該處乃心所造,是有為法。如果我將此純淨捨心集中於識無邊處……於無所有處……於非有想非無想處,而生一心與彼相應,是知該等處皆是心造。」
於是,他不再以心造作,亦不以意志(思)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滅。
因為他不造作,不求生存相續,亦不求斷滅故,他對世間心無執取。
心無執取,則無所罣礙。無所罣礙故,心得徹底完全的平靜(內心的寂滅)。
於是他自知:「受生已盡,清淨的生活已過完了,該做的事都已做了,已沒有餘事可辦。」
佛在經歷一種愉快、不愉快、或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覺的時候,他知道這種感覺是不久長的。
它即沒有纏縛他的力量。經歷這些感覺,不能使他情感激動。不論是什麼樣的感受,他都能經歷而不受它的拘縛。他知道一旦軀殼朽敗,這些感覺終將歸於平靜,就像油盡燈枯一樣。
「因此,比丘們啊!有這樣賦稟的人,才是賦有絕對的智慧。因為具有滅一切苦的智識,才是絕對的聖智。」
「他這築在真理上的解脫,是不可動搖的。比丘啊!凡是虛妄不實的,都是假法。凡是真實的、涅槃的,才是真理。因此,比丘啊!有這種賦稟的人,才是賦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絕對的聖諦就是涅槃,也是實相。」
 
 這是佛教的修行目標-身心解脫的境界(涅槃)。修行者破除了誤認身心的「色」(物質)、「心」(精神)、「心所」(受、想、識等心理作用)等不同層面為恆常不變的「自我」執著,體証「身心解脫」境界。

二、最後階段(terminal phase)之身心變化

入地安眠,同水合流,伴火淨化,
隨風飄逝,依空滅盡

 (一)醫學界的研究
 由於「安寧療護」(Hospice Care)的重視,以及「緩和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的發展,醫學界對於人生「最後階段」(terminal phase)的診斷、醫療、護理、病情告知、心理輔導、社會救助、宗教協助等等整體性的問題的處理也更加進步。
一般而言,當病人在生命剩下最後幾天時,將會出現如下幾種徵候:(1) 極為衰弱;(2)需要臥床;(3)嗜睡(drowsy);(4)漸失時間感與注意力;(5)漸失食慾;(6)吞嚥困難。  此外,也有醫學研究,觀察200位病人之最後48小時所顯示症狀,其數據比率,可依如下順序排列:
 呼吸帶濕氣且有雜音(56%),
 排尿功能失常(53%;其中,失禁32%,滯留21%),
 疼痛(51%),
 身心不安(42%),
 呼吸困難(22%),
 嘔吐(14%),
 流汗(14%),
 抽搐痙攣(12%),
 昏迷(9%)。

 (二)佛教面對死亡之道
 如果我們(病人或家屬)對於死亡的過程毫無準備的話,它可能會是非常不安的過程。應知在死亡那一刻,身心還歸自然,萬緣放下,心性光明顯現,其中含藏著無限的意義。
所以,對於「臨終關懷」(terminal care)的理論與實務,佛教之身心關係的理論與修行經驗也有許多發展的可能性。例如: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的《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所掀起的一股社會熱潮。書中也是藉由「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的分解「界差別」的觀察方法,來探討「死亡的過程」的知識,希望成為面對人生最後階段(terminal phase of life) 的智慧。
 《西藏生死書》對於死亡的過程,首先提到「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五大」之「外分解」,以及粗細意念和情緒之「內分解」。其中「地、水、火、風、空」之「五大」配合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依序分解的描述與上述的醫學觀察有相互呼應之處。分別如下:
1.「地大」分解
 首先,「地大」的分解時,病人會肌肉軟弱無力,坐不住,挺不直,身體有沈重感以及往下墜落感,或被重力壓碎感,高山下壓感。此外,伴隨「色蘊」分解,心情激動,或錯亂,常會陷入昏迷狀態。
此與上述一般病人最後階段(terminal phase)之(1) 極為衰弱;(2)需要臥床;(3)嗜睡(drowsy)、抽搐痙攣類似。
《西藏生死書》認為這些都是地大溶入水大的徵象。這也表示與地大有關的生理機能越來越無法支持意識的活動,而水大的能力越來越明顯。

