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

釋惠敏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本文發表於《人生》雜誌319期,2010.03)
2004年10月,敝人曾經發表「淨佛國土與社區淨土」(《人生》雜誌254期)小文,說明「淨土行:自他行淨=眾生淨>佛土淨」的理念,以及以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社區」,作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行動基點。事隔5年,於2009年底,西蓮淨苑僧伽教育期末回饋活動中,看到學習者除了經典學習心得發表之外,也有「學以致用」於蓮友關懷、生態教育等實踐方面的影音紀錄呈現,親切感人,讓我確認「社區淨土」的「三願、六行」之菩提心。同時,也讓我有機會整理在《人生》雜誌陸續發表之相關文章,藉此因緣,建構我對「社區淨土」的導航系統,請教大家。
所謂「發菩提心」是發起「自覺、覺他」與「利人、利己」的心願,其內容包含︰慈悲關懷、智慧無礙、方便善巧等三個面向。依此三願,我們可以學習如下六種菩薩行(習性)︰
(一)慈悲關懷願︰1.利人利己、2.護生環保之意樂
覺知「苦諦」是佛道的開始,對於眾生的苦難,養成「利人、利己」之意樂,樂於行善,喜好施捨。猶如《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何求唯自度?」,對於「利他行」,充滿「赴湯蹈火」決心與歡喜(意樂)。此外,對於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這是人類與地球的大問題,也當養成保護與捍衛的決心與歡喜(意樂)。這些觀點,讓我回顧於2006年10月至12月之間,寫作「再見﹗降龍尊者︰鱷魚先生Steve Irwin(1962-2006)」(《人生》278期)、「窮人銀行與無盡藏」(《人生》279期)、「希望的根芽與妙法蓮華︰珍古德博士與法鼓山」(《人生》280期)等文章的心情。
(二)智慧無礙願︰3.聞思修慧、4.身心健康之習性
要實踐利人、生態環保的意樂,需要有智慧的條件。要「智慧無礙」,則需要養成聞思修慧、身心健康之習性。廣學多聞、如理思惟、修身養心,「身、口、意」三業清淨。這些觀點我於「五段、四句、三支論式」(《人生》315期,2009年11月)、「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人生》317期,2010年1月)文中比較詳細論述。
此外,養成刷牙(「刷牙習慣與受戒戒禮」《人生》260期,2005年4月)、運動、不熬夜、飲食適當等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如此累積利人、利己的資糧,則可以成就「慈悲關懷願」。尤其,如我曾經發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人生》316期,2009年12月)小文說明︰台灣早成為高齡化社會,有關協助老人適應身體、心智和感情的變化壓力的全面性方案,與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的政策,是我們當今迫切性的公共議題。
(三)方便善巧願︰5.音像紀錄、6.佛學資訊之運用
近代教育的普及,語言文字的說、聽、讀、寫是國民基本表達能力。但是,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進步,一般人很方便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機或數位相機,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影像或音像,並且也很容易藉由網路來儲存、整理、搜取、呈現與傳播、交流。這也是我在「紀錄社區,看見淨土」(《人生》305期,2009年1月)文中的主要論點。
為因應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訊時代來臨,應培育兼具佛學及資訊知能人才,運用資訊、傳播以及教育科技等理論與方法,促進佛教在教學、研究、服務、行政、弘化、禪修、文化、藝術等各個層面的發展。此是我於「21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人生》244期,2003年12月)文中的論點。
「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相輔之妙
因此,面臨2010年的開始,往後估算我進入「高齡期」(65歲以上)的2020年,還有10年。感謝《人生》雜誌發表的因緣,讓我能探索人生航向,雖迤邐而不斷。今後,希望我每天能學習將此「三願、六行」,念念觀照,時時實踐,並且彼此之間發揮相輔相成的妙用。例如︰改變只求安逸享樂的心態,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將自己所能運用的各類資源,激發自己與他人之「聞思修慧」、「身心健康」的學習動力,除了盡份之外,把握時機因緣,規劃實踐各種「利人利己」、「護生環保」的個人或團體行動;同時善用「音像紀錄」與「佛學資訊」的方便,分享經驗,結合同行菩薩,成就眾生,莊嚴淨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