2.「水大」分解
 其次,「水大」的分解時,病人之鼻水、口水、淚水、大小便等體液失禁,眼睛乾澀,口渴,口中黏稠。此外,伴隨「受蘊」分解,感受減弱,苦和樂,熱和冷的感覺交替出現。心識模糊、暴躁和緊張。猶如墜海滅頂或被大河沖走。
此與上述一般病人最後48小時之排尿功能失常、流汗、身心不安的症狀類似。《西藏生死書》認為這些都是水大溶入火大的徵象,換成火大在支持意識。

3.「火大」分解
 接著,「火大」的分解時,病人之口鼻完全乾澀,體溫降低 ,通常是從腳和手開始冷起,最後是心臟部位。此外,伴隨「想蘊」分解,聽覺和視覺模糊,心識或清晰或混亂,困難辨認家屬或親友。
此與上述一般病人最後階段之「(4)漸失時間感與注意力的徵候類似。
《西藏生死書》認為這是火大正在溶入風大的徵象,火大支撐意識的功能越來越減退,風大則越來越負起支撐意識的作用。

4.「風大」分解
 接著,「風大」的分解時,病人之呼吸帶濕氣且有雜音,呼吸困難,入息較短,岀息較長。此外,伴隨「行蘊」分解,意識昏亂且模糊,與外在環境接觸的自我感覺正在流失。
此與上述一般病人最後48小時之呼吸帶濕氣且有雜音、呼吸困難、昏迷的症狀類似。
《西藏生死書》認為此時我們開始產生幻覺,看到種種幻影:這些也是風大溶入意識的徵象。
病人的吸氣繼續變得越來越短促,呼氣則變得越來越長,直到產生三個長的、最終的呼氣。然後,突然間呼吸停止了,只有微溫還留在我們的心臟附近。一切主要的生命徵象都停止了,這時候就是現代醫學檢驗所謂的「死亡」。
5.「識大」(識蘊)的變化
此時,有關「識蘊」(識大)的變化,若根據《西藏生死書》等相關資料,其說明如下:
把死亡過程中「外分解」和「內分解」看作是逐漸微細的意識層次的發展和出現。身和心的構成元素持續分解時,每一個微細的意識層次就相應出現,直到最後顯露出最微細的意識:根本光明。
此「根本光明」與佛教認為的所有生命的根源有關,從此我們可體悟生命無常、無我,生命於相似相續、相依相存演化過程與生態系統中,猶如生命大海洪流中的水泡、浪花,既然「無常、無我」,誰生?誰死?

6. 臨終觀想︰「落日觀」與「四大散向四方」、「五大皆空」、「識大湛然」
在漢傳佛教方面,《觀無量壽經》中也提到,佛陀曾教導韋提希王后以「落日觀」作為觀察「西方極樂淨土」的禪定方法:「專心正坐西向,觀落日如懸鼓」。西方落日的景像可以作為「回家」、「歸鄉」的背景場面。臨命終時,若能藉由「落日觀」,了解「死亡」猶如「回歸自然的家鄉」。
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進而以「四大散向四方」、「五大皆空」、「唯有識大,湛然凝住」的觀察法來輔助「落日觀」的修行,  其說明如下:
「又令觀身四大內外俱空,都無一物。身之地大皮肉筋骨等,心想散向西方盡西方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
又想身之水大血汗津淚等,心想散向北方,盡北方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
又想身之風大,散向東方,盡東方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
又想身之火大,散向南方,盡南方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
又想身之空大,即與十方虛空一合,乃至不見一塵不空之相。
又想身之五大皆空,唯有識大,湛然凝住,猶如圓鏡,內外明照朗然清淨。
作此想時,亂想得除,心漸凝定,然後徐徐轉心諦觀於日。」
 
 如此的觀想方法,不但可以消除亂想,安定心境,也可藉此體會臨命終之時,對於「五大」的分解的狀態,不會恐慌,不再執著,身心安處於自然分解的狀態中。

7. 五輪塔的生死教育
 佛教寺院(特別是日本的佛寺)之舍利骨灰塔有以「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為意義的的造型,意味著死亡是的歸向歸向五大(梵語之He goes to the fiveness,表達He goes to death或He dies之意) 是回歸大自然的思想,被稱為「五輪塔」,它的基本結構由下而上分別為:正方形代表地,圓形代表水,三角形代表火,半月形代表風,寶珠形代表空。如下圖及照片所示:

 假如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能夠有身心還歸自然的想法,能夠做到萬緣放下,則清淨、平等、光明的心性就會顯現,由此可知死亡其實蘊涵無限意義,這是佛教對死亡的基本觀點。
 
三、您對死亡的看法?

人生之最大喪失?人生之最大布施?
最痛苦的過程?最深奧的學習?

我們對死亡看法為何?對一般人來說,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喪失,也是一種最痛苦的過程。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布施,也是一種最深奧的學習。
 我們平常行布施時,通常大都是錢財等身外之物的布施,不容易有布施身體或者捐獻器官的機會與勇氣。對於有布施習慣的人來說,若能在臨終時,順勢而觀,把死亡想成是此生的最大布施,是讓肉體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則死亡就可能不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變成一種人生最深奧的學習。所以,有許多修行者視死亡過程為最大的或最後的修行機會,尤其修菩薩道者,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捨身餵虎」、「割肉餵鷹」等「菩薩行」布施的機會並不多,而臨命終正是學習布施身體的最佳時機,也是破除「自我」執著、體証「身心解脫」境界的今生最後一次機會。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 北京自然博物館編著(1992)。《生物史圖說》。台北:淑馨出版社
 索甲仁波切(民85)。《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
 陳慶餘、釋惠敏、姚建安、邱泰源、胡文郁(民88)。癌末病人靈性照顧模式之研究—以某醫學中心緩和醫療病房的經驗探討。《中華家醫誌》,9(1),20-30。
 程邵儀等、邱泰源、胡文郁等(民85):癌症末期病人善終之初步研究。《中華家醫誌》;6:83-92。
 張東君譯(1999)《生命科學100 KEY WORD》。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 潘素卿(民85):《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 薛丁格著。仇萬煜、左蘭芬譯(2000)。《生命是什麼》。台北:城邦出版。

二、英文部分
 Derek Doyle, Geoffrey W. C. Hanks, and Neil MacDonald. edit. Robert Twycross and Ivan Lichter. (1998). 17 The terminal phase.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nd edition.
 Derek Doyle, Geoffrey Hanks, Nathan Cherny and Kenneth Calman. edit. Carl Johan Fürst and Derek Doyle. (2004). 18 The terminal phase.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cine. 3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hlon Hoagland & Bert Dodson. (1995). The Way Life Works. New York: Three River Press.
 Mahlon Hoagland, Bert Dodson, & Judith Hauck. (2001). Exploring the Way Life Work. Canada: Jones and Bertlett Publishers.
 Rahula,Walpola. (1959). What the Buddha Taught.(Oxford : Oneworld Publications,中譯本: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台北巿:慧炬。1983)。

自我評量題目

1. 簡述生命的起源、演化與「無常」的生死觀。
2. 為何說生物的壽命(或謂死亡)是在演化過程中,與「有性生殖」同時出現在地球上的現象?
3. 簡述生命的生態系統、新陳代謝與「無我」的生死觀。
4. 簡述東方思想之生死與不生不死。
5. 對於「臨終關懷」的理論與實務,身心關係的理論與修行經驗,有何運用價值?
6. 一般而言,當病人在生命剩下最後幾天時,將會出現那幾些徵候?
7. 如何運用「五大」的分解「界差別」的觀察方法,成為面對人生最後階段的智慧?
8. 您如何看待死